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內涵建設,任務艱巨,意義重大?,F(xiàn)有的理論型與實踐型專職教師及兼職教師亟需轉型。無論是理論型與實踐型專職教師,還是兼職教師,在向精神層面內涵建設的邁進中,都有寬廣的提升空間,即在向雙師型教師轉型過程中,人文教育大有可為。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隊伍;分類建設;人文教育
作者簡介:丁良喜(1985-),男,河南洛陽人,南昌理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廳黨建課題思政專項“‘課程思政視閾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編號:17DJQN097),主持人:丁良喜;江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兩學一做背景下民辦高校黨課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編號:SZZX16077),主持人:丁良喜;南昌理工學院校級課題“人文教育視閾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隊伍分類建設研究”(編號:17NL056),主持人:丁良喜。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8)05-0083-06
2013年11月,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提出鼓勵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發(fā)展的戰(zhàn)略,這既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又切合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實際需要。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fā)展的關鍵在教師,即雙師型教師隊伍內涵建設是重點。對于這個問題,論者多側重闡釋企業(yè)實訓實習、生產實踐歷練、評價機制完善、職稱評定規(guī)范及獎懲機制建設等,而從人文教育視角專題探析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內涵建設的相關篇目迄今還比較少。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突出人文性、專業(yè)性和應用技術性,培養(yǎng)具有寬厚的人文社科基礎、精湛的專業(yè)技術技能、身心素質全面發(fā)展的應用型人才[1]。無論是“人文性”、“寬厚的人文社科基礎”,還是“身心素質全面發(fā)展”,都昭示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yǎng)具有濃郁的情感價值追求。人文教育的強化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內涵建設來說,勢在必然,是“無用”之大用。
一、理論型教師:價值引領
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時間還不長,存在諸如辦學定位趨同、辦學特色不明顯、服務社會能力不強、社會認可度不高等問題[2]。同時,雙師型教師數量偏少、整體素質偏低、培養(yǎng)經費不足,辦學定位和理念不明晰。而且,處于過渡階段的應用本科院校還處在攀高辦學層次,申報碩士點;擴大招生規(guī)模,保留??茖I(yè);追求多學科,申辦新興專業(yè)的陳舊觀念中[3]。要想在實踐中健康發(fā)展,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內涵建設還要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上述所有問題中存在的一個突出矛盾就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理論型教師偏多。如何使理論型教師適應雙師型教師隊伍內涵建設的時代吁求,成了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fā)展的首要問題之一。
(一)精神導向
理論型教師主要負責專業(yè)課、專業(yè)基礎課的教學工作,重在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一般認為,理論型教師的轉型主要是強化實踐實訓環(huán)節(jié),注重具體技術、技能等富有實戰(zhàn)經驗的錘煉。在這一過程中,身體力行的實際操練自然成了首選。值得注意的是,理論型教師為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仍然可以充分運用自身的學術素養(yǎng)為其具體的實踐操作服務。比如,把自身的理論特長轉化為指導實踐的思想武器,把相關的技術、技能、技藝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及背景融入到具體的實踐教學中,把具體事務的實施規(guī)程與運行系統(tǒng)科學化、人性化甚至美學化,都是較好的價值選擇。
應用型本科院校固然要考慮學生技能技藝的培養(yǎng)與就業(yè)上崗的考量,但是不能把“培養(yǎng)就業(yè)能力與通識教育的真正目標對立起來”[4]。應用型本科院校通識教育主要通過通識課程與選修課程來實現(xiàn)的。通識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就是人們熟悉的人文教育課程資源。事實上,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設的通識課與選修課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文學、歷史、哲學及藝術等人文學科的內在精神。如在知識系統(tǒng)性方面,應用型人才寬廣、先進的知識定位,決定了教師自身應具有諸如扎實的理論功底,對所授的專業(yè)充分的了解和整體的把握并且能及時把握本學科的學術前沿及發(fā)展動向[5]。無論是“扎實的理論功底”、對專業(yè)的充分了解與整體把握,還是“開放性的知識結構”與知識體系的“不斷更新和深化”及學科前沿的及時把握,都離不開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潛移默化中陶冶而成的發(fā)散性思維與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雖然后者不等于實踐實訓、技術本身、就業(yè)技能,也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實效,但其彌散的價值追求能夠使得工具性的技術、技能浸透著人性的光輝與創(chuàng)造力的想象。
(二)教改擔當
價值指向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內涵建設的指南,也是必將保證其改革提高的立場。如果說,理論型教師在實踐實訓或轉型成長中離不開人文教育素養(yǎng)的陶冶,那么在傳統(tǒng)理論教學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轉換中,同樣離不開人文素養(yǎng)的佑助與人性關懷的精神支持?,F(xiàn)代教學要求學生不但掌握學科的基本技能,且具有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包括學習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等[6]。
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偏于理論的師資來說,除了一定的實踐培訓外,還需負有對自身傳統(tǒng)理論教育教學進行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變革的責任。就課程建設而言,需要建立理論素質培養(yǎng)、實踐能力培育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7]。具體而言,理論課程中的基礎知識尤其是通識教育中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尤為重要;實踐課程中的實習實訓雖不直接關涉人文素養(yǎng),但其活動過程中的人際交往、協(xié)同合作以及讓學生在自我實現(xiàn)中發(fā)現(xiàn)、領悟、內化的情感體驗都彌散著互助、信任、尊重、關愛的人性火花[8];創(chuàng)新能力課程中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育、自主探索、課題申報、產學研一體化等含蘊著思維品質、人格特質與道德素養(yǎng)的因子,這些都離不開人文素養(yǎng)的熏陶。就教育教學來說,應用型本科院校固然需要理論與實踐、學術與技能的結合。但是,人文素養(yǎng)教育仍不可或缺。一方面,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獲得經驗知識,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新知識、新服務、新產品,如授課內容所屬學科的最新進展、課堂提問與討論、學習方法的指導、知識的應用與技能的遷移等[9]。另一方面,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不僅要及時解決學生學習與成長中存在的困難困惑,便于學生個人的技能、知識、信仰、價值觀的形成,還要為學校改進教學質量與服務提供反饋渠道,促使學校不斷進步[10]。無論是“創(chuàng)新”,還是學生學習成長中新知識、新服務、新產品的困難困惑的化解,抑或是學生信仰與價值觀的形成,都離不開文學、歷史、哲學和藝術等自由教育所促成的發(fā)散性思維的潤澤和人文關懷所積淀的自由精神的光照。
因此,理論型教師在向雙師型教師轉化、邁進的過程中,在突出實習實訓等實踐技術、技能形成與發(fā)展的同時,尤其要特別注意使學習者把以前的知識與經驗有效地整合起來,以便在各種情況下綜合運用,即無論居家生活,任職具體崗位,還是接受教育與培養(yǎng)[11]。高等教育包括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要旨在于培養(yǎng)所有接受學校教育的年輕人形成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緒能力等。為此,教師人文知識素養(yǎng)的提升及其對學生潛移默化的陶冶功能必不可少,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建設中的理論型教師大有可為。
二、實踐型教師:精神濡化
實踐型教師主要負責實踐操作課程的教育教學工作,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一般來說,實踐型教師在向雙師型教師轉型過程中優(yōu)勢明顯,主要是他們最大限度地接近“雙職稱說”、“雙證書說”、“雙素質說”、“雙能力說”、“雙來源說”[12]等眾多有關雙師型教師內涵的共識。盡管如此,這并不意味著實踐型教師在向雙師型教師轉化的過程中無需費心費力了。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型教師而言,在邁向雙師型教師內涵建設的道路上仍需不斷努力,仍有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巨大空間,人文教育就是重要選項之一。
(一)理論修為
實踐型教師首先要努力提升理論素養(yǎng)。不僅是因為雙師型教師具有良好的理論修為,而且也是因為理論能夠指導實踐,能夠為實踐型教師提供學科理論、價值觀與方法論等層面的方向指導。國外應用型科技大學經驗表明,實踐型教師的理論修養(yǎng)必不可少。
1.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需要。通往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路徑往往是立體的、多維的。如在人才培養(yǎng)方式中注意課程、課題、項目與工作實際需求密切結合,注重培養(yǎng)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強調應用性研究與開發(fā)等[13]。無論是課題或項目的研究,還是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抑或是研究與開發(fā),都需要理論思維與方法論的指導。因為知識是無窮的,信息是爆炸的,技能是無限的,一個人的精力與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生活、就業(yè)及提升生命的質量,把握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有效的理性選擇。其要旨包括培養(yǎng)年輕人基本的文化的、技能的、智力的、社會性的知識及方法[14]。
2.課程設置的需要。人才培養(yǎng)目標需要落實在具體的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上。應用型本科院校理論上需要開設大量實踐性課程和案例課程,即使是理論性課程的學習也要注意聯(lián)系實踐,突出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5]。除了學科理論的自我提升外,對于實踐型教師而言,提升學歷學位層次、接受相關理論培訓等不失為重要的舉措。而學歷學位提升與理論學習是當下大學包括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教育發(fā)展的一部分。
3.教學方法的需要。課程設計及其實施的行之有效需要科學合理的方法保證。盡管在實踐課中,實踐型教師的優(yōu)勢明顯,但也需要項目研究、應用研究、綜合研究。既然是研究,必然涉及研究視野、研究倫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無論是視野、倫理,還是思路、方法,都無法繞開哲學理論的指導、方法論的點撥及發(fā)散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催化等。在理論課中,對于偏重實踐型的教師而言,科學理論知識與學科專業(yè)理論知識往往是其思維短板,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境遇中,更需要理論的高瞻遠矚與方法論的“宏觀駕馭”,方能更好地發(fā)揮其實踐優(yōu)勢智慧。
(二)人文涵養(yǎng)
理論修養(yǎng)一定是建立在人文涵養(yǎng)的基礎之上。應用型本科院校在研究型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推廣啟發(fā)式、探究式教學,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要把教學與研究結合起來,重視知識轉化,用研究的意識、思維、視角、觀點和方法改造傳統(tǒng)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保持著主動性,在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吸收知識、應用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16]。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需要實踐型教師的人文涵養(yǎng),而人文涵養(yǎng)的主渠道就是通過通識教育的熏陶。域外應用科技大學課程設置就既強調國際性、跨學科性、實踐導向,也非常注重“方法”的學習及突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這就需要教師具有通識教育的視野。而且,特別需要注重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融合,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17]。這就向以技術技能見長的實踐型教師提出更高的人文素養(yǎng)要求。
1.視野開闊。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思想史,一個人思想的高下、深淺取決于他(她)的閱讀范圍與興趣品位。就實踐型教師而言,博覽群書尤其是閱讀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的書籍能夠開闊視野,豐富想象,增進反思,陶冶情操,沉淀思想。職業(yè)并不意味著狹義的賺錢,職業(yè)教育應拓寬其內涵與外延,向學生提供多方面的課程內容:向學生介紹某一職業(yè)發(fā)展的歷史、它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其從業(yè)人員所面臨的道德兩難問題等。這些內容將賦予學生全新的視角,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yè)[18]。
2.學術陶冶。如果說閱讀指向“看”的維度,報告與講座則預示“聽”的視野。引導和鼓勵實踐型教師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級各類學術講座、學術會議、學術論壇等是把脈學術動態(tài)、學術前沿的重要途徑。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強調實踐技能培養(yǎng)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基本的學術交流,促進各學科交叉發(fā)展,還要利用行業(yè)精英、知名企業(yè)家、院校專家等人格魅力和人生閱歷推進學科建設的發(fā)展和教師隊伍建設。學術報告和講座的特色就是形式的開放性、知識的前沿性、內容的豐富性等,正是具備了這些特點,才使得學術報告和講座對在校教師培訓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19]。
3.自主探索。自主探索不僅是外在物理世界的試驗、操作與窮究,而且更意味著內在精神世界的好奇、想象與精進。事實上,物理世界的探索與精神世界的追尋是一個整體。實踐型教師在動手、操作技能上的嫻熟并不意味著他們的精神世界與方法論上的“水到渠成”。因為前者往往與實踐的豐富、經驗的老道密切相關,而后者常常意味著閱讀的多寡、思維品質的高下、學科學術訓練的深淺及自由教育實踐程度的大小,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而對于實踐型教師而言,在通向雙師型的轉換過程中,精神層面自主探索的高度往往決定其技術技能技巧的創(chuàng)造性高度。
因此,實踐型教師需要在理論修為與人文修養(yǎng)兩方面下功夫,方能推進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建設。在這個技術壟斷的時代,學校最重要的貢獻也許是給學生的學習提供連貫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特定的宗旨、意義和相互關聯(lián)的意識[20]。
三、兼職教師:擇善而從
在我國,理論型教師與實踐型教師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師主體。此外,也有一些兼職教師實踐操作技能高超,職場打拼閱歷豐富,有的甚至成為行業(yè)企業(yè)精英或巨頭。因為名至實歸,所以他們容易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需求的香餑餑。雖然國內學界在考量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內涵建設中一般不大關注兼職教師的培育培養(yǎng)。但是,既然兼職教師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師資力量,我們不能“目中無人”,理應考慮他們的再教育及轉型問題。在向雙師型教師角色轉換過程中,兼職教師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需要得到來自聘任高校的人性關懷,并為其提供一定的教師教育。
(一)人性關懷
兼職教師,一般來源于社會相關行業(yè)或企業(yè),實踐經驗豐富,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并初步具備“雙師素質”的專業(yè)技術人員或相關管理人員、技術專家、能工巧匠[21]。作為大學體制外的一員,兼職教師往往在心理上缺少歸屬感,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身份尷尬:一方面他們屬于行業(yè)企業(yè)員工,從事的是應用類實體范圍中的管理或技術技能方面的實際操作工作;另一方面,作為臨時性的兼職教師身份,他們又要從事教育教學密切相關的實務。有鑒于此,應建立相應的兼職推動機制,即不僅要保障兼職教師的合理勞動報酬,且要使兼職教師在職業(yè)教育方面有發(fā)展空間,避免形成兼職打工的心態(tài)[22]。
作為體制的編外人員,兼職教師需要一定的規(guī)范管理。為了落實兼職教師人性關懷的價值取向,應用型本科院校對于兼職教師需要建章立制、規(guī)范管理。比如,在兼職教師隊伍不斷擴大的前提下試行任期制,進行人性化設計,實現(xiàn)教師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按需設崗,擇優(yōu)聘任,逐步形成人員能出能進、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動態(tài)管理機制[23]。這是情感教育觀的體現(xiàn)。關懷、關心是一種關系。關心是一種最深刻的渴望,關心是瞬間的憐憫,關心是世間所有的擔心、憂患與苦痛。我們無時不生活在關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實的存在”[24]。在情感留人、機制留人的基礎上,制定經濟留人的長效管理辦法[25]。通過提升兼職教師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內涵建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都會起到積極作用。
(二)教師教育
人性關懷一定要落實到兼職型教師的教師教育實踐中。兼職教師需要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教育及相關的規(guī)范管理。教師教育是在終身教育思想指導下,按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對教師進修職前培養(yǎng)、入職教育和在職培訓的總稱[26]。理論型與實踐型專職教師在轉型過程中需要接受再教育,兼職教師也不例外。兼職教師一般具有豐富的實踐技能和經驗,但缺乏相關的教育理論,缺乏教學實踐經驗,缺乏教學基本功[27]。如何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兼職教師進行再教育及相關管理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1.師范素養(yǎng)。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兼容理論與實踐的相關課程是成為教師的前提條件。兼職教師來自相關企業(yè)、行業(yè)的兼職人員盡管實踐智慧豐富,但與教育教學相關的理論是其從事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的短板,有必要進行適當的師范教育培訓、理論教學見習、學科理論教學實踐指導等。同時,教育教學培訓需要與兼職教師自身的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相結合,方能習得師范教育的精神。
2.自由教育。與行業(yè)企業(yè)不同的是,大學教育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想探索與心靈開放的自由精神。作為大學教員,兼職教師長期浸淫于具體實務,無暇顧及精神世界的“休閑”與“放飛”。為此,兼職教師需要進行通識教育方面的“充電”。因為“通過通識教育讓人的思想更自由、心靈更高貴”[28]。在信息與知識化社會,要教會學生學會批判地占有和使用信息。因為僅有對客觀存在的知識的獲取與應用是遠遠不夠的,要學會批判性反思,學會取舍,才能學會創(chuàng)新[29]。新世紀大部分需要創(chuàng)造性解決的問題都是多學科、跨學科性質的,所以教師要有寬廣的知識視野[30]。
3.教學共同體。兼職教師與專職教師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彼此提高的教育教學共同體。兼職教師與專職教師的互動交往,彼此取長補短,相互提高。一方面,專職教師可以為兼職教師提供與教育教學相關的理論指導及教學培訓。另一方面,兼職教師的職責不僅是授課,同時還須給專職教師提供專業(yè)講座,專業(yè)講座內容主要包括專業(yè)技術發(fā)展動態(tài)和企業(yè)人才需求信息。專業(yè)教師與兼職教師之間應進行深入的互動交流,這有助于專業(yè)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這種互動式的交往可在企業(yè)與學校職業(yè)教育之間架起一座信息橋梁[31]。因此,在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內涵建設中,兼職教師接受一定的人文教育與人性關懷是必不可少的。
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內涵建設而言,理論型教師、實踐型教師和兼職教師在轉型過程中,面對的難題各有不同,努力的方向各有偏重,但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其共性要求。大學期間教師的敬業(yè)精神、科學精神、人文素養(yǎng)、人格魅力等,都會深深地影響著作為“徒弟”的學生,對大學生的人格塑造、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32]。因此,無論是理論型與實踐型專職教師,還是兼職教師,他們在向雙師型教師轉型過程中,人文教育都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素養(yǎng)提升、精神塑造、人性調適、方法論指導的“杠桿”。
參考文獻:
[1]張婕,陳光磊.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對我國地方高校轉型發(fā)展的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1):87-90.
[2]張榮國.安徽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81-84.
[3]田江.芻議新建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教育與職業(yè),2014(12):72-73.
[4][28][美]哈瑞·劉易斯.失去靈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M].侯定凱,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劉國艷,曹如軍.應用型本科教師發(fā)展:現(xiàn)實困境與求解之道[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10):59-63.
[6]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64.
[7]劉鑫,陳存武.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4(12):40-42.
[8]田玫,樊千,辛學文.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重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0):98-100.
[9]趙凌.三位一體課堂教學評價:荷蘭應用科技大學的實踐與思考[J].蘭州:高教探索,2014(6):62-66.
[10]雷瑞瑞.芬蘭拉瑞爾應用科技大學LbD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4:36-37.
[11]Gábor Halász , Alain Michel. Key Competences in Europe:interpretation,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J]. European Fournal of Education. 2011,46(3):289-306.
[12]馮紅霞,王雙巧.職業(yè)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瓶頸及其對策[J].教育與職業(yè),2013(18):71-72.
[13]趙晶晶.瑞士應用科技大學——全球競爭力第一的重要基石[N].中國教育報,2013-1-31.
[14]Hutmacher,V. Key Competencies in Europe[J]. European Fournal of Education. 1997,32(1):45-58.
[15]秦琳.德國應用科技大學——顯著的應用性特色和職業(yè)導向[N].中國教育報,2013-2-2.
[16]顧永安,何東亮.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9(23):115-116.
[17]劉麗建.德國應用科技大學課程特點及模式研究——以德國羅伊特林根應用科技大學為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7-21.
[18][美]德里克·博克回歸大學之道[M].侯丁凱,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79.
[19]宋軍.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策略探析[J].教育與職業(yè),2014(36):63-65.
[20][美]尼爾·波斯曼.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11-112.
[21]周衛(wèi)東.新建應用型本科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索[J].教育探索,2013(3):83-84.
[22]蔡怡,張義平,宋現(xiàn)山.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困境與對策——基于江蘇高職院校師資發(fā)展的現(xiàn)實考察[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6):43.
[23]林杏花.國外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經驗及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3):59-61.
[24][美]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第2版)[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30.
[25]韓伏彬,董建梅.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教師隊伍的特點及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5(11):49-51.
[26]李帥軍.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76.
[27]李麗華.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情況調研報告——以遼寧省為例[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0(10):72-75.
[29]姜大源.職業(yè)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49.
[30][美]Ronald A. Beghetto,James C. Kaufman.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總序[M].陳菲,周曄晗,李嫻,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0.
[31]李夢卿,等.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比較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159.
[32]秦瑋.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現(xiàn)狀及培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4(15):58-60.
責任編輯 秦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