王 紅 斌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文學院,北京 100024)
“以投射為基礎的句法—語義接口理論,包括詞匯功能語法,中心語驅動短語結構語法和角色、參照語法等都側重于研究動詞的論元結構,一個重要的理由是:動詞的語義匹配要求和從句(clause)的語義顯現之間的關系高度透明(transparent)(對應)?!盵1]
傳統的形態(tài)句法學的研究認為:“如果動詞的語義驅動語義結構的話,那什么驅動動詞的語義?學術界一致同意是動詞的動詞類別(Aktionsart),或者是動詞詞匯內部體,動詞體可以預測動詞的形態(tài)句法。”[1]但是英語句法結構“The clown jumped for ten minutes”中的“jump”是瞬間動詞(punctual verbs),“ten minutes”是持續(xù)性時間(durative adverb)成分,可整個句法結構的語義表示的卻是連續(xù)性的事件,有些學者把這類句法結構稱為“體壓”(aspectual coercion)或稱為時體語義壓縮,這一術語見于Maria M. Piango等人的論文和著作中。[2]“體壓”指的是動詞本身的情狀義由于受到包含該動詞的句法結構中某一句法成分的激發(fā)(trigger),從而表現為與其本身的語義不一樣的語義,而且還影響到包含該動詞的句法結構的情狀義。Maria M. Piango等認為“體壓是語義合成的生成機制或者是詞匯上的類型轉換(即邏輯上的多義)從而使動詞中心和它的時間介詞詞語獲得了一致性”[2]。Maria M.Piango 等人用跨通道詞匯決定(cross-modal lexical decision) 的心理實驗方式來測試體壓句理解上的特點,實驗結果表明,下面例句 (1a)和(1b)[2](共 25 組)句法結構中的(1b)中的until的加工時間長于(1a)中的until。
(1)a. The insect glided effortlessly until it reached the far end of the garden that was hidden in the shade.
b. The insect hopped effortlessly until it reached the far end of the garden that was hidden in the shade.
(2)a. Even though Howard sent a large check to his daughter for many years, she refused to accept his money.
b. Even though Howard sent large checks to his daughter for many years, she refused to accept his money.
c. Even though Howard sent a large check to his daughter last year, she refused to accept his money.
d. Even though Howard sent large checks to his daughter last year, she refused to accept his money.
實驗結果顯示,被試識別(2a)中“表時間段的時間詞‘many years’所用的時間比(2b)中的‘many years’所用的時間長。在同樣結構中,如果時間短語是中性時間詞(neutral modifier)‘last year’則不會出現理解所用時間長這種情況,因為中性時間詞不是體壓句的激發(fā)成分”。該結果同樣支持語義激發(fā)成分所用的閱讀時間(信息處理時間)顯著長于語義非激發(fā)成分。之后,Todorova 的另一個實驗也支持自己的觀點。后來,Martin J. Pickering等[4]使用Maria M. Piango等[2]和Todorova等[3]的語料,分別用“self-paced reading”自我控制定速法和“eye-tracking” 眼動法做了實驗,但結果不支持Maria M. Piango 等[2]、Todorova等[3]的觀點。在十幾年的英語體壓句研究中,形成了下圖[5]與句法結構的語義和詞匯語義不匹配分辨假說相關的語義解釋(處理)模型:
圖1 句法結構義和其結構成分義不匹配分辨假說*第一層上,根據實驗結果,發(fā)現被試對實驗用句在認知加工有無差異方面,分為“語義精簡”和“體壓”兩種觀點。在承認“體壓”這種現象的學者中, 又有把“體壓”分為“瞬時體壓”和“重復義體壓”的兩種觀點, 持“瞬時體壓”觀點的學者認為“jump” 等動詞“可以表達為一個在特定的語境中壓縮進瞬間事件的動詞”。持“重復義體壓”的學者認為重復體壓可以有兩種處理方式: 一種與 “語用轉移”有關,即“組合系統成功地把瞬間動詞和長時時間副詞組合在一起, 但是(該結構) 表示多義, 在語用表達階段上可以解決這一不匹配的語義表達(Jonathan Brennan,2008:133-134)”;另一種與“語義轉移”有關, 即“依據事件類型的差異動詞可從語義上分為不同的類型, 時體上不匹配的解決可從語義壓縮機制上解決”(王紅斌:2013)[6]。
我們已經對“連續(xù)義”和“間斷義”動詞充任述語中心的句法結構進行了眼動實驗[6],本文接著討論數量名充任賓語的句法結構的認知加工過程。
在現代漢語中,沒有與(2a)~(2b)在句法語義上完全相同的句法結構,如:
(3)a.*他吃了一個蘋果很多天。
b.一個蘋果他吃了很多天。
c.*很多天他吃了很多蘋果。
d.*很多蘋果他吃了很多天。
與(2a)~(2b)的英語數量名體壓句的句法語義較為接近的是下面(4a)~(4d);
(4)a.每天他都要吃一個蘋果。
c.昨天他吃了一個蘋果。
d.昨天他吃了很多蘋果。
(4a)~(4d)表現出對表示頻度和過去時間的時間詞具有選擇性,如下(4a)~(4d)可成立,而(4a′~4d′)則不能成立,如:
(4)a.每天他都要吃一個蘋果。 a′*昨天他都要吃一個蘋果。
b.每天他都要吃很多蘋果。 b′*昨天他都要吃很多蘋果。
c.昨天他吃了一個蘋果。 c′*每天他吃了一個蘋果。
d.昨天他吃了很多蘋果。 d′*每天他吃了很多蘋果。
特早熟大豆育種研究進展……………………………………………………………… 張 琪,孫賓成,郭榮起,孫如建,柴 燊(41)
(4a)、(4b)結構中的動賓詞組“吃一個蘋果”和“吃很多蘋果”具有[-完結]的語義特征,在認知上具有無界性。(4c)、(4d)結構中的動賓詞組“吃了一個蘋果”和“吃了很多蘋果”具有[+完結]義,在認知上具有有界性。(4a)、(4b)表示的是習慣性的事件,這一習慣性的事件開始于過去某一時刻,可能一直保持持續(xù)狀態(tài),這一持續(xù)事件是由重復同質的同一事件構成了一個無界事件。以上(4c)、(4d)是一個有界事件。從句法語義上看,英語(2a)~(2d)在句法和語義上都是不透明的,而(4b)、(4d)在句法語義上是透明的,(4a)是非透明的,(4b)和(4d)中的數量結構屬于聚合性(an assemblage representation)[7]數量范疇,相關實驗表明:英語中充任主語的聚合性數量范疇的句法結構不會產生花園幽徑效應*“花園幽徑句是一種局部歧義現象,整個句子是沒有歧義?!盵10]花園幽徑句所具有的讓人在理解過程中需作一次或多次重新分析的句法語義稱為“花園幽徑效應”。,而離散性(a 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則會產生花園幽徑效應。以下把(4a)~(4d)碼化為:“時間詞+動+數(單數/非單數)量賓名”,下文通過對現代漢語“時間詞+動+數(單數/非單數)量賓名”結構的眼動實驗,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其一,漢語的“時間詞+動+數(單數/非單數)量賓名”的認知加工特征及其原因;
其二,漢語的“時間詞+動+數(單數/非單數)量賓名”認知加工過程中的花園幽徑效應。
1.被試:38名大三學生,被試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實驗結束后付少量酬金。本實驗完成于2010年6月。
2.實驗材料:參見附錄一*附錄一:實驗材料(部分)(示例),使用4組每組20個共80個句子,4組句法結構類型見上文(4a)~(4d),這4組共80個句子出自小說,并根據實驗需要,稍加改寫。另有填充句80個,實驗材料中共有160個句子。另外還設計了4組24個練習句,是用來在實驗之前讓被試熟悉實驗任務的。
3.程序:使用EB編寫程序,每個句子做成一張圖片,字體使用18號宋體字,句子居中顯示。80個實驗句和80個填充句隨機呈現。被試每讀完一個句子后,有一個與本句相關的判斷對錯的問題。
4.儀器:使用SR公司的Eyelink 1000眼動儀,17英寸DELL顯示器屏,分辨率1024×768,被試眼睛距顯示器70cm,取樣1000Hz,雙眼模式。實驗大約需要40分鐘左右,中間休息兩次。
5.實驗設計:實驗采用2(數范疇:單數、非單數)×2[界性范疇(時間或事件):有界、無界]被試內重復測量設計。文中所說的“非單數”指的是數量詞“一個”除外的數量詞所表示的量,并且專指聚合性數量范疇。
6.數據處理:使用SR公司Date View 對被試的眼動數據進行處理,首先對(4a)~(4d)4個句子劃分信息點,表示頻度和過去時間的時間詞語“每天”“昨天”等分別是一個信息點,動賓詞組“吃一個蘋果”“吃很多蘋果”“吃了一個蘋果”“吃了很多蘋果”分別是另外的信息點。用眼動的4個指標“總注視時間、第一次注視時間、第二次注視時間、回視途徑時間”考察被試對現代漢語“時間詞+動+數(單數/非單數)量賓名”結構的加工過程。首先刪除低于80ms和高于4000ms的數據,刪除數據低于1%。然后對不同信息點的眼動注視數據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
7.實驗結果:對表1的重復方差分析(MANOVA)顯示:在總注視時間上,數范疇主效應顯著,F(1.37)=21.81,P=0.00<0.05,單數動賓詞組(動賓詞組中的賓語之前的數詞是單數,下同)前面的時間詞的總注視時間顯著長于非單數動賓詞組(動賓詞組中的賓語之前的數詞是非單數,下同)前的時間詞。界性(時間)范疇主效應顯著,F(1.37)=23.22,P=0.00<0.05,頻度時間詞的總注視時間顯著長于過去時間詞,但數范疇主效應和界性范疇主效應交互作用不顯著,F<1。
表1 “時間詞+動+數(單數/非單數)量賓名”中的時間詞的識解(M±SD) ms
a.每天他都要吃一個蘋果,他愛吃蘋果。 b.每天他都要吃很多蘋果,他愛吃蘋果。
c.昨天他吃了一個蘋果,他愛吃蘋果。 d.昨天他吃了很多蘋果,他愛吃蘋果。
判斷對或錯:他愛吃蘋果。
時間詞的回視途徑時間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數范疇主效應顯著,F(1.37)=13.00,P=0.01<0.05;界性(時間)范疇主效應顯著,F(1.37)=15.82,P=0<0.05;數范疇和界性范疇主效應交互作用顯著,F(1.37)=14.24,P=0.01<0.05。進一步的簡單效應檢測表明:在單數有界(上面例4c)和無界結構(上面例4a)的狀態(tài)下,頻度時間詞的回視途徑時間顯著長于過去時間詞的回視途徑時間,F(1.37)=22.18,P=0.000<0.05;在非單數有界和無界結構的狀態(tài)下,頻度和過去時間詞的時間范疇簡單效應不顯著,F<1。
時間詞第一次注視時間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數范疇主效應不顯著,F<1;界性范疇主效應也不顯著,F(1.37)=1.79,P=0.189>0.05;數范疇和界性范疇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1.37)=1.67,P=0.205>0.05。
時間詞的第二次注視時間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數范疇主效應不顯著,F<1;界性范疇主效應也不顯著,F(1.37)=2.22,P=0.145>0.05;數范疇和界性范疇的交互作用也不顯著,F(1.37)=2.76,P=0.106>0.05。
由以上分析可知:(1)單數動賓結構前的時間詞的總注視時間顯著長于非單數動賓結構前的時間詞;頻度時間詞的總注視時間顯著長于過去時間詞語。(2)當賓語前是單數的情況下,不管是有界還是無界結構,表頻度的時間詞的回視途徑時間長于表過去的時間詞語的回視途徑時間。(3)對時間詞的加工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注視時間上無顯著差別。下面看“時間詞+動+數(單數/非單數)量賓名”中的動賓詞組的識解時間。
表2 “時間詞+動+數(單數/非單數)量賓名”中的動賓詞組的識解時間(M±SD) ms
對表2重復方差分析(MANOVA)顯示:在總注視時間上,數范疇主效應不顯著,F(1.37)=2.61;界性范疇主效應顯著,F(1.37)=17.36,P=0<0.05,無界動賓詞組總注視時間顯著長于有界動賓詞組的總注視時間;數范疇和界性范疇交互作用顯著,F(1.37)=5.28,P=0.027<0.05。簡單效應檢測顯示:當動賓詞組中的賓語是單數時,無界動賓詞組的總注視時間顯著地長于有界動賓詞組,F(1.37)=19.55,P=0.000<0.05。
對動賓詞組的第一次注視時間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數范疇主效應顯著,F(1.37)=11.92,P=0.01<0.05,非單數動賓詞組的第一次注視時間顯著長于單數動賓詞組;界性范疇主效應不顯著,F(1.37)=1.02,P=0.319>0.05;非單數有界和無界動賓詞組與單數有界和無界動賓詞組的注視時間交互作用不顯著,F<1。
對動賓詞組的第二次注視時間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數范疇主效應不顯著,F(1.37)=2.06,P=0.159>0.05;界性范疇主效應也不顯著,F(1.37)=2.48,P=0.124>0.05;兩者的交互作用也不顯著,F(1.37)=2.55,P=0.119>0.05。
對動賓詞組的回視途徑時間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數范疇主效應不顯著,F(1.37)=1.75,P=0.19>0.05;界性范疇主效應顯著,F(1.37)=32.64,P=0<0.05,無界動賓詞組的回視途徑時間顯著長于有界動賓詞組的回視途徑時間。
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一,當動賓詞組中的賓語中的數量詞是單數時,無界動賓詞組的總注視時間顯著長于有界動賓詞組;第二,非單數動賓詞組的第一次注視時間顯著長于單數動賓詞組;第三,無界動賓詞組的回視途徑時間顯著長于有界動賓詞組的回視途徑時間。
根據第二部分的實驗數據討論引言中提出的兩個問題。
1.漢語的“時間詞+動+數(單數/非單數)量賓名”的認知加工特征及其原因
漢語被試在識別(4a)~(4d)的句法語義時,隨著這4個結構中的語義不同而有不同的加工方式。由以上的實驗數據可知,界性范疇和數量范疇在認知過程中相互交織在一起。根據漢語被試識別(4a)~(4d)結構中的時間成分和動賓詞組這兩個信息點的特征,分為以下T1—T3、V1—V3(“T”表示時間詞,“V”表示動賓結構)兩組原則:
(1)提取信息的難易度主要與句法結構中的數量范疇有關。
第一次注視時間反映了語義的早期加工情況,總注視時間反映了對興趣點詞匯通達、語義提取情況。
時間詞 T1:單數結構中時間詞的總注視時間顯著長于非單數結構中的時間詞。
T2:頻度時間詞的總注視時間顯著長于過去時間詞語。
動賓詞組 V1:非單數動賓詞組的第一次注視時間顯著長于單數動賓詞組。
V2:單數無界動賓詞組的總注視時間顯著地長于有界動賓詞組。
(2)探測問題,后期整合句法語義。該階段的認知加工主要與句法結構的界性范疇有關,眼動特征表現為回視途徑時間。
時間詞 T3:當“時間詞+動+數(單數/非單數)量賓名”中的“數”是單數時,表頻度的時間詞的回視途徑時間長于表過去的時間詞語的回視途徑時間。
動賓詞組 V3:無界動賓詞組的回視途徑時間顯著長于有界動賓詞組的回視途徑時間。
漢語被試對“時間詞+動+數(單數/非單數)量賓名”識別加工原則“T1—T3”“V1—V3”與漢英在類型學上的差異有關:Smith的系列論文[8]把世界上的語言分為有時制語言、混合時制語言、無時制語言。英語、法語是完全時制語言,Navajo和Athabaskan語是混合時制語言,漢語屬于無時制語言。在句法結構上表現為:其一,漢英時體表述在類型學上的差異。漢語形態(tài)成分少,漢語在時體表述上主要使用時間詞或“了”“著”“過”“上”“下”等時體成分與動詞和與動詞相關的成分搭配來表述。英語的時體意義的表述主要是通過時間詞和形態(tài)成分表述的。其二,這種差異表現在漢英在事件結構表述上語言成分配列序列的不同。由上面兩點帶來了被試對漢英不同句法成分識別上的差異。如上文的英文例句(1a)、(1b)和(2a~2d)所示,結構中的時間性成分位于句末,英語被試的加工序列是先加工動賓結構,后加工時間成分,同時“sent”的過去時形態(tài)表示的過去時間完成的動作與從句所表述的時間產生矛盾,引發(fā)了被試在加工英語的時間成分“until”“many years”時需要重新分析,從而產生了花園幽徑效應。漢語的“時間詞+動+數(單數/非單數)量賓名”結構句法語義的識別原則“T1—T3”“V1—V3”源于與該結構的句法語義相關的兩個因素:一是組成該事件結構句法成分的配列序列及其句法語義關系的差異,二是該結構的事件類型。從句法成分的組合序列上說,漢語的“時間詞+動+數(單數/非單數)量賓名”中的時間詞位于句首,被試首先閱讀的是時間詞,時間詞所表示的時間提供了一個時間框架。[9]從事件類型上看:(4a)和(4b)屬于在無界時間框架中由單一或多個事件重復整合為具有無界性的復合事件;(4c)、(4d)是在有界時間內已經實現的單一或多個事件。
被試閱讀漢語是從左往右,“T1—T3”表明被試首先關注時間詞所表述的時間框架,在決定時間詞所表示的時間和動賓結構事件是否匹配時,被試就需付出更多努力來分析,因此句前的時間詞語所用總注視時間就長。同樣頻度副詞也是提供時間框架的關鍵,因此無論是總注視時間還是重新分析,被試對頻度副詞的加工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時間框架中的動賓結構有[±有界]兩個類型。原則“V1”反映在語義加工的初始階段,“非單數動賓詞組”詞匯通達的重要性;而原則“V2”則表明(4a)加工為一個復合事件是由于句首的“每天”和動賓結構中的“單數”之間的矛盾產生的;原則“V3”則表明在后期的語義整合中由于無界動賓結構中無時體標記,相對于有界動賓結構來說其加工的難度大,因此所用時間長。
由此,本文認為英語的體壓句的識別特征是由于英語的形態(tài)成分所表示的語義和時間成分所表示的語義產生沖突而帶來的?,F代漢語句子的情狀類型的表述是通過句法成分的組合實現的,漢語的(4a)~(4d)的識別特征是不同語義的句法成分組合帶來的,也表明(4a)~(4d)的加工是即時加工模式。
2.漢語的“時間詞+動+數(單數/非單數)量賓名”認知加工過程中的花園幽徑效應
花園幽徑效應是閱讀者在閱讀“花園幽徑句”時產生的,“‘花園幽徑句’是一種局部歧義現象,整個句子是沒有歧義的。最經典的‘花園幽徑句’: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由Bever于1970年首次提出的”[9]。上文所討論的英語體壓句也是花園幽徑句的一種。
英語體壓現象對于句法—語義接口理論的重要意義在于“它解釋了動詞的體是一個動詞形態(tài)學的不可信任的預測成分,而且詞匯投射是一個不恰當的準允機制”[1]。漢語的時體研究也早已表明漢語的動詞的詞匯體同樣也是一個不可信任的預測成分。通過以上的實驗結果討論漢、英被試各自對包含數量范疇和時間范疇的句法結構的認知加工過程,反映了語言之間存在共性,如漢、英兩種語言對于單一事件在某一成分激發(fā)下理解為復合事件同樣是需付出更大的努力。但漢、英兩種語言在認知上還存在差異,如對漢、英兩種語言時間成分、數量范疇的認知加工上的差異,這種個性差異的表現與兩種語言類型上的差異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