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劉嘉
摘?要:沈從文的長篇小說《邊城》是一幅優(yōu)美的山水畫卷。小說語言清新別致,意境深遠,使人性的純美與自然的靜美水乳交融,表現(xiàn)了作者強烈的人性意識。從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及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來探討《邊城》以人性為主題的原因,了解作者對人性美的詮釋,從而領略該小說的語言特征和藝術特色之美。
關鍵詞:《邊城》;人性美;語言特色;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I20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9)04-0108-03
沈從文的《邊城》自問世以來備受青睞,并曾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牧歌傳說中的頂峰之作”,“閃耀著一種悠久的民族品德的光”,是“希望之歌”[1]64,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純凈的一個小說文本”。作者以“鄉(xiāng)下人”的獨特視角,清新柔美的詩化語言,田園牧歌般的方式精心描繪了一幅富有魅力的湘西風俗畫,體現(xiàn)了作者的獨特語言藝術之美。而《邊城》里原生態(tài)的自然風光及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人性之美在當今仍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一、《邊城》以人性美為主題的根本原因
沈從文表達人性美的現(xiàn)實依據(jù)是《邊城》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湘西風景如畫,那里無論是自然風景,還是風俗民情,無論是人與自然還是人與人之間,都極為古樸和諧。打開《邊城》,一幅美麗俊秀的湘西山水畫在讀者面前一一展現(xiàn):清澈見底的溪流、滄桑沉重的渡船、矗立云霄的白塔、蔥翠空靈的竹林……令人仿佛走入了一幅和諧優(yōu)美的山水畫中。小說里寫到“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笨梢娤嫖魃角逅?,群峰競秀,積翠凝蘭,潭水清澈見底。清澈見底的沱江水緩緩地流淌著;江的兩岸,是氣勢非凡的青龍山與南華山默默地屹立,郁郁蔥蔥,山腳下是彎彎曲曲的熱鬧河街,簡簡單單的山里人家;沿河是一座座久負盛名的湘西吊腳樓:水中豎立如崗哨般一排排的粗木樁,上面鋪著木板、圍著欄桿;街道大多由石板鋪成,青紅交錯,古香古色,而雨中的湘西古城更是別有一番風味:滴滴答答的雨聲、迷迷蒙蒙的雨霧、叮叮咚咚的腳步聲夾雜著湘西人們一句句親切淳樸的問候聲,從而贏得“中國的瑞士”的美譽。
作者表達人性美的精神依據(jù)是湘西古樸的民風民情及淳樸的人民。湘西的青山綠水滋養(yǎng)了一群純樸善良的湘西人:美麗清純的翠翠、善良淳樸的爺爺、友善質樸的天保與儺送……他們心靈潔凈,人際關系和諧融洽,淳樸樂觀的精神風貌閃耀著人性的光芒。作者對湘西風情滿懷深情,對湘西人民更是充滿著深情厚意,湘西古樸純凈的文化氣息深深影響了沈從文,這便奠定了《邊城》以人性美為主題的文化基礎。尤其當作者身居現(xiàn)代都市,又時逢戰(zhàn)亂,現(xiàn)實生活的漂泊與動蕩,沒有被現(xiàn)代文明“墮落與腐化”所沾染的湘西成了作者精神上的棲息之所,是作者謳歌人性美的精神依據(jù)。
可見,沈從文從心靈的內環(huán)境出發(fā),將湘西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古樸的生活方式、和諧的人際關系及濃郁獨特的民俗風情不遺余力地展示給我們,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個充滿著人性光輝、鮮活的人物形象,實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融合,達到天人合一。
二、對人性美謳歌的具體表現(xiàn)
謳歌和贊美人性美是沈從文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流,而《邊城》是他進行“人性”書寫最為杰出、最為完美之作。作者想要表現(xiàn)的“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廟供奉的是‘人性。”[2]227這種“人性”便是湘西鄉(xiāng)民身上具有的那種純真、互愛互讓、富有旺盛生命力的自然的人性,他們是善與美的化身,散發(fā)著人性光輝的一面,具有作家所向往與敬仰的人性美。
人性美的精華:親情美。小說中的親情美主要表現(xiàn)在翠翠與爺爺、天保兄弟之間。翠翠與爺爺相依為命,孫女對外公的關心細心周全,而外公對翠翠也是呵護有加,憂慮翠翠的婚事,嫁給天?;騼投甲阋宰屗判模律瀵彶蛔尨浯渥鵁崾^,為哄翠翠開心給她講故事、說笑話、唱歌。祖孫間這種割不斷的親情抒寫了一首人性至真至美的贊歌。而在愛情的考驗面前,天保兄弟的手足情顯得尤為可貴,為了愛情,他們選擇了公平競爭、選擇了退出、選擇了成全。天保的死儺送應該是沒有責任的,但善良淳樸的儺送卻覺得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從此背上了難以釋懷的愧疚,兄弟二人互助互愛的德行演繹出了一曲手足情深之歌。他們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小說正是那種原始鄉(xiāng)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及淳厚人性展示了東方的傳統(tǒng)美德,彰顯著中華傳統(tǒng)的人性美,是人性美中的精華。
人性美的升華:愛情美。小說中的愛情以翠翠為核心,演繹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愛情贊歌。翠翠與儺送彼此默默地深愛著,他們的愛如湘西的小溪流在兩個小年輕人的心上潺潺流淌著、清澈輕柔,彼此間沒有海誓山盟,更沒有現(xiàn)代都市充滿市儈的裙帶交易,兩顆相愛的心就這樣相依相偎、相親相愛,彰顯了世上最純美的愛情:自然而純真。天保兄弟同時深愛著翠翠,沒有爭奪、沒有硝煙、沒有私欲,有的只是愿為對方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快樂,平靜的愛情下遮掩了自己內心的波瀾與痛楚,這種愛情追求將人間的愛演繹到了極致。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小說里吊腳樓上喝酒唱曲子的女子,“她陪他們喝酒唱曲子,心里可想我。知道我在船上?!边@需要何等的純凈才能上演這樣的忠貞與信任?由此可見,《邊城》里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把對愛情的詮釋達到理想人生形式的最高峰。
人性美的延伸:鄰里美。湘西鄉(xiāng)民互謙互愛,和諧仁愛,這里每個人都熱情誠實,人人均有古君子遺風,如小說里老船工盡管生活拮據(jù),卻為人慷慨、熱情、樸實,不僅不接收來往過渡人的金錢,反而給過渡者備好茶水送上煙葉。而且湘西人與人之間沒有地位的高低貴賤之分,沒有勾心斗角、強取豪奪,鄰里互愛互助、和睦相處,他們熱情實誠,古樸善良,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他們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古老湘西人的優(yōu)美崇高風度,代表了鄉(xiāng)村樸素道德美的歷史延續(xù)。
三、小說的語言特征及藝術特色
閱讀《邊城》,我們從視覺上、聽覺上、情感上都能獲得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這自然離不開《邊城》本身所具有的美。但在語言組合與意義表達上,作者力求創(chuàng)新,打破常規(guī),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語言藝術風格,其嫻熟的語言駕馭能力及行文結構上的巧妙安排,讓這種閱讀體驗得以升華。概括來說,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善用修辭,行文恬淡清新
沈從文不愧是語言的調色師。在《邊城》中,作者恰當?shù)卣{動了語言藝術的各種手段,采用多種多樣的修辭如排比、比喻、對仗等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描繪自然環(huán)境,抒發(fā)真情實感,使得小說行文恬淡清新,韻味無窮。蘇雪林曾在評價沈從文的語言文字時說“沈從文作品藝術好處第一是能創(chuàng)造一種特殊的風格?!肋h新鮮活潑,永遠表現(xiàn)自己?!盵2]190如作品開篇描繪湘西邊城茶恫的自然景色:“小溪流下去,繞山姐流,約三里便匯入茶蛔的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個小小的差異?!惫拖沂窍嫖魅俗顬槭熘?,作者把它們比作溪流與山路,通俗易懂又新鮮別致,極大地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可感性和飽滿度。此外,他還善于運用簡潔清新的語言來描述小說中的人物,如小說在寫翠翠時,寫道:“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和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p>
作者把翠翠塑造成一個自然物的寵兒,在“風日”里自然“長養(yǎng)”,如一棵集天地之精華孕育而出的靈草,又如一汪清泉、一縷清風,接下來,把翠翠說成“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和山頭黃麂一樣”。這里,翠翠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生命意義不再是普通的一種生命意義,而是一種物化了的生命象征,同時體現(xiàn)了翠翠的活潑可愛天真善良。然后作者寫“她喜歡看撲粉滿臉的新嫁娘,喜歡說到關于新嫁娘的故事,喜歡把野花戴到頭上:去,還喜歡聽人唱歌。茶恫人的歌聲,纏綿處她已領略得出?!边\用排比簡潔地勾勒了翠翠的單純無知,內心卻萌生了一種初戀情愫及追求自然樸素美的湘西少女形象。沈從文在描寫人物的外在時,也極力刻畫人物的內心,語言頗富張力。
2.情節(jié)簡潔明晰,結構如行云流水
故事情節(jié)是小說的核心,但《邊城》吸引讀者靠的卻不是波瀾曲折的情節(jié),小說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也沒有扣人心弦的懸念,平平淡淡地開始,平平淡淡地結束?!哆叧恰肪哂惺瞩r明的散文體結構形式,“具有小說的行文,詩歌的語言,另外還有散文的結構。”是一種“抒情小說”或叫“詩體小說”[3]小說舒徐自然、親切樸實、姿態(tài)橫生,“只平平地寫去,到要完了就止”。如小說寫到:“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叫‘茶恫的小小山城時,又一個條小溪,溪邊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谝环N近乎奇跡中這遺孤居然已長大成人,一轉眼間便十五歲了。為了住處兩山多竹草,翠色逼人而來,老船夫隨便給這個可憐的孤雛,拾取了一個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毙≌f開篇用近乎濃厚口語化的語言將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人物交代得明明白白,洗練簡潔地讓人感覺不是在看小說,而是在跟人促膝歡談,作品通俗自然,毫不做作,猶如一塊出土璞玉那么本色。作品諸如此類比比皆是,可見作者對語言文字、敘事技巧的運用達到信手拈來的程度,無怪乎蘇雪林把他稱為“文體作家”。
3.描寫瑣碎而散漫,意味深刻而悠遠
由于作者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使他習慣從平凡的日常生活選取創(chuàng)作素材,對人物行為的點點滴滴、日常生活瑣事、率真樸實的性格以及他們之間誤會的描寫都極為瑣碎散漫。如小說有這么一段對話情景:
“是誰?”
“是翠翠!”
“翠翠又是誰?”
“是碧溪咀撐渡船的孫女?!?/p>
“你在這兒做什么?”
“我等我爺爺。我等他來好回家去。”
“回頭水里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魚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p>
這段對話自由而散漫,但極具生活實感,翠翠率真可愛躍然紙上,人物身上的自然天性得到了完美的保留。再如第二個端午節(jié),得知儺送在青浪灘過節(jié),回來的路上翠翠沒頭腦地問:“爺爺,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呢?!贝颂幍拿鑼憶]有邏輯,也沒有條理,卻具有其內在的邏輯和目的。作者仿佛是不加剪裁地將人物生活斷面截入小說之中,在這種隨性、散漫的描寫中保留了事物高度的原本性,也為讀者提供了更為深遠的閱讀空間,引發(fā)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思及人性的思考。
4.凄美的寫作風格——永遠的等待
初讀《邊城》,讀者總是為湘西原始的自然景觀、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和諧的鄉(xiāng)村生活及與之相應而生的人性美與善所感染和凈化。作者筆調清新自然,表面上看起來優(yōu)美柔和,給人一種清新恬淡的印象,但仔細分析故事的背后,卻不能不讓人為之扼腕嘆息,于輕松愉悅中給人拂之不去的憂傷。美麗清純的翠翠無論嫁給天?;騼停紝⒂幸粋€幸福的歸宿。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爺爺開始滿以為可以決定翠翠的婚事,促成翠翠與天保,但得知孫女與儺送互生愛慕之心時,出于對孫女的疼愛,慈愛的爺爺將選擇權交給了翠翠,最終因為天保的意外,一切不了了之,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匆匆地拋棄翠翠離開人世。倘若儺送能繼續(xù)前緣,故事尚可給讀者扼腕之余一絲安慰,無奈或者是出于對哥哥的愧疚,或者是自己無法面對自己的心上人,儺送一個人獨走異鄉(xiāng),留下孤苦伶仃的翠翠等待一個未知的未來。故事結尾讓人不禁為翠翠的明天擔憂。“這個人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不回來”,讀來讓人心情無比沉重,備感凄涼。這種表現(xiàn)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升華了作品的社會意義。
5.雙重結構線索的運用
《邊城》敘述的是:“酋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的幾個凡夫俗子,被一件事牽連在一起時,各人應有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盵2]231這“一件事”就是翠翠的終身大事,似乎由一個個“偶然”支配著:與天保儺送的偶遇、天保的遇難、爺爺?shù)膫@些“偶然”將翠翠的優(yōu)美愛情一步步推向悲劇,凄清哀婉,這是故事的表層結構。其深層結構則是作家企圖用民族的“過去偉大處”來重塑今天的民族形象、重造民族品德的熱切愿望,以及這個愿望在“墮落趨勢”面前無可奈何的孤寂與苦悶情愫。沈從文的《邊城》所蘊蓄的意義遠不止全書字面上體現(xiàn)的,爺爺去世了,白塔坍圮了,這象征著原始、古老的湘西的終結,而白塔的重修意味作者希望重造淳樸的人際關系,翠翠、儺送原本甜蜜的愛情卻無疾而終,折射了湘西少數(shù)民族人民對自己命運的無助與悲劇性。故事里隱忍著作者無以言訴的悲痛,讓人在愉悅地感受湘西優(yōu)美風景、質樸民風時有一縷揮之不去的淡淡憂傷,“整部作品透散出一種無法消解的悒郁情緒,讓讀者終卷后無法輕松。”[4]這種雙重結構線索在小說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總之,《邊城》的這些語言特色為中國傳統(tǒng)的人性主題提供了很好的表達手段,使小說中人性美的主題得到很好的發(fā)揮。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人與自然的天然性仍是人們孜孜追求的人生形式,因此,讀者在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時,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參考文獻:
[1]汪曾祺.沈從文的寂寞(摘要)——淺談他的散文[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85(2):295—297.
[2]蘇雪林.沈從文論[C]//沈從文評說80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4.
[3]宋阜森,謝玉興.《邊城》語言藝術特色管窺[J].蘭州學刊,2005(2):256—258.
[4]邱志高.一種無法消解的悒郁情緒——論《邊城》[J].廣西師院學報,1997(3):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