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冰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礎,它旨在使兒童從小知道珍愛生命,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獲得基本的健康意識和生活能力?!比绾翁岣邔W生的生命意識是教師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教師應積極幫助和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長發(fā)育特點,初步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
關鍵詞:思想品德;生命教育;生命意識
一、構建人性化課堂,初步認識生命
生命意識是指每一個個體能意識到生命的存在,清楚認識生命的本質,從而敬畏生命。利用和挖掘教材資源,引導學生進行積極討論,讓學生逐漸了解生命的含義,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命意識。
1. 建立民主、平等的學習伙伴關系,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yōu)閮和顒拥闹笇д摺⒅С终吆秃献髡??!彼?,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創(chuàng)造豐富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大膽討論。
2. 關注學生的生命需求,確立保護意識
讓學生明確生命不只屬于自己,還承載著很多人的希望,從而確立保護自己的意識。如在《課間十分鐘》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小品表演的形式中了解追逐、打鬧的危險。教師再進行誘發(fā)性提問,讓學生思考:小品中的那幾個同學的行為對不對?在課間活動時我們應注意什么?又如教授《家人的愛》一課,教師讓學生觀看自拍的視頻《爸媽辛苦了》,從而回想父母等親人照顧自己的生活點滴,明白自己的成長飽含著父母的愛。繼而現(xiàn)場模擬場景:放學時,一陌生人自稱是爸爸的朋友,來接你放學。面對這種情況,你該怎么辦?從而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有展現(xiàn)自我的空間,逐漸使課堂靈動起來。學生在討論中逐漸想出各種應對方法。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從而讓學生在探究中感悟和明確自己身上承載著親人的愛與希望,初步樹立保護自己的生命意識。
二、回歸生活,體會生命的內(nèi)涵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世界感覺、體驗、領悟并取得各方面的發(fā)展的?!苯滩牟皇俏ㄒ坏慕虒W資源,學生生活的直接經(jīng)驗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應立足于兒童生活,充分運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事例作為教學資源,采取多種方法促進學生珍惜和尊重生命。
1. 關注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選取貼近生活的教學資源
如在教授《我和大自然》這一課文時,教師充分挖掘自然生態(tài),帶領學生與花草樹木進行對話,欣賞那靈動的嫩綠和繁花香氣襲人的美,讓學生在討論中逐漸領會大自然生機勃勃的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識。教師也可結合日常生活事件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更容易吸收、內(nèi)化。如講授《我們有精神》時,教師讓學生在“比一比”的小競賽中比較不同的坐姿,繼而讓學生進行自主而充分的討論:平時你是怎樣坐的?不良的姿勢有什么壞處?從而使學生初步明確不良坐姿的弊端。教師再讓學生展示正確的坐姿、走姿,并鼓勵學生在“班級小舞臺”上進行展示與評選,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學會保持良好姿勢,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
2. 積極開展層層遞進的實踐活動,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生命觸動
活動可以更好地調動兒童的主觀能動性,使生命教育真正深入兒童的心靈。而小學低年級的實踐活動側重于讓學生體驗對長輩以及對鄰里的關愛,引導學生親近大自然。如在《我和大自然》的教學中,教師進行種植小實驗,在班級內(nèi)設立“育苗圃”,讓學生種植豆子、蒜瓣、吊蘭等植物,并自主選擇喜歡的方式(如拍照、視頻,畫畫等)記錄花苗生長的過程。在照料植物時感受生命成長的過程,逐漸培養(yǎng)學生對生命的熱愛與呵護之情,懂得保護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學會愛護自己與他人。
3. 加強教育活動之間的整合與連續(xù)
由于兒童的品德的形成、知識和經(jīng)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xù)的發(fā)展過程。因此,加強教育活動之間的整合與連續(xù)對提高學生的生命意識至關重要。教師應關注活動的后續(xù)效應,重視將教學延展到課堂之外的兒童生活中。如《我和大自然》一課的學習,教師應關注學生種植小苗的情況,適時在班級內(nèi)進行“我是小花苗”的成果展示交流會,讓學生交流種植花苗的體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生命的珍惜與愛護,有效培養(yǎng)學生對生命的敬畏與熱愛之情。又如講授完《馬路不是游戲場》一課后,教師利用網(wǎng)絡資源,教給學生搜集資料的方法,讓學生搜集各種交通標志,并在課堂上開展“識記交通標志”大賽,初步鞏固交通知識。一個月后,教師開展“交通標志之小品創(chuàng)作表演”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積極創(chuàng)作交通安全的小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與生命意識。
三、用知識與技能守護生命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辨析能力都比較弱,故需要學校定期開展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的專題教育活動,如安全逃生和受傷包扎等技能訓練,在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中讓學生掌握各種生存知識。
1. 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專題教育
學校應讓學生遠離意外傷害,如讓學生熟悉安全防護標志,進行火災和地震演習,學習遇到意外傷害如何自我救護等。如在教授《秋游去》時,教師可設計危急場景:在旅游時受傷流血了,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包扎,如何撥打急救電話等。繼而教師對學生進行詳細的安全知識的教育,同時通過讓學生觀看包扎視頻,并進行現(xiàn)場包扎指導,通過讓學生親自包扎傷口,授予處理傷口的方法,如涂藥油、纏繞紗布等方法,教師耐心指導,并給予肯定與鼓勵。
2. 積極加強技能訓練,用知識與技能守護生命
可多進行系統(tǒng)的技能訓練,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逃生技能。例如每學期舉行的地震演練,通過現(xiàn)場模擬地震的實際場景,進行了地震發(fā)生時緊急疏散的課堂演練。教師逐步教授學生保護自己的動作要領,引導學生有序、快速地向安全地撤離。
四、培養(yǎng)良好心態(tài),欣賞生命的美好
生命的本質是追求快樂與幸福。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讓學生在挑戰(zhàn)中品嘗生命的苦與甘,從而學會珍惜與愛護生命。
1. 關注和尊重學生的感受,積極拓展學生處理情感的能力
如在教授《我們班里故事多》一課時,教師讓學生相互討論,回憶班級生活中相互幫助的生活事件,并采訪相關的人物,進一步讓學生領會班集體的愛,讓學生懂得主動幫助別人。又如在《嘗嘗苦滋味》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談談自己在生活中的煩惱,然后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學會處理煩惱的各種方法,排遣不良情緒,在相互悅納中提升生命意識。
2. 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抗挫能力,在辨證中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如在講授《家人的愛》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討論:家人批評你時是怎樣的心情,你是怎么想的?在交流后,讓學生觀看視頻《孩子,我為什么打你》,明白家人不同方式的愛,學會面對批評。如《分享真快樂》一課,教師通過讓學生回憶自己的快樂(與同學一起唱歌,放風箏等)經(jīng)歷,學會在煩心時尋找快樂,并在班級設立“心靈姐姐”欄目,聆聽學生的心事,解決其煩惱。通過讓學生學會正確面對批評,排遣不良情緒,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心態(tài),學會欣賞生活的美。
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討論,以系統(tǒng)、生動的知識與技能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讓課堂充滿靈性和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在層層遞進的實踐活動中不斷加深對生命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心態(tài),從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提高學生的生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