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英英
[摘 要]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少、慢、差、費”,忽視對整個作文寫作過程的引導與管控。新課標要求我們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也就是說,寫作教學應注重過程化的指導。為此,在具體的作文教學中,要從激發(fā)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入手,鼓勵學生積極實踐,大膽發(fā)現, 合作探究,自我感悟,討論交流,提升能力,從而消除學生畏懼作文的心理,端正學生的寫作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文風和良好的寫作習慣。
[關鍵詞]寫作教學;過程;興趣;合作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100006002
寫作教學向來被譽為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寫作亦能體現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多年以來,寫作教學一直困擾著廣大語文教師。盡管一代又一代的語文教師,為走出作文教學“少、慢、差、費”的困境進行著長期不懈的探索,然而至今仍然缺乏一種適用于城鄉(xiāng)不同起點的學生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究其原因,雖然是極其復雜多樣的,但有一點非常明顯,那就是,這些對作文教學的探討,往往側重于一端,而忽視對整個作文寫作過程的引導與管控。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要“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huán)節(jié)”,“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新課標的要求,為我們當下的寫作教學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那就是寫作教學應注重過程化的指導。
新編人教版教材的寫作專題,與各單元閱讀的學習重點緊密配合,側重從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良好的寫作習慣開始,化繁為簡,將整個寫作過程細化為若干個環(huán)節(jié)、步驟,循序漸進,從而達到逐步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
以七年級作文教學為例,教材設計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良好的寫作習慣以及記敘文寫作方法。為了使學生明確寫作目的,練有所獲,編者有意識地將記敘文的寫作分解成各個能力點,從而形成一個作文教學序列。如七上的“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七下的“學習抒情”“抓住細節(jié)”“怎樣選材”等。編者的這種化繁為簡,只是從宏觀層面上告訴我們,在整個作文教學中,要始終關注過程,關注前后寫作知識點和訓練點的關聯。在具體的每一個寫作能力點的訓練中,我們同樣要有過程意識。下面,我以七年級上冊第一次作文課“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為例,談談在具體的作文教學中是如何進行過程化指導的。
一、激發(fā)興趣,樹立信心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奔ぐl(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能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因此,上課伊始,我出示了一副對聯,上聯是“愁事愁情愁眉苦臉”,下聯是“苦坐苦想苦不堪言”,請學生幫助寫一個橫批。學生有說“痛苦”的,有說“心煩”的……然后我出示擬的橫批:“寫不出來”。學生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是在說寫作是一件痛苦的事。緊接著,我信心十足地說:“同學們怕寫作文是一個普遍現象,但是老師有信心,可以讓每個同學都喜歡寫作文,至少是不怕它!為什么老師這么有信心呢?因為古人說過:‘我手寫我心。作文就是寫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向知心朋友傾訴自己的心里話,作文就是這么簡單?!?/p>
《學記》有言:“親其師,信其道。”一個人只有在親近、尊敬自己的師長時,才會相信、學習師長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教師有信心,學生才會跟著有信心。感興趣、有信心是寫好作文的第一步。
二、積極實踐,鼓勵發(fā)現
本單元第一課是《春》,第二課是《濟南的冬天》,課前我布置了學生寫小作文《校園秋景》,這篇作文是本次作文指導非常有用的教學素材。我在課堂上精選了五個片段,讓學生辨析哪些是真的寫學校的秋景,哪些是假話、套話。
比如,有學生寫道:“秋天的校園芳香撲鼻,花壇里菊花開了,有黃色的,有白色的,還有粉色的。有的像少女手中的花球,有的像火炬,還有的像火把,散發(fā)著濃濃的香味?!本渥与m然很美,但學生聽后都暗笑、搖頭,因為校園內并無菊花,這明顯與我們的校園不符。
再如:“迷人的秋天??!金色的果實是你的裙裝,燦爛的秋菊是你的點綴,火紅的楓葉是你的編織帽,你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仙女降臨人間,裝點著祖國的大地?!贝司半m美,但不是自己的校園所獨有。學生一聽便知這是套話。
還有一個學生對校園內的草進行了描寫,我鼓勵大家積極尋找問題:“草并不深,只是淺淺的,也并不很綠。許多草在地上躺著,只有稀疏的幾根還立著。”此處的問題并不明顯,學生產生了不同意見,我適時提醒他們:初秋小草是不是“只有稀疏的幾根還立著”,是不是所有的草地都是一個樣呢?
注重過程指導,鼓勵學生發(fā)現問題,適時修改,寫真話,抒真情。
三、合作探究,自我感悟
基于前面的實踐與發(fā)現,學生覺得“我手寫我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容易不自覺地說假話、空話、套話。于是我趁機請大家四人一組,展開討論:作文到底應該寫什么?正所謂集思廣益,在班級交流中,學生逐漸明確可以寫身邊的人、親身經歷的事、熟悉的景物等。這個時候,我引導大家:寫身邊的人,如老師、同學、親人,可以寫他們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寫親身經歷的事,比如一堂有趣的課,一次有意義的活動,第一次走進初中校園的場景,與某某相識的過程等;寫熟悉的景物,比如校園的建筑、綠化,上學路上的景物等。這些內容都可以成為寫作的材料,把它們寫得具體細致,文章內容就會很充實。
四、討論交流,提升能力
明白了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作為寫作素材,接下來要解決怎么寫的問題,我依然請學生自己討論交流。我請作文寫得好的學生先發(fā)言,其他學生補充,最后我予以引導、總結:第一,要細心觀察。如寫人,要注意觀察這個人長什么樣,喜歡穿什么顏色、什么樣式的衣服,他(她)說話、做事有什么習慣;寫景,要調動多種感覺器官,寫出景物的形狀、顏色、質地、氣味等。第二,要用心思考。如寫人,要重點寫他(她)是個什么樣的人,不能前后矛盾;寫事,要想清楚這件事涉及哪些人,時間、地點是什么,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如何,要想清楚了再寫,否則就會很亂;寫景,要注意同一個景物四季特征是否相同,早晚是否有區(qū)別,初秋和深秋有什么不同,要學會比較,寫出景物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我還穿插了一個游戲:寫一個人,不說名字,猜猜他(她)是誰。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絕大多數都能夠抓住人物的特征。第三,要真心感悟。所寫的人、事、景能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由此,我們對生活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這些往往是文章中的畫龍點睛之筆,使文章變得有深度。這里我提醒學生注意:寫感悟并不一定非得寫什么深刻的大道理,只要是自己真實獨特的所思所想就可以了。
總的來說,這節(jié)作文課只是初中寫作課的一個引子,學生只要弄明白作文“寫什么”“怎樣寫”即可,是我對人教版新教材作文教學的一次嘗試。這次嘗試,著眼于對學生發(fā)現寫作素材、比較甄別素材、學會觀察思考等過程性東西的啟發(fā)和引導。實踐證明,這種注重寫作過程指導的教學,不僅消除了學生畏懼作文的心理,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而且對端正學生的寫作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文風和良好的寫作習慣產生了十分有益的影響。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