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為己之學”視閾下的荀子“禮”思想

2019-02-10 22:03□王
關鍵詞:性惡禮義教化

□王 晶

[內容提要]先秦儒家中,荀子關于禮的思想向來為學者所重。荀子對禮的起源、本質、功能做了系統(tǒng)的思考。荀子著重突出禮的禮儀和禮義二重作用。首先在禮儀上,荀子繼承周禮的威儀觀,凸顯禮儀的“分”與“畏”,突出禮規(guī)范意義的建立。其次,在禮義層面,荀子繼承孔孟的仁禮雙彰理論,強調仁優(yōu)于禮。荀子并不只強調禮的規(guī)范性與約束性,也突出禮的道德性,即成教面相的禮。荀子的“禮”論將人們內在的道德修為與外在的法度約束兩者巧妙結合,為儒家的人格修塑提供了不一樣的進路。

一、荀子禮思想的淵源——承周禮之威儀,轉孔孟之禮論

“禮”是荀子思想的核心,《荀子》一書不僅有專篇《禮論》來談禮,在其它篇章也有荀子關于禮思想的闡發(fā)。事實上,荀子對于禮的起源、本質、功能等的論述都有系統(tǒng)的思考和豐富的闡述,禮治確實成為荀子思想的最大特色之一。

荀子關于禮內涵的論述,呈現(xiàn)“述而作”的特點。荀子所述的禮最大特點是:周禮的禮制和孔孟的仁禮兼重,如荀子在《荀子·非相》篇提到的:“欲知上世,則審周道?!雹倏梢姡髯右岳^承周禮為志向和憧憬。因此,對荀子禮思想的探析,勢必要以周禮為突破口,尤其是周禮的威儀觀,此與荀子強調禮儀的思想有密切聯(lián)系。從思想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不僅周禮的威儀觀、“據(jù)事制范”等概念是荀子禮思想建構的內容,而孔孟仁禮雙彰理論所架構的道德—禮制結構,對荀子的禮義觀更是深層次影響。

從周代威儀觀上看荀子的禮儀規(guī)范。在周代,威儀被視為評斷一個人的重要標準,它隨時可在人們的一頓飯、一杯酒中體現(xiàn)個體舉止。如《詩經·小雅》記載:“賓之初筵,溫溫其恭。其未醉止,威儀反反。曰既醉止,威儀幡幡?!薄渡袝ゎ櫭罚骸八挤蛉俗詠y于威儀”《儀禮·士冠禮》:“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痹谶@里,“威儀”被看作是個人行為舉止的規(guī)范和標準。同

時,威儀不僅被看做是判斷個體行為舉止的標準,甚至被抬高到關系國家生亡的地位?!渡袝ぞ普a》言“用燕喪威儀?!泵枋鰡适x而招致亡國命運。

“威儀”一詞《荀子》僅兩見,分別在《荀子·富國》篇與《荀子·大略》篇。不過前者乃引《詩》為證;后者為孔子引《詩》之記載,未必出于荀子之意。此外,《荀子》一書涉及威儀者,尚有〈修身〉〈禮論〉〈勸學〉〈富國〉〈議兵〉等,這些篇章多涉及“儀”“正儀”“表儀”等的敘述中。但,孔子所論的“威儀”或“儀”“正儀”都是強調從外在規(guī)范上強調禮節(jié)、儀態(tài)、規(guī)范、標準。

周人講威儀,荀子也多講威儀,但此時迫切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威儀的內涵是什么?對于威儀的內涵,荀子和周禮都沒有進行明確闡釋,但《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有相關的記載:

“何謂威儀?對曰: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有其國家,令聞長世。臣有臣之威儀,其下畏而愛之,故能守其官職,保族宜家。順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p>

“威儀”的含蘊有以下幾點,首先從“畏”的角度看,“威儀”并不單是行為舉止的規(guī)范與儀則,更是強調一種令人生畏的力量。這種令人生畏感,與周初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密切相關,所以日本學者說荀子禮治思想是受法家思想的影響,此點值得商榷。②荀子也強調君主之“勢”、上級之勢,如《荀子·性惡》篇記載:“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薄盾髯印s辱》:“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亂世,得亂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亂得亂也。君子非得勢以臨之,則無由得開內焉。”荀子的君道、君勢更具有強烈的權威色彩。

其次,從“儀”的角度看,《荀子·君道》謂:“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薄巴x”含有要求上位者模范、標桿。同樣的觀點在《荀子·正論》篇也有敘述:“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儀也。彼將聽唱而應,視儀而動;唱默則民無應也,儀隱則下無動也”皆是說明下位者效仿上位的表儀,上位者是下位者的標準。復次,“威儀”強調尊卑上下等級關系的規(guī)范,作為名分價值的體現(xiàn)而存在,非但囊括社會一切的階級關系(君臣上下),也包含倫理關系(父子兄弟)。此觀點與《荀子·禮論》篇:“所以別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大者巨,宜小者小也?!睆娬{的尊卑等級思想一致。周人的威儀觀體現(xiàn)了周人在維持社會秩序上的建構和獨特思維,禮建構一套規(guī)章制度進行社會秩序的保障,明顯受到周禮的影響。

荀子雖重禮,但荀子與孔子一樣也言仁,甚至荀子提出仁先于禮的觀念。如《荀子·大略》篇云:

“人主仁心設焉,知其役也,聞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禮,天施然也?!雹?/p>

“親親、故故、庸庸、勞勞,仁之殺也;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行之得其節(jié),禮之序也?!雹?/p>

荀子仁禮關系中,強調仁是根本,禮是節(jié),是指對仁義的施行有所節(jié)制。在次序上表明仁先禮后,這與《中庸》記載:“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北砻鳌岸Y”是從親愛親人有差等、尊敬賢者有差等的關系中產生,禮形成的動力是人自身內在親愛關系蘊藏,而非完全是客觀外加。荀子在仁禮關系中,主張仁義禮相通貫的,有親愛之情而不合于倫理,則無法稱為仁,若僅重禮節(jié)而不能和順人情,則不成禮。

此外,荀子把“禮”從君子的個人規(guī)范擴大到可當治國的規(guī)范,可以判斷也是對孔子的思想的繼承。《論語·為政》篇:“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睆膰业男再|談禮。而《荀子·王霸》篇:

“國無禮則不正。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于輕重也,猶繩墨之于曲直也,猶規(guī)矩之于方圓也,既錯之而人莫之能誣也?!雹?/p>

從將禮看作準確性、公平性的角度看,孔子與荀子有明顯的差異。但荀子也是從國家政治角度談禮,是對孔子禮論觀的繼承。

荀子作為“繼往開來”型的思想家,繼承孔子禮治思想的同時,也對禮思想進行轉化,更多的是對孟子的“仁義禮智根于心”特質的改造。孟子認為“禮”是人生而即有的,具有內在道德性的特點。但是荀子對人的觀察則是反其道而行,荀子更多是從人的欲望、性情等現(xiàn)實主義的角度出發(fā)?!盾髯印ば詯骸吩疲?/p>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⑥

依荀子看,人生而具有的感官本能和生理、心理欲望必須加以節(jié)制,若順隨之不加以節(jié)制則必導致禍亂。荀子不像孟子那樣從人生而具有的本心、本性中出發(fā)揭示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而是從后天自然人的角度談制禮的必要性。換而言之,荀子不相信人天生具有道德性,但是荀子承認人具有道德實踐的能力,尤其是踐行禮的能力。因此,荀子所說的“禮”是后天學習的積累,是“偽”的成分。

現(xiàn)代的世界觀和自我觀之下,有一個問題顯得特別重要:對于理性個體來說,怎樣的規(guī)范才是合理的?對于這個問題,孟子和荀子給出了不同的解決路徑:個體道德能否自主?荀子是否容許道德自主?⑦的確許多學者也認為荀子不承認道德自主。牟宗三先生就指出:“荀子只認識人的動物性而言性惡,因此禮義不在人性中有根據(jù)而純是外在的;而由于禮義終屬于道德世界,將其根源歸屬于外最終只會導致道德泯滅?!雹嗖倘屎褚舱J為荀子的禮義是外在物。⑨荀子將價值根源于權威主義。但是學界也存有諸多為荀子辯論的觀點,他們堅持的基本原則是:荀子既然明確“涂之人可以為禹”,認為人人皆可成為圣人,一般人可以成圣的深層次內在根據(jù)是他們“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這個“質”也即“本質”“實質”,這表明人有能力自我規(guī)范,有內在動力在道德上約束自己。譬如韋政通先生就認為荀子不主張性惡,“性”在荀子那里是白紙,傾向“性”無善無惡的觀點。⑩唐君毅先生也指出:荀子所謂性,無論指心或指欲,都無所謂善惡。近幾年國內也有許多學者反對把荀子定為“性惡”者,如曾振宇先生的“性質美”,周熾成、林桂臻兩位先生的“性樸論”等。

縱觀荀子所言的禮,明顯是對周禮和孔孟禮思想的繼承,但其中也有轉化部分??酌涎远Y還是以仁為根本,從理想主義視角談禮,認為禮不僅僅是秩序規(guī)范更是由親親關系延伸而來的,還是從道德性的角度論禮。但是荀子則有明顯的不同,荀子是從經驗主義的心態(tài),沒有進行形而上的思考,完全是依禮談仁,并沒有對禮的根源性進行探討,進而轉化為以圣王制定的禮法是從,荀子此轉化已或偏離了孔孟的原則和理路,另辟路徑,但總體而言,荀子還是在儒家內部談論禮,禮的實行還是道德教化的目的。

二、荀子對“禮”的根源性檢討

關于“禮”的來源,荀子主要基于兩種看法:一種是人的欲望;一種是人性惡。《荀子·禮論》篇云:

“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p>

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有欲望,他不否定欲望本身。但是他認為對欲望,要節(jié)制。若放任欲望擴張的話,則必然會產生爭奪及混亂。因此,必須為欲望設置“度量分界”,所欲之物與欲望之間必須尋求調和。而“禮”就是在吳直和欲望之間的度量。荀子在這里并非說情欲本身是惡的,只是情欲與現(xiàn)有物資供求之間的緊張導致天下悖亂是惡的。另一方面,《荀子·性惡》篇說:

“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p>

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若放任的話,天下就會“悖亂而不治”。因此,古代的圣王便制禮制法度。用禮、法矯正人的性情,不至于使人脫離“道”。荀子在這里說性惡并不在于說性本身,而在圣王禮義,也即不在性之果為惡,而在禮義不可無。

荀子在這里的重要論點是:“順人之情”,這里的“順”可理解為按照人的自然本性而不加以節(jié)制,預設“順是”主體,不加以主動選擇,按照人身體的一種欲望狀態(tài),此時人的行為是一種沖動而不是行動。荀子在這里排斥人的第一序欲望,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主動建構自己的第二序欲望。此即“偽”,就是人為,指人有意自覺的非本能性的行為,積偽可以生成禮義,創(chuàng)造禮義,并使之成為人文世界的一部分。

但《荀子·禮論》篇與《荀子·性惡》篇,兩者的所談論的“禮”側重點有明顯不同?!盾髯印ざY論》的“禮”包含“分”的功能,這種“禮”作為秩序的“禮”?!盾髯印ば詯骸返摹岸Y”是矯正及教化人的,像度量標準的“法度”,這是作為倫理的“禮”。倫理的“理”是荀子論禮的重點,荀子之前的孔子與孟子,并未提及這種“禮”??鬃铀缘亩Y,更多的是周禮,也即周代的典章制度,而孟子多談“禮”是人天生具有的因此,可以說是第一個從教化角度提及“禮”,并且論證了“禮”的起源,下文進行詳細闡述。

《荀子·禮論》篇說禮在建構秩序上的重要功能是“分”?!盾髯印ざY論》篇云:

“故禮者,養(yǎng)也。芻豢稻梁,五味調香,所以養(yǎng)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yǎng)鼻也;雕琢刻鏤,黼黻文章,所以養(yǎng)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yǎng)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幾筵,所以養(yǎng)體也。故禮者養(yǎng)也。君子既得其養(yǎng),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p>

但具體“分”的實質是什么?又如何實現(xiàn)“分”的功能?《荀子·王霸》篇對這“分”又進一步的說明:

“治國者分已定,則主相臣下百吏,各謹其所聞,不務聽其所不聞;各謹其所見,不務視其所不見。所聞所見誠以齊矣。則雖幽閑隱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是治國之征也。”

荀子強調“分”核心在于君臣上下等級之間各司其職、各盡其分,不務其外。而且荀子強調分的目標在于官僚支持君主。荀子認為只要各級官吏做好自己分內之事,治國才是有道,君主才能簡約之治?!盾髯印ね醢浴罚?/p>

“故治國有道,人主有職。若夫貫日而治詳,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為也,不足以是傷游玩安燕之樂。若夫論一相以兼率之,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鄉(xiāng)方而務,是夫人主之職也?!?/p>

荀子強調“分”的功能,在孟子的思想中也可以看到,如孟子強調大人之事與小人之事之分;勞力者與勞心者之分?!睹献印る墓稀吩疲骸坝写笕酥?,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p>

但是孟子強調的社會分工,勞心勞力,并不是在“禮”的背景下進行論述,所以吾人很難指稱荀子的社會分工理論受到孟子的影響。但是在法家思想中,則有對社會分工的詳細表達,如《管子·心術上》記載:“禮者,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jié)文者也。故禮者謂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諭義之意也。故禮出乎義,義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不僅強調“禮”的制定是出于“理”也即合理,而且進一步明確“禮”作為社會法則具有分的職能。只有以禮為準則,發(fā)揮“明分”的職能,才是合宜的社會統(tǒng)治理論。毫無疑問,荀子是戰(zhàn)國后期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但是荀子一書的思想有明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尤其是法家思想的典型代表《管子》一書。

依照荀子的觀點,一個人若順從性、欲望的發(fā)展而無度量分界,其結果難免爭而為惡。荀子那里“性”并非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規(guī)定,荀子對人特性的界說不從“人性觀”而是從“人觀”方面加以規(guī)定的,即是人有義、有辯而動物沒有。在多數(shù)學者看來,荀子所言的善純粹外在于人自身的,是人后天學習的結果,禮義法度在荀子這里被理解為正面價值,依禮義法度而行,則可“正理平治”而為善,但此種禮義法度是生于圣人之偽而不是圣人之性,如此一來荀子所言的善在人自身便不能生根,沒有大本,而禮義亦成空頭的無安頓的外在物。在這里還有個重要問題就是:善何以可能?荀子說的“偽”能否轉化為人自身內在的道德性?此即是荀子所說的矯正化的禮。

三、作為成德教化手段的“禮”何以可能?

《荀子·性惡》篇:

故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埶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

圣人使用四種方法來教化人民。(1)由“勢”的君權確立;(2)以“禮義”的教化;(3)由“法正”的政治;以及(4)對“刑罰”的重視。若失去這四個對策的話,就會“天下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在荀子的教化思想當中,“禮”包含著“法”,這是依據(jù)根源的事實。雖然禮和法都是倫理矯正的手段,但是荀子始終保持著“禮”對“法”的優(yōu)越性。

荀子論禮的教化義常將禮義并柄。荀子將義解釋為“理”《荀子·大略》篇:“義,理也……義,非其門而自之,非義也 ,遂理而不敢,不成義”叉將義與“行”關聯(lián)來論,如《荀子·不荀》云:“惟義之為行……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又言……“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梢娷髯铀f的義是指道德原理、原則,此德原則可用于斷定具體行為是否合于義。荀子肯定禮義之統(tǒng)有助于社會秩序的建立,但對于人為何會學習禮義的問題,荀子又是如何說明?荀子未從天生根源處去談,但不從根源處談又該如何說明?

在《荀子·性惡》,“禮”是為了防止人從“道”脫離,而矯正地像度量般及倫理上的矯正手段。按照荀子的觀點,通過禮義的教化目的為了人能夠“積善成圣”,導化“性惡”之“性”。在禮義教化的過程中,荀子強調“積”的作用。荀子所謂的“積善”,強調緣使的質具必須通過轉化才能成為善的德性和能力。荀子曾指出:“可以為堯、禹,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賈,在注錯習俗之所積耳?!薄白㈠e習俗”之間要講適當,防止過,正確的“注錯習俗”可以化性,轉化人的性情,錯誤的“注錯習俗”則會遇亂世、得亂俗。在這里荀子還是強調人的“心慮”作用,并非任自然行動,而有待人自覺施事。

隨之而來的問題即是:禮義的教化何以可能?人如何能夠做到知禮義且行禮義?荀子在這里提到“心”,心的認知作用和行動意志使人能夠對禮義有把握。換而言之,感官有感知之性,事物有可知之理,這些特性恰恰是人能夠行禮義的基礎。荀子曰:“人生而有知”,在荀子看來人生而有知,能知是人的先天本性,也即人有知能;但是荀子亦謂“心生而有知”,即“知”被理解為“心”的先天本性,而物則有可知的道理。知與能對人而言顯然具有先天的性格,是不待后天學習而有的能力。簡而言之,荀子所說的人有認識和把握事物并獲取知識的能力,而事物亦有自己的條理,可以被人的認識能力所認識和掌握。從此處來看,禮義教化之所以能使人具備道德性,正是因為人自身具備認識和掌握禮義的能力。

荀子進一步對心如何進行思維認識對象事物進行闡述?!盾髯印ふ?/p>

“心有征知。征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將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知而無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知?!?/p>

荀子謂“心有征知”即是說心能知、能辨識、驗證,從感性認識上言心之主宰。荀子在此強調感覺經驗與心智作用的關系,感覺經驗是認識過程的開端,心智則是認識的根本和主宰。沒有心的辨識,只依靠感覺經驗則無法成就知識。此心知,在成德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它不僅是個道德主宰意志,更是在禮義體系中的人經由“心之所可”可以使自己成為道德人,所以在禮義教化之所以可能是因為人有心、有知等內在力量。牟宗三就認為荀子所稱能認知道的心是理智心,并指出心的特殊能力在于思辨能力,從思辨力發(fā)用的對象稱禮義,從而認知禮義是由于積習。

禮義何以可能的另外一方面是人具備“學”的能力,也即將禮從制度意義轉向道德意義,一個重要方式是主體“學”的途徑,這在《荀子》一書中有詳細的敘述,《荀子·儒效》篇云:

“我欲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曰:其唯學乎。彼學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上為圣人,下為士、君子,孰禁我哉!”

《荀子·勸學》篇: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p>

荀子認為理想的學習方式,應是能掌握禮義之統(tǒng),不離仁義達到堅定且通貫的學習,使所學能全盡且通貫。通過“學”,人的境況獲得了巨大的改善,由賤而貴、由貧而富、由愚而智。試想一個普通人能夠通過學習最終到達與圣賢君子同等的高度,那么“學”的意義也就可以想見了?!敖K乎為圣人”成圣目標的普遍性,不僅極大地肯定了人的道德價值,更是將“圣人”的權威形象直接轉化為了人們“學”的對象,最終實現(xiàn)與圣王“同類”,圣王也因此能“統(tǒng)”萬民于禮法,即“統(tǒng)類”,在道德的意義上“學”構成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殊性所在。

客觀世界紛繁復雜,不僅人與自然萬物在類別上頗有不同,即便在人與人之間,也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如荀子所劃分的“大儒”“小儒”“俗儒”“雅儒”等,如何保證散漫無分義的人群穩(wěn)固而有秩序,此即是以禮義為統(tǒng)類,最終實現(xiàn)社會治理可運作。

“故操彌約而事彌大;五寸之矩,盡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內之情舉積此者,則操術然也?!?/p>

禮義教化之道可行,最根本在于禮義具有統(tǒng)類的性質。這不僅使法度之道獲得了其客觀的性質,而且使其獲得普遍性的性質,成為宇宙的普遍原則。這種普遍原則不僅使時間上的縱貫,更是空間上的橫貫。在荀子的筆下,禮義之道擴充遍及之至,荀子從禮義的普遍性上說禮義教化何以可能。此點可與王陽明的詮釋進行對比,王陽明將禮義教化的根源推至人的道德主體性,從形而上的層面探討禮義的可行性。荀子則不然,荀子并未從形而上的層面探討,而是在形而下的經驗領域說禮義。

五、結語

荀子言禮,就其所構筑的思想世界以觀,可以說是經天緯地,至廣至微。荀子極言禮義之道,造就社會秩序,并客觀化孔子之仁義理想,荀子試圖構建一個平等公道的理想社會,以“明禮定分”構成客觀化的架構。荀子建構的禮,根植于人性與欲,從現(xiàn)實情況出發(fā),闡述禮治的必要性。

此外,從教化的角度來看荀子的禮思想,其解決的是人為何會學習禮義的問題。荀子主張“化性起偽”此是針對所有人而言,雖然推動者是在“君王”“圣人”“君子”但實際推行是希望所有人皆適應。故荀子?!巴恐恕比绾稳绾危瑸榱耸苟Y義之教能普遍。荀子雖然不同于孟子從天生善性去肯定,而是從后天教育上立論,認為只要不斷積累學習,人人皆可成為圣人。因此,成德之教在荀子思想中有其重要性。雖然從外王學來理解荀子的禮義之道,可見出荀子從政治、社會向度論禮義的重要,但若缺乏從成德之教的面向進行思考,實無法解釋人為何要學習禮義,進而遵從禮義。因此,荀子禮義思想的重要面相之一是成德之教。

但是荀子堅持禮法、傍勢力,重效驗,難免會引向專制。禮義之價值,極其自本自根,若最后不經由自我的保護,則其尊嚴和崇高亦于何處安頓和附著?此間理緒,自不可不察也。

注 釋:

①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80頁。以下文中所列《荀子》篇目皆是此書。

②菅本大二:〈荀子對法家思想的接納:由"禮"的結構來考察〉,《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003年12):129頁-130頁。

③《荀子·大略》,第488頁。

④《荀子·大略》,第491頁。

⑤《荀子·王霸》,第209頁。

⑥《荀子·性惡》,第437頁。

⑦鄧小虎:《荀子的為己之學:從性惡到養(yǎng)心以誠》,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0頁。

⑧牟宗三:《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第222-228頁。

⑨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第364頁。

⑩韋政通:《開創(chuàng)性的先秦思想家》臺北:現(xiàn)代學苑,1972年,第163-164頁。

猜你喜歡
性惡禮義教化
儒家“禮樂教化”與新時代設計人才培養(yǎng)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荀子不是性惡論者
《國語·周語》“奉禮義成”辨析
麟溪水長流
關于倫理道德的再思考
好皇帝能不能也是好人
好皇帝能不能也是好人
從《大武》“樂”看戲劇教化人心之能效
以性惡論說荀子的困境及其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