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娟
摘 要:班級文化是班級內(nèi)部形成的獨特文化現(xiàn)象,是一種重要的隱性課程,它滲透在班級管理的角角落落,影響著班級的正常運轉(zhuǎn)與全體成員的健康成長。以“靜”為抓手,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營造寧靜致遠的班級氛圍;以主題班會為陣地,引導學生理解“靜”的內(nèi)涵;打造榜樣,使學生在待人處事時有樣可學;多管齊下,讓學生享受“靜”之美,從而使班集體的個性化追求逐漸成為每個成員的共識,逐漸沉淀為班級的文化,以達到“火熏幽蘭人自香”的效果,實現(xiàn)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guān)鍵詞:靜;突出;理解;學習;享受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22-085-1
“靜”在“百度百科”上解釋的引申義為:不受外在滋擾而堅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西方的禮儀要求中也推崇“靜”,他們認為一個人的基本素養(yǎng)就是不打擾別人,特別在人多的場合要保持安靜、有序。即使有非說不可的話,那也得竊竊私語才行。喧囂、嘈雜,不管不顧地嘩眾取寵被視為沒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而在我們東方的傳統(tǒng)中,靜是通往學術(shù)殿堂和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如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見,智慧靜里生,萬物靜中求。
但走進今日的校園,一到下課,往往是一片“熱鬧”的景象:喊的、叫的、追逐的、打鬧的,也是屢見不鮮。媒體報道中,也常見關(guān)于公眾場合,孩子肆無忌憚、大聲喧嘩的報道。打造以靜為美的班級文化,對學生的身心都是有益之事。班級“靜”文化構(gòu)建的探索實踐,不是指單純的表面的安靜,而是指致力于形成包含沉穩(wěn)與細心兩種性格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并且引導學生在道德方面養(yǎng)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一種由內(nèi)而外的靜氣。
目標既定,如何去實施呢?
一、班級布置,突出“靜”
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班級文化作為一種隱性課程。有物質(zhì)形態(tài)的建筑物、一草一木、桌椅板凳等;有制度形態(tài)的規(guī)章制度、紀律要求等;也有精神形態(tài)的校風校訓、文明標語、名言警句等。教室是學習的場所,為了提高環(huán)境育人的效果,我們要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班級布置方面,以“靜”為主題,為潛移默化的教育提供了一種可能。如:黑板上方張貼湖藍色的“靜”字;書包柜上陳列同學帶來的綠植;絨板上展示班級公約、名人名言;書架上陳列師生帶來的書籍;墻上懸掛學生的書法、繪畫……走進這樣的空間,整個人就會安靜下來。文化的熏陶是需要潛移默化的,環(huán)境育人是最高效的德育活動。
二、主題班會,理解“靜”
想讓一個人從心底里接受一件事物,就必須讓其深入地了解它。班主任有得天獨厚的教育陣地,如:晨會、班會、隊會等。比如我們可以利用主題班會的時間,和同學一起探討:什么是靜?哪些地方是安靜的?做到“靜”有什么好處……真理總是越辯越明。通過大家思維的碰撞,各抒已見地討論,他們就會達成共識。比如在討論哪些地方、哪些時候是靜的呢?學生交流后得出:圖書館、教堂、音樂廳是安靜的,我們上課聽講時、聽音樂時、欣賞展覽時是安靜的。歸納可以得出,一切高雅的,需要內(nèi)心專注投入的活動都是需要安靜的,學習怎能不靜心呢?古人關(guān)于“靜”的名人名言也有很多——“自古貴人聲音低”,靜是一種修養(yǎng);靜能生慧;寧靜致遠;安靜能獲得健康……”從而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加深對靜的內(nèi)涵的理解,為實施“靜”打下基礎。
三、多管齊下,享受“靜”
做任何事如果都像苦行僧一般,就味同嚼蠟,也很難堅持。教師應首先讓孩子在靜靜的環(huán)境中理解了“靜”的內(nèi)涵和要求,然后再讓學生體驗和享受“靜”之美,讓“靜”成為班級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利用中午練字的時間,給孩子們播放古箏、排簫、二胡等名曲,在音樂渲染的寧靜狀態(tài)下,領(lǐng)悟漢字之美;課余,倡議家長帶著孩子到公園、名勝走走,感受山水田園靜謐之美;又或者成立雛鷹假日小隊,以小組為單位,研究一個歷史名勝的前世今生,體會時光沉淀的滄桑之美……這些多元化的活動,讓孩子們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向歷史深處探索,往內(nèi)心深處追尋,于自我成長中感受靜、喜歡靜、推崇靜并習慣靜。
四、榜樣示范,學習“靜”
對于小學生而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古羅馬時代著名的哲學家塞內(nèi)加認為:“教誨是條漫長的道路,榜樣是條捷徑?!笨梢姶蛟彀駱樱梢宰寣W生更快地達到“靜”的目標。這個榜樣不僅在學生群體中產(chǎn)生,教師、家長也位列其中。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與學生交流輕聲細語;另外,通過微信、qq等,號召家長參與,還可以在班級中評選“靜學少年”,可以是靜靜閱讀的、靜靜練字的、靜靜鉆研……讓他們成為榜樣,成為大家學習的目標,從而形成人人以靜為美,向靜而學的氛圍。
當然,靜只是班級文化的一部分,在追求“靜之美”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處理好以下兩個方面的關(guān)系:
一是動與靜的關(guān)系。我們倡導“靜”,并不是要扼殺學生的天性,一味地要求學生坐在座位上,禁錮在教室里。而是希望學生的活動能夠勞逸結(jié)合、動靜相宜。該動的時候動,該靜的時候靜,比如我們希望學生在體育課上享受運動、盡情揮灑汗水;語數(shù)外的課堂上,思維活躍,積極參與討論。而在自己閱讀、作業(yè)、探索、研究時沉浸其中,不怠于思考,不打擾他人。
二是行與思的關(guān)系。我們倡導“靜”,并不代表我們不重視學生的思維互動、實踐活動,而是希望學生在寧靜中,學會深度思考,學會實踐時向?qū)捥幫卣?、往深度探尋、向廣度求索。有熱火朝天的行動,也有富有挑戰(zhàn)的思考,思行結(jié)合。
總之,“靜”是班級文化這一隱性課程的有效組成部分,教師應引導學生人人參與“靜”的修煉,為創(chuàng)造寧靜的學習共同體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