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師范附屬小學第三小學 劉靈芝
古詩詞是中華文學藝術的瑰寶。它博大精深,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詩人往往以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的藝術手法,用淺顯易懂語言,寥寥幾句,便向讀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生活畫面。這也正是古詩詞魅力之所在。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詞,以及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結合的畫面,創(chuàng)設了優(yōu)雅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詞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非凡的審美功能。
但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的現(xiàn)狀卻常遇尷尬——老師覺得難教,學生覺得難學。產(chǎn)生如此“尷尬”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兩方面,即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從教師的角度說,小學語文教學中詩詞小古文是公認的難啃的“硬骨頭”。再加上大部分語文老師自身古詩文修養(yǎng)不高,對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和重視程度不夠,古詩文的教學只停留在表面的記背積累??梢韵胂?,一個不愛古詩文的老師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其難度不言而喻。
再者,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如果學生一開始接觸詩文,沒有得到老師或家長的引導,勢必對詩文產(chǎn)生深奧難懂的不利印象。大多數(shù)小學生認為古詩文內(nèi)容不夠淺顯,雖說句子簡短但結構比較復雜,朗讀起來并不是常說的朗朗上口。即使理解了詩意也是屬于強化記憶,很難做到活學活用。長此以往,學生學習古詩文只是在完成學習任務,無興趣而言。
在教學中,通過實踐和嘗試,摸索出了一種實用可操作性強的古詩文教學方法——“通、意、品”教學法。
讀,是古詩文的教學之魂。初讀詩文時,教學目標一個“通”字概括,一定要給學生設置一個訓練坡度:讀準,字正腔圓;讀流暢,表現(xiàn)韻律。教學中,我一般會將“通”字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自己說說對這個目標的理解。一般情況下,學生會對這一個字的階段目標表現(xiàn)出易如反掌之勢。加上詩文本身短小精悍,短時間內(nèi)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還是非常現(xiàn)實的。更重要的是,本身枯燥的朗讀,此時在學生看來算是一項挑戰(zhàn),且是非常容易成功的小挑戰(zhàn)。讀通詩文的信心和興趣自然有了。在此環(huán)節(jié)中,老師只需相機正音,引導學生關注文中少數(shù)難讀易錯的字。讀通了詩文,還可延伸到讀出韻律。在表現(xiàn)韻律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我給學生做了示范讀,教給他們讀書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lián)系課后的注釋和課本插圖,初步感知詩文的意思,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
這里說的“意”,不是指詩文的意境,而是讓學生讀懂詩文表層的意思。古人喜歡借詩抒發(fā)情感,往往在詩文表層意思的背后,才委婉表達自己的情懷。小學語文(各版本)編入的古詩文一部分屬于通俗易懂,平白直入型的。還有一部分作品的作者則比較含蓄委婉,這除了與詩人的性格、表達手法有關外,更多的還和時代背景及詩人的際遇有很大的關系。不管學習那類詩詞,讀懂詩文的意思是深入學習詩文的基礎?,F(xiàn)在的學習資料眾多,學生想要了解一首詩詞的意思可以說是相當容易。如果一味讓學生強化記憶,或是教師逐字逐句分析解釋詩句意思,則會破壞詩文的畫面感和意境,會對之后教學活動中的品讀環(huán)節(jié)產(chǎn)生影響。因為小學生的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有限,所以在教學中需要教師的層層引導來逐步感悟。首先,可以通讀詩文后,說說對詩文的一知半解,結合課本插圖就是個不錯的方法。古詩詞有著“詩中有畫”的特點,教學時,教師要嘗試從詩的畫面入手。其次,注釋也是理解詩文的好幫手,往往不理解詩文,可能就是因為某個字詞的意思拿不準,有時理解了一個字詞的意思便能撬動整個詩句甚至整首詩的意思。如在教學白居易的《憶江南》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理解“諳”的意思,延伸到詩句乃至整首詩文的意思。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文時,不硬性要求將詩文意思表述多么規(guī)范,甚至可以允許學生的“不求甚解”。學生若能在表述時,加上自己豐富合理的想象,效果更佳。
讀通了詩文,了解了詩文的意思,這只是學習詩文的開始,只是為學生入走進詩文及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做好了鋪墊。
品讀一首詩,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在這里,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針對詩文創(chuàng)作背景或時代背景、詩人際遇、關鍵字眼,將整首詩文貫穿成一個小故事。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對詩人所處時代背景及當時的心情有一定的了解,學生很容易被引入到詩的意境中去。這時再去誦讀詩文,自然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感情誦讀詩文也就水到渠成了。如在教學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時,學生讀了淺顯易懂的詩文,感受了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樂趣和悠閑。也感受到了詞人對恬靜閑適田的園生活的向往之情。但這些都是停留在詩詞的表面,為了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在教學中,我將詞人的一生用三個詞概括:“主張抗金、蒙受讒劾 、隱居田園”。 并將詞人一生以故事的形式簡要概括,此詞作于辛棄疾閑居江西上饒期間由于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理想的破滅,使他在隱居中更加關注農(nóng)村生活,寫下了大量的閑適詞和田園詞。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其中之一。了解了這些,學生再次讀就讀出了不一樣的感受。
總之,小學生學習古詩文,不僅需要熟讀、吟誦、積累,同時還要借助一定的文學常識,聯(lián)系時代背景,初步嘗試“品讀”詩文。學會了品讀才能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從而達到提升閱讀理解水平及欣賞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