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梅
摘 ? ?要:課程改革下的中考淡化了知識背誦,加強了課本知識在時政與生活情境下的整合、遷移和活化。針對教師在統(tǒng)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新教材教學中的困惑,我們可從考核內容問題化、考點知識導圖化、時政生活關聯(lián)化、易混知識區(qū)別化等方面探尋復習備考的有效對策,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和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問題化;導圖化;關聯(lián)化;區(qū)別化;道德與法治復習
統(tǒng)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新教材2019年將第一次進入中考,福建省教育廳頒布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與考試評價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規(guī)定了教學內容與原則,并由此形成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解決了中考道德與法治學科考什么和怎么考的問題,是中考的指揮棒。在《指導意見》中,六冊教材的考核要求有134個,包括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論證、評價、探究等能力目標。面對如此多的考核內容,只有對知識進行整合、遷移和活化,才能讓學科知識入腦入心,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才能適應新教材的考核要求。
一、考核內容問題化,凸顯邏輯性
問題解決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一個基點,這個基點的培養(yǎng),在總復習中往往是通過考核內容問題化來實現(xiàn)的。因此,在復習時,教師要根據(jù)《指導意見》考核內容的能力目標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巧妙的問題設計。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細化考點,讓學生在復習中使教材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例如,九上考點1“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在《指導意見》中是“理解”層次的要求。我們在這一考點的梳理中,根據(jù)“理解”層次的目標要求,圍繞“取得成就→分析原因→歸納意義→得出結論”這一線索,從教材中整理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騰飛的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中國騰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改革開放有何重要意義”“中國騰飛證明了哪些道理”這四個基本問題。再如,七下考點3“培養(yǎng)批判精神”,在《指導意見》中是“綜合”層次的要求。根據(jù)“綜合”層次的目標要求,圍繞“表現(xiàn)→作用→培養(yǎng)”這一思路,設計出“思維的批判性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思維的批判性有哪些積極作用”“我們應怎樣培養(yǎng)批判精神”三個基本問題。又如,九下考點2“文化多樣性”,在《指導意見》中是“應用”層次的要求。根據(jù)“影響作用→具體做法”的考點梳理線索,設計出“世界文化多樣性有哪些影響”“我們應怎樣正確對待文化差異”兩個基本問題。這些基本問題既突出關鍵知識點,又符合能力目標要求,凸顯邏輯性。
每個考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對學生三年的學科知識進行全面梳理整合,可使《指導意見》中每一個考核要求的能力目標具有可操作性。考核內容問題化,有利于學生整合知識并建構知識之間的邏輯體系,有利于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增加知識儲備。
二、考點知識導圖化,凸顯主干性
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和思想品德教材相比,更超越知識,指向價值教育。同一內容的知識在不同框題、不同年級不斷出現(xiàn),呈螺旋上升之勢。這給教師在處理教材知識點上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根據(jù)《指導意見》的要求,前引后聯(lián),將一個框題或一個單元中的重點知識進行歸納、重組、整合,通過交互式的學習,不斷補充和完善,畫出知識樹或思維導圖,最終形成一個發(fā)散性的知識導圖。
例如,復習八上第一單元考點3“網(wǎng)絡是把雙刃劍”,可設計以下導圖,讓考點知識一目了然。
再如復習九上第四單元“和諧與夢想”,可用以下單元知識導圖,把整個單元內容通過穿針引線,突出考點的橫向、縱向聯(lián)系,凸顯主干性,達成整體的認知。
在復習課中,上圖所包含的考點,教師可以在下列講解中逐層展開說明:和諧是人類永恒的價值追求。實現(xiàn)社會和諧,必須中華一家親,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念,直面挑戰(zhàn),追求各民族共同發(fā)展;實現(xiàn)社會和諧,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分裂,堅持“一國兩制”,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wěn)定,不斷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早日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就是要促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在共圓民族復興夢中,我國制定了“三步走”戰(zhàn)略,進入新時代,在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夢想就要如愿,民族復興的百年夢想正在努力實現(xiàn),中國人自信地走在一條追求實現(xiàn)“兩個階段”目標的康莊大道上。自信的中國人對國家有認同,對文化有底氣,對發(fā)展有信心,必能擔起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圓夢路上,我們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與時代同進步,與祖國共成長。
考點知識導圖化,用聯(lián)系的觀點架構知識,所形成的知識導圖形象、直觀、有條理,方便學生記憶。這樣既把握脈絡,打通考點之間聯(lián)系, 克服了碎片化、枝節(jié)化的缺陷,又抓大放小,突出主干考點知識,克服了對考點過細處理、抓小丟大的問題,還促進知識的整合、遷移和活化,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關注了學生情感,提升了教材文本的深度。
三、時政生活關聯(lián)化,凸顯應用性
緊扣時代脈搏,關注學生生活,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永恒主題和生命力所在。
時政熱點具有“新”“實”“活”的特點,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有效載體。因此,教師應將當前的社會熱點融入課堂,把時政熱點與教材知識相關聯(lián),可在課前時政環(huán)節(jié)中點評重要時政新聞,亦可在教學過程中將典型時政熱點材料作為課程資源適機滲透,還可把時政熱點作為練習題的載體,從而生成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是2019年中考時政熱點材料之一,在復習中可鏈接的考點是多方面的,題型也是多樣的。從港珠澳大橋收費標準召開的聽證會,可聯(lián)系的考點有九上第三課的“公民參與民主生活的形式”;從大橋取得540多項技術專利,40多項創(chuàng)新成果,被外媒譽為“現(xiàn)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背景材料,可聯(lián)系的考點有九上第二課的“創(chuàng)新的意義”以及“我國創(chuàng)新面臨的問題”;從大橋建設者們早出晚歸,頂風寒,冒酷暑,堅守夢想,通過努力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可聯(lián)系的考點有九上第五課的“中華民族精神”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港珠澳大橋引領我們齊心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可聯(lián)系的考點有九上第四單元的“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共圓中國夢”;從“橋連港澳珠,天塹變通途”的背景材料中,可采用新聞點評的方式,對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的原因和意義進行分析,對港珠澳大橋建設中所彰顯的中國精神進行歸納,還可針對背景材料的工匠精神,設置“對當代青少年有何要求”的設問等。一個時政熱點材料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切入點串聯(lián)起來設計問題,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考點去分析、解讀情境,不僅能提高學生有針對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讓學生在做題中將相關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生活”是新課程教學的主線,也是新課程評價的載體,聯(lián)系學生經(jīng)歷過的或應該經(jīng)歷的學習和生活,學生的興趣度高,樂于接受。例如,初中學生自控能力差,普遍存在手機管理問題,可聯(lián)系部分學生玩電子游戲成癮的現(xiàn)狀,讓學生推測對他們的成長會產(chǎn)生哪些危害;還可針對不少家庭“收手機”成了親子關系中易發(fā)沖突點的話題,設計出“當遇到父母‘收手機時,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化解沖突”等問題。課堂教學將學生生活實際與教材知識相關聯(lián),課本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讓學生感受到道德與法治就在身邊,而不是空洞的說教。這樣既能使學生積極適應備考要求,又能幫助學生解決這一年齡段亟待解決的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學會過積極健康的生活。
時政生活關聯(lián)化,將抽象的考點融于鮮活的生活素材中,通過設計具有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相應訓練,既可以豐富和發(fā)展教材知識,指導學生全面、綜合地看待問題,又能激活學生的興奮點,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有效提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概括與表達的能力,又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促進學生知識的激活和內化,幫助學生順利將知識轉化為思維方式、能力和素養(yǎng)。
四、易混知識區(qū)別化,凸顯實效性
易混易錯知識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在《指導意見》中的考點是抽象的,學生要精準記憶,有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復習時對學生易混易錯的知識進行比較區(qū)分,避免混淆不清,提高教學實效。
第一,要對同一類知識呈螺旋上升的考點進行比較,有針對性地克服孤立割裂、死記硬背。如七上第二單元考點3“網(wǎng)上交友的利與弊”,在能力目標上是“理解”的要求,重點闡述網(wǎng)上交友的智慧,要謹慎結交網(wǎng)友。而八上第一單元考點3“網(wǎng)絡是把雙刃劍”,在能力目標上是“評價”要求,重點分析網(wǎng)絡的正面和負面作用,要理性參與網(wǎng)絡生活。兩個考點相比較,顯然后者的能力要求比前者高,后者包含前者,在能力層面上呈螺旋上升,在考點解讀上對學生的要求也不同。第二,要用表格對同一類知識進行橫向、縱向比較。如八下第三單元可用表格對我國國家機構的性質、構成、職權、要求進行比較,使學生明確人民代表大會、國家監(jiān)察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國家司法機關的區(qū)分。第三,要對包含相同學科術語關鍵詞的內容進行比較。如在九上第三單元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中,有兩個“精髓”,學生容易混淆,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而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再如在“制度”這一學科術語范疇上,如果讓學生整理和比較六冊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制度”類內容,他們就會主動區(qū)分我國的根本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jīng)濟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的差異。在相同學科術語關鍵詞的易混知識對比中,可有針對性地對六冊教材包含的“主導”“主要”“決定”“根本”“基本”“核心”“關鍵”“最”“基礎”“原則”“目標”“目的”等學科術語的相關觀點進行整理歸類,以便更好地精準記憶。第四,要對相近的知識進行比較。如在復習八下核心概念時,要把 “人民與公民”“公民基本權利和公民基本義務”“自由和政治自由”“政治權利和政治自由”等進行比較;復習九上第七課“中華一家親”時,要把“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新型民族關系”“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三項相近知識進行比較,讓學生了然于心。用易混易錯知識表述作為迷惑項有效配置練習,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細心審題的習慣,同時有助于他們對學科知識的融合和內化,幫助準確地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知識。
易混知識區(qū)別化,有利于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活學活用,有利于提高知識遷移能力和應用能力,有利于讓學生獲得答題靈感、提高教學質量。
上述“四化”是教學手段,也是教學目標。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不僅要把知識上“活”,而且要把知識上“實”,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力,才能讓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化于心,才能真正立德樹人,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