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斌
【摘要】2017年語文學科提出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素養(yǎng)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多年的農村教學實踐,筆者認識到農村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比較貧乏薄弱,分析其原因后,開始致力于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嘗試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明確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把如何提高農村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當前教學的首要任務并對其進行探究,提出了能對農村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的多種方法,從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方法訓練;提高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語文學科提出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素養(yǎng)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筆者自畢業(yè)后一直在農村任教,農村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比較貧乏薄弱,不能完整地把自己對生活的審美體驗、感悟體會用文字述諸筆端,因而農村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提高農村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當前教學的首要任務。
一、分析語言表達能力貧乏的原因
(一)農村環(huán)境影響
首先是家庭因素。絕大部分學生出生在農村家庭,父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隨著社會經濟大潮涌動,大部分父母外出務工,孩子由家里的老人看管,由于隔代教育,祖父輩大字不識幾個,學生從小缺乏文明的語言熏陶;其次是學校的因素,大多數農村中小學都沒有很好地推廣標準普通話,平時講話都是一副“地方腔”,這樣就造就了農村學生很少有用普通話表達語言的機會與習慣。
(二)傳統(tǒng)教育影響
傳統(tǒng)教育側重強調語文的知識體系,不重視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因而在應試教學過程中,教師傳授的多是一些應試技巧,過分地強調卷面上的高分,造成他們語言表達與智力方面不能同時有效發(fā)展,不能完整而流利地表達出他們的心里想說的話,甚至鬧笑話。
(三)網絡語言影響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步入網絡時代,網絡平臺衍生出了網絡語言,網絡語言的特點是簡化性、隨意性、創(chuàng)新性……而青少年作為網絡平臺的主力軍,對新生事物有著天然的敏銳和好奇,很容易接受與使用網絡語言,甚至還把網絡語言引進日常生活。但網絡語言在構詞、表意、語法等方面存在著許多不規(guī)范的地方,無形之中影響了學生的語言表達。
(四)自信不足影響
農村孩子見識面狹窄,缺少鍛煉,他們自信心不足,緊張、害怕用語言與人交流,怕用詞不當,遭人嘲笑,怕表達不清,造成誤會。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很多農村學生不能用口語交流,一旦在需要的場合時,他們往往語言表達上詞不達意,緊張結巴,不能用連貫、得體、準確的語言來表達心中所想。
由此可見,一名致力于農村教學的語文教師,務必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嘗試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把提高農村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當前教學的首要任務并對其進行探究。
二、明確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
這些年來,語文改革熱潮不斷掀起,初中的語文教科書進行了多次改版,2018年寧德市語文又推行了部編語文人教版,從這幾套教科書的比較來看,語文教學越來越偏重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了“語言表達”在人際交往中的功能。2017年語文學科提出核心素養(yǎng):學生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水平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表征之一。語文教育對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視還體現在近幾年的語文考卷上。語文考試重在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在閱讀中,不僅要通過體會、理解、感悟、分析、概括閱讀材料,獲得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還要把這種對文本的認識用恰當流暢的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閱讀能力是提高表達的基礎和必備條件,而表達則是體現語文水平最直接的要素。只有讓學生說好每句話,學會清清楚楚地表達,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語文知識的海洋中游刃有余。
三、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
(一)糾正地方腔,推廣普通話
作為語文教學必須要讓學生認準字,讀準音,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漢語有許多的同音字、近音字,加上每個方言區(qū)都有自己的方言語音,倘若特別嚴重的話,這必然會影響表達,成為交流的阻礙。就如我們古田方言就很重,有韻母念不準的,很容易混淆的,面對這個問題,筆者在教學中讓學生逐課掌握字詞,反復訓練,大聲朗讀,不斷積累,從而糾正他們的讀音。
《課標》指出九年義務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而對于農村學生來說,毋庸置疑讓他們養(yǎng)成說普通話的習慣是件難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在課堂上應當盡可能地用標準的普通話來講解課文。而對于表達能力差的學生,最初可以采用一些強制的手段,讓學生互相監(jiān)督,如果哪位學生說方言,可罰掃地一次,情節(jié)嚴重、滿嘴方言、屢教不改者罰其讀課文直至背誦。有些學生一開始不習慣說普通話,尤其是男生,有些甚至會覺得難為情,對這些同學可以鼓勵,引導,進而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一種習慣。
(二)創(chuàng)設各種機會,加強語言表達
1.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讓一個同學進行演講,內容不作規(guī)定,課前要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可對演講有關方面做指導,如聲音要洪亮、口齒要清晰、儀態(tài)要大方、內容要健康、語氣要連貫等,并且把每個學生的演講拍成視頻,一周之后,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們觀摩,學生們就會發(fā)現許多語言表達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評選周冠軍適當頒發(fā)獎品以激發(fā)學生演講熱情。這樣的訓練不單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讓學生的膽量、修養(yǎng)、應變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加強,還讓學生在整合資料時增長了知識。
2.在課堂上,筆者抓住時機為學生創(chuàng)設條件進行訓練:
(1)設計一些諸如組詞、連詞成句、連詞成段、連段成篇、變換句式、修改病句等練習,通過討論讓學生當堂表達。例如讓學生每天完成生字的造句,展開聯(lián)想運用修辭方法把其中的幾個字聯(lián)成片段。在講授《白楊禮贊》時,讓學生以“潛滋暗長”為首進行成語接龍??此坪唵蔚挠柧毑粌H讓學生理解詞語,豐富了語言詞庫,而且還學會了準確恰當地使用這些詞語來表達情感和體會,培養(yǎng)了學生語言的規(guī)范性。
(2)在課堂上,還可以讓學生復述課文。先讓學生充分地品味文本,運用復述的方式,讓課文自身的旋律一再重現,其次梳理文章脈絡,準確把握段意,也就是與課文內容不能有出入(關注文章六要素)。在講述《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文時,就要求學生復述課文,魯提轄在潘家酒樓上,遇見金氏婦女,金氏婦女是住在魯家酒店的,學生在復述時可能會把這兩個地點弄亂了。所以,學生在復述時,分外細心,聽的同學也要分外敏感。在復述過程中,大家不僅能敏感地覺察到別人語言中的毛病,而且能自覺地使自己的語言合乎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
(3)多創(chuàng)設一些口頭回答問題的情境,讓學生踴躍回答。這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做一個引領者、創(chuàng)設者,多設置一些能自由發(fā)揮的話題。比如《社戲》中,“偷豆”在當今社會還有可能存在嗎?《昆明的雨》中,開篇描述給寧坤的畫有什么用意?如果老師不問,學生便懶于回答,課堂氣氛就不活潑。故而,老師常問,學生多說,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3)在授課時,讓學生學會朗讀。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收錄到中學課本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所以在授課時,可以讓學生多次朗讀,初讀課文,可以讀字音,理解字詞,學習作者在文中如何用準確、凝練的詞語表情達意,做到熟悉文 本;再讀課文,可以梳理文章結構,品讀名句,穿越時空與作者進行交流,把握情感;又讀課文,可以結合朗讀技巧與自己對文本的感悟,把文章讀得聲情并茂。為了提高朗讀技巧有時可以聽磁帶朗讀,還可以看視頻跟名家朗讀,從而提高普通話水平,以至于達到“披文入情”提高朗讀能力的效果。還可以讓學生熟讀乃至背誦典范的文章和精彩的片段,“讀之于心,宣之于口”,這對豐富語感、加強語言表達無疑也是有幫助的。
(三)讀寫有機結合,提高語言表達
語言建構從能力上應包括聽、說能力和讀、寫能力,近年來,語文能力的考查越來越體現了讀寫并重的特色。客觀題比例明顯下降,主觀表述題增多,表達自己看法、觀點這類開放性的題目增多了,而農村學生由于知識面窄,而且閱讀能力差,再加上缺乏學習的氛圍,對于閱讀題往往束手無策,尤其在考試時,東拼西湊,不符合邏輯,甚至風馬牛不相及,語言表達蒼白,得分率比較低。所以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是必要的。加強書面表達訓練就是加強“寫”的能力,但做筆頭訓練之前,讓學生先學會“說”,也就是把“說”與“寫”有機結合。葉圣陶也認為“文章就是語言的記錄”。張志公也指出:無論記敘、描寫、發(fā)表觀點、講述道理,先要一段一段地說,然后再一段一段地寫;一段話說利落了,就能寫好一段話,一段話寫好了,一定能寫好一篇文章。
總之,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語文教學要為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表達機會,要不斷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讓學生放心大膽地通過多種方法去說、去寫,讓農村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煥發(fā)光彩。只有學生個個“能說會道”,駕馭文字的技巧才會漸漸精湛,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會越來越全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