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馨
摘 要: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重在師生借助課例潛移默化進行情感的交融與對話,互相吸引,融會貫通。與教材對話,讓教材訴說音樂中的美育;與生活對話,讓生活交融音樂中的美育;與自己對話,讓教師靈動音樂中的美育;與學生對話,讓學生悅悟音樂中的美育,以旋律、歌詞、語言、意境、表演等形態(tài),達到美育效果。
關鍵詞:音樂課堂 對話 美育
《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chuàng)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音樂課堂教學是一個獨特的學習領域,美育是小學音樂學科中重要且基本的屬性,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為教育目的之一。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歌之泣之,樂之感之,美育如涓涓細流,潤物無聲,筆者曾經對自己所教的學生進行過統(tǒng)計: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呈現出不同的效果感知:歡愉者占40%,他們幾乎不需要老師的精深講解,便可領會“樂”中情感,陶醉其中;隨學者占50%,他們會聽話地跟隨老師做老師希望做的事情,無喜無惡,平淡如水;逆反者占10%,他們幾乎是被迫著參與到音樂課的學習中,甚至于感到無聊枯燥。那么,如何做到細水潤無聲,在小學音樂課堂活動中有效滲透美育呢?經過多年的摸索研究,筆者認為:音樂教學重在教師對文本的綜合理解與深度感悟,換化成自己的內在感知與體驗,然后,用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感知音樂中蘊含的生活之美、生命之美。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豐富的情感,這種情感既源自課例,每一首歌每一點知識的深度理解,同時,也源自教師自身對學生、對知識、對音樂、對生活的美好感受,有情感的教師感染有情感的學生,文本的美育目標就會如小溪流水,滋潤學生心田,并貫穿在全部過程,影響學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審美情操,從而使人格得以完善。因此,筆者嘗試著“與教材對話——讓教材訴說音樂中的美育;與生活對話,讓生活交融音樂中的美育;與自己對話,讓教師靈動音樂中的美育;與學生對話,讓學生悅悟音樂中的美育”,音樂課堂教學“美”了起來。
一、與教材對話,讓教材訴說音樂中的美育
《人民音樂出版社》小學音樂教材內容豐富,所選的課文美輪美奐,可將之分為三類: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美育浸潤其中。
自然美的作品既有描繪祖國美好河山的宏偉之美,比如洪湖的水波蕩漾,表現濃厚鄉(xiāng)土風味的《洪湖水浪打浪》;也有描繪家鄉(xiāng)景物的清秀之美,如以農村和田園生活為題材,具有田園風味的作品《溪邊景色》等歌曲。在學習這一類作品的課堂活動中,筆者喜歡運用音配文,樂配畫的教學模式,提前制作優(yōu)美的課件,或者課前選好相關的影視作品經典片段,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引領學生悄然走進情境中,在美的世界里盡情徜徉,靜靜然然,順意而悟,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美的熱愛和追求,引導學生欣賞自然美、愛護自然美的感情,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
表現社會美的音樂中,有歌頌勇敢機智,和敵人英勇做斗爭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呼喚社會各界對殘疾人的理解、關懷和支持的《愛的人間》等,愛與憎、真善美與假惡丑在這些作品中表達得透徹淋漓。
表現藝術美的歌曲有很多,這是在小學音樂課本中最常出現的歌曲。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深受大家喜愛的經典之作,樂曲曲調由慢到快再到慢、由弱到強再到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靜美畫面。
其實,小學音樂教材中好些歌曲往往同時體現出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例如:歌曲《春到沂河》,每當學習這首歌時,孩子們就仿佛看到了沂河兩岸的春光明媚,聽到了沂河的流水潺潺,仿佛感受到了田間愉快勞動的人們對豐收的展望,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要讓音樂教材發(fā)揮美育的作用達到極致,需要教師認真去研究,深刻去體會、用心去發(fā)掘音樂教材中存在著的豐富的美育材料,并能夠創(chuàng)造性的再現、傳授給學生,達到美育的目的。
二、與生活對話,讓生活交融音樂中的美育
生活是豐富多彩、充滿激情和樂趣的,筆者喜歡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喜歡將音樂教材中的形象生活化,讓音樂課堂充滿情趣。例如,在低年級的唱歌教學,筆者讓學生聽歌曲,感受歌曲的童趣和音樂的美感;將自己變成一名演員,結合生活中孩子們喜愛的情節(jié)非常逼真地模仿歌曲中的形象,誦、唱、跳、演、引、比、畫、評;一會兒是音樂中的主人公,一會兒是一名天真可愛的兒童,一會兒變成一只母雞,一會兒又變成一只小貓,一會兒是教師,一會兒是學生,一會兒在指揮,一會在點評……高興時,激動萬分、神采飛揚;低沉時,滿臉愁運、憂郁惆悵;憤怒時,橫眉冷對、噴血欲出;悲哀時,一籌莫展、壓抑悲痛等等……孩子們全程投入,歡聲笑語,如癡如醉,美育水到渠成。
三、與自己對話,讓教師靈動音樂中的美育
音樂課堂是否新穎別致,在于教師自身素質和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是音樂課堂中美育滲透的靈魂,是“涓涓細流,潤物無聲”的締造者。教師是一堂音樂課中的靈魂,教師的表現要有思想、有表情、有引領,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使學生在情操、品格、心靈上受到有益的影響,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知識,得到美育的享受。所以,音樂教師首先要做個有心有情有義的人,要細細品、深深悟、真真教,內心感受到美、真情表現出美、深情感染到美,用音樂中的旋律、歌詞、情景、人物等,激發(fā)孩子對美的追求,達到以“樂”育美的目的。
四、與學生對話,讓學生悅悟音樂中的美育
一堂好的音樂課最根本的特征是學生能夠感受美、表達美,讓學生從音樂教育和生活實踐中獲得審美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接受美的教育。在講授《捉迷藏》一課時,筆者和學生分好角色,讓學生扮演春夏秋冬,以游戲的方式,打著3拍子動感舞步,各自躲藏,歡聲笑語中,三維目標順利達成,孩子們也體驗了歌曲充滿童真幻想的色彩、擬人化的音樂形象、歡樂活潑的情緒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音樂課堂是美的流淌,音樂中的美育在音響流動的一瞬間展開實施。音樂中美育的滲透需要音樂老師用自己的真情和真心,借以課例,柔順情感,發(fā)散情感,帶動情感,小學音樂課堂的美育滲透如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學生借“樂”感受美好的人生,追求美好的人生,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