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
【摘 要】 有效教學設計要合理安排授課內容,學生進步和發(fā)展的程度是檢驗教學有沒有效益的重要標準。本文就如何實現(xiàn)有效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初中生物;有效教學;策略探討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因此,學生進步和發(fā)展的程度是檢驗教學有沒有效益的重要標準。那么,如何實現(xiàn)有效教學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這么幾點。
一、課前有效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就是指教師為教學活動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劃、組織與安排。通過教學設計,教師能夠掌控課堂,對所講所授做到心中有數(shù),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課堂效益。有效教學設計要合理安排授課內容。一節(jié)課只有45分鐘,那么教學內容就不能過分地追求多和難,應精簡教學內容,使學生容易理解、容易吃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生物課的課堂效率。另外,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合理安排教具的使用。比如八年級上冊“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和“尿液的形成”,這兩部門內容都比較抽象,如果利用多媒體教學進行動畫輔助,就可以輕松地完成教學任務,效果顯著。但若過多的使用輔助教學工具,則物極必反,導致學生眼花繚亂,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消化和理解。總之,教學手段應圍繞著教學目標進行,適量合理地使用輔助教學工具,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二、師生間進行有效的互動
師生互動包括師生之間相互的傳遞、交流、合作等,教師在進行師生間的互動時,要考慮到不同學生個體間認識水平的差異,組織不同的交流互動方式,從而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有效的師生互動并不僅僅是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它也包括教師組織下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動是引發(fā)課堂互動的有效策略。對于促進和諧與進步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課中實施有效的實驗教學
初中生物以實驗為基礎,學生通過實驗來認識生物、了解生物現(xiàn)象,從而達到相應的生物水平。但是教材上的演示實驗有時候并不充分,學生對于結論的理解仍然不透徹,從而造成教學難題,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這就需要在教材原有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改變和創(chuàng)新。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觀察葉片的結構》時,因為氣孔是微觀結構,學生不能直觀地理解,這是本次實驗教學的難點。通過增加兩個創(chuàng)新實驗來突破這個難點。實驗一,把大葉黃楊的葉片放在燒杯里,向燒杯內倒入熱水,瞬間在葉片的背面產生很多的氣泡,氣泡就是從一個個氣孔中冒出來的。實驗二,把植物葉片浸在水中,用打氣筒往植物的莖內打氣。氣體沿著葉脈到達葉片,從葉片中冒出來,在水中就會觀察到有冒氣泡的現(xiàn)象。學生了解了冒出氣泡的部位就是氣孔,從而能更直觀地感知到氣孔這樣的微觀結構。
另外,還可以通過增設課外實驗提高生物教學的效率。適當?shù)卦鲈O課外實驗,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的熱情,同時為總結實驗結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使實驗結論更充分、更有說服力。
總之,新課程改革迫切需要提高生物課堂的有效性,改變生物教學的現(xiàn)狀,使教學真正地成為師生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最終能夠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張鴻亮. 有效教學 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 鄭會枝. 淺談初中生物如何實現(xiàn)有效教學[J]. 未來英才,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