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男
摘要:《二胡隨想曲第五號——納西》(下簡稱《納西》)是高韶青創(chuàng)作于2013年5月的大型二胡作品,該作品將納西族民族音樂元素、西方流行音樂元素和現(xiàn)代作曲技法完美融合。分析《納西》中民族元素與現(xiàn)代作曲技法的融合,對現(xiàn)代二胡曲和器樂曲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大有裨益。
關鍵詞:納西族 現(xiàn)代二胡作品 民族音樂元素 現(xiàn)代作曲技法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3-0014-03
納西族人能歌善舞,創(chuàng)造和保留了納西族民族特色傳統(tǒng)音樂文化,音樂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豐富絢麗。[1-2]在《納西》之中用地處中國云南西北以及四川的西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納西族原生態(tài)名額的音樂風格作為旋律的基礎,進行加花變奏,同時還融入了大量的其他音樂風格?!都{西》整首曲子分為六個部分,其中第一個部分為引子,為二胡獨奏;第二部分為主題音樂,速度稍快,同時還具有爵士風格的節(jié)奏特點;第三部分為主題的展開;第四部分為快板,通過加花變奏的創(chuàng)作手法,讓第一主題再現(xiàn);第五部分為急板,重復再現(xiàn)第一主題;最后一部分為尾聲,在延續(xù)第一主題旋律音調的基礎上,采用了具有爵士樂分割的切分節(jié)奏,但是其最為明顯的特點還是其中所蘊含的民族元素?!都{西》中各處可見納西族傳統(tǒng)音樂元素,民族元素也作為整曲的靈魂,貫穿始終。
一、“口弦調”主題音調
口弦調即用三片竹簧彈奏的曲調,納西族的口弦曲目繁多,內容十分豐富,反映的生活面極廣,音樂形象活潑生動,音色極具變化,栩栩如生,細致入微。
“口弦三音材料”始終貫穿全曲的每個樂章,對于作品的構思和統(tǒng)領創(chuàng)作過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都{西》主題音調(見譜例1)即從口弦調代表作品《狗追馬鹿》(見譜例2)加花、移調、變形而來,二者比較,其異同十分明顯。
主題音調在宮、羽、徵三音中發(fā)展,音響十分單純,從小字二組的g上呈示與展開,一組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使這個音組產生了顫音音效的特質,第一句仿佛叢林中的長聲呼喊,在一個四分休止符后戛然而止。一對清麗的泛音從遠處飄來交相應和,與上一句形成一個完美自由的對歌。為了刻畫這一叢林對歌的畫面,作曲家在主題創(chuàng)作中對旋律提煉得頗為細致,高音區(qū)與泛音區(qū)的呼應,低音區(qū)過渡到高音區(qū)使用上行音階,區(qū)區(qū)幾個簡單的音,經歷呈示、重復、對比三個階段,完成了能量的積聚和釋放。
二、“谷凄調”主題音調
“谷凄”是納西族西部方言地區(qū)廣為流傳的一個古老歌種,在納西語中是悲痛吟唱或傾訴心中悲苦之意。
納西族的“谷凄”節(jié)奏悠長,自由舒緩,其中的顫音使用頻繁而富于特點,這源自納西族民間民歌演唱方式。納西族地區(qū)所有的民歌及器樂曲都深受“谷凄調”影響,這種向下的大幅度慢顫音哀怨憂傷,充分體現(xiàn)了叢林生活中納西人的情感與氣質。[3-6]
作曲家抓住這個民間“類似”全音階風格的特點,較長音符常用下方大二度的連續(xù)下波音作為潤腔裝飾(見譜例3、譜例4、譜例5),即納西語中的“若羅”,是西部納西民歌的一大特征。
由于全音階中沒有半音,每個音之間的距離既定,不同的音高之間沒有明確的傾向性,這樣音與音之間的關系使得“谷凄調”顯得漂浮不定,若即若離,虛幻縹緲。配合這樣的感受,作曲家使用二胡中弱力度,演奏出了人聲一般的音色,使得連續(xù)的顫音充滿了自然、生動、古樸的特色。這個用全音階調式“谷凄調”創(chuàng)作的旋律,無處不體現(xiàn)著西南少數民族元素與現(xiàn)代作曲技法的融合。
三、民間歌曲音調
縱觀這些納西族民歌(見譜例6、譜例7),和《納西》主題音調加以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作曲家始終本著以濃郁特色地域風情為創(chuàng)作題材,從民間歌曲中挖掘了其特征音程關系作為主題材料,并重新組成新的核心音調,產生新的動機材料,將二者巧妙結合再創(chuàng)造,體現(xiàn)鮮明的納西族風情。作曲家在抓住這些民間音樂的“特性音程”基礎上,與傳統(tǒng)的五聲音階進行有機的嫁接,又重新整合加工,有區(qū)別于傳統(tǒng)民歌的風格,但又保存了民族基因,新的調式音、變化音、人工調式的轉調與移調與民族風格巧妙融合,通過二胡的表達,使得音樂既古樸又靈動。
四、模仿民間器樂樂器音色
撥弦與拋弓演奏在《納西》中是一大亮點(見譜例8),這種演奏方法模仿出了納西族東巴民俗儀式中民間巫舞的場景。據史料記載東巴祭祀的巫舞中以弱拍踮起腳尖,強拍落下足跟,雙膝微顫作為舞蹈的韻律特征,《納西》中通過在弱拍撥弦拋弓,在強拍按弦落弓的演奏技巧,將這一舞蹈特征巧妙地表現(xiàn)出來。配以鋼琴伴奏聲部的主旋律,將納西特色巫舞的場景生動的模仿出來。
撥弦的演奏方法模仿出了納西族民間樂器口弦的音色??谙沂且环N撥奏體鳴樂器,據清代史志記載,“口弦其簧閃顫成聲,鼓頓有度”。作曲家巧妙地利用二胡撥奏的音色,來模仿口弦的發(fā)音效果,這種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音色使得整個樂章生動鮮活起來,也使得二胡高超且多變的技法得以巧妙展現(xiàn)。
清亮細膩的人工泛音音色仿佛寧靜夜晚在山澗間飄出的吹木葉之音(見譜例10)早在唐朝杜佑《通典》中就有對納西族木葉奏樂的記載,可見木葉在納西族氣鳴樂器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二胡泛音本身的音色清亮透徹,加上泛音音量微弱細軟,其音色與木葉奏樂聲相差甚微,這樣一種巧妙的泛音技巧展示,不僅將現(xiàn)代作曲中必要的二胡炫技技法體現(xiàn)出來,也將一副寧靜夜晚納西族人吹奏木葉恬靜淳樸的圖畫描繪出來,渲染了濃郁的民族風情。
《納西》中,高超的技巧性是其顯著的藝術特點之一,民族地域中戲曲音樂、祭祀音樂、民歌和器樂曲等其中特有的變化音程、變化音、快速分解和弦都通過二胡快速的演奏技法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技巧性與民族風味相融合,同時散發(fā)著現(xiàn)代音樂的時代感。這種形象質樸、結合了民族魅力與時代風潮、將技巧性融入可聽性的音樂,是任何二胡移植作品所望塵莫及的高峰。
五、結語
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推崇二胡移植作品,各種炫技演奏的風潮席卷二胡界。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用二胡演奏小提琴曲、鋼琴曲的方式,極大地挖掘了二胡與演奏者的潛能,無疑拓展了民族器樂技術訓練的水平,并且這些優(yōu)秀的西方曲目的可聽性也非常高,但演奏西洋移植作品不可能成為一件民族樂器發(fā)展的主流方向,沒有民族性的音樂不可能被世界所認同[7-10],西洋作品僅僅只能作為一種借鑒,更正確的道路還是要將精力投入在創(chuàng)作自己的民族器樂作品上。《納西》采用中國少數民族地方音樂風格特點作為創(chuàng)作的素材,同時還將創(chuàng)新的技法和現(xiàn)代作曲手法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不管是從曲式結構還是在音響效果方面都讓人感到耳目一新。需要注意的是不僅是要注意其中所表現(xiàn)出的民族元素,還需要在演奏的二度創(chuàng)作之中,熟練掌握新的演奏技法,必須要從音樂本身去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了解。
參考文獻:
[1]和云峰.納西族音樂史[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2]杜亞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2.
[3]云南省麗江地區(qū)文化局.云南納西族、普米族民間音樂[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納西族簡史》編寫組.納西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5]和志武.納西族民歌譯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6]唐婷婷.云南納西族民歌初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7]毛繼增.白沙細樂[J].民族藝術研究,1988,(01).
[8][美]羅伯特·路威.文明與野蠻[M].呂叔湘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
[9]修海林.關于中國音樂雙文化現(xiàn)象的若干思考[J].音樂研究,1993,(04).
[10]姚恒璐.音樂技法綜合分析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