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蘭 林錚錚 林燕
[摘要]目的:探討福建農村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與學習倦怠之間的關系。方法:采用生活滿意度量表、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體驗量表以及學習倦怠量表,對364名福建農村留守初中生進行了調查。結果:留守初中生的主觀幸福感程度偏低;留守女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低于男生,父母離異的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程度也顯著低于非離異家庭學生,主觀幸福感能顯著負向預測個體的學習倦怠程度。
[關鍵詞]留守初中生; 主觀幸福感;學習倦怠
[中圖分類號]G445[文獻標志碼]A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發(fā)展,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也在增加。自2013年全國婦聯(lián)發(fā)布的研究報告可知,我國的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shù)已經超過6102.55萬人,比率約占農村兒童的37.7%, 其中父母雙方均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比率約占留守兒童的3.37%,而且留守兒童的總體規(guī)模有擴大的趨勢。[1]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經商超過6個月,而無法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由父母單方或長輩及他人來撫養(yǎng)、教育和管理的年齡在16 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2]學者范方、桑標(2005)的研究發(fā)現(xiàn),農村的留守兒童比非留守兒童會更容易出現(xiàn)學業(yè)問題、品行問題和心理問題。[3]留守兒童由于較長時間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缺少與父母交流的機會,使之有煩惱無處傾訴,如果這種情緒長期積累,他們會認為自己的生活是不幸的、不快樂的,并且對自我的評價降低。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也引發(fā)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同時也是家庭、政府和社會的責任。
主觀幸福感的概念在20世紀50年代由國外學者首次提出,而我國對于這一領域的研究相對較晚,大致從20世紀 80 年代開始。隨著學者對于主觀幸福感這一研究領域的關注,不同學者對于主觀幸福感的定義提出了不同見解。Bradburn 和Watson 等人認為,個體體驗到較少的負性情感、較多的正性情感就是幸福。Diener認為,主觀幸福感實際上是個體根據(jù)自我標準,對其自身的生活質量做出一個整體性評價,可以作為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一種心理指標,可以作為反映個體在社會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學依據(jù)。[4]國內的學者連利偉(2009)將主觀幸福感定義為個體依據(jù)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作的總體評價與體驗,主觀幸福感的構成成分主要有生活滿意度和情感體驗。
學習倦怠,最早是從職業(yè)倦怠研究領域拓展而來,屬于一種消極的學習現(xiàn)象,是一種持續(xù)與學習相關的負性狀態(tài)。Julie Pham認為學習倦怠是指個體在學習情境中,無法順利處理所面臨的壓力,從而對學習產生的一種極端反應,并導致在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上的一系列衰竭狀態(tài)。國內學者對于學習倦怠的譯法雖未達成一致,但普遍認為,學習倦怠是指學生在學習中由于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導致的情緒枯竭、體驗到低成就感等負面現(xiàn)象。[5]
喻永婷等人對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中得出,學業(yè)成績與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顯著正相關,學業(yè)成績與留守兒童的負性情感也呈顯著負相關。[6]
單超等人對大學生學習倦怠與主觀幸福感關系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學習倦怠與主觀幸福感顯著相關。[7]崔超縣對中職生學習倦怠做了相關研究,結果表明主觀幸福感對于學習倦怠具有預測作用。[8]楊濱妮等人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學習倦怠相關研究結果顯示,主觀幸福感與學習倦怠各維度存在顯著的負相關。[9]
那么農村留守兒童的幸福感指數(shù)如何,心理健康狀況和學業(yè)狀況又是否如社會所關注的那樣弱呢?本研究從主觀幸福感和學習倦怠的角度探討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以期為國家資源調配和政策調控提供實證依據(jù)。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發(fā)展提供一些參考思路,以便更好地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業(yè)心理成長。考慮到量表的適用性及農村小學生學業(yè)負擔相對較輕的狀況,本課題主要以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為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調查采取的是隨機抽取方式,以福建省五所農村初中生為調查對象。發(fā)放問卷1 037份,回收有效問卷1 010份。留守初中生共364人,包括男生191人,女生173人。
(二)研究工具
1.主觀幸福感量表
本量表由生活滿意度量表以及積極/消極情感量表組成。
(1) 生活滿意度量表
采用Huebner(1991)編制的適用于青少年生活滿意度量表[10], 該量表要求青少年評價自身的生活總體滿意度,包含項目數(shù)7個,實行五點計分制,分數(shù)越高,表明個體的生活滿意度也越高。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0.63,有研究表明該量表信效度良好。[11]
(2) 積極/消極情感量表
采用學者陳文鋒和張建新(2004)修訂的積極/消極情感量表[12],該量表包含項目數(shù)14個,其中8個項目用于測量個體的積極情感(如幸福、輕松、愉快),6個項目用于測量個體的消極情感(如孤獨、沮喪、煩躁),實行四點計分制,有研究表明該量表信效度良好。[13]
2.青少年學習倦怠量表
采用吳艷等人(2007)編制的青少年學習倦怠量表,該量表有項目數(shù)16個,包含3個維度(身心耗竭、學業(yè)疏離、低成就感)。實行五點計分制,從 “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0.847,信效度較好。
(三)數(shù)據(jù)處理
將有效問卷數(shù)據(jù)輸入統(tǒng)計軟件SPSS19.0 for windows,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留守與非留守學生在主觀幸福感及其各維度上的差異
由表4可知,父母是否離異在主觀幸福感各個維度都有顯著的差異,父母離異的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低,生活滿意度也更低。
(五)主觀幸福感與學習倦怠的相關分析
由表5可知,主觀幸福感和學習倦怠顯著負相關(P<0.01),說明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越高,學習倦怠感就會越低。另外,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與學習倦怠及其三個因子身心耗損、學業(yè)疏離和低成就感存在顯著負相關(P<001),消極情感與學習倦怠及其身心耗竭、學業(yè)疏離、低成就感三個因子都存在顯著正相關(P<0.01)。
由表6可知,主觀幸福感對學習倦怠的預測量為0.174,表明主觀幸福感能夠預測學習倦怠17.4%,主觀幸福感對學習倦怠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
四、 討論
從總體上看,留守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顯著低于非留守學生,對生活的滿意度水平以及體會到的積極情感更低,有更多的消極情感。留守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分為1.394,說明其主觀幸福感程度低,學生所體會到的幸福感弱。究其原因,主要方面來自于家庭環(huán)境,由于父母親不常在身邊,父母傾注的關愛會更少,提供的物質生活條件也比城市的學生相對更差,留守學生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和生活的舒適度較低,從而對生活的滿意度較低,體會到更多的消極情感。留守學生中,女生的主觀幸福感程度比男生更低,對生活的整體滿意度較低,這一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和性別差異有關系,生活在留守家庭,女生比男生更敏感,更感性,因而也更能體會到消極情感。在留守學生中,我們關注到離異家庭的學生,其主觀幸福感程度和非離異家庭有顯著差異,離異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離異影響,所感受到的溫暖和關愛更少,對生活的滿意度低,加上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對外界環(huán)境變化極其敏感,捕捉到的消極因素更多。
通過相關分析的結果表明,留守初中生的主觀幸福感與學習倦怠顯著負相關,主觀幸福感能夠顯著地負向預測學習倦怠,這一研究結果與李巧靈(2012)等人的研究一致。[14]說明提高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學習倦怠感。
五、 結論與建議
(一) 結論
農村留守初中生的總體主觀幸福感程度低于中等水平;留守女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低于男生;父母離異的留守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顯著低于非離異家庭學生,主觀幸福感能顯著負向預測個體的學習倦怠程度。
(二) 建議
提高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從而降低學習倦怠感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命題。
首先,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學習、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父母外出務工,把孩子托付給他人照顧,雖然能夠緩解家庭經濟負擔,但經常會忽視與孩子的內心溝通,無法掌握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另外,初中階段孩子處于青春期,身心發(fā)展面臨許多轉變,他們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以及未來人生規(guī)劃都需要有父母的指導,如果在此階段,家庭教育缺失,可能會導致他們由于一時的學業(yè)挫折而放棄在學習上的努力。因此,作為父母應該要營造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利用微信、電話等方式,主動與留守孩子聯(lián)系,幫助孩子解決學習成長中的困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溫暖,提高對于生活的滿意度。[15]外出打工時,最好將父母其中一方留家中照管子女;夫妻雙方都必須外出務工的情況下,應該為孩子選擇合適、有責任心看管人。原因在于看護人及其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學業(yè)成績都會產生一定影響[16],合適的看護人能一定程度減少對于留守兒童的負面影響,縮小無父母照顧時的心理差異,提高生活滿意度。
其次,積極的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并給予扶持。從社會責任來講,也應該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大部分打工父母將孩子托付給爺爺奶奶代為看管,因其文化程度有限,對于孩子課業(yè)及心理成長的關注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可以發(fā)揮農村社區(qū)婦聯(lián)的積極作用[17],推舉村民志愿者成為孩子的“代理監(jiān)護人”,負責孩子的課業(yè),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和關注。由于留守兒童中女生更敏感,在生活中感受更低的主觀幸福感,所以在開展針對性的幫扶工作時,還必須特別關注留守兒童中女生的心理狀態(tài)。
再次,對農村留守初中生進行針對性的情緒輔導,幫助他們自身改變。有效的情緒輔導能夠降低他們的學習倦怠感,進而能幫助其加大學習投入的努力。以心理輔導課等課堂教學形式,講解學習倦怠的不良影響,傳授情緒調控的具體方法和技巧,引導他們正面、積極地思考和理解問題。
最后,學校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及時對留守學生進行相關的學習和心理輔導。學校和教師要共同努力為留守學生營造積極的育人環(huán)境[18]。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積極的同伴關系,組成學習互助小組,能夠讓留守兒童產生歸屬感,體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當面臨壓力時,可以有效利用各種支持力量來應對學習困惑,減少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無助感和厭倦感。老師與之談心時要注重正面的激勵,給予寬容與理解,教師的關注對學生學習投入能夠產生積極影響,學生也會因得到老師的呵護和尊重而進行積極的自我肯定,所以不能一味地指責、批評,要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自身優(yōu)點,確立學習自信心。
[參考文獻]
[1]劉維濤.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超6000萬[N].人民日報,20130511.
[2]梁挺,鄭麗莉,秦凱,劉思妍,葉穩(wěn)安,羅曉梅.廣州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現(xiàn)況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4):632634.
[3]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J].心理科學,2005(4):855858.
[4]徐含笑.大學生自尊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3):2931.
[5]涂鴿.醫(yī)學類大學生學習倦怠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C大學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2016.
[6]喻永婷,張富昌.留守兒童的主觀幸福感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6):738741.
[7]單超,王巖,劉興華.大學生學習倦怠與主觀幸福感的狀況及其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8):951954.
[8]崔超縣.中職生學習倦怠與應對方式、主觀幸福感的關系[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1.
[9]楊濱妮,余思海,曾欣虹,陳妮婭.大學生學習倦怠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探討[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2011(1):137139.
[10]Huebner E S .Initial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life satisfaction scale . School PsychologyInternational,1991,12:231240.
[11] 申繼亮,胡心怡,劉霞.留守兒童歧視知覺特點及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16121.
[12] 陳文鋒,張建新.積極/消極情感量表中文版的結構和效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1):763765+759.
[13] 池謹,胡心怡,申繼亮.不同留守類型農村兒童的情緒特征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08(Z1):54 57.
[14]李巧靈,林云云,王俊有,王明輝.大學生應對自我效能和學習倦怠的關系:基于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應[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2(6): 443447.
[15]喻永婷.陜西農村初中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0.
[16]王東宇,王麗芬.影響中學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2005(2):477479.
[17]彭秀麗,湘西少數(shù)民族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及教育啟示[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2.
[18]王燕.農村留守兒童學習主觀幸福感的現(xiàn)狀[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9):14111414.
[19]王立國.以人為本,變“堵”為“導”——基層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136137.
[20]羅婷婷,眭國榮.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學業(yè)拖延關系:基于成就動機的中介作用[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127131.
[責任編輯]王立國
The Influence of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n Learning Burnout
of Rural Leftbehi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U Yonglan, Lin Zhengzheng, LIN Ya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Longyan University, Longyan, Fujian, 36401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hildren left in rural areas of Fujian provi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burnout. Method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 negative affect scale, positive emotions and learning Burnout scale, 364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of Fujian province for investigation. Results: In rural areas the overall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lower than the medium level; left behind female subjective wellbeing level lower than boys, divorced family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on divorced families, subjective wellbeing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learning burnout.
Keywords:Leftbehi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learning burn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