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毅 李學永 田福利
例1 患者70歲男性,因勞力性胸憋30余年,加重伴雙下肢水腫3周入院?;颊哂?2年前就診于北京阜外醫(yī)院,診斷為“肥厚非梗阻型心肌病、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接受“華法林鈉片、呋塞米片、螺內(nèi)酯片”等藥物治療,后并反復(fù)就診于北京阜外醫(yī)院,心臟彩超顯示室間隔最厚時達24 mm,心電圖顯示房顫,左室肥厚伴勞損。兩年前于本院心臟彩超示室間隔厚度為28 mm,心電圖示恢復(fù)為竇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圖1)。入院前1月余于本院住院期間心臟彩色超聲心動圖示:左房前后徑(LA)54 mm,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68 mm,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ESD)53 mm,右室橫徑46 mm,右房橫徑54 mm,室間隔厚度(IVSD)13 mm,左室廣泛前壁、前間壁及前側(cè)壁運動幅度減低,二、三尖瓣少量返流,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0.39,結(jié)合臨床考慮為擴張型心肌病(DCM),心電圖顯示為竇性心律與房顫心律交替出現(xiàn)、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Ⅰ導聯(lián)呈rSR′(圖2),R′頂端有切跡,QRS時限0.16 s。此次入院心電圖示:房顫,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肢體導聯(lián)呈現(xiàn)“雙QRS”、T波低平,Ⅰ導聯(lián)呈rSr′s′R′′,(圖2),QRS時限0.16 s,考慮為心室分離。復(fù)查心臟彩超:LA 53 mm,LVEDD 67 mm,LVESD 55 mm,IVSD 12 mm,右室橫徑43 mm,右房橫徑48 mm,LVEF 0.36,左室廣泛前壁彌漫性運動幅度減低,間隔呈矛盾運動,室間隔與左室后壁呈同向運動,二、三尖瓣少量返流。
竇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
討論1985年Algeoss和Ewy[1]首次報道了1例心室分離,該患者左右心室分別除極,產(chǎn)生兩個互不相關(guān)的QRS波群。心室分離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完全性心室內(nèi)傳導阻滯,根據(jù)心電圖表現(xiàn),可分為五種類型:①室上性心律伴心室異位心律;②心室內(nèi)有兩個互不干擾的自主心律;③心室自主心律伴心室撲動或顫動;④室上性心律伴心室撲動或顫動;⑤室上性激動經(jīng)左、右束支下傳分別使左、右心室除極產(chǎn)生兩個互不相關(guān)的QRS波群,形成特殊的心室分離[2]。病例1為房顫,兩個QRS波,一個T波,病例2一個P波,兩個QRS波,一個T波,均屬于同源性心室分離[3-4],文獻報道中,同源性心室分離較為多見。魏瑩等[4]研究了同源性心室分離的心電向量特征,詳盡闡述了同源性心室分離的特征。同源性心室分離在心電向量圖上同樣表現(xiàn)為1個P環(huán)、兩個QRS環(huán)和一個T環(huán)的特點。
A:房顫,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Ⅰ導聯(lián)呈rSR′,R′頂端有切跡,QRS時限0.16 s;B:房顫,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肢體導聯(lián)呈現(xiàn)“雙QRS”、T波低平,Ⅰ導聯(lián)呈rSr′s′R′′,QRS時限0.16 s
圖2例1患者2個時段的心電圖
竇性心律,Ⅰ導聯(lián)呈sRs′R′型,QRS時限0.20 s,繼發(fā)ST-T改變
本文中兩位患者早期均為肥厚非梗阻性心肌病,病例1后期室間隔厚度恢復(fù)正常,病例2室間隔厚度未恢復(fù)正常。室間隔厚度降低,但QRS波群增寬明顯,其可能的原因是:隨著病程的發(fā)展,病人心肌可能廣泛壞死、纖維化,肥厚的心肌逐漸變性、壞死或者凋亡,大量心肌組織被纖維組織替代,心臟合包體各部分之間電興奮傳導顯著減退,喪失了正常的傳導系統(tǒng)擴布,最終造成心臟各部位收縮不同步,整個心室肌除極不同步,心電圖上呈現(xiàn)心室分離,即畸形增寬的QRS波群[5]。兩例患者心肌病變廣泛,心肌間電離散度明顯增加,室顫閾值極低,病情已處于終末期,接受再同步化治療可能有利于延長壽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