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無論是個人能力的提升,還是個人眼界的擴展,大學無一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場所。而就當今時代的發(fā)展潮流來看,英語早就已經成為了國際化的語言,而學好英語已經成為了大多數大學生的共識。也正因為時代發(fā)展潮流的趨勢,大學英語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由于對英語的重視程度過高,導致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中國文化缺失的現象嚴重,有很多大學生對本國的文化不夠了解,而對于外國的文化卻了然于心,過于盲目的推崇外國文化及價值觀念?;诖髮W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現象,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提升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便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文化缺失;現狀及對策分析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現狀
(一)過于單向輸入外國語言知識及文化
語言是一個國家傳播文化的媒介,但同時也是本國文化的重要體現。它是意識形態(tài)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意識形態(tài)決定著本民族和本國家的生存與發(fā)展。
我們就目前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每一個單元來說,對于外國的節(jié)日以及民俗風情的介紹遠遠高于了對本國傳統民俗節(jié)日的介紹,以至于近些年以來外國的圣誕節(jié)、狂歡節(jié)、萬圣節(jié)等節(jié)日在中國刮起了“過洋節(jié)”的風氣。對于外國的文化介紹及其深入探討,明顯超過了對于本國文化的研究與思考,英語長時間的不斷壯大與發(fā)展,在未來的某一天必定會造成其與本國母語----“漢語”的嚴重失衡,而在這一天到來之前,我們也應該引起足夠高的重視,不斷地呼吁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避免外國語言知識及其文化的單向度長期輸入。
(二)英文教材中中國文化的缺失
英語本身是一種傳播交流的工具,而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學習英文也是為了畢業(yè)之后能夠有一個好的出路,能有更多的選擇,積極的去迎合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又能夠傳播中國文化,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加強中國在國際上的國際影響力。
而反觀大學英語的教材內容,很多是關于外國文化、外國節(jié)日、外國土人情的詳細介紹。反而缺少了本土中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優(yōu)秀節(jié)日以及優(yōu)秀的風土人情的介紹。這從實用性來考慮,是不符合當代大學生的使用英語的使用范疇的,在當他們面試時甚至在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時,他們反而會受別國文化、別國的傳統的局限,而不能夠用本土地道的英文來介紹中國。所以說,大學英語教材中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設計過少探討的不深度和全面,造成中國文化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英語考試中考察面狹窄
大學是用來不斷完善自身和提升自身能力的,這就出現了在大學中很多大學生不斷考取各種證書。而就英語方面來說的話,四六級證書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就曾經出現的一個調查而言,將近有六、七成的大學生是為了獲取四六級證書而去學習英語;有將近一半的同學不是因為喜歡英語而去學習英語,更多的是為了通過考試完成作業(yè),獲得學分而被動的學習英語。那么就四六級以及英語的期中、期末考試而言,他們的考察面過于狹窄,主要集中于對英語語法等基礎知識的考察,以及書本內容的考察,而書本內容也是關于外國的傳統知識和文化對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并沒有過多的涉及。
二、使中國文化更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策略方法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國家與國家之間進行交流的直接工具就是語言。所以說,語言在國家的文化傳播與交流中占著重要的一席之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那么,何謂跨文化交際能力呢?其實跨文化交際就是指兩個國家不同的語言進行交流時,如果只注重單方面的交流的話那么必然會造成交流的不平等。如果要想使國家與國家之間文化交流能夠長期順利進行的話,那么交流者、傳播者就應該深度熟悉兩國文化之間的差異,這樣才不至于在傳播過程中出現大的錯誤。
就中國的“龍”來說,龍在中國代表的是崇高、圣潔、權利,它對于中國來說是十分神圣的。而對英國來說,他們則認為龍是邪惡的象征,由此,他們也認為中國是一個邪惡的民族。其實這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這是由于對兩國文化的差異不夠熟悉,而引發(fā)出的悲劇,由此可能導致民族矛盾的不斷加深,不利于兩國文化的交流以及國際關系的發(fā)展。總而言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兩國文化的深度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這樣才不至于導致大學英語中中國文化缺失現象過于嚴重。
(二)英語課本中加入中華文化內容
就全國的很多高校來說,不同高校的專業(yè)都是十分多的,而很多大學生學習英語,也就只是通過簡單的課本學習,因為他們并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也只是通過課本學習來簡單的掌握英語知識,孰知交際的方法。所以大學的英語教材編寫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大學英語課本中加入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那么,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很多大學生。至少在期末考試或者四六級的考試當中,他們會迫于一些壓力而主動地去學習英語課本,在潛意識之中也會被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所影響,不至于過分的推崇外國的價值觀念。而在英文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應該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具體補充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從中國本土的角度來看待傳統文化,用中國自己的方式走出去。
(三)改革英語考試的內容
對于當代的大學生來說,四六級是必考的證書,也是他們提升自己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的手段。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一普遍的現象,對大學英語中傳統文化缺失的現象進行一個補充。無論是大學英語的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還是四級和六級的考試,都應該打破以往對于基礎知識的考察,逐步加入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元素的考察,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更多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也可以讓他們逐步體會到中國和英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更加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結束語:
英語已經逐步成為了世界化的語言。那么,既然是世界化的語言,它就必定承擔著文化傳播的重要職能,它在傳播過程中必定會傳輸本國的文化及習俗。所以,我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可以將中國文化介入其中,讓更多的大學生通過英語這一媒介來將中國文化推廣到世界,使中國文化更具國際影響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王林.大學英語教學中本土文化的缺失及對策[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8(01):48-52.
[2]朱敏,解華,高曉茜.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成因研究[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6,23(05):28-32+81.
作者簡介:車文萍(1982.09-),女,漢族,籍貫四川涼山,文學學士,英語教師,大學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單位:四川工業(yè)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