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要:若想合理地采用信息技術來有效地填補過去實驗方式所帶來的弊端,讓數字化實驗在中學化學教學中能夠全面地體現出其價值,那么相關教育工作者就要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經驗,來對全新的數字化實驗教學形式進行鉆研,在和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進行比較之后,充分發(fā)揮數字化實驗的優(yōu)勢,并研究出數字化實驗教學的案例,這樣一來就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內容.
關鍵詞:中學化學數字?實驗教學?教學案例
若想合理地制定數字化實驗案例,并將其與中學化學進行結合,那么就要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將各種案例巧妙地與教學模式進行融合,如此一來就能夠讓師生合理地采用數字化實驗案例.現在,不管是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或是最新研究出的教學形式,已經較為成熟的已經有以下幾種:實驗探究模式、課題探究模式等.
1.用數字化實驗探究石灰水與濃燒堿溶液吸收CO2的能力.
(1)研究背景
在進行初中化學實驗期間,很多教師覺得能夠采用石灰水來吸取CO2,不過盡量要采用燒堿溶液來進行吸取,通過認真地研究發(fā)現,飽和石灰水沒有較高的濃度,單位體積中的OH-也不大,所以不能夠隨意吸取CO2.通過計算得知,50mL的飽和石灰水如果全部被CO2所吸取,那么也就能夠獲取25mL,燒堿溶解度不錯,而且單位體積中的OH-數量也較多,所以能夠吸取全部的CO2.而如今比較先進、使用較為普遍的數字化實驗,則能夠直接比較它們在吸取CO2方面的差別.
(2)儀器、藥品
計算機、Y型管、止氣夾、膠皮管等.
(3)實驗裝置圖
(4)實驗步驟
如圖1所示,連接號儀器,采用止氣夾K3.
運行數字化信息系統(tǒng)操作界面,先打開“波形圖”,之后再點“開始”按鈕,這個時候壓強傳感器所檢測出的結果就是瓶里真實的CO2的壓強.
使用止氣夾K1,往瓶子里灌進50mL飽和石灰水,結束以后對細口瓶進行輕輕的搖晃,然后查看波形圖.
④在曲線穩(wěn)定以后,再采用止氣夾K2,往瓶里灌進50mL濃燒堿溶液,結束以后停止使用止氣夾K3,輕輕的搖晃細口瓶,過段時間以后再搖晃細口瓶,然后查看波形圖.
(5)實驗結果:
(6)實驗分析
在圖2當中,壓強起始值是101kPa,曲線起點到a點體現出的是瓶里的原始氣壓,a點到b點曲線處于升高狀態(tài),是因為放進的石灰水會給瓶里的氣體構成擠壓,b點到c點,曲線下降,是因為石灰水吸取了一些CO2,c點大于a點,這就表明所吸取的氣體體積不大于石灰水的體積,c點到d曲線還處于升高狀態(tài),這是因為放入了濃燒堿溶液,d點到e點,曲線下滑幅度較明顯,這是因為濃燒堿溶液在迅速的吸取瓶里的CO2.
在圖3中,f點到g點,曲線處于下滑狀態(tài),最后降到了28kPa,這主要是因為成分的搖晃了細口瓶,造成濃燒堿溶液能夠充分吸取瓶里剩余的CO2.
最終的實驗表明,飽和石灰水吸取不能夠全面吸取CO2,不過相同量的濃燒堿溶液則能夠全面吸取CO2.
2.用數字化實驗探究人體吸入空氣與呼出氣體的差異.
(1)儀器、藥品
計算機、塑料瓶、濕度傳感器等、二氧化碳傳感器等.
(2)實驗裝置圖
(3)實驗步驟
①如圖4,將各種儀器以及數據線進行銜接,并采用二氧化碳傳感器.
②進入到數字化信息系統(tǒng)操作界面,然后先打開“波形圖”,然后點“開始”按鈕,這個時候傳感器所檢測到的是瓶里空氣里所包含的氧氣、二氧化碳等.
③利用膠皮管往塑料瓶里呼出氣體,瓶里的氣體就會在三個傳感器的插口的細縫中排除,這樣瓶里的氣體就能夠進行互換,然后再查看波形圖.
④依次保存三個通道界面的圖像.
(4)實驗結果
(5)實驗分析
在圖5當中,所體現的是氧氣含量,初始值是19.1%,呼出氣體后,曲線就會逐漸降低,最后確定在16.5%.這就很好地表明氧氣含量降低了,但是降低幅度并不明顯.
圖6體現出的是二氧化碳含量的波形圖,初始值是575ppm,在呼出氣體后,曲線迅速升高,最后確定為45100ppm,這就表明二氧化碳含量迅速的升高,而且升高的程度還非常明顯,擴大了80倍.
圖7所體現的是水蒸氣含量的波形圖,初始值是42.5%,在呼出氣體后,曲線會迅速升高,最后確定為98.5%,這就表明水蒸氣含量會快速升高,而且升高幅度非常的明顯,擴大了2倍.
通過實驗我們能夠了解到,要將數字化徹底的與教材進行結合,以此來強化數字化實驗的作用.有一部分師生還不完全認可數字化實驗,主要是因為教材并沒有和其進行結合,對評價標準也沒有采取具體的規(guī)定,而如果能夠有效融合的話,那么就能更好地推動數字化實驗的效果,而且能夠更好地讓師生所接受.
參考文獻:
[1]楊莉莉. 數字化實驗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合肥師范學院,2018.
[2]孟曉龍. 數字化實驗在中學化學科學探究教學案例中的開發(fā)和應用研究[D].合肥師范學院,2017.
[3]石云.數字化實驗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實例兩則[J].化學教與學,2017(11):96-9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