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更新教育理念,優(yōu)化教育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校通過同課異構(gòu)的模式,探求語文課堂如何能真正做到高效。通過教學案例,采用不同的課堂模式,引發(fā)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反思,拉近學生與語文的關(guān)系,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生活處處有語文,處處都可學語文。
關(guān)鍵詞:同課異構(gòu);思維培養(yǎng);立德樹人
開學以來,學校圍繞課題“思維培養(yǎng)策略研究”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同課異構(gòu)”聽評課活動。在此次活動中,教師們積極參與,認真思考,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教研課題。為了解答教師在一線教學中遇到的困惑,進一步更新教師教育理念,優(yōu)化教育教學行為,學校于2018年10月18日至19日邀請山西省語文名師團隊來講學,主要采用“同課異構(gòu)”的形式,追求求真、務實、高效的講學效果。為了有一個更好的鍛煉機會,我有幸參加了這次活動,與名師團的崔林生老師進行同課異構(gòu),授課的內(nèi)容是《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篇課文屬于高中必修一第三單元,是梁實秋先生寫的一篇記事寫人的散文。它篇幅短小,描寫深刻。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通過對人和事的描寫,仔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xiàn)出對人物品性的評價,如何在敘事中表現(xiàn)或隱或現(xiàn)的情感傾向。據(jù)此,將教學目標定在對人物的理解上。相同的內(nèi)容,不同的教學結(jié)構(gòu)和教學風格,從不同的角度展示教師的風采。怎樣才能使語文課堂真正高效?語文課堂該是一個怎樣的模樣?擬通過此課來探討一二。
授課的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因為學生在初中時接觸過散文,他們有基本的散文鑒賞能力。讀懂語文文本的表層意思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由于文學積累、文學素養(yǎng)有限,一些難點問題是需要教師點撥的。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的教學案例
【片段一】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師:生活中我們要舉辦一場活動,先要進行大力的宣傳。我們怎么宣傳?
生:以通知的形式。
生:以海報的形式。
師:我們現(xiàn)在以海報的形式來宣傳一下這場演講,讓更多的人知曉。
老師讓學生篩選信息,填寫海報。
師:通過海報,明確講的是一次演講,記敘的是一件事。文章共10個自然段,哪些部分是演講?
生:第一部分(第1段):簡述演講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9段):演講的具體情形。
第三部分(第10段):對梁啟超的評價。
生:我覺得第二自然段應歸屬第一部分。
師:大家一起讀一下,回顧內(nèi)容。
生:寫的演講稿,應歸到第二部分。
師:結(jié)合剛才對梁啟超的回顧,文中的梁啟超的身份有何變化?
生:一位學者。
【教學說明】教師以貼近生活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語文,走近語文,感知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以此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片段二】分析人物形象
師:在梁實秋的眼中,梁啟超是一位怎樣的學者?
生:有學問、有文采、熱心腸的學者。
師:這節(jié)課我們利用圈點批注,在課本上批注在演講中表現(xiàn)了梁啟超怎樣的性格、氣質(zhì)、修養(yǎng)。學生討論,學生發(fā)言。老師給一個范例。
【明確】他的講演是預先寫好,整整齊齊地寫在寬大的宣紙制的稿紙上面,他的書法秀麗,用濃墨寫在宣紙上,十分美觀 ?!从沉宿k事認真,學問和書法的修養(yǎng)都很好 。
生1: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可看出其貌不揚;“步履穩(wěn)健”證明其人從容不迫;“風神瀟灑”表明其人風度翩翩;“左右顧盼,光芒四射”表明其人神采飛揚。
師:提到外貌描寫,我覺得你丟了一處。請你讀一下第三自然段。
生1:穿著肥大的長袍。
師:說明什么?
學生沉思。
師:我們大家齊讀一下,注意形容詞。
生:不拘小節(jié)。
生:隨性。
生:率性。
師:不錯。分析的時候注意修飾詞的運用。
生: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寫梁任公幽默風趣;“掃”字突出其平易近人,“翻”字寫出其思考狀,“點”字寫出他對自己的肯定,“謙遜”而又“自負”的大師形象如在眼前。
師:分析的很到位,你能給大家表演一下么?
生醞釀,然后上臺表演。學生繼續(xù)發(fā)言。
【教學說明】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歸文本,在文本中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能架空去思索。教師在此過程中要注意方法的指引,教學生如何正確地概括,引發(fā)他們的發(fā)散思維。
【片段三】拓展延伸
師:品讀他的演講,我們能深深感受到他為民族而悲,為國家而悲。我們能體會到那濃濃的愛國之情。在他的身上一直散發(fā)出一種耀眼的光芒,是中國文人的擔當精神,不做就當成責任,做了就不計成敗。有人說中國文人有兩條命,一個是生命,一個是使命。中國文人把使命看得比生命還重,他們勇于承擔,敢于擔當。孟子曾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重義輕生,這是孟子的擔當。蘇軾一生幾次遭貶,但他每到一處就造福百姓,治水患,修水利,無論時局如何變化,不變的是他的那份擔當。作為當代青年,我們也應具有這種擔當。我們應該怎樣做?
生:好好學習。
生:努力付出,勇于奉獻。
師: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青年提出了要求,我們齊讀一下:“要勤于學習,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學知識內(nèi)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見解,既要專攻博覽,又要關(guān)心國家、關(guān)心人民、關(guān)心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我相信,當代中國青年一定能夠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在激揚青春、開拓人生、奉獻社會的進程中書寫無愧于時代的壯麗篇章!”
通過傾聽崔老師的課,再結(jié)合自己的授課感受,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情況,我對此課進行了認真的反思:語文課堂究竟該是怎樣的課堂?
反思之一:語文課堂應是充滿聲音的課堂。王尚文教授說過:“書面語的閱讀只有還文字以聲音,才能在傾聽中找回生命的氣息,找到心靈的感覺?!闭Z文課朗讀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感情是需要聲音傳達的。在授課中我讓學生默讀、速讀、齊讀,在讀中思考問題,在讀中體會情感。而崔老師除了讓學生讀,自己還范讀《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崔老師的聲音抑揚頓挫,聲情并茂,讓人頓覺悲情叢生。另外,崔老師還指導學生如何誦讀,如何去體現(xiàn)自己的情感,借用自己的聲音傳達出對文本的解讀。老師的朗誦能起到很好的引領(lǐng)作用,讓學生在傾聽中感受語文的魅力。老師有效地指導學生誦讀,能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
反思之二:語文課堂應用語文的方式教學生學習,將語文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 拉近學生與語文的距離。語文課堂活動的創(chuàng)設要有新意,要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我讓學生瀏覽文段然后作答,設置了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海報填寫活動,實質(zhì)是篩選信息,借用這種生活中常見的方式讓學生走近語文,走近文本,將我們的語文學習與日常的所見結(jié)合起來,教會學生要留心,生活處處有語文。而崔老師則是抓住文章的首句“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shù)”展開教學,抓住“專心學術(shù)”這個短語,一下子就抓住了要害,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這就是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尋找一個具體的切入點,圍繞問題而教,而不是單純?yōu)橹R而教,研究教材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生活的最佳落腳點,巧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新知。讓學生身動、心動、肯學、想學、會學,使其真正融入課堂。
反思之三:語文課堂應引導學生回歸文本,提出問題,研讀文本,討論交流,解決問題。要真正體現(xiàn)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必須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當中,引導學生會質(zhì)疑?!耙粋€不善于提問題的人不會是優(yōu)秀的批判性思考者。答案不能推動思維的發(fā)展,真正能推動思維發(fā)展的是問題。”因此,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要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必須深入研究文本。研究文本就要分析、比較、歸納、概括,這就是在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在我的教學中,關(guān)于梁啟超形象的分析是由教師提出,學生思考后討論發(fā)言。而在崔老師課堂中,崔老師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例如,有學生提出“學問與文采的區(qū)別在哪?”崔老師讓學生迅速地找文中學問與文采的地方,然后朗讀、分析,在回歸文本中學生就可以有自己的認識,然后互相交流,這個認識就會有一個高度的提升。這個過程有效地鍛煉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獨創(chuàng)性。長期的堅持,學生定會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
反思之四:語文課堂上一定要體現(xiàn)出語文的價值。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文化獲得的過程。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提升學生學養(yǎng)素質(zhì),發(fā)揮語文的育人功能。在我的課堂上,我從分析梁啟超的品質(zhì)拓展開來,希望我們的學生能秉承文人身上的那種濃濃的愛國之情,文人身上的那種擔當精神,勉勵學生勤于學習、敏于求知,讓學生明確身上的責任。而崔老師重于語文知識的積累。比如,他對“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先生懷著無限的景仰,倒不是因為他是戊戌政變的主角,也不是因為他是云南起義的策劃者,實在是因為他的學術(shù)文章對于青年確有啟迪領(lǐng)導的作用”的引導,對于句式“倒不是——也不是——實在是——”的講解,讓學生仿照此句式造句。長此以往的積累能給學生的寫作帶來不少的益處。崔老師在分析完梁啟超的人物描寫后,要求學生完成一個片段練習,寫一個你所熟悉的人物,既可以從正面描寫,也可以從側(cè)面描寫。這樣就形成讀賞寫一體,真正體現(xiàn)出語文課的價值所在,真正上出語文的味道。
通過反思,我更加明確同課異構(gòu)的意義所在,不同教法、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華,將有利于團隊的提升,更有利于個人的成長。通過反思也讓我更加明確自己與名師的差距,找到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作者簡介: 張秀麗(1976—),女,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qū)第五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