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寧 王雪超 關史良 蔣洪江
[摘 要] 在當代國際金融領域中,金融資本資源的全球配置、金融組織空前整合及當代金融新論層出不窮。國際金融市場的空前裂變,導致國際間接投資超前而超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當前國際間接投資的膨脹,金融風險傳染不斷加劇,通過分析影響金融風險傳染的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金融創(chuàng)新、金融全球化因素,提出建立和完善信貸資產質量管理制度和金融信用風險預警系統(tǒng),加快國有商業(yè)銀行商業(yè)化改革的步伐,完善商業(yè)銀行風險管理策略,以防控金融風險傳染。
[關鍵詞] 風險傳染;金融創(chuàng)新;金融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 F6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19)08-0165-03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finance, new theories of the global allocation of financial capital resources, the unprecedented integration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and contemporary finance emerge endlessly. The unprecedented fi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has led to the advanced and super-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indirect investment. With 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indirect investment, the financial risk contagion is intensified.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propose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redit asset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financial credit risk early warning system by analyz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ice fluctuation of financial assets,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so as to speed up the commercialization reform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mprove the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to prevent and control financial risk contagion.
Key words:? risk contagion, financial innovation,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成為金融全球化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方面,是因為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西方經濟理論和金融全球化的另一個重要的聯(lián)系,其主要表現(xiàn)在發(fā)展中國家以西方理論為基礎,建立起市場化的宏觀調控機制后,國與國之間的貨幣政策相關性,就進一步從發(fā)達國家擴展至發(fā)展中國家,比如利率水平的國際傳遞,也一定會從發(fā)達國家擴展至發(fā)展中國家,如果這種傳遞受阻,市場機制就會以一種扭曲的資金流動形式表現(xiàn)出來:金融風險傳染蔓延趨勢加速,金融風險傳染影響因素越來越復雜。
二、金融風險傳染影響因素
(一)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
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金融市場自身的波動性主要表現(xiàn)形式,在資金的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作用下,資金市場就形成了均衡的利率和貨幣資金的數(shù)量;在外匯的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作用下,外匯市場就形成了均衡的外匯比價和交易量。均衡價格的形成過程,就是價格和交易量的變動、調整的過程。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主要是指股票、債券以及其他有價證券的價格在短期內大幅下降。如墨西哥金融危機時,證券交易所股價指數(shù)以美元計跌幅高達64%;亞洲金融危機中香港恒生指數(shù)一年內從16000余點下跌到近7000點,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印度尼西亞、泰國的股票市場在半年內的跌幅也高達25%-60%,如果以美元計算,則跌幅更高得驚人。不動產價格的下跌主要是指地產價格的下降,大量房屋閑置。如香港和新加坡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房產平均價格在一年內都下跌了40%左右。拉美金融危機中的阿根廷、巴西等國的股市狂跌去其美元市值的三分之一。各種長短期借貸資金是資金市場的交易對象,利率是交易的價格表現(xiàn)。商業(yè)銀行是資金市場的主要交易者,它廣泛地吸收社會存款,再貸放給工商企業(yè)或消費者,貸款利率一般要高于存款利率,存貸款利率一般根據(jù)市場情況發(fā)生變動,銀行利潤是指存款和貸款利息的差額。在競爭性資金市場上,銀行與存款者及貸款者在進行存貸款交易時依據(jù)的是當時市場的均衡利率,而交易完成后,市場利率可能會發(fā)生變動,從而給交易者造成風險。
(二)金融創(chuàng)新
金融創(chuàng)新浪潮使各種新的金融產品(包括各種有價證券)相繼出現(xiàn),從而促使了各國證券市場的蓬勃發(fā)展。而國內證券市場的發(fā)展與擴張和證券國際化發(fā)展的相對同步性,使得國際資本流動逐漸證券化、虛擬化,從而營造了一個真正自由放任、高速運轉、充滿投機,極不穩(wěn)定的國際金融市場。這個市場的結構并不是所謂自由、公平競爭的市場結構,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壟斷競爭市場,其壟斷程度遠遠高于國際商品、服務貿易市場及其他國際要素市場。在這一市場上最大的也是核心的行為主體便是當今全球資本運動的實質。那種將金融創(chuàng)新活動中暴露的負面影響完全歸因:市場投機因素的做法是不嚴肅的,也是不科學的。在有限的范圍內,投機力量的存在對市場價格的發(fā)現(xiàn)與傳播、市場風險的轉移、市場流動性的提高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作用是利大于弊的。只有在投機操作過度的情況下,其影響才是弊大于利的,是需要嚴格加以控制的。金融創(chuàng)新活動的負面影響是與上述正面影響緊密聯(lián)系的。
(三)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與國家宏觀經濟穩(wěn)定,使得全球資本流動對一國宏觀經濟失衡的影響程度下降,資本流動的風險由宏觀經濟領域轉向金融市場領域,資本持續(xù)流入在推動金融深化、擴大金融市場規(guī)模、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金融體系波動性上升和金融市場動蕩頻繁爆發(fā)等問題。因此,金融全球化給一些國家?guī)砹孙L險,也被視為金融風險傳染的動因。金融全球化實際上也是金融制度的一種變遷。這種變遷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必然過程,其發(fā)生的機制已做過簡單的討論。然而作為一種制度的變遷,金融全球化必然對金融風險產生影響,金融全球化使一國經濟和金融體系中的不確定性增加,同時也加深了傳統(tǒng)金融體系的脆弱性。資本的跨國流動和金融機構的跨國服務還有廠商的跨國投資都是建立在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通訊技術基礎之上的。在理論上,現(xiàn)代通訊技術完全可以使全球范圍內的金融交易在瞬時完成。
三、商業(yè)銀行防控金融風險傳染的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信貸資產質量管理制度和金融信用風險預警系統(tǒng)
國有控股商業(yè)銀行應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信貸資產質量管理制度和金融信用風險預警系統(tǒng)借鑒美國的貸款五級分類法,1998年我國在廣東試點的基礎上,各商業(yè)銀行逐步實施資產質量五級分類和考核辦法,各類貸款按相應比例從呆賬準金中提取,核銷呆賬。借鑒國外經驗,保證銀行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信用預警系統(tǒng)。要對銀行的利率風險,即主要指資產負債的差額風險,存貸利率變動幅度不一致的基差風險,以及借款人和存款人的潛在選擇權的風險進行預測;對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即主要指“基本流動性”和“充足流動性”不足的風險預測;對銀行信貸風險,即主要根據(jù)企業(yè)的信用等級、貸款方式和貸款形態(tài)預測貸款的風險度。商業(yè)銀行首先要建立風險管理的預警系統(tǒng)。利率風險并不是瞬時發(fā)生的,而是一種連鎖反應,因此利率風險是可以通過部分指標的變化來進行預警的。商業(yè)銀行必須要將這些指標量化,然后通過這些指標的變化發(fā)現(xiàn)風險,并事前對于各種風險的處理有一定計劃,然后一旦風險指標預警及時采用相應的預案,以此降低損失。同時風險的出現(xiàn)也可能有一定的誤差,為此商業(yè)銀行要對風險及時的進行跟蹤,全程控制以此降低風險出現(xiàn)的可能。同時,在準確預測和測量利率風險的基礎上,調整商業(yè)銀行的資產負債規(guī)模,減小缺口風險。另外商業(yè)銀行要加強內部控制,對于各種投資、融資項目進行細致的預算,將各個資產分散投資,從而將風險也拆散重組,達到能更好的控制風險的水平。
(二)加快國有商業(yè)銀行商業(yè)化改革的步伐
國有控股商業(yè)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必須按照“經濟、合理、精減、高效”的原則,使得國有商業(yè)銀行的經營管理層次和分支機構逐步減少,其業(yè)務重點轉向大中城市和國有大中型企業(yè)。完善銀行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的完善銀行機構的股東大會和董事會以及監(jiān)事會制度,確保商業(yè)銀行遵循法律法規(guī),穩(wěn)健經營。加強銀行業(yè)金融機構的內控,為了解決商業(yè)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足抵御風險的能力差的問題。商業(yè)銀行應該有針對性的優(yōu)化負債結構。商業(yè)銀行利用信息不對稱盈利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因此商業(yè)銀行必須要優(yōu)化當前的負債結構。商業(yè)銀行的長期負債往往難以控制,而且收益曲線往往會出現(xiàn)較大的波動,為此商業(yè)銀行應該逐漸減持長期負債,將商業(yè)銀行的負債更加合理化。對于商業(yè)銀行來說,如何優(yōu)化增量,保證新增資產的風險的可控,并且逐漸對企業(yè)的不良資產進行清理,從而盤活存量才能更好的將商業(yè)銀行的負債結構進行優(yōu)化。
(三)完善商業(yè)銀行風險管理策略
商業(yè)銀行風險處理的一般策略,是商業(yè)銀行面臨的金融風險管理和預防的具體方法和措施。在識別、衡量與評估銀行風險后,必須采取相應的策略和措施進行處理和控制。一般來說,商業(yè)銀行風險管理策略主要有三種,分別是風險的規(guī)避,風險的分散,風險的轉移。通常情況下風險管理用兩種思路來解決,一種是風險的分散。風險分散的方法也有多種:資產種類上的風險分散,指在不同的資產或同一類資產的不同形式之間進行不同的資產組合,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資產幣別上的風險分散,即根據(jù)國際金融市場變化情況,對資產進行不同幣別的調整和組合,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資產期限結構,包括貸款和證券的期限多樣化;貸款對象分散,即避免將貸款集中投放給幾個重大客戶,是將貸款有選擇地貸給規(guī)模不同但資信都較好的客戶;通過銀團貸款、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分散風險。另一種是風險的轉移。風險的分散是指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分散投資。以股票為例,只有分散投資才能降低個股變化產生的風險。在其他方向的投資也是一樣,商業(yè)銀行在投資時需要分散資金的投資方向。這樣采用風險分散的方式規(guī)避的只能是非市場風險,當市場整體走勢下降時,我們無法通過風險分散的方法來規(guī)避市場風險,風險轉移是指把自己要承擔的風險轉移到銀行等金融機構或者有能力或者愿意承擔風險的投資者手里,自己不會得到由于風險而給自己帶來的收益,也不會承擔由于風險帶來的損失。商業(yè)銀行可以通過(出口)押匯下的保函進行風險轉移。銀行在做押匯議付時,一般要求出口商對單據(jù)的不符合處出具相應保函,保證由于這些不符合處造成的拒付款,由出口商全負責,銀行有權追索全部議付款和利息。
此外,商業(yè)銀行還可以運用衍生交易工具轉移風險。目前常用的期權,期貨等金融產品都可以有效的為投資者規(guī)避風險。投資者通過購買期權、期貨等金融產品,與其他金融機構交易,獲得了在未來約定的時間按按照約定的數(shù)量和價格購買或者賣出金融商品的權利,當市場價格變動后,使用期權對投資者有利,投資者選擇使用期權;當不使用期權對投資者有利,投資者則會放棄使用期權的機會。這樣投資者可以規(guī)避未來物價變動對自己帶來的風險,而把風險轉移到期權的賣出者那里。通過買賣金融期貨套期保值,將價格波動的風險轉嫁給愿意承擔該風險的投機商,金融期貨已成為商業(yè)銀行轉移風險的重要工具。
[參考文獻]
[1]王曉楓,廖凱亮,徐金池.復雜網(wǎng)絡視角下銀行同業(yè)間市場風險傳染效應研究[J].經濟學動態(tài),2015(3):71-81.
[2]李守偉,何建敏等.基于復雜網(wǎng)絡的銀行同業(yè)拆借市場穩(wěn)定性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11,25(2):195-199.
[3]Haldane,A.G.Rethinking the financial network[M]//Fragile Stabilit-tstabile Fragilitt. Springer Fachmedien Wiesbaden,2013:243-278.
[4]Park, C. Y., Mercado, Jr. R. V. Determinants of financial stress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4, 45(8): 199-224.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