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xiàn)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近40多首內容豐富、情文并茂的古代詩歌,它們以高度凝練的藝術語言負載著詩人濃濃的或熱愛大自然、或憂國憂民的真摯情感,其中更加包含了詩人極其豐富的審美內容。所以古人常以“言有盡而意無窮”來形容詩歌的無盡之美。那么,在條件極為簡陋、現(xiàn)代化教學媒體非常匱乏的偏遠農村小學,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去感悟古詩的這種藝術之美呢?這個問題不由得讓我想起古人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古句來。誠然,作為古詩這種意蘊深遠、感情濃郁的古代語言藝術,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不引導學生去細細地進行品讀,不去細細地品味和推敲,只靠教師支離破碎的分析和指令式的“包辦式”“填鴨式”教學,就無法使學生從根本上感悟中國古代的詩歌之美。
關鍵詞:初讀;品讀;美讀;誦讀
筆者以為,教師在古詩教學中應特別注重朗讀教學,在課堂上必須通過各種形式的讀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從而感受古詩的藝術之美,使學生在一種潛移默化的狀態(tài)中去掌握學法,訓練想象力;而且這樣做,不但解決了農村小學因無法用現(xiàn)代教育媒體給學生創(chuàng)設聲情并茂的情境而帶來的困窘,還可以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一、 初讀解詩題
通讀全詩,主要以“指名讓學生讀”“讓學生自由讀”為主。主要目標便是讓學生對古詩中生字新詞的認讀,詩題的理解及對詩人和時代背景的了解。這是一個初步感知的過程,也是一個在學生大腦中逐步形成初讀表象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教師必須設法排除學生學習古詩由于年代相隔太遠而無法產生共鳴的障礙??梢韵茸寣W生提前查閱古詩作者的一些相關資料,通過課堂上的交流對詩歌的寫作背景做一個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從而為學生理解詩意、品賞意境定下一個感情基調。
二、 品讀悟詩情
古人云:“詩言志,歌永言?!惫旁娭械脑~句都凝結著詩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意向,都集中表達了詩人的一種情感傾向。如在教學《江雪》這首古詩時,教師可首先通過讓學生在反復品讀中抓住“千山”“萬徑”等詞語,讓學生細細地進行琢磨,然后慢慢地品味出整個畫面的幽靜沉寂、廣闊寥屏;“孤”“獨”分別用來修飾“舟”“釣”;“寒江雪”又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lián)系了起來,最后形成了一副詩人凝練概括的圖景。教師在指導朗讀時,要讓學生把握此詩深沉的基調,同時要求學生用略為低沉的語調進行朗讀。
三、 美讀賞意境
前面已經說過,詩歌是一種獨具藝術魅力的藝術形式,那么,教師該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45分鐘內感悟到這種魅力呢?中國傳統(tǒng)詩歌文化精神最集中表現(xiàn)的就是詩歌的意境,所謂意境,就是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與詩中描繪的生活圖景的有機融合,同時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所以,筆者在這里認為,在語文課堂上,廣大教師必須牢牢抓住“讀”這個根本,且“得其法”,在“美讀”中傳情、入情、激情,同時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體會詩歌中豐富的人文思想,從而凈化心靈和熏陶自己的情操。
與此同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和聯(lián)想到的人、事、景、情,通過配樂朗讀、白板演示、自主繪畫、小組交流、練寫片段等形式進一步表達出來。教師通過這樣的練習,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能自主地把零碎的東西還原成一幅完整的圖畫,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感悟到中國古代詩歌的意境美、文辭美,進一步加深對詩歌的喜愛。
四、 誦讀記詩文
中國古代詩歌大都詞藻華麗、文質兼美、韻律和諧、節(jié)奏感強、更加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而學生正確的誦讀方法又是鑒賞詩歌的關鍵。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誦讀是現(xiàn)代詩歌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同時,也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一種再創(chuàng)造、再升華的過程。
詩歌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瑰寶,為了能使孩子們真實感受到中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為了使這種優(yōu)美的藝術形式能長久不息地傳承下去,在古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就一定要摒棄那種陳舊的、機械的教學方法,代之以一種新型的、生動活潑的、有創(chuàng)造力的教學方法,同時又決不能丟棄“誦讀”這個詩歌學習的根本。
一言以蔽之,在讀中品味古詩,是詩歌教學永恒的主題,也是古詩教學的靈魂。
作者簡介:
陳萬龍,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昌寧鎮(zhèn)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