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
摘 要:以增強互動,提高語言輸出能力為目的,本文對大學英語課堂詞匯教學提出聽說、閱讀、文化以及拓展四個方面的教學設計,以及有效的教學反饋手段,分析學習者實現(xiàn)詞匯由輸入到輸出的深化記憶。
關鍵詞:詞匯教學;互動;輸入與輸出;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8)09B-0089-02
一、背景介紹
詞匯的重要性對任何一門語言學習而言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詞匯水平是構建語言學習者流暢表達和衡量語言駕馭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詞匯學習也因此成為語言教學中的重中之重。
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對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而言,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堂上,教師采用的詞匯教學方法主要以朗讀——翻譯、例句使用和結構搭配為主,輔之以同根詞擴展和同近義詞、反義詞比較。而學生的課堂學習方法則一般以抄記筆記,回答相應單詞詞義和做簡單結構的造句為主。一般而言,詞匯的傳統(tǒng)學習方法主要依賴教師講解,通常占用時間較長,而且課堂信息量不高,詞匯教學往往費時費力。
隨著近十多年來多媒體教學的推廣應用,許多教師采用PPT課件來提高課堂教學中對詞匯的講解效率,利用圖片、聲音、圖表等方式使學生在有限時間里最大化地獲得相關詞匯的信息。
盡管利用教學課件可以在一定程度減輕教師的板書負擔,也可以幫助學生們節(jié)省課堂抄記筆記的時間,使他們可以更多地關注課堂上教師對于某些重點內(nèi)容的解釋,從而選擇性地記寫課堂筆記。但如果只是照搬傳統(tǒng)手段對單詞進行逐一講解和練習,實際上效果依然不盡如人意,學生對于詞匯的掌握還是存在策略方法單一,學習過程機械等問題,并不能有效提高學生對單詞的積極認知,也很難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詞匯的興趣。
在加拿大從事ESL教學的資深語言教師們對語言教學的理念卻值得我們深思。ESL教學是針對在英語國家學習或生活的,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人們所設計的一種教學方法,其教學方法歷經(jīng)行為學結構主義教學觀下的聽說法和情景式教學法,到以人為本的交際法、任務型教學法、默教法等各種存在時間或長或短的教學方法的變革發(fā)展,受克拉申理論的影響和二語習得理論研究的深化,發(fā)展至今ESL教學方式早已變得靈活多樣,兼收并蓄。
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和豐富的教學活動,但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是對學習者個體差異的理解和關注,以及對學習者語言輸出能力的要求。
在ESL教學課堂中,詞匯教學很少被當作專門的一個教學部分,但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卻都包含了許多詞匯的內(nèi)容,學生們往往潛移默化地學習了有關文化、生活和教育方面所需的大量詞匯。
借鑒ESL教師們靈活有趣的教學方法和多變的教學手段,有助于改變枯燥刻板的大學英語課堂,特別是費力而低效的詞匯教學狀況,將詞匯教學融入到語言應用的輸出活動中,在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中,逐步培養(yǎng)和訓練學習者形成有效的詞匯學習策略。
二、教學設計及說明
(一) 聽說活動(Audio-lingual Activity)
單詞的發(fā)音和朗讀往往是學生最易忽視的一個基本方面。其中,一個原因是學生可能在語言學習初期對發(fā)音規(guī)范并未予以重視,從而導致了習慣性錯讀;另一個原因是語言環(huán)境的缺乏使得學生養(yǎng)成長期輕朗讀重拼寫的詞匯學習習慣。
針對這一問題,要先從改變習慣開始,通過聽說活動使學生意識到單詞作為語言的基本組成,必須是音、形、義的結合體。該活動主要以聽單詞和聽課文為主。聽單詞是以打亂順序的詞義幻燈片配合主要單詞的MP3標準朗讀進行搭配練習;聽課文是給學生隨機聽一段文章,并要求記下所聽到的主要詞匯。第一種訓練的目的是使學生注意到單詞讀音和意義的結合,第二種訓練的目的是使學生將單詞發(fā)音和詞形相結合,既要聽出單詞,同時也要拼寫出這個單詞。
(二)閱讀活動(Reading Activity)
閱讀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一個主要內(nèi)容,閱讀訓練的目的之一也是要加強對單詞在語言使用中的理解,因此,配合課文閱讀的詞匯訓練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是根據(jù)上下文進行詞義猜測,或者是同義詞、反義詞擴展,或者是上下義詞的歸類,也可以是詞義解釋、翻譯和造句等產(chǎn)生式練習。閱讀活動的設計不但要根據(jù)課堂主題內(nèi)容,而且也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風格,注意題目設計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此外,雖然閱讀活動以語言輸入為基礎,但學生需要在討論中完成相應的任務要求,教師要提前準備好任務材料、明確題目要求,以幫助學生降低課堂學習的焦慮感,提高課堂語言輸出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三)文化理解(Culture Insights)
文化理解突出的是對單詞多義性以及俗語、慣用語、俚語使用情況的意義理解和判斷。英語在日常使用中,有大量的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以“Stories Behind English Words”“How to Say This in English”“They Say, We Say”等學生樂于聽、樂于想、樂于記的形式,幫助學生掌握詞匯的文化意義和語體的恰當使用。
“Stories Behind English Words”是以單詞詞根和詞綴為出發(fā)點,通過詞匯串講的形式加深學生的聯(lián)想和理解。比如“culture”一詞中的詞根成分“cult”含義是指“耕種,栽培”,宗教中指“崇拜,祭祀”。原始時期,崇拜表現(xiàn)為圖騰形式,由于無知和無力,原始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動物、神靈和祖先都有崇拜,這一含義下產(chǎn)生的“cultic”和“cultism”都與“膜拜”“迷信”有關;對植物的崇拜和對耕種的崇尚,產(chǎn)生了“cultivate”“cultivator”“cultivation”等詞,而專門性的“培養(yǎng)、養(yǎng)殖”又產(chǎn)生了“agriculture”“aquiculture”“aviculture”等詞匯。
“How to Say This in English”是利用英語當中的習語和成語,以及漢語當中相對應的意思產(chǎn)生相近的比對,讓學生可以更加地道地使用語言。比如“greasy spoon”和“potluck”前者是指“經(jīng)濟實惠的小飯館和小吃店”,后者是指“家常便飯”或者“每人自帶一道菜的聚會”?!凹页1泔垺焙汀靶★堭^”是中國學生常有的吃飯形式,但在英語表達上卻往往很難言辭達意,通過這樣的了解和比對,可以使學生更注重語言表達的貼切效果。
“They Say, We Say”是將英漢語言中比較容易錯譯和誤解的詞匯和表達做成英譯漢或漢譯英的練習,使學生在改正錯誤的同時,了解到兩種語言文化上的不同和思維中的差異。
(四)詞匯拓展游戲(Vocabulary Expanding Games)
詞匯拓展游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緩解單詞記憶的壓力,尋找學習的興趣點,鍛練團隊間的合作和協(xié)同能力。針對動覺型、聽覺型和視覺性的學生學習風格,設計不同的游戲和活動,如深受學生喜愛的“You play, I guess”、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Words Toss”“Words Chain”等。
拓展游戲的設計要注意兩個原則:一是游戲的難易程度要適當,太難會打擊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太容易也會使學生失去參加的興趣;二是游戲的時間要控制,時間太長會降低學生的注意力和活動熱情,時間太短,學生的參與面則會減小,少部分同學的活躍使大部分其他同學成為局外旁觀者。
在大班授課的情況下,拓展活動可以分小組進行。每個小組安排完成不同的內(nèi)容,在組織上,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素材和幫助,而具體活動的開展可以由各小組的負責人或組長管理和組織。但活動最好選擇課上完成,這樣可以便于教師給出及時的評價和反饋。
三、教學反饋
詞匯教學經(jīng)常強調(diào)學生自己的努力和刻苦,教師在詞匯方面往往只是知識的傳達者和方法的傳授人,學生要真正掌握詞匯還必須要有課下的訓練和辛勤的付出。在缺乏外語環(huán)境和語言學習動力的條件下,許多大學英語的學習者很難完全依靠自身的自覺性來堅持學習,這樣,會使得學生對詞匯的認知只停留在表層短暫記憶上,如不加以復習和鞏固就難以形成詞匯的深層記憶。
因此,有效的教學方法一定要配合規(guī)律化的教學反饋手段,以保證學生詞匯學習的長效性。詞匯量評估和詞匯搭配考查是兩種很好的教學反饋手段:前者可以幫助學生在自我測評的基礎上建立階段性目標,督促學生提高詞匯量的意識,同時也幫助學生明確量化概念;后者可以是教師課堂上以Quiz的形式隨機考查學生對所學詞匯的鞏固和復習的情況,其成績可以作為一種直接的教學反饋。
四、結束語
大學詞匯教學的重點既要培養(yǎng)學生對詞匯形成正確理解,又要培養(yǎng)學生對詞匯的自主應用的能力。詞匯的意義在于使用,這是所有語言學習者的共識。所以詞匯學習也應該在互動和交流中自然習得,大學英語課堂中普遍存在的將詞匯剝離出來單獨講解的方法往往脫離了語言應用場景,大量的強迫輸入造成了學生的記憶負擔,長期看來對詞匯的學習弊大于利?;虞敵鲂偷脑~匯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則是教學活動的策劃者和幫助者。通過詞匯有效輸入和輸出的方式,可以使學習者將詞匯的積累和使用相結合,在交際和應用中加強對詞匯的準確理解和深層記憶。
參考文獻:
[1]梁建萍.基于圖式論的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2).
[2]呂道利.英語詞匯教學研究[J].外語研究,2004,(2).
[3]梁曉波.認知語言學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4]匡芳濤.英語專業(yè)詞匯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