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玲永 江廣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其實,要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增加他們的閱讀量,豐富他們的閱歷。只有遵循統(tǒng)編教材思路,將課外閱讀主動納入到語文教學之中,通過教材課文為主、課外閱讀為輔的方式,構建群文閱讀,幫助學生在增加閱讀量的同時,學習語言,借鑒表達,繼而促使他們真正愛上閱讀。
對于語文素養(yǎng)來說,更多是屬于一種感悟、一種體驗,或者說是一種技能,不是靠一兩篇訓練就能完成的,需要通過長期訓練,不斷鞏固才能實現(xiàn)。群文閱讀,就是一種較好的途徑。群文閱讀,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進行組合,以便通過群文閱讀有效落實語文素養(yǎng)訓練。其中按照同一主題進行組合,是較好的方式。研讀蘇教版教材,發(fā)現(xiàn)編者也是按照單元主題進行編排的。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通過勾連拓展的方式,精心選擇課內精讀課文、略讀課文,還有課外閱讀進行整合。
比如蘇教版四下第四單元,共選編了四篇課文,分別為《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番茄太陽”》《第一次抱母親》《我不是最弱小的》。從內容來看,都是寫人的,側重于通過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人物的崇高精神,也體現(xiàn)了可貴的人間真情。比如父母之愛、同胞之愛……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愛”為主題,整合單元課文,構建群文閱讀;也可以范圍更細一點,以“親情之愛”為主題,圍繞《第一次抱母親》為主,拓展朱自清的《背影》,還有《我的父親是傻子》《布鞋》等文章;也可以以《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為主,拓展《窮人》《唯一的聽眾》《用心靈去傾聽》;或者以《我不是最弱小的》為主,拓展《別餓壞了那匹老馬》等課文,讓學生通過閱讀比析,從中感受人間真情。
若有可能,教師也可以結合班級閱讀實際,進行同一主題、同一題材的拓展。比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黃鶴樓送別》這一課。體裁是文包詩,筆者就曾以唐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為主,組建“友情”群文閱讀。一共選編了五首詩。分別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主要寫的是送別;《打過架那天的夕陽》,其內容寫友情有了裂痕;《阿貴只有九歲》,主題是生死離別;《等待》,主要是闡述友情;《我喜歡你》,最主要是寫表白友情。這組群文,主要是通過不同角度描寫友情,能讓學生多層次、全方位理解友情的內涵。
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必然經歷從認識到理解,再到鞏固運用,最終內化,形成習慣的過程。同樣對于群文組合來說,它并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進行組合,圍繞某一議題,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文章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群文閱讀效應,實現(xiàn)“1+1”大于2的效果。一般來說,進行群文整合的策略有很多,比如舉一反三、分組遞進,等等。這里筆者不再一一列舉。不過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針對具體方法,需要結合學生實際,結合課堂需要進行。下面重點列舉一二。
舉一反三。這種群文閱讀建構模式,主要是通過課內一篇文章,帶讀課外多篇文章。一般情況下,這里的一篇與多篇文章之間有共同點,要么是結構相似,要么是主題相似。比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泉城》這一課,全文是總分總的結構,內容是寫景。對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誦讀課文,從中品析文本結構,了解寫作技巧;接著拓展《富饒的西沙群島》《田園詩情》《音樂之都維也納》等文章,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方式,從中了解文本結構。這種通過一篇帶多篇的方式,學生始終在多個文本共讀中進行思考,不僅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輕松,而且還能從中形成能力遷移,便于語文素養(yǎng)真正落地生根。
除了舉一反三群文構建模式,教師也可以以并列遞進方式進行構建,即閱讀過程中,不再立足于一篇一篇地讀,而是通過一組一組地讀來體現(xiàn)。這樣便于學生在多個文本共讀中比較思考,不僅有助于落實語文學習目標,而且還能提升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推促其思維發(fā)展,便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地。比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這一課,節(jié)選自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林沖”與“柴進”這兩個水滸人物拓展相關故事,然后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從中得出名著中“官逼民反”這一主題。這種教學結構,讓學生在反復閱讀中提高思考力和表達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相比傳統(tǒng)閱讀教學,群文閱讀更側重于學生自讀。相比單篇文本,群文閱讀涉及內容較多,如果教師干預過多,有限的課堂時間必然容不下,就會影響群文閱讀的成效;如果教師過于放手,學生自主討論,其結果可能天馬行空,離題萬里,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最好的方式,就是把群文閱讀作為一個整體,以一篇文本為主設計問題,然后讓學生圍繞主問題,進行分類分層思考,讓他們學會思考,繼而有效拓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對于群文閱讀而言,拓展延伸則是較好的方式。拓展延伸,可以引導學生跨越文本限制,立足整體進行思考,繼而有效落實語文素養(yǎng)。教學時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個閱讀整體來設計問題,同時,把一篇文章的閱讀所得靈活運用到其他文章的閱讀之中,進而追求有思考的閱讀。針對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教師可以圍繞“治沙”主題,將《走,我們去植樹》《沙漠中的綠洲》《云雀的心愿》這三篇課文進行組合。具體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設計:讀了這三篇課文,思考一下,沙漠是怎樣產生的?怎樣治沙?森林有哪些好處?這樣不僅能把課文有效串聯(lián),而且還能引導學生在思考中形成能力,在拓展中形成素養(yǎng)。
除了拓展延伸外,比較也是群文閱讀的常用方式。相對而言,拓展延伸,往往能夠引發(fā)學生思考,而比較品析卻能有助于學生掌握相應表達方式,便于他們從中形成語文技能。比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埃及的金字塔》《秦兵馬俑》《音樂之都維也納》,如有可能,教師還可以拓展《故宮博物院》《人民英雄紀念碑》等文章,讓學生重點圍繞說明方法進行設計問題,即這些課文中有哪些說明方法,試著舉例說明。運用“設置懸念”,故事才曲折生動,引人入勝。通過這種方式,不僅便于學生從中理解掌握說明方法,而且還能有效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為其習作能力提升奠定基礎。
相比傳統(tǒng)單篇課文教學,群文閱讀是一種有益補充,而不是代替。因而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既要意識到精讀課文的重要性,又要在略讀課文的基礎上,圍繞主題、通過主次、立足問題等方式,主動構建群文閱讀,主動拓展學生閱讀量,開闊他們的視野,在有效豐富他們閱讀思維的同時,也能助力他們從中借鑒,學習表達技巧,以便為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創(chuàng)造條件。
作者簡介: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