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晴
大學新生對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學習適應性研究
劉晴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通過問卷調查258名大學新生對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學習適應性情況,結果顯示新生表現出學習動機缺乏持續(xù)性、元認知策略缺失、角色轉換不成功、自我效能感低、學習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差等五大適應性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從學生、教師和學習環(huán)境三個方面提出了解決策略,包括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學習策略培訓、增強教師監(jiān)督指導、建立學習共同體和改善學習環(huán)境等。
大學新生;混合式教學模式;適應性;解決策略
教育部2015年發(fā)布的《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提出:“鼓勵高校結合本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需求,通過在線學習、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等多種方式應用在線開放課程?!?017年和2018年,教育部分別認定了468門和690門本科教育課程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自2015年以來,在線學習(慕課)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被廣泛應用,相關研究也逐年增多。
相關研究以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為主[1-2],此外還涉及教學團隊建設[3]和教師職業(yè)發(fā)展[4]、問題與對策[5]以及學習服務支持[6]等內容。然而,對于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的學習主體——學生的研究卻很少,有關學生對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的學習適應性研究僅有兩篇[7-8],且以多個年級學生群體對多門課程的學習適應性為研究對象,缺乏大學新生群體對這種混合式教學的學習適應性研究。
大學新生相對于其他年級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慕課主要在高校推廣和應用,而在中學應用較少,大部分中學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型教學模式。大學新生需要經歷從中學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過渡到大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學習適應性問題比其他年級的學生更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質量。因此,研究大學新生對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學習適應性問題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的研究對象為采用混合式模式學習“大學英語”課程的2018級新生,通過問卷調查他們對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學習適應情況,分析其適應性問題和原因,探索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以促進慕課的有效應用和提高混合式教學質量。
學習適應性是指主體(學生)根據環(huán)境及學習的需要,努力調整自我,以達到與學習環(huán)境平衡的心理與行為過程[9]。在我國,早期的學習適應性研究以中小學生為主,對于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起步較晚,影響較大的是馮廷勇《大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的編制》一文,該文將學習適應分成自我調整和學習環(huán)境適應狀態(tài)兩部分,并總結了大學生學習適應的五大因素。本研究在馮廷勇編制的大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的基礎上,結合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點,圍繞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教學模式和學習環(huán)境設計調查問卷,問卷采用單選題和多選題相結合的形式,其中單選題的選項范圍由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為5級。
筆者于2018年12月對中南大學258名2018級非英語專業(yè)新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他們來自不同的學院和專業(yè),其中文科生67名,理科生191名。在過去的一個學期中,他們的“大學英語”課程全部采用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模式授課,即先由學生自主學習“主題英語”慕課課程,然后在面授課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已學知識進行運用、擴充和提升。
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和學習態(tài)度都是與學習者自身相關的內部適應性因素,此部分問卷采用多選題的方式進行調查。
學習動機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工具性動機的學生占很高的比例,而文化性動機的比例則較低。工具性動機注重學習的實用性,是為完成學習任務、獲得學分、通過考試等目的而產生的動機,90%以上的學生選擇了這類選項,其中“完成學習任務、獲得學分”選項的選擇率為100%。文化性動機注重學習的人文性,是以文化學習、知識增長為目的而產生的動機,僅有50%左右的學生選擇了這類選項。見表1。
表1 學習動機調查結果
注:參與調查總人數為258人
學習能力調查分為學習監(jiān)控能力、電腦與手機使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三個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學習監(jiān)控能力問題比較突出,僅有35%左右的學生制定了學習計劃,能合理安排時間和進行自我調節(jié);學生的電腦與手機使用能力較強,80%以上的學生能使用電腦、手機軟件進行學習,利用網絡查找學習資料;在合作交流能力方面,60%左右的學生選擇了能與同學合作學習,70%左右的學生選擇了能與他人在線交流,可見學生對自己的在線交流能力更加認同,僅有45%的學生在遇到困難時知道如何尋求幫助。見表2。
表2 學習能力調查結果
注:參與調查總人數為258人
學習態(tài)度調查分為對學習任務的態(tài)度和對學習方式的態(tài)度。結果顯示,在對學習任務的態(tài)度方面,僅有40%左右的學生會以完成學習任務為首要任務,沒有完成則不會做其他事;48%的學生不會拖延和敷衍任務;50%左右的學生選擇在遇到困難時不會放棄。這說明有近一大半的學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學習分心、拖延、敷衍和遇到困難退縮的現象。在對學習方式的態(tài)度方面,將近60%的學生認可混合式學習的效果,超過50%的學生肯定混合式評價機制的激勵作用。見表3。
表3 學習態(tài)度調查結果
注:參與調查總人數為258人
教學模式是與學習者相關的外部適應性因素,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學模式包括線上慕課教學模式和線下課堂面授教學模式兩種。在慕課教學中,教師的授課方式以講授式為主;在課堂面授教學中,教學方式以任務式、合作式、互動式為主。在教學模式的調查中,問卷采用單選題的形式,選項范圍由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為5級。結果顯示,在慕課學習中,接近80%的學生能適應慕課的講授型教學方式。在課堂面授學習中,55%的學生能適應以任務、合作和互動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適應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學生要少些,有近80%的學生能適應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而只有54%的學生能適應混合式教學模式。見表4。
表4 教學模式調查結果
注:參與調查總人數為258人
學習環(huán)境也是與學習者相關的外部適應性因素。調查主要針對慕課學習環(huán)境進行,包括網絡設施、學習平臺和技術支持三方面。問卷同樣采用單選題的形式,選項范圍由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為5級。結果顯示,近90%的學生認為校園上網便利、網速快;對于慕課學習平臺,65%的學生比較滿意它的界面和運行,但僅有47%的學生滿意畫面質量;而對平臺提供的技術支持,僅有42%的學生比較滿意。見表5。
表5 學習環(huán)境調查結果
注:參與調查總人數為258人
以上調查結果表明,大學新生對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五個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適應性問題。
1. 學習動機缺乏持續(xù)性
學習動機是學習適應性最重要的方面,是引起和維持學習的內在原因和動力[9]。如果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工具性為主,則體現出他們看重英語學習所帶來的最直接的短期價值[10],如獲得學分、通過考試等。此類學習動機多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學習動力來自老師的要求和考試等外部壓力,因此持續(xù)性不強,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而文化性動機以學習文化知識、了解文化差異為目的,多出于自身的興趣和愛好,學生會表現出更高的積極性,學習動力持續(xù)時間更久,學習適應性更好。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動機為短期的工具性動機。這是因為他們在高中階段的學習大多出于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大學的工具性動機;在進入大學的初期,這類學習動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延續(xù),在教師的要求和課程考核機制的壓力下,這類學習動機會逐漸增強,使得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不夠高,后勁不足。
2. 學習元認知策略缺失
學習策略能幫助學生控制學習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以便更好地存儲和提取信息[10],包括認知和元認知策略。其中,元認知策略是用來計劃、監(jiān)控和評價學習活動的,有效地運用元認知策略是學生適應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重要表現之一。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基于慕課的混合式學習中體現出一定程度的元認知策略缺失,在制定學習計劃、監(jiān)控學習進度、調整學習方法等方面表現出明顯不足。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大多數學生已習慣在高中將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交給教師安排和監(jiān)督,沒有形成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控能力。
3. 角色轉換不成功
在基于慕課的混合式學習中,學生的角色與以往的學習模式相比有較大的變化。不論是慕課自主學習,還是任務式、合作式、互動式的面授學習,學生的角色都是學習的主動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他們要自主完成學習任務,與同學交流并合作學習,與同學、教師互動,主動表達觀點,主動尋求幫助。角色轉換成功與否是決定學生能否適應混合式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
調查結果顯示,有40%的學生無法適應與他人合作學習,超過50%的學生不知如何尋求幫助,這與他們在高中階段長期處于被動接受性學習角色有很大的關系,而角色轉換的不成功直接導致了他們學習態(tài)度不積極、對教學方式不適應的問題。
4. 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學習者對學習活動能否達到特定效果的預期。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能靈活使用多種學習策略,表現更自信,對學習任務體現出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困難不容易退縮。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不擅長調整學習策略,對學習表現出焦慮和不滿,對學習任務敷衍,遇到困難就選擇逃避。
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較低,近50%的學生表現出學習分心、拖延、敷衍和遇到困難退縮的現象。這是因為他們剛剛脫離高中緊張的學習環(huán)境,考上大學后面對相對寬松的新環(huán)境,學習目標迷失,學習動力不足。此外,由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綜合性、過程性的評價機制,使得部分學生失去了考試成績高的優(yōu)勢,學習自信心受挫。
5. 學習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差
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是在高速網絡、慕課學習平臺和多媒體教室等多種環(huán)境下實現的。其中,對學生影響較大的是網速和學習平臺環(huán)境。網速快,學習平臺運行流暢的環(huán)境能給學生提供較好的學習體驗,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當學生遇到技術性問題能得到及時的幫助也能提升他們學習的信心。
調查結果顯示,慕課平臺的畫面質量和技術支持在學生適應性問題中比較突出。2018級學生大多出生于千禧年,是伴隨電腦和手機技術快速發(fā)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軟件的熟練操作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已不是主要問題。他們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軟件運行的流暢性、畫面質量的清晰度、學習內容的趣味性等方面。當這些方面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就會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同時,由于大部分學生的工具性學習動機,平臺的技術問題如得不到及時解決會影響他們的學習進度,甚至讓他們產生不滿情緒。
可見,造成大學新生對于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不適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和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為突出,但教學指導、平臺建設等問題也是影響他們學習適應性的重要因素。
學習適應性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要解決大學新生對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適應性問題,要從學生、教師、環(huán)境建設三方面入手。
學習動機是學習適應最重要的方面,學習動機的高低會影響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價,因此“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習適應的關鍵”[9]。而要讓學生保持持久性的學習動機,就有必要激發(fā)學生的文化性學習動機。因此,教師應該在面授課上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文化性動機,如開展以文化為主題的學習展示、小組討論和課后寫作,通過文化類場景模擬開展口語練習,利用文化類音視頻資源開展配音、短劇表演,提供文化知識網絡鏈接作為課后學習的補充等。文化性的教學活動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使學習不再枯燥。同時,學生可以在參與活動的同時與教師和同學建立良好的關系,增強對彼此的信任,這有利于緩解學習中的緊張和焦慮,也有利于他們合作交流能力的發(fā)展。
學習策略的使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基于慕課的混合教學中,自主學習占了較大比重,從慕課視頻的觀看、在線測試和討論的完成到面授課的任務準備、資料搜索、課后閱讀寫作等都離不開自主學習。而用來計劃、監(jiān)控和評價學習活動的元認知策略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該在面授課時有意識地將學習策略融入教學中,通過課件、課堂討論、在線論壇以及師生交流群等途徑引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定期進行自我總結和評價,不斷調整學習計劃,讓他們逐漸形成自覺、自律的好習慣。
在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中,面授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導者,而是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監(jiān)督者,教師在幫助學生順利實現角色轉變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對他們學習上的問題及時解答和反饋,幫助他們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同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承擔“學習主體”的角色,促使他們主動學習、主動交流,讓他們逐步適應角色的轉變。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監(jiān)督,如查詢后臺數據、規(guī)定學習進度期限等,這些手段與適當的評價激勵機制結合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比重較大,特別是慕課線上學習部分,容易造成師生、生生之間的“時空隔離”感,讓學生產生沮喪感和孤獨感;在面授教學中,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較多,一些英語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容易產生自卑、怯懦的心理。教師應該借助技術的、人際的手段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師生學習共同體,形成師生互通互信、生生互學互助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到來自集體的鼓勵和支持,消除沮喪感和孤獨感;同學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可以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心理,逐漸樹立學習的信心。正如杜威所說,相互作用是成長的核心[11],師生和學生的相互作用是解決新生學習不適應問題的有效途徑。
良好的慕課學習環(huán)境是學生更好適應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保障,它離不開學校教學組織部門和課程平臺的支持。在學校教學組織方面,應明確慕課主講教師、課程助教、面授教師的職責,并出臺相關政策,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保障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同時,組織部門還應該協(xié)調好教師、平臺和管理者之間的關系,使三方能信息交流暢通,互通有無。在課程平臺方面,應根據學生的意見,提升界面操作的便捷性、視頻畫面的清晰度和軟件運行的穩(wěn)定性,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體驗。同時,課程平臺應該加大服務方面的投入,保證有足夠的人員能為師生提供及時、便捷的全方位支持,讓學生遇到技術、課程、成績相關問題時能得到快速有效的反饋和解決。
目前,我國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正進入快速發(fā)展的時期,越來越多的高校課程開始采用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但是,我國的中學慕課建設和應用卻沒有同步進行,對于剛剛從中學畢業(yè)的大學新生來說,他們要經歷從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過渡到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過程,因此會出現諸多學習不適應問題。這些問題表現為學習動機缺乏持續(xù)性、元認知策略缺失、角色轉換不成功、自我效能感低、學習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差等五個方面。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學生、教師和學習環(huán)境三方面入手,通過激發(fā)學習興趣、加強學習策略培訓、增強教師監(jiān)督指導、建立學習共同體和改善學習環(huán)境等途徑讓新生形成持久的學習動機、養(yǎng)成自覺的學習習慣、形成主體意識、樹立學習自信和提高學習效率,使他們盡快走出學習適應性的困境。
[1] 王勝清,馮雪松.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的設計與實 踐——以2015—2016年北京大學開設的混合式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7(11):71-77.
[2] 張歡瑞,楊芳,張文霞.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以“基礎英語聽說”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8(12):62-67.
[3] 龔素英.MOOC背景下的高校教學團隊建設[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2):87-91.
[4] 龔萍.教師職業(yè)發(fā)展新路徑:微課—慕課—翻課—快 課—創(chuàng)課[J].教育信息技術,2016(12):59-62.
[5] 錢茂偉.通識MOOC混合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 究——以“公眾史學”課程為例[J].工業(yè)和信息化教育, 2017(3):88-94.
[6] 張成龍,李麗嬌.論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中的學習支持服務[J].中國遠程教育2017(2):66-71.
[7] 楊彥軍,童慧.基于MOOC的混合教學中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11):115-118.
[8] 張成龍,李麗嬌,李建鳳.基于MOOCS的混合式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研究——以Y高校的實踐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7(4):60-66.
[9] 馮廷勇,蘇緹,胡興旺,等.大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的編制[J].心理學報,2006(5):762-769.
[10] 鄧雋,黃昌朝,李娜.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適應性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2(1):47-51.
[11] 蔣志輝,趙呈領,李紅霞,等.在線開放課程學習者滿意度研究:發(fā)展、影響因素與提升路向[J].現代遠距離教育, 2017(3):34-43.
2019-03-12;
2019-12-10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立項課題“基于慕課的混合式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XJK19CGD004);中南大學2018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基于MOOC 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研究”(2018jy089)
劉晴(1976—),女,湖南長沙人,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外語教學,聯(lián)系郵箱:liuqingcsu@163.com
G642.0
A
1674-893X(2019)06?0117?05
[編輯:胡興華]
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教育2019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