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燕 楊茂
摘 要: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語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閱讀能力作為語文學習的基礎和主要內容得到了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學生、家長的重視,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是一件不容忽視的事情,文章就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教育;閱讀能力;閱讀方法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非常豐富,課文題材多樣,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基本的語言文化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學習優(yōu)秀文章的寫作手法和表達形式,通過對課文內容的賞析,體會作者是如何利用語言文字對事物生動地進行描寫和刻畫的,進而認識到細致地觀察事物是寫作的關鍵。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訓練,通過對各種觀察方法的學習來積累經驗,逐漸提高小學生的觀察能力,促進綜合能力的提升。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意識和興趣
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材中有很多課文都是作者通過認真細致的觀察,才創(chuàng)造出來的優(yōu)秀作品,小學語文教師要對這類內容進行總結,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掌握正確閱讀的方法。利用通讀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感情基調,精讀品味作者的寫作意境和文章的思想主旨,細讀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在對課文的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對一些重點語句和段落描寫進行分析和思考,從中體會作者的觀察順序和寫作特點,品味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領會文字能賦予很多事物新的活力,讓學生認識到認真觀察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
二、在閱讀教學中傳授各種觀察方法
五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自我認識能力,但是由于學生的經驗有限,加上學生的愛好不同,對事物在觀察時就會出現(xiàn)片面性,觀察不夠全面或者重點有所偏失,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正確引導,根據教材內容給學生講解不同的觀察方法。
(一)學會順序觀察
在對事物進行觀察時,不能盲目,要有順序性和目的性,根據觀察實物的不同,選擇合適的觀察方法。按順序觀察是進行觀察活動的最基本方式,但是順序也有很多種,在觀察靜態(tài)的實體時,通常按實物的方位順序對事物的形狀和結構進行觀察,大致包括上下左右、東南西北、前后內外、局部整體等。如果要說明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一般按照時間順序進行觀察。例如五年級上冊課文《開國大典》在介紹會場時就是用方位順序來觀察和描寫的:會場在天安門廣場。廣場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橫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著五座白石橋;再北面是城墻,城墻中央高高聳起天安門的城樓。丁字形的一豎向南直伸到中華門。三橫一豎的交點的南面,場中挺立著一根電動旗桿。
(二)學會觀察細節(jié)
事物之間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在對事物描寫之前進行細致觀察,發(fā)現(xiàn)事物的獨特之處,才能把事物描寫得更加形象具體,突出事物本身的特點。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只有通過細節(jié)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特別是在人物的描寫中,通過一些細節(jié)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人物的情感,細節(jié)描寫突出人物的偉大精神,在教會學生觀察細節(jié)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金色的魚鉤》中有一段描寫老班長外貌的句子:炊事班長快四十歲了,個兒挺高,背有點駝,四方臉,高顴骨,臉上布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這句話寫出了三十多歲的老班長卻有著有五六十歲老人的外貌,從中可以看出老班長在長征途中飽經風霜,體現(xiàn)出了長征的艱苦。在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對父親臉、眼和衣服的細節(jié)描寫體現(xiàn)出父親奮力拯救兒子,顧不得休息,可見父親對兒子偉大的愛。
(三)學會多感官觀察
對事物的觀察應該是多方面的,不僅可以通過眼睛看,還可以利用耳朵進行傾聽、利用雙手進行觸摸、利用嘴巴進行品嘗等。通過多種感官的觀察和體驗,才能對事物有全面的了解,在描寫和闡述時才能更加全面,更加生動具體。例如在五年級下冊課文《草原》中,有一段通過視覺觀察描寫草原的美,抓住色彩寫靜態(tài):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然后通過聽覺感知描寫草原的生機與活力,抓住聲音寫動態(tài):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三、設置教學情境,調動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閱讀訓練中只有保持高漲的興趣,才可以更好地投入到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中,由此激發(fā)自身的語文潛能。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積極地調動他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努力發(fā)展自身的潛力,獲得身心的放松,勇敢地暢所欲言,發(fā)揮出自身的學習主動性。我們也應該重視良好的導入技巧,這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進行閱讀指導的時候,應該積極地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為他們設置一個巧妙的課題導入,吸引其注意力,讓他們投入到學習語文的行列。
四、注重自讀感悟,倡導合作模式
閱讀本身就是需要學生通過自身的感悟完成任務,但是小學生往往缺乏獨立自主性,所以無法在閱讀材料的時候積極地表達自身的見解。閱讀屬于一個團體的活動,針對小學生來說,小組合作模式的閱讀更容易激發(fā)他們的興趣,使他們可以通過相互作用,理解學習的內容,這是一種重要的認知策略。學生在獨立閱讀的時候,還是應該及時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積極地采取應對措施加以解決,通過與小組成員的互幫互助,在討論中找到答案。整個過程,教師應該實時地關注小組內的討論情況,并且適當?shù)刈龀鳇c撥。例如在學習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地探索中心思想,并且學會歸納總結,通過和小組成員的相互幫助,對每個人的觀點進行提煉,在整合之后做好闡述的準備,以此讓學生獨立地感悟,并可以在小組討論時表達出來。
結束語
總之,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去培養(yǎng)和發(fā)展,就一定會得到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杜淼.淺談PISA閱讀素養(yǎng)測試對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啟示[J].小學教學研究,2018(35):57-59.
[2] 王小健.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31):84+90.
[3] 朱潔.英語繪本教學促進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華夏教師,2018(27):15.
[4] 胡永平.如何對小學生閱讀能力進行全面開發(fā)和培養(yǎng)[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2(07):156-157.
[5] 閻光霞.從小學生閱讀現(xiàn)狀談小學中年級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0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