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玲
摘 要:教師是否基于學習目標,能否考慮學生怎樣學才能學好進行活動設計,是學生活動設計的關鍵。學生活動的設計,能否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學習的目的,是衡量學生活動有效性的標準。因此,我們要研究語文課堂上的學生活動設計,努力探尋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關鍵詞:學習目標;有效;學生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22-052-2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學的理念持續(xù)更新。近幾年,課堂教學形態(tài)發(fā)生了較大變化,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關注學生,教學設計也更注重學生活動的設計。筆者認為語文課堂的學生活動,它的核心應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學習的目的。那么,就一堂課而言,即應基于學習目標進行有效學生活動的設計,從而達到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享受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乃至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為例,筆者首先確定了本課的兩個學習目標:一是領會文本的白描手法,二是領略作者的精神世界?;谶@兩個學習目標,筆者設計了以下學生活動。
一、增刪替換,在比較中領會白描手法
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xiàn)方法,是指用簡練樸素的文字,不加渲染修飾,描繪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一手法,筆者首先讓學生找到作者看到的雪景,然后通過三組比較,一步步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領會白描手法。
1.刪改字詞
原文: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改文:霧凇沆碭,天、云、山、水皆白。
學生在比較中體會到,“與”這一連詞,把“天云山水”連在一起,寫出萬物融為一體,難以分辨的浩大景象。若用頓號,仿佛物與物之間有了界線,沒有了渾然一體的意境?!吧舷隆钡氖褂檬挂饩掣娱_闊。“一”是“全”的意思,更強調一個整體。原文營造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癡迷境界和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壯觀之美。
2.替換量詞
原文: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改文:湖上影子,惟長堤一道、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
這一組比較,旨在讓學生通過量詞的變化,關注到作者描繪的主體是“影子”,因此只是勾勒出西湖雪夜所見物體的模糊輪廓,并且突出了景物的渺小。“一痕”“一點”“一芥”“兩三?!钡慕M合將天長水遠的闊大境界,甚至是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全部傳達了出來,真是絕妙。
3.增加詞句
原文: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改文:湖上影子,惟如虹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若星綴于長河,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第三組比較是在前兩組的基礎上,更直觀地引導學生體會白描手法的特點:簡練樸素,不加任何渲染修飾。讓學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描寫越華麗越好,進而引導學生回到本課的題目“湖心亭看雪”,作者用了“看”,而不是“賞”,這與白描手法都是相吻合的。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或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有比較才有鑒別,語言運用的好壞在比較中能得到最直觀的展現(xiàn)。通過這三組比較,學生對白描手法有了比較直觀、明確的認識,有效的完成了學習目標。
二、化文為詩,在互通中加深文字感受
為了加深學生對文字的感受,筆者設計了以下兩個活動:
1.在“”上填上內容,盡量體現(xiàn)人物形象。(可以自己補充)
看雪(時間)看雪(人數(shù))
看雪(交通)看雪(裝備)
看雪(天氣)看雪(氛圍)
看雪()……
學生在閱讀一二小節(jié)的基礎上,選擇文中詞語或短語,另補充修飾語,盡量體現(xiàn)人物形象。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獨往看雪、更定看雪、聲俱絕看雪、挐舟看雪、擁毳衣看雪、大雪三日看雪……
2.根據(jù)以上內容,借用《江雪》中的一些字詞,化文為詩。
江雪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絕,
萬徑人蹤滅。滅。
孤舟蓑笠翁, 孤翁,
獨釣寒江雪。 獨雪。
學生在上一活動的基礎上,很快有了一首首精彩的仿作新詩。通過仿寫,化文為詩,在詩文互通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感受,更促進了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為達成“領略作者的精神世界”這一學習目標做好了準備。
三、解讀“癡”心,領略作者的精神世界
作者趁夜“拏舟”“獨往湖心亭看雪”卻偶遇已在那里賞雪的金陵人,金陵人“大喜”,邀請張岱同飲,張岱難卻盛情,“強飲三大白而別”,這些文字的背后究竟蘊藏著怎樣的深意?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
1.金陵人和作者張岱是同一類人嗎?
通過之前的活動,學生已經能夠發(fā)現(xiàn),這樣的張岱,可以用文中的“癡”字概括。這是文中舟子的話,舟子“喃喃”,他在自言自語,他是不理解張岱的。同時,舟子還將金陵人和作者看作了一類人,他們真的是一類人嗎?學生在結合第四小節(jié)的基礎上比較金陵人和作者張岱的不同后會發(fā)現(xiàn):
金陵人是二人結伴同行,帶了酒,又拉張岱同飲,可見其曠達豪放,心情開朗,與其說是來賞雪,不如說是來享受自然,享受生活。而張岱是“獨往”,在寧靜自然中感受別樣人生。張岱又是“強飲”,“拉”似乎又是被迫的……張岱不喜、不語,他的態(tài)度、舉止,只是靜靜地觀賞、體味。凡是情緒比較活躍的地方,都是別人,大喜的是客人,喃喃自語的是船夫。他,始終是淡然的。
2.延伸助讀,理解作者的故國之思。
【資料助讀】
(一)
張岱,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于茶藝鑒賞,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
(二)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陶庵夢憶〉自序》
學生從資料中關注到一些信息:“明亡后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是什么讓張岱無法大喜?是思念故國的愁緒。
學生恍然大悟,在字里行間找到這種追念故國的情思:“崇禎”是明朝的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作者寫這篇游記是崇禎五年(1632年),已是清朝,但他提筆寫下第一句時,心中涌起故國之思?!敖鹆辍笔瞧涔蕠汲恰E加鼋鹆耆?,讓他憶起了故國。歷經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巨變的張岱,由富貴公子成為了亡國之臣,他如司馬遷一樣忍辱負重。他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杭州西湖度過,明亡后,他又兩次來到西湖,但此時的西湖已不復昔日的光景,他只能在夢中回憶。這夢,是追憶,是留戀,也是他揮之不去的感傷……
在上述學習活動的設計時,筆者始終思考的是這個活動能否幫助完成學習目標,或者達到某個目標的某一層次。這就是目標意識,是教師在開展語文活動時必須強化的意識,教師應讓每一個學習活動目標的達成服務,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終體現(xiàn)和追求語文學科的要求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