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亞君 但晴 紀忠宇 張偉光 郜玲 董穎 王晉麗 陳韻岱
心電圖各特征值的測量對心電圖的診斷結果會產(chǎn)生重要影響,并且各特征值在不同族群、年齡、性別間均存在差異,對所有人群均采用相同的正常值范圍標準并不科學。目前,國內(nèi)關于各年齡段心電圖的診斷測量值均未有一個權威的參數(shù),也缺乏系統(tǒng)的關于心電圖各項測量指標的數(shù)據(jù)。本研究基于腎臟病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臨床中心課題采集60歲以上695例健康人群靜息12導聯(lián)同步心電圖,統(tǒng)計人群的心電特征值范圍及其與既往通用的心電特征值正常范圍之間的差異,從而分析該差異出現(xiàn)的原因,旨在為臨床實踐工作中,該年齡段人群心電診斷標準提供更多的參考與指導。
根據(jù)一項前瞻性合作研究設計(腎臟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臨床中心課題),以695位該課題組受試志愿者為調(diào)查對象。所有人除記錄心電圖外,均完成肢體動脈測量檢查,并有其他完整的醫(yī)療檔案記錄。遵照國際上推薦的篩選健康人方案[1],對符合下列全部條件者進行登記并入選本研究:① 無心血管病史或其他影響心血管系統(tǒng)的疾病史;② 血壓低于140/90 mmHg;③ 無舒張期雜音,或收縮期雜音不大于Ⅱ/Ⅵ級;④ 血脂正常;⑤ 血糖水平正常;⑥ X線胸片未發(fā)現(xiàn)任何心、肺異常。排除心電圖束支阻滯及預激綜合征受試者。入選人群共695例,其中男310例,女385例,年齡60~93歲,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年齡呈正態(tài)分布,該組入選人群年齡均值為(68.96±6.445)歲,研究人群年齡和性別分布見表1,可真實反映60歲以上健康人群心電特征值特點。
表1 入選人群的年齡與性別分布
采用數(shù)字式12通道同步心電圖記錄儀(GEMAC5500或5500HD)采集12導聯(lián)同步靜息心電圖,每例記錄10 s。所有數(shù)據(jù)均由通過歐洲國家標準心電圖數(shù)據(jù)庫檢測的MUSE系統(tǒng)傳輸存儲,并測量與計算最后輸出。各測量值測量標準均按照近年來國際推薦標準:P波時限,自P波最早出現(xiàn)的導聯(lián)測量至P波最晚結束的導聯(lián),用ms表示;P波振幅,以P波起點前的等電點為測量點,自基線上緣垂直測量至P波頂峰,用mV表示;PR間期,自P波最早出現(xiàn)的導聯(lián)測量到QRS波最早出現(xiàn)的導聯(lián);PR段,自P波最晚結束的導聯(lián)測量至QRS波群最早開始的導聯(lián);QRS時限,自QRS開始最早的導聯(lián)測量至QRS波群最晚結束的導聯(lián)。額面P-QRS-T電軸采用面積法計算。為避免飲食、環(huán)境、測量時間及電極位置對心電圖波形的影響,該組人群心電圖均在上午由同一技術員采集。為保證測量數(shù)據(jù)的準確,所有心電圖測量值起點、終點均由計算機識別和判斷,并經(jīng)人工檢查復核,測量和分析由muse系統(tǒng)完成。
61~70歲男性心率波動為39~107次/min,中位數(shù)為65次/min;同齡段女性心率波動44~104次/min,中位數(shù)為68次/min。70歲以上男性心率波動為42~105次/min,中位數(shù)為66次/min;同齡段女性心率波動46~101次/min,中位數(shù)為70次/min。
不同性別各年齡組P波時限、PR間期、PR段等測量值見表2。
根據(jù)統(tǒng)計結果顯示:① 60歲以上男女人群在P波時限、PR間期時限、T波時限、QT及QTc間期方面較正常范圍均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② 60歲以上男女人群PR段時限較正常范圍均縮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③ 60歲以上男性人群QRS時限較正常范圍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各年齡組女性QRS時限與正常范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④ 60歲以上男女人群P波電軸與正常范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⑤ 60歲以上男女人群R波電軸較正常范圍左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⑥ 60歲以上男女人群T波電軸較正常范圍左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Tab.2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measurement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a:P<0.01,與正常值比較。
經(jīng)統(tǒng)計結果顯示:60歲以上年齡組各測量值范圍如下:P波時限[(107.25±13.305)ms,范圍94~121 ms]、PR間期[(161.70±21.210)ms,范圍140~183 ms]、PR段[(54.45±20.965)ms,范圍33~75 ms]、QRS時限[(88.88±13.391)ms,范圍75~102 ms)]、T波時限[(195.67±43.813)ms,范圍152~239 ms]、QT[(409.22±28.642)ms,范圍381~438 ms]、QTc間期[(431.17±24.717)ms,范圍406~456 ms]、P波電軸(49.99°±22.397°,范圍27°~72°)、R波電軸(30.40°±32.690°,范圍-2°~63°)及T波電軸(39.22°±28.363°,范圍11°~68°)。
綜上可見,該研究人群均為60歲以上年齡段,因此分析結果適用于60歲以上健康人群。分析結果顯示,60歲以上男女心率中位數(shù)為65~70次/min,隨年齡波動不大。男女心率最低值隨年齡增長而呈現(xiàn)下降趨勢,此結果與正常范圍保持一致。健康人平靜時心率在兒童時最高,隨年齡逐年降低,老年時達到最低。60歲以上男女P波時限94~121 ms、PR間期140~183 ms,均較正常范圍延長;而PR段33~75 ms,男女均較正常范圍縮短,此結果的原因考慮隨年齡增長左房壓力增大,而未造成左房生理結構發(fā)生改變,從而導致P波增寬,PR間期代償延長,PR段代償縮短。QRS時限75~102 ms,在60歲以上男性健康人群中時限延長,說明在臨床應用中QRS間期可相對正常范圍彈性延長。60歲以上男女T波時限152~239 ms,較正常范圍延長;QT 381~438 ms及QTc間期406~456 ms較正常范圍延長,可繼發(fā)于T波延長,均考慮隨年齡增長心室復極時間延長。本組R波電軸-2°~63°及T波電軸11°~68°,在60歲以后電軸逐漸左偏。既往有研究發(fā)現(xiàn),男女性T波中位數(shù)電軸均隨年齡增長逐漸左偏[2],具體原理目前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