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亮亮
隨著教育資源的廣泛普及,各種課外的培訓班層出不窮,在透支家長財力的同時也在透支學生的精力,學校以及教師也面臨著巨大壓力,如何通過課堂和課后作業(yè)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加深對于學科知識的掌握,是現(xiàn)在多數(shù)教師面臨的問題。因此,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成為一條新的出路,而以讀促寫的個性化教育就是創(chuàng)新嘗試之一,“多讀才能積累語感,才能積累寫作素材”。以讀促寫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學習的本質(zhì),而不是僅僅通過背單詞來提升學習成績。
目前高中學生的英語寫作現(xiàn)狀
目前高中英語教學寫作方面的教學模式較之前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進步,許多教師也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嘗試新的方法,但還存在一些老套的教學思維,例如背范文這種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大大限制了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也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式,覺得英語作文只要套模板就行了。其次,對學生來說,寫作更多只是為了應付教師,并沒有在寫作的過程中投入很多精力,一個句子在一整篇的作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情況也不在少數(shù),學生在寫作時沒有進行創(chuàng)新,整體作文水平還處在一個較低的水準。
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句式單一,生詞少見
高中的英語作文寫作一般是要求寫一篇120個單詞左右的短文。學生會固定使用自己最為熟練的句式,這就造成文章中句式單一,沒有將新學句式及時地進行應用,并且所使用的單詞都是幾個常見單詞,很少見到生詞。
以短句為主,長句重復性使用
在整篇文章中,一般只有一句長句,甚至有的學生全都是短句,又或者個別學生會用一兩個長句,但每篇作文都用同一句,反復使用,這反映出學生對于長句的掌握不足。
篇幅較短,重復啰唆
雖然作文要求是120個單詞左右,但大多數(shù)學生詞數(shù)只會少寫,不會多寫,有時候反復寫同一個意思,造成句子重復啰唆。
以讀促寫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以讀促寫新模式是最近被廣泛采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對高中英語的寫作訓練來說效率高、方式方法簡單,但需要學生正確掌握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guān)系。在推廣以讀促寫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我們作為高中英語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是以讀促寫模式的根本,以讀促寫中的讀是重點,寫是目的。沒有讀,這項教學任務是根本無法開展的。在實踐以讀促寫模式的時候,本人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整個模式成敗的關(guān)鍵。有的學生喜歡讀小說;有的學生喜歡看漫畫書,可以基本確定的是沒有幾個學生喜歡讀英文的讀物,這就給英語教師提出了難題。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閱讀習慣?首先,教師自己可以閱讀一些簡單的英語文章,然后推薦給學生,入門級的英語文章不能太難、太長。其次,結(jié)合推薦的文章或者書布置閱讀任務,可以兩周為一個周期,在一開始要求學生進行口頭的讀后感分享,慢慢過渡到書面的讀后感寫作。最后,可以讓學生們摘抄一些經(jīng)典的句子,讓他們將句子加入自己的作文中,以此陷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
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
在實現(xiàn)以讀促寫模式的過程中,作為英語教師,要適當?shù)貙W生進行引導,一是幫助學生對閱讀的內(nèi)容進行把關(guān),有些學生打著學習的名義看英語電影,這些行為都要加以引導,讓閱讀能夠產(chǎn)生成果。二是對那些在作文中應用了自己閱讀成果的學生多加表揚,促使學生們在自己的作文中多加入新學的單詞等,教育學生們不怕犯錯,增強學生們的信心。
充分利用學生參與閱讀的機會,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現(xiàn)在的英文作文很多都是對某一個現(xiàn)象的討論,如議論文,讓學生們從圖片給出的信息中尋找更多的線索,開拓學生們的思路,開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例如在學習“getting a job”的時候,通過討論更多的工作,可以避免學生在描述某一項工作時找不到合適單詞而陷入瓶頸的局面。通過以讀促寫教學模式,提升的不僅僅是學生對于英語的語法、語感等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鍛煉學生的英語思維,讓英語作文不再由一個個單詞拼湊起來,消除學生對英語作文產(chǎn)生的恐懼。
結(jié)語
以讀促寫模式與語文寫作中常提到的積累語感、積累素材的觀點相似。在平時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更多地以一種應付的心態(tài)來面對,覺得英語考試只要背單詞、語法就能考過。但是這樣的學習方法是低效的,不能真正掌握英語的精髓。所以,我們要推廣以讀促寫的教學模式,讓更多的學生以及家長了解到學習英語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應付考試,而是關(guān)系到學生的日后發(fā)展。同時,以讀促寫也是順應國家教育改革的新方法、新模式,作為高中英語教師,應該大力地進行推廣,讓更多學生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