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湘
摘 要: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文章的一種表達形式。學習文言文就是學習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文言文的學習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文言文本身晦澀難懂,學生厭學文言文,老師教學也比較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學生、教師和文言文文本角度展開分析,并提出了解決文言文難學的策略,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輕松掌握文言文的學習,老師也不再因為不能順利進行教學而發(fā)愁。
關(guān)鍵詞:初中文言文;教學;傳統(tǒng)文化
一、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現(xiàn)狀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古代書面語言。學生由于平時寫作用語和古代語言有很大區(qū)別,導致學生學習文言文非常困難,學習興趣也會大大降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80%以上的學生厭學文言文。學生主動學習文言文的概率也很低,由于學生不喜歡學習文言文,所以學生也不會嘗試著在課余時間去學習文言文,這表現(xiàn)了學生對困難的逃避。在課下學習文言文的也只是在老師的強行逼迫下寫的。長期如此,學生的學習水平就會下降,語文教學也無法順利進行。
二、教師教授文言文的現(xiàn)狀
文言文的特殊性導致了老師在教學前要大量查閱相關(guān)資料,弄清文章中每個字的含義,除此以外,還需要把知識重點講解歸納,這就造成了老師的備課任務非常艱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考慮教學的進度以及學生課堂表現(xiàn)等。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初中文言文教學的課堂都比較沉悶,老師基本上是單向傳授,學生很少能在課堂上和老師互動。這樣,老師就很難知道學生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需要重新加強解釋。
三、學生問題分析
1.學習方法不當
首先,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難懂的文言文選擇逃避,不想辦法克服困難,而是在課堂上走神、睡覺等。其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度依賴市面上賣的現(xiàn)成的文言文翻譯書,學生不會自己動腦去思考,對于老師教的知識也不做筆記,而是單純依賴現(xiàn)成的文言文翻譯書。
2.課外文言文積累太少
文言文覆蓋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涉及一詞多義、通假字等。平時學生在課余時間都被各科老師布置的各種作業(yè)所占用,沒有自己的自由時間去閱讀一些課外書籍。僅僅從課本上汲取有限的文言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同一個字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都不相同,因此需要學生積累大量的課外知識,文言文的學習才會有效。
四、教師問題分析
老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教學模式比較呆板,多是采用滿堂灌的形式。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只是單純強調(diào)句子的翻譯、重點字詞的掌握等考試內(nèi)容的學習,不會就文章的背景加以講解,學生也只能被動接受,死記硬背,不能舉一反三,靈活應用。學生學習起來也會感覺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進而也會加重教師的教學負擔,形成惡性循環(huán)。
除此之外,應試教育導致老師的教學以考試為主,不考試的內(nèi)容不講,為此老師不得不三天一默寫,兩天一背誦。這樣就扼殺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學生成績的高低也成為評價教師教學能力的法寶。
五、文言文教學改善策略
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教師是文化的主要傳授者,扮演著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要想上好一堂生動有趣的課,教師必須具備很強的知識儲備,通曉古代文化。因此,教師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再者,老師應該持有正確的教學觀念,除了教授考試內(nèi)容之外,還應該傳授些課外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
教師應該具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時,難免會產(chǎn)生尷尬的課堂情況,針對這種情況,老師應該有隨機處理問題的能力,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要想靈活地處理問題,就必須學會結(jié)合教學的具體實際情況,多加反思和總結(jié),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展現(xiàn)自己獨特的教學特色,在文言文的教學中真正吸引學生的興趣。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準備工作時,教師們可以集思廣益、共同備課。在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準備工作中,大多數(shù)教師都是單獨備課,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風格,長此以往,教師就很容易形成固定思維,這對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是非常不利的。教改在改善,學生在進步,教師的備課方式也要與時俱進。因此,在教學活動準備階段,同一年級的語文教師可以聚在一起共同備課。老教師經(jīng)驗豐富,年輕教師思維靈活,共同備課定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除此之外,共同備課還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
只要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教學策略,學習文言文并不是那么的困難,關(guān)鍵在于老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老師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特點,因材施教,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能夠主動投入到文言文的學習和研究中,這樣語文教學才會突飛猛進,短時間內(nèi)取得很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莊文中.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2.
[2]鐘啟泉.我們的中小學生需要怎樣的語文素養(yǎng):與日本教育學者白井嘉一的對話[J].課程·教材·教法,2002(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