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啟江 周波 閆海芳
摘 ? ?要:課堂教學是大學實施學術立教、學德樹人的主陣地,應踐行習近平新時代教育思想,將學科資源、學術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實施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引領”為一體的課程思政,以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胺肿由飳W”是生物類專業(yè)的主干課程,文章從課程目標、思政元素挖掘及實施路徑等方面探索了“分子生物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思路,以期實現(xiàn)德業(yè)雙修與德才兼?zhèn)涞娜瞬排囵B(yǎng)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分子生物學;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9)11-0015-04
大學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養(yǎng),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應緊密圍繞“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展開,著力培養(yǎng)和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司馬光《資治通鑒·周紀一》)”、“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王守仁《答顧東橋書》)”點明了育人和育才的辯證關系;“立德為先,樹人為本”,辦學必須始終尊重這個人才培養(yǎng)的辯證法。課堂教學是大學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主陣地,抓好課堂教學有助于提升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所強調(diào):“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這一教育理念已成為高校實施“課程思政”、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的行動綱領和工作指南。
經(jīng)濟主體多元化所帶來的社會多元價值交織滲透,對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產(chǎn)生很大影響,只靠思政課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導的局限性日益凸顯[2-3],亟須建立多學科同頻共振的“大思政”格局,對大學生開展價值引領。課程思政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形成的關于人才培養(yǎng)的綜合教育理念,要求所有課程充分挖掘知識體系所蘊含的思政德育元素,將學術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構建“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知識傳授”三維教學目標和全課程育人體系,促使所有教學活動都肩負起立德樹人的功能、全體教師都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職責,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同頻共振[4-7],完成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生長點[8],那么,如何在突出學科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傳授的專業(yè)課程中確定德育目標、將顯性專業(yè)知識傳授與隱性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在授業(yè)、解惑、提智、增識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德行層面的精神指引是值得高校專業(yè)課教師深入思考的課題。
“分子生物學”是生物類本科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的專業(yè)核心課程[9-10],在分子水平上闡釋遺傳信息的復制、傳遞、表達、調(diào)控、突變、修復、互作的機制?;凇昂粚嵒A、拓寬知識、增強能力、提高素質”課程目標[11],教師應積極探索課程思政,將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核心價值觀教育、民族文化教育落細、落微、落實于教學全過程,將課程建設為立德樹人的“阿基米德支點”,實現(xiàn)“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戴圣《禮記》)”、“學必以德行為本(吳澄《草廬學案》)”的大學教育之本,師生共悟“德者業(yè)之本,業(yè)者德之著。德益進而業(yè)益修,業(yè)益修則德益進(張履祥《備忘三》)”之真諦,協(xié)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自明其德”。
一、重塑“分子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必定是個體本位與社會本位的統(tǒng)一[12],大學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置要落實“以本為
本”、推進“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還原大學追求真理、探究高深學問的本質[13],結合課程蘊含的隱性思政德育元素,培養(yǎng)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人才,我們構建了基于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分子生物學”三維立德樹人目標,將科學精神、思想品德、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貫穿于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
(一)知識目標
“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核心內(nèi)容是揭示核酸與蛋白質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系[14]。通過課程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涉及調(diào)控生物基因組穩(wěn)定、復制、轉錄、翻譯、重組、突變、選擇性表達的分子精細機制的理論知識和前沿進展;掌握在生命科學領域開展研究所涉及的試驗設計邏輯和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
(二)能力目標
搭建系統(tǒng)性強、構架清晰、與國際接軌的“分子生物學”知識體系。不斷提升批判性文獻閱讀能力、科學分析能力、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能力;獲得知識遷移能力,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習慣。
(三)德行目標
提升國際視野與格局;養(yǎng)成誠信合作、無私奉獻、文化自信、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人格品質;塑造科學精神、辭海精神、工匠精神;增強時代責任感、使命感、承擔歷史使命;升華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二、“分子生物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課程思政”必須做到“思政”與“專業(yè)”有機融合,實現(xiàn)二者相長[15]。教學內(nèi)容是思政的載體,需要精心組織教學內(nèi)容,找準“道”與“術”的契合點,以無縫對接和有機互融方式,完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
(一)跟蹤學科前沿,培養(yǎng)國際視野與格局
“分子生物學”發(fā)展日新月異,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不斷涌現(xiàn)。因此,在高等教育發(fā)展日益呈現(xiàn)出鮮明國際化趨勢的背景下,教師要以高超的教學學術水平構建學術性課堂,將學科前沿研究成果融入課堂教學,做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既要授“魚”又要授“漁”,使課堂成為學生發(fā)掘新知識、啟迪學術創(chuàng)新思維、獲得學術成長的探索性活動。
例如,在講解假基因概念時,學生了解到假基因是基因組中與正?;蛐蛄邢嗨频姆枪δ苄訢NA拷貝。那么,假基因真的就沒有任何生物學功能?教師通過將“Evolutionary Genetics:Smells like a Pseudo-pseudogene(Current Biology,2016)”、Olfactory receptor pseudo-pseudogenes(Nature,2016)文獻內(nèi)容引入教學,使學生了解到假基因并不一定是沒有功能的,在基因組中存在偽假基因(pseudo-pseudogene)。在講解RNA非對稱轉錄內(nèi)容時,引入有關天然反義轉錄的文獻;在講解DNA復制起始需要RNA引物的內(nèi)容時,引入Deep-sea vent phage DNA polymerase specifically initiates DNA synthesis in the absence of primer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7)的研究結果,使學生了解到噬菌體NrS-1的DNA聚合酶可以在沒有任何引物存在的情況下從頭起始DNA復制。通過學術課堂活動,使學生能夠跟蹤“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從國際視角不斷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自覺做到“學必日新”;認識到在以科學技術為主導的當代社會,必須立足中國、胸懷世界,通過個體的努力學習推動國家的強大。
(二)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我國科學研究水平正在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國際科技創(chuàng)新的話語權不斷強化。在“分子生物學”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展示我國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增強學生的國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講述生命起源內(nèi)容時,不僅傳授拉馬克及達爾文的進化論,還要介紹老子有關生命起源的論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jīng)》)”。其對宇宙誕生及生命起源的闡釋,與現(xiàn)代科學相互啟發(fā)印證。
將“諸藥所生,皆有境界(《本草經(jīng)集注》)”、“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融入表觀遺傳學章節(jié),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底蘊的博大精深。
在蛋白質生物合成章節(jié),介紹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t(yī)RNA的創(chuàng)新科研成果。在真核生物前體mRNA剪接加工章節(jié),引入施一公團隊發(fā)表的文獻“Structural Basis of Pre-mRNA Splicing(Science,2015)”、“Structure of a Yeast Spliceosome at 3.6 Angstrom Resolution(Science,2015)”,首次揭示了高分辨率剪接體三維結構及其對前體mRNA進行剪接的分子機制,是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原創(chuàng)性突破。在DNA結構章節(jié),引入文獻“Cryo-EM Study of the Chromatin Fiber Reveals a Double Helix Twisted by Tetranucleosomal Units(Science,2014)”,介紹朱平和李國紅研究組解析30nm染色質高級結構的重大成果,使我國在染色質三維結構這個領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通過將我國杰出科學家的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使學生充分了解我國科學家在理論創(chuàng)新、機理解析等方面做出的國際一流貢獻,自覺增強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和認同感,承擔國家科學文化價值傳承的重任,以對世界科技文化兼容并蓄的氣魄,努力為國家科技進步、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科學精神和動力源泉。
(三)加強專業(yè)化的職業(yè)精神塑造
“分子生物學”發(fā)展至今,所有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的產(chǎn)生與突破都凝聚了無數(shù)科學家的艱辛。以優(yōu)秀科學家例如Johann Gregor Mendel、Nettie Maria Stevens、Thomas Hunt Morgan、Barbara McClintock、Seymour Benzer、Oswald Avery、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James Watson、Frederick Sanger、Joshua Lederberg、談家楨、施一公等事跡為切入點,使學生了解到科學研究需要付出“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努力,具有嚴謹性、踏實性、規(guī)范性、協(xié)同性、合作性特征,自覺培養(yǎng)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學術素養(yǎng),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踐行六大特質,即“執(zhí)事敬,主一無適之謂;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的敬業(yè)精神、“客觀唯實、追求真理,將研究成果建立在充分可靠的檢驗基礎之上”的求真精神、“追真探規(guī)、內(nèi)外相應、言行相稱”的誠信精神、“不盲從、不迷信、理性懷疑、敢于挑戰(zhàn)”的質疑精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堅韌精神、“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的合作精神。
(四) 嚴于律己,遵紀守法,競爭與合作兼并
通過基因的表達調(diào)控、信號通訊、表觀遺傳學機制內(nèi)容的傳授,以基因社會學為比擬,使學生深刻理解自己是偉大中國夢奮進歷程和國家民族發(fā)展大業(yè)中的一員,在校期間要“勿惰寸功、心無旁騖、潛心明道問學、進德修業(yè)”,如同響應內(nèi)外環(huán)境信號的基因,適時表達或關閉,以合作與競爭并存方式,和諧予生命之美,時刻響應黨和人民的召喚,認真履責,奉獻自己的才智。以細胞編程性凋亡、基因誘導表達等內(nèi)容,引導學生要有大局觀、團隊合作意識和奉獻情懷。不論身在何處,都要接受監(jiān)控、遵紀守法,有壓力、有動力、有創(chuàng)新,如同基因穩(wěn)定遺傳而又適度變異那樣,勇于與時俱進、敢于標新立異,但是不可冒進,避免猶如脫離正常生命軌道的癌細胞,成為生命秩序的叛逆者而毀滅生命個體。
通過對“分子生物學”課程內(nèi)容中所蘊含思政資源的挖掘,將“傳道”落實到“授業(yè)、解惑”的教學全過程,在豐富有深度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讓專業(yè)課教學回歸到育人的本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即育人又育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個人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學習能力、知識水平、意志品質、思辨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社會責任、使命擔當、國際視野、人文情懷等方面的提升。
三、推進“分子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的途徑
(一)實施研究型教學
在新教學理念和新教育技術的推動下,課堂教學模式正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椤耙詫W生為中心”, 教師要善于建立基于建構主義、合作教育理論指導的翻轉課堂、對分課堂、TBL(Team-Based Learning,團隊為基礎的學習)、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問題的學習)、CBL (Case-based learning,基于案例教學習)、雙語教學等多軌并行教學模式,將“知識建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貫穿教學過程,把知識傳授置于解決特定科學問題的具體情景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高效的學習氛圍,建立學習共同體,促使學生自覺開展深層次和成就式學習,通過學生自身主動的探究來組建學科知識結構、培育科學思維與學習能力、提高綜合素質與創(chuàng)新思維。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培育發(fā)散思維及后繼學習能力,實現(xiàn)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識體系。在完成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yǎng)的同時,“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努力學習,堅定四個自信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樹立國際視野;培育科學精神,學會交流溝通、團隊合作。
(二)開展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對教學過程具有總結、鑒定、診斷、反饋、導向、改進、激勵和管理功能[16]。然而,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的課程考試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期末閉卷終結性模式,存在“重知識記憶輕能力培養(yǎng)、重標準統(tǒng)一輕個性差異、重知識傳遞輕問題探究、重教學結果輕學習過程”弊端。因此,課程組在“分子生物學”中貫徹“立德樹人”理念,實施考試方法改革,建立了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試體系,促使教學本質從“重教”向“重學”、從“重結果”向“重過程”、從“重記憶”向“重能力”的轉變。實現(xiàn)對學生學習能力、動機、態(tài)度、情感、意志、人格、人際交往技巧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綜合評價,克服傳統(tǒng)終結性評價存在目的功利化、內(nèi)容教材化、題型機械化、反饋過程缺失等諸多弊端,將教與學雙向活動有機結合。這種基于“重過程—考能力”的課程考核方式,可以有效督促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將抽象的理論知識有效內(nèi)化,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提升專業(yè)教師的思政水平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專業(yè)教師的道德、文化以及能力水平直接制約著課程思政的實效性。“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做“授業(yè)解惑”的“經(jīng)師”,更要做“明德傳道”的“人師”,以嫻熟精湛的專業(yè)技能和深厚濃烈的專業(yè)情感扎實課程思政,踐行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
“敬業(yè)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yè)也(《朱子文集》)”,教師要敬業(yè)、愛業(yè)、樂業(yè)、勤業(yè)、思業(yè)、精業(yè),做到“教書與育人、言傳和身教、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學術自由和學術規(guī)范相統(tǒng)一”。在課程思政過程中,培植自己的“三高”特質,即“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德高;“下苦功夫、求真學問、潛心問道”的學高;“提升教學學術、掌控課堂能力”的藝高?!吧朴诮逃?,必能注意學生之道德,以養(yǎng)成其優(yōu)美之品格(《西學東漸記》)”,教師的人格力量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源泉,而這種人格力量來源于教師高尚的師德;來自于教師對教育事業(yè)、對學生深厚的愛?!盀槿藥熣?,必先正其身,方能教書育人,此乃師德之本也(《禮記·學記》)”、“為師先為人,修業(yè)先修德(《論語》)”,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堅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教師,在課程思政過程充分實現(xiàn)師表的導向功能、感化功能、陶冶功能和培育功能。
四、結語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理念,強調(diào)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知識傳授的緊密結合。教師要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資源,確立課程德育目標,構建學術課堂,開展教學學術研究,實施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推動課程思政持續(xù)深入。思政路漫漫,教師要“尊德性而道問學”、“美其道、慎其行”、“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對學生成長發(fā)揮引領和表率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7]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3]祝華東.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戲劇影視類專業(yè)課程的教學實踐[J].美與時代:上,2018,(11).
[4]初文華,張健,李玉偉.理工科專業(yè)基礎課程中的思政教育探索——以《水力學與泵》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30).
[5]陸道坤. 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yè)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
[6]裴晨晨.淺析高校開展“課程思政”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決策咨詢,2018,(4).
[8]邱偉光.論課程思政的內(nèi)在規(guī)定與實施重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8,(8).
[9]汪洋.活用“微課”助力分子生物學課堂教學[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35).
[10]段瑞君,楊希,梁健,等.分子生物學模塊化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18,(1).
[11]徐啟江,李玉花.分子生物學分級式課程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5).
[12]周光禮.“雙一流”建設中的學術突破——論大學學科、專業(yè)、課程一體化建設[J].教育研究,2016,(5).
[13]王海洲.重塑大學教學生態(tài) 煥發(fā)課堂生命活力[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8,(2).
[14]莫日根,邢萬金,范麗,等.科學史引導的分子生物學教學架構和實踐[J].生物學雜志,2016,(5).
[15]成桂英.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三個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9).
[16]胡義偉,高元琪.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導向下的課程考試改革研究[J].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教育,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