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凡青 于彬 張新然
【摘 要】 青年教師是學校發(fā)展的后備力量.為破解各學校青年教師培養(yǎng)力度不均的情況,東營市勝利教育管理中心以教學研究室為依托,各科教研員為抓手,區(qū)域發(fā)展為目的,在縣域層面成立初中數學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共同體,并開展了“自學+互學、職場+考場、讀書+讀刊、‘-班主任工作、‘-指令性工作”等相關培訓和實踐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關鍵詞】 三“+”兩“-”;初中數學;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共同體
東營市勝利教育管理中心初中數學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共同體(下文簡稱“共同體”)成立于2017年1月,共分為三個培養(yǎng)周期,每個培養(yǎng)周期歷時1年.第一個培養(yǎng)周期內,在東營市勝利教育管理中心教學研究室(下文簡稱“教研室”)的組織下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并構建形成了“一體三翼”(一體: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共同體;三翼:學課標、研教材、做考題)的培養(yǎng)體系(詳見文[1]),達到了良好的預期效果;第二個培養(yǎng)周期內,共同體在教研室的帶領下,開展了“自學+互學、職場+考場、讀書+讀刊、‘-班主任工作、‘-指令性工作”(簡稱“三‘+兩‘-”)等相關培訓和實踐活動,力圖促進青年教師更好、更快的發(fā)展.下面對共同體的實踐進行簡單的介紹.
1 三“+”:自學+互學、職場+考場、讀書+讀刊
1.1 自學+互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自學能力對教師這個群體而言,比其他任何群體都顯得更為重要.《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將“學會學習”作為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顯然學生的“學會學習”需要教師的指導,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學習”,即練就超強的自學能力.由于共同體內的成員所處的學校地域分布較廣,因此教研室便決定將自學作為第二個培養(yǎng)周期內的一種常態(tài),要求各成員結合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困惑等,開展基于網絡環(huán)境的常態(tài)自學;通過自學如果還有困惑沒有解決,就會通過QQ群向共同體內其他成員、指導教師或教研員發(fā)起求助,尋求大家的幫助,進而展開互學,當然也可以在QQ群與大家分享困惑解決的過程和解決后的喜悅.
案例1 A老師有著十余年的教齡,既教過人教版老教材,又教過人教版新教材,最近在執(zhí)教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級下冊“平行四邊形(第1課時)”的例1(設計1中的第(1)問)時,產生了如下兩點困惑:(1)更換老教材中的例題(小明用一根36m長的繩子圍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場地,其中一條邊長為8m,其他三條邊各長多少?)是何用意?(2)如何更好的處理新增加的“兩平行線間的距離”這一知識點?
帶著這兩點困惑,A老師便展開了自學,首先通過查閱《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了現(xiàn)階段更加重視學生的演繹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將推理能力作為十大核心詞之一提出,因此需要一線教師辨別學段特征,加強學生符號語言的訓練力度;對于“兩平行線間的距離”,通過瀏覽網絡相關介紹明確這是為了完善初中學生對距離這一概念的認知,使學生形成“兩點之間的距離、點到直線的距離、兩平行線間的距離”這樣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可以看出,A老師還有一些困惑沒有解決,這時便展開了互學.當A老師把問題分享到QQ群以后,便有成員給出了設計1,此設計在例1的基礎上,給出問題(2),直指“平行線間的距離”,但是顯得過度生硬,不自然;接著,在群內繼續(xù)交流,此時指導教師便指出可以將例1設計成一個開放的問題(設計2);最后,教研員也指出可以圖1借助幾何畫板的“顯示/隱藏”功能,在學生說出DE=BF后,將AB和CD所在的直線顯示(如圖1),進而引導學生由“點到直線的距離”自然過渡到“兩平行線間的距離”.
設計1:如圖2,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DE⊥AB,BF⊥CD,垂足分別為E,F(xiàn).(1)求證:AE=CF;(2)DE=BF嗎?如圖3,直線a∥b,A,D為直線a上任意兩點,點A到直線b的距離和點D到直線b的距離相等嗎?為什么?
圖3設計2:如圖2,在平行四邊形 中,DE⊥AB ,BF⊥CD ,垂足分別為 E,F(xiàn) .請指出圖中相等的線段,并說明理由.
自學,“夢里尋她千百度”;互學,“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通過“自學+互學”這種培訓形式,為個別青年教師打開一扇窗的同時,更為眾多青年教師之間架起了一座橋,使他們之間互通有無,共同成長.
1.2 職場+考場
青年教師在大學校園內掌握了先進的理論知識,走上工作崗位后明顯缺少實踐能力,一個尤為突出的便是青年教師具備良好的解題能力,卻缺少講題能力.于是,首先在校內讓青年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實踐鍛煉自己的解題和講題能力,隨后我們以教研室為依托,用“以賽代練”的形式,在過去的一個培養(yǎng)周期內相繼組織了青年教師的解題比賽和說題比賽,其中解題比賽的評價標準分為三個等次:較低標準為能夠對題目進行簡單的分析,在此基礎上至少給出一種題目的解答或求證過程,要求必須正確,一般標準為在較低標準的基礎上能夠進行“一題多解”,較高標準為在“一題多解”的基礎上進行“多解歸一”或挖掘題目的“深層結構”,最好針對課堂教學能夠給出一個或多個變式練習;說題比賽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為:說題目、說背景;說教法、說學法;說解法、說變式;說總結、說反思.具備以上兩點以后,還要針對相關中考題型開展編題比賽,將職場升級為教師的“考場”.下面給出針對筆者所在市中考試題選擇題的最后一題的題型(幾何多結論探究問題)展開的編題比賽進行簡單介紹.
案例2 母題:如圖4,矩形ABCD的對角線相交于點O,∠AOB=60°,過A點作∠BAD的平分線交BC于點E,連接OE.則∠BOE的度數是.
B老師看到母題在解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過渡性結論和延伸結論,于是把母題改編成一道選擇題,為了不降低試題的考察效果,設計成判斷有幾個結論正確的形式:
B老師的編題:如圖4,矩形ABCD的對角線相交于點O,∠AOB=60°,過A點作∠BAD的平分線交BC于點E,連接OE.下列結論中:
(1)△AOB是等邊三角形;(2)∠BOE=75°;(3)OE2=OF·OB;(4)若AB=2,則OF=2-3,正確的個數是( ).
A.1 ?B.2 ?C.3 ?D.4
C老師看后,發(fā)現(xiàn)B老師所改題目考察知識面廣,試題區(qū)分性大,但(3)和(4)之間跨度較大,不適宜學生發(fā)揮,于是在此基礎上繼續(xù)調整.
C老師的編題:將上題給出的4個結論改為下述5個結論:
(1)△AOB是等邊三角形;(2)BO=BE;(3)OE2=OF·OB;(4)△BEF≌△COE;(5)若AB=2,則OF=2-3.
通過上述呈現(xiàn)的B老師和C老師的編題可以看出兩人都嚴格按照中考題型對上述填空試題進行了改編,實現(xiàn)了編題比賽的初衷.但是,通過兩個人編的題目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是有差距的,比如C老師將“∠BOE=75°”改為“BO=BE”,顯然為學生降低了難度,同時增加結論“△BEF≌△COE”,這為學生解決下一個線段長度的問題搭建了腳手架,使學生處理起來更加順手,充分為學生著想,是一個相對成熟的年輕教師.
解題,讓青年教師得到“魚”;說題,讓青年教師得到“漁”;編題,則讓青年教師得到“欲”,我們將解題、說題、編題引入考場,將共同體內的青年教師帶入一種良性競爭狀態(tài),讓他們在收獲中獲得進一步成長的欲望,進而走上專業(yè)成長的快車道.
1.3 讀書+讀刊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碎片化”閱讀隨處可見,已經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去閱讀一本紙質書刊了,因此共同體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為成員購進了各種書籍,比如《在書房與教室間穿行的教研人生(裴光亞著)》、《感悟初中數學之道(苑建廣著)》、《生長數學:卜以樓初中數學教學主張(卜以樓著)》等;同時訂閱了本專業(yè)的一些權威期刊,比如《中學數學雜志》、《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旬)》、《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中學數學(下半月)》等,關鍵是對閱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首先,要求青年教師在閱讀的同時進行圈、點、批、劃,使下一位閱讀的青年教師可以了解前面一位青年教師的關注點,并且根據關注點的不同,展開相關研討或交流;其次,要求青年教師定期上傳讀書(刊)感悟,按時參加讀書(刊)沙龍.
案例3 在一次讀書(刊)沙龍中,兩位成員向其他成員介紹讀書或讀刊帶來的感悟.
成員D老師說:“除了閱讀共同體集體訂閱的書籍和期刊以外,自己還閱讀了上海市特級教師孫琪斌的《在學中教 異步達標》,特別是在閱讀這本書的第一部分“透視千節(jié)課堂中的百個細節(jié)”時,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促使自己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格外注意這些細節(jié).”
成員E老師說:“近期,我讀到了潘小梅老師發(fā)表于《中學數學雜志》2018年第2期的《關于定理教學的若干思考》這篇文章,受益匪淺.文中從‘問題引導‘語言轉換‘嚴謹規(guī)范‘結構變式‘梳理提煉五個角度給出了定理學習和教學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對我這個新手教師具有很好的指引作用.”
其次,我們指導青年教師開展“專題式”或“專人式”閱讀,“專題式”閱讀是指針對一個專題(比如情境導入、課題結語等)進行集中攻關;“專人式”閱讀則是指專門就一個人在一段時間內發(fā)表的相關論文進行仔細研讀,試圖走進作者的心中,實現(xiàn)和作者的心靈對話.比如,前段時間組織青年教師認真研讀了朱恒元老師在各類期刊發(fā)表的與課堂教學有關的論文(《數學課堂教學的“信”“達”“雅”》《數學課堂教學的“真”“善”“美”》《數學課堂教學的“準”“實”“活”》《數學課堂教學的“賦”“比”“興”》《數學課堂教學的“技”“藝”“道”》等),讓青年教師對課堂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最后,我們要求青年教師將讀書(刊)帶來的感悟反哺課堂,在讀書(刊)的感動之余一定要有自己的行動.
案例4 在一次優(yōu)質課比賽的磨課活動中,F(xiàn)老師抽到的課題是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級下冊“二次根式的加減(第1課時)”,在其試講時以教材提供的實際問題引入新課,增加了學生的認知難度,減少了學生對二次根式的加減法則的歸納和理解的時間,教學效果比較差.就在他“山窮水盡”的時候,讀到了孫道斌老師發(fā)表于《中學數學雜志》2018年第12期的《整合教材思關聯(lián) 單元教學想整體——以“§1.1銳角三角函數(1)”教學為例》這篇文章,便有了“柳暗花明”的感覺.在此啟發(fā)下,他也從構建“邏輯一致,前后連貫”的視角引入新課,同時用“問題串”的形式呈現(xiàn),促進了學生的深度思考.
問題1:(1)2x+3x等于多少?為什么?(2)如果令“x=2”,上式的值是多少?請說明原因.
問題2:(1)x+y等于多少?可以“合并”嗎?(2)如果令“x=2,y=3”,上式的值是多少?請說明原因.(3)如果令“x=8,y=18”呢?
上述設計中,問題1和問題2以給代數式賦值的形式呈現(xiàn),具有很強的“數學味”,其中問題1引導學生明確了二次根式的合并和整式運算中的“合并同類項”是類似的,問題2的三個小問題則使學生明白了“什么樣的兩個二次根式可以合并?”這一本質問題,加深了學生對二次根式的加減運算法則的理解,很好的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
書籍是滋養(yǎng)人類心田的養(yǎng)料,通過“讀書+讀刊”使共同體內的成員更具靈氣,更有信心;視野更前瞻,嗅覺更敏銳,實現(xiàn)了閱讀助力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美好愿景.
2 兩“-”:“-”班主任工作、“-”指令性工作
2.1 減去(“-”)班主任工作
據統(tǒng)計,每位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時長為3小時25分鐘,占日比例37%(詳見文[2]).眾所周知,班主任工作千頭萬緒,事物繁雜.對于剛入職的青年教師而言,其對本學科的教學業(yè)務尚不熟練,若是此時安排班主任工作,想必青年教師必是忙得焦頭爛額.瑣碎的雜事、班級管理早已耗費大量精力,那么在學科教學上可能便心有余而力不足,這都是對青年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發(fā)展方面的一種束縛.因而,減去班主任工作可以為青年教師騰出更多時間用于個人的學科教學方面的專業(yè)發(fā)展,于是教研室便要求學校在安排班主任工作時,一般不安排工作兩年內的青年教師,而是優(yōu)先督促青年教師在學科教學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
2.2 減去(“-”)指令性工作
教師的工作忙,任務繁重,除了日常工作中的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外,還要應對各種指令性工作.學校的指令性工作指的是學校下達的關于會議、活動安排、重大事項等相關的行政命令和通知.據統(tǒng)計,每位老師每日的學校指令性工作時長為2小時25分鐘,占日比例26%(詳見文[2]),而往往很多指令性工作并非必須青年教師去完成.因而,教研室便強制要求學校為共同體內的成員減去一些非必要的指令性工作,進而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研究學科教學,站穩(wěn)講臺,進而優(yōu)先實現(xiàn)學科教學方面的專業(yè)成長.
3 寫在最后
正如文[3]中對數學教師的專業(yè)思考提出的一些基本看法一致,我們認為:針對初中數學青年教師的相關培訓可宏觀可微觀,并注重微觀,比如本文提及的“自學+互學”;可理論可實踐,并突出實踐,比如本文提及的“職場+考場”;可長遠可當前,并著眼當前,比如本文提及的“讀書+讀刊”以及“兩‘-”,只有這樣,才能夠使青年教師快速站穩(wěn)講臺,成為一名合格初中數學教師.
青年教師是學??沙掷m(xù)發(fā)展的希望,我們以“專業(yè)成長共同體”的形式對初中數學青年教師開展相關指導和引領已經完成了兩個周期,在接下來的最后一個周期內我們將堅定初心,砥礪前行,為初中數學青年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蓄勢加力.
參考文獻
[1]張俊連,于彬.一體三翼 助力成長——東營市勝利教育管理中心初中數學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共同體實踐側記[J].中學數學雜志,2018(2):9—11.
[2]王樹偉,胡媛媛,趙樹賢.小學教師典型一天的制度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8(9):117—128.
[3]羅新兵,李海良.試談數學教師的專業(yè)思考[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旬),20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