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航
摘要:提出問題是問題解決的開始,當學生能提出真實而有價值的問題時,就意味著學生開始從粗淺的好奇心逐漸轉(zhuǎn)向有理智的好奇心,這種問題意識是問題解決、學會學習、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萌芽。兒童的學習不僅僅是認知的學習,也不是簡單的符號與知識學習,而是在各種情境中創(chuàng)造新意義與解決問題的過程。
關鍵詞:美術欣賞;問題教學法;高階思維
我們都知道美術教材中的教學內(nèi)容分為四種基本類型,它們分別為: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中學階段,隨著學生各項認知能力的成熟,特別是高中階段,美術教學就以欣賞課為主。很多小學美術教師,特別是在上公開課的時候會選擇繪畫、手工類的課程,原因很簡單:平時上得多,易于掌控,易產(chǎn)生具有視覺沖擊力的作品。小學美術教師對于信息量龐大而又難以取舍的欣賞課便“有意避之”。我則是一個另類——特別喜歡“碰釘子”!我十分喜歡上欣賞課。雖然還在摸索階段,但今天我想分享一種教學模式與思路,希望大家對欣賞課不再那么“談虎色變”。
一、在欣賞中培養(yǎng)兒童的審美“眼光”
我的教學理念一直是“讓學生在玩中學”,美術課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交流合作過程中完成藝術思維的碰撞,創(chuàng)造出美的作品。這個過程也是一種美的享受!達·芬奇說過:“我們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是藝術家!”人們只記住了這句話,但是他的后一句話才是我們藝術教育的目的:“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他們長大了依然是藝術家?!蔽也恢来蠹覍Α八囆g家”這一概念是如何理解的。我認為藝術家并非是純粹地賣弄技藝的,而是靠其自身散發(fā)出的藝術素養(yǎng)“吸引”人們進入一種審美的境界。我更關注孩子對美好事物的思考與感受,我希望他們能夠多角度地評價藝術作品,生成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
2014年在巴黎盧浮宮看到的一幕令我至今難忘:一群孩子圍坐在一幅作品周圍,老師正在跟孩子們共同評價這幅畫作;從最初的技法,到猜測繪畫者的思想,最后上升至這幅畫中的文化內(nèi)涵,這就是法國人的美術課堂。我們知道法國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產(chǎn)生的文化影響力曾推動著世界的發(fā)展。法國的美術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提高、夯實學習者的繪畫基礎,而是提高學習者的審美素養(yǎng)。學生們就是在博物館里上課,國家就是要把最好的藝術作品拿去讓他們欣賞。一學期就是選修幾幅作品,從歷史、文化、風格等各領域進行融合性研究。所以從那時開始,欣賞課就在我的美術教學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在“情境—問題”教學中發(fā)展兒童的高階思維
美術學科應該培養(yǎng)學生哪些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呢?美術是研究“視覺形象”的一門學科,因此“視覺形象”是核心素養(yǎng)生發(fā)之源。美術學科的五個核心素養(yǎng)中“圖像識讀”和“美術表現(xiàn)”是美術學科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基本素養(yǎng),而“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則是衍生素養(yǎng),是可以融合其他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我們把這五個核心素養(yǎng)之間的關系明確后,就可以把欣賞課所要培養(yǎng)的學生能力與其簡單地對應起來。(1)圖像識讀——用美術欣賞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去認識作品表象之下的內(nèi)涵;(2)審美判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進行人文積淀;(3)美術表現(xiàn)——通過欣賞課的美育熏陶,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4)創(chuàng)意實踐——從興趣點出發(fā)而鑒賞的作品,可以激發(fā)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潛能;(5)文化理解——通過美術欣賞,聯(lián)系文學、歷史、政治等,以全方位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美術鑒賞就是對文化的深度探索和審美觀的確立。
指向高階思維目標的小學欣賞課堂,我們都應思考一下:這節(jié)課我應該設計什么樣的問題讓學生產(chǎn)生欣賞興趣呢?怎樣的問題才能夠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發(fā)現(xiàn)呢?為什么我們的很多教師把欣賞課上成語文課、歷史課乃至照本宣科的介紹課?為什么許多學生在睡覺?因為缺乏高階問題,孩子們?nèi)鄙偎季S的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恐怕學生上完課就忘得干干凈凈。
三、重視預習,將問題以情境呈現(xiàn)
這學期我上了一節(jié)市級公開課: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0課《玉石文化(二)》。玉石文化,它的重點是文化,既然講的是文化,那么這節(jié)課的重點就應該是玉石文化的價值所在?!坝袷幕膬r值所在”也是一個跨學科的本質(zhì)問題,這其中包含著歷史、人文等元素。這類問題的本質(zhì)過于深奧,教師需要將其轉(zhuǎn)化為簡單的驅(qū)動性問題“黏”住學生,并用情境性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因此,我在課前的幾天上傳了一些關于玉石文化的紀錄片供孩子們觀看,相當于讓孩子們預習。我就是想知道孩子們在觀看后,能吸收多少玉石文化的知識,他們最感興趣的地方在哪里。通過微信群交流觀后感,我發(fā)現(xiàn)班長李夢溪同學對玉石鑒賞特別感興趣,她主動推薦其他同學觀看王剛老師的《尋寶》節(jié)目。到這里,本節(jié)課的預習效果算是達到了。我鼓勵李夢溪同學結合自己家所收藏的玉石給同學們分享一下她在玉石鑒賞方面獨特的見解,并為她開了一個“鑒寶大會”。課堂中,孩子們的興趣點與關注點一下子就被這一情境引燃了。借著“鑒寶大會”的東風,我將本節(jié)課的本質(zhì)問題轉(zhuǎn)化為驅(qū)動性問題:“一塊小小的石頭,它為什么能夠這么值錢?它的價值在哪里呢?”由此揭開了本節(jié)課的主題:尋找“價值”。我們用美術學科特有的核心知識——“視覺形象”一路追尋玉石的美之所在,從而走進玉石文化。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進行影視欣賞課《魯冰花》一課的教學時,在觀影前,我就設計了一個驅(qū)動性問題:“你認為主人公古阿明像你嗎?”電影中的古阿明很調(diào)皮,很癡迷美術,很有想象力。這里,我并沒有問“你認為古阿明是熱愛繪畫的孩子嗎”,這種問題的質(zhì)量不高,對于評價一個鮮活的人就定性了!哪怕孩子回答正確,也會削弱大家共鳴的觀影感受。對此,各位同仁應該引以為戒。之后,我又問:“你們喜歡權老師還是郭云天老師?”這是一個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對比問題。大部分人選擇了郭老師。我并不生氣。郭老師的優(yōu)點自然是很多孩子們喜愛他的原因之一,孩子們的回答于我而言也是一個反思,并且,評價他們的老師會讓他們的膽子更大,會激發(fā)起他們在探究、推理等方面的學習特質(zhì)。最后,我回歸主題:“為什么這部電影以‘魯冰花命名?在哪些情節(jié)中你想到了魯冰花?”最后這個問題是鏈接整堂課所有知識點的中心問題。我讓孩子們打開思路,結合影片的每一個細節(jié)找出魯冰花的象征意義。這一個問題看似發(fā)散,實則明確,讓孩子們在仔細觀看電影的同時鍛煉出歸納、總結的能力。
五、結語
作為一線教師,讓我們想想,如果學生喜歡提問,我們的課堂還會那么死氣沉沉嗎?師生“共學共成長”這一最理想的課堂狀態(tài)還會那么遙遠嗎?所以,高效課堂的關鍵在于教師要會問問題,會提出高階的、驅(qū)動性的有價值的問題。然后,我們不斷地教給學生一些策略與方法,當這些策略與方法累積到一定的量,就自然而然地內(nèi)化為了一種善提問、會學習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學生的學習境界才會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洪淑媛.核心素養(yǎng)研究:繁榮及背后[J].當代教育論壇,2017(4).
[2]馮瑤,孫新.二十一世紀的學習: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變革[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7).
[3]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標準的學生學業(yè)成就評價[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構建核心素養(yǎng)本位的美術課程:2017版與2003版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對比與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8(16).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