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家庭教育? ?溺愛? ?品德教育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不斷推進和發(fā)展,每個家庭里的孩子越來越少,獨生子女問題不斷凸顯,家庭教育也漸漸失去了原來的本色,將孩子撫養(yǎng)的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多家長對于孩子只是一味的溺愛,舍不得說,舍不得罵,更舍不得教育。所以,就出現(xiàn)了一批新時代的“巨嬰”,十多歲,二十多歲的人了,還生活不能自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向父母要錢理所當然,稍不順心,就罵家人罵社會,好像全社會都欠了他的一樣,都要圍著他轉(zhuǎn)才好,要不然就干出一些喪失品德,違法亂紀的事情。
在很多新聞報道中經(jīng)??梢钥吹?,某某,二十多歲,因向母親要錢未果,就拿刀砍死母親;某某,向母親要錢買蘋果手機,母親沒錢給就讓母親當眾跪著;還有一個二十五歲的青年,因從小被父母溺愛,六歲還不讓下地走路,被父母抱著,結(jié)果在他十五歲時父親因病去世,母親一個人挑起家里中重擔,他卻因玩游戲母親沒錢給他經(jīng)常打罵她,到他十八歲后,母親也因操勞過度去世了,他就變賣家里所有東西度日,偶爾鄰居也接濟一下,但是他的好吃懶做最后也讓鄰居失望透頂,最后都不管他了,到他二十五歲后,家徒四壁,最后把自己活活餓死了,這樣的悲劇,既讓人可氣,又覺得可笑,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四肢健全,身體健康,卻被活活餓死了。這些人每個都受過不低的教育,也學過不少知識,文化知識一點也不缺,而他們都缺乏的是品德知識。品德教育的缺失,使他們失去對是非的判斷標準,對善惡和禮義廉恥的認識不清,只是想著長期以來父母對自己的縱容,自己干什么都是正確的,容不得別人的指責和說道,才會有這樣的悲劇。而這些青年中,很多都是出自農(nóng)村,部分來自城市,因此,農(nóng)村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相比于城市來說缺失更為嚴重。
習近平同志在2015年春節(jié)團拜上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并稱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是中國文化的優(yōu)勢資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國是家庭教育的正面結(jié)果。在轉(zhuǎn)型期的當代中國,成年人的價值觀發(fā)生巨變,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過去以道德為核心的價值觀遭到破壞,重智輕德成為家庭教育的普遍趨向,造成的嚴重問題亟待引起重視。導致家庭教育缺失或者失位,使得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種種問題,而新的恰當適宜的家庭教育正在形成中。習近平主席的話,深深揭露了我國家庭教育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也反映出我國家庭教育中的存在的弊病,需要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時至今日,這些問題卻依然存在,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录彝ソ逃龁栴}不斷升級的?
臺灣學者林淑玲將家庭教育定義為:為健全個人身心發(fā)展,營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會,而透過各種教育形式以增進個人及家庭生活所需知識,態(tài)度與能力的活動。但是現(xiàn)在的家庭教育卻遠遠偏離了原來的軌道,而且是越走越遠,家風、家訓缺失,品德教育被忽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務就是教孩子做人,幫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圩?,而且做人教育是貫穿孩子一生的事情,現(xiàn)在卻被很多家庭都忽視了。許多父母只想著讓孩子健康長大,無憂無慮,盡量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尤其是農(nóng)村父母,不想讓孩子像自己一樣吃苦,將最好的都給孩子,自己寧愿吃糠咽菜,也要讓孩子過得很,不能比別人家的孩子差,孩子要月亮不敢給星星,就是這種思想害了孩子的一生。他們忘了或者忽視了,生活越優(yōu)越,孩子就越容易產(chǎn)生惰性,尤其是還缺少品德教育,做人教育的前提下,就更容易形成好吃懶做,好逸惡勞的惡習,最終就成了我們經(jīng)??匆姷募w绔模樣。
蔡元培先生說:“決定人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yǎng)。”精神性是人生的本質(zhì)。人之為人,就在于人不僅是一種物質(zhì)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家庭教育中,注重了對孩子知識的學習,缺乏對生命的關懷,對精神的關懷。這就是家庭教育變成了單純的技術行為,只關注“知識”的學習,把孩子當成“工具”而不是“人”來培養(yǎng)。孩子從一個“人”變?yōu)橐环N“工具”,是家庭教育的大多數(shù)問題。教育是一種基于信念的行為,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使命是促進孩子的品德培養(yǎng)和精神成長?,F(xiàn)在的很多家庭教育恰恰就是缺失了這些精神性的東西,只是無節(jié)制的滿足孩子各種物質(zhì)生活,忽視孩子精神教育,使孩子的物質(zhì)欲望無限制的膨脹,精神世界卻無比匱乏,精神空虛,只能沉迷于各種物質(zhì)世界帶來的快感。將孩子養(yǎng)廢很容易,只要一味縱容,不斷滿足物質(zhì)需要就可以了,但要養(yǎng)成才卻不容易,孟母三遷就是最好的例子,孟母為了讓孩子成才,三次搬遷,想盡辦法,最終也終于成就了孟子的不凡成就?,F(xiàn)在社會也不乏有孟母這樣的父母,為了孩子上學方便,想盡辦法,買學區(qū)房,舉家搬遷,守著孩子學習,但是他們學習的只是孟母的皮毛,而沒有學習到精髓,只學習到了為孩子上學而想盡辦法,卻沒學習到她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關鍵因素,例如:孝親敬長,誠信感恩,勤儉節(jié)約,謙和有禮等品德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依然還是各種小公主,小皇帝,真正品學兼優(yōu)的人才卻不多。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空白的,像白紙一樣,父母怎么教育,孩子就變成怎么樣的人。雖然周圍的大環(huán)境也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小的影響,但是關鍵還是父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父母對孩子的一味縱容,過度保護,過度溺愛,就會助長孩子的各種不良習性,使孩子養(yǎng)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自傲任性、依賴懶散、好逸惡勞、軟弱無能等品質(zhì),缺乏自理能力,沒有孝心孝行,沒有關愛他人之心,沒有吃苦耐勞的品質(zhì),沒有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從而影響孩子一生的發(fā)展,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各種負擔和問題。
在以前,城市里的孩子都很嬌慣,父母對孩子容忍度高,覺得反正孩子出身好,生在城市,找工作也容易,城里的孩子都是嬌生慣養(yǎng),受不得委屈,可以說都是很有優(yōu)越感的人。近幾年,這種情況卻反過來了,現(xiàn)在部分城里家長越來越認識到激烈的競爭會帶給孩子更多的危機感,威脅孩子的生存問題,所以就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養(yǎng)成教育,不管是知識的教育還是品德的教育,都在逐步提高,但農(nóng)村卻恰恰相反,以前都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而現(xiàn)在聽的很多都是對孩子的過分溺愛,父母把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玩的,最好的都給了孩子,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吃儉用,就是為了滿足孩子的需求,即使自己沒見過的,沒用過,沒聽過,只要孩子想要,就會想盡辦法給買來,一味的縱容孩子各種無理要求,最后使孩子的欲望無限膨脹,只要稍不滿足,就會輕者辱罵,重者動手,沒有底線意識,沒有做人的基本原則,更沒有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感激,有的只是自己的私欲,你就應該滿足我的需要,不滿足就罪大惡極,不可饒恕,各種偏激行為層出不窮。道德,傳統(tǒng)美德,孝文化,君子文化,在他們眼中一文不值,甚至嗤之以鼻,他們的眼中只有自己,滿足自己的欲望才是他們的準則。
我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農(nóng)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而農(nóng)村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缺失,正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國全社會教育的發(fā)展。我們都知道,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沒有好的家庭教育,就等于孩子先天營養(yǎng)不良,后天要跟上是很不容易的,甚至很多都已經(jīng)提前養(yǎng)歪了,想要糾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由此才會出現(xiàn)各種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眾所周知,國家的發(fā)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養(yǎng)也是需要從小抓起,家庭教育提前將孩子養(yǎng)廢,就極難再培養(yǎng),即使培養(yǎng)成功了,缺少品德的人才也是危險的。因為他們對于責任啊,底線啊,沒什么意識,只要利我,什么都敢做,這種人比普通人更危險很多,法律和道德也根本無法約束他們的行為。
我國提倡“五育”并舉,德育先行。品德教育是五育之中的重中之重,需要從小抓起,不斷塑造孩子的良好品格,為將來更好的發(fā)展做好準備。因為完善的品格有利于與人為善,關心他人,服務社會,熱愛祖國。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變得越來越優(yōu)秀,不良的家庭教育則會將孩子毀于一旦。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是影響孩子受教育的關鍵因素,只有家庭教育這一關攻克好了,鋪墊好基石,學校教育才能更好的進行,如果家庭教育失敗了,跟不上學校教育的發(fā)展,學校教育就會因此受到影響,以后的社會教育也會隨之被影響,從而影響孩子一生的發(fā)展。
總之,家庭教育的轉(zhuǎn)變?nèi)沃氐肋h,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我們愿意改變,努力改變,找回缺失的家庭教育,循序漸進,總是可以逐步實現(xiàn)真正的家庭教育,也希望在以后的發(fā)展中,每個家長都能真正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作用,在重視知識教育的同時,也重視品德教育,從小開始培養(yǎng)孩子各種優(yōu)良的習慣和行為,重拾家庭教育中的傳統(tǒng)美德,使家庭教育能更快更好的步入到其軌道上來。
參考文獻:
[1]李天華.《家庭教育學》2011,(01).
[2]《光明日報》2018.12.01,07版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開明出版社,1999.
[4]趙忠心.中國家教之道[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15.
[5]夏丐尊翻譯.愛的教育[M].譯林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盧銀霞,中學一級教師,大學本科,作者單位:閭井鎮(zhèn)初級中學,主要從事初中政治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