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現(xiàn)階段中學教育當中某些學科傳授的知識,因其在現(xiàn)實當中缺乏實際的運用,令不少學生對之喪失了學習的興趣,這導致現(xiàn)階段中學教育中的一些學科甚至整個中學學校教育在學生心中成為無用之物。所以,在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只是將教材涉及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傳授,是不夠的,還必須和學生一起學習如何將之在現(xiàn)實中加以運用。
如果我們將傳授教材的知識視為對教材的第一次開發(fā),那么,幫助學生學會將從教材中得來的知識在現(xiàn)實中加以運用,則可視為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運用?,F(xiàn)實涉及的領域如此寬廣,在就“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和學生能力提升的關系”進行研究過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們選取和語文教學有著密切關系的寫作領域進行課題研究。
如何讓學生將語文教材中涉及的知識真切有效地運用到寫作中去?
首先,筆者做了一個問卷調(diào)查。筆者設計了一張表格,讓自己教授的高一兩個班的所有學生填寫。設計這張問卷調(diào)查表格,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就他們學習過的三篇古代散文——《蘭亭集序》《赤壁賦》《游褒禪山記》和兩篇現(xiàn)代散文《就任北大校長之演說》《我有一個夢想》,從文章的語言、寫作結(jié)構(gòu)、寫作方法、思想內(nèi)容和學生自己獲得的用于寫作的心得等五個方面的知識進行梳理,進而讓學生對教材中相關課文涉及的知識在自己的寫作有何作用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不過,在此過程中,就“用于寫作的心得”這一點,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挪用筆者上課教授的相關說法,有的學生就《赤壁賦》回答——以主客問答的形式成文;有學生就《游褒禪山記》回答——敘議結(jié)合,因事說理;還有學生就《我有一個夢想》回答——采用多種修辭手法。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如“因事說理,以記游內(nèi)容為喻;生發(fā)議論,以小見大;記敘和議論結(jié)合緊密而自然,前后呼應,相輔相成,互為補充”這類學生自己個人的較為獨特的見解卻很少。針對這樣的不足,筆者在兩個教學班,分別用一節(jié)課和學生進行交流,通過這節(jié)課的交流,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較好地梳理把握這五篇文章在寫作方面的特點。之后,筆者讓學生以《游褒禪山記》為例,每人寫了一篇文言文游記,把教材涉及的寫作知識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去。
在這篇文言文游記的寫作中,雖然,不少學生模仿《游褒禪山記》的痕跡很重,一些學生依舊不能將從課文中得來的寫作技較好地融入寫作之中,但是,依舊有些學生,將從《游褒禪山記》中得來的寫作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寫出富有新意的文章來。這是一個可喜的發(fā)現(xiàn),意味著本課題研究是有價值和切實可行的。但是,因為參與人數(shù)過多,達成的效果不夠明顯,這一點在后期的課題研究過程中要加以注意。
其次,進入高二階段,古代詩歌寫作中對于現(xiàn)在的中學生來說,最難理解的就是古代詩歌中“意象”的各種含義,以及古代詩歌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的章法。如何讓高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切實有效地把握古代詩歌中諸多“意象”的各種含義和古代詩歌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的章法,并且將之和“教材的二次開發(fā)與學生寫作能力的關系”的課題研究結(jié)合起來?
筆者借鑒高一的經(jīng)驗,并吸取“參與人數(shù)過多,難以達成顯著效果”的教訓,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醞釀,筆者在自己教授的高二兩個班的學生中,選拔了九名同學,開展了以“詩歌鑒賞”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在本次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筆者一開始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研討,首先讓學生每人選一篇自己喜歡的古代詩歌,針對學生自己選定的詩歌,師生之間就學生喜歡這篇詩歌的原因,重點圍繞其意象和寫作章法,進行探討。然后,每位學生就自己選定的詩歌,以文學評論的文體模式初步寫成一篇評論性文章。之后,筆者針對每個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單獨進行探討,再提出修改意見,并輔導學生對自己的文章進加以修改。學生修改完后,筆者附上簡短的點評,最后打印成冊。
通過本次研究性學習,參與此次活動的學生都能夠較好地把握自己選讀的古代詩歌中的意象和寫作章法,并且能夠?qū)⒆约簩@些詩歌的意象及章法的認知用寫作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不僅再次讓這幾位學生深入了解把握語文教材中和課外涉獵的古代詩歌里相關的知識,更讓學生以寫作的形式將這些知識加以運用,效果相對高一大面積的參與要更加顯著。
通過高一、高二這兩個學年與“教材的二次開發(fā)與學生寫作能力的關系”的課題研究有關的教學活動,筆者認為,“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和“學生的寫作能力”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如果能夠合理地安排、科學地進行操作,再認真加以總結(jié),既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把握,又有助于學生將從教材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中去,從而引起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的興趣、對現(xiàn)階段中學語文學科產(chǎn)生興趣,為“不少學生對中學語文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導致語文學科甚至整個學校教育在學生心中成為無用之物”這一尷尬現(xiàn)狀的改變略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