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內容到方法
——老子《道德經》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啟示

2019-12-30 21:16:02尹國欣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9年12期
關鍵詞:道德經受教育者老子

張 歡,尹國欣

(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570100)

黨的十九大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的現(xiàn)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xiàn)代化”。要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需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引導社會成員形成綠色發(fā)展觀念,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發(fā)展觀念取代以人類為中心和資本至上的發(fā)展觀念。

老子的《道德經》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著作之一,蘊含著豐富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兜赖陆洝饭舶耸徽?,有部分章節(jié)存在少量語句重復,內容相近,所表達意思在同一邏輯框架之內。面對新時代的環(huán)境問題,如何進行有效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追根溯源,《道德經》可以帶給我們許多啟示。本文將《道德經》中的思想進行歸納整理,梳理出有關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內容,意在解析其對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啟示。

一、《道德經》生態(tài)文明思想的主要內容

老子《道德經》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道法自然”將宇宙整合為一個遵循自然原則而生長發(fā)展的整體,這一整體有其內在的層次,并遵循同一規(guī)律;“道生德養(yǎng)”將“道”與“德”提升到為天地父母的地位,世間萬物皆由道生之,德畜之,萬物都是道與德的分化,灌注著道與德的理念?!兜赖陆洝穼⑷伺c自然萬物放在一個相對平等的地位,闡述了老子思想中萬物平等相待的和諧發(fā)展觀念。

(一)道法自然的“合一”觀

“道法自然”意為“‘道’純任自然,自己如此”[1]173?!暗婪ㄗ匀弧笔抢献由鷳B(tài)文明思想的核心,闡述了世間萬物有其順應自然生長發(fā)展的規(guī)律。

“道”是老子《道德經》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暗馈辈⒎切味碌奈铮瑢儆谛味系姆懂?。老子將這種無形無名的東西命名為“道”并非是由于它具有“道”的特殊屬性,只是依靠對“道”的描述來闡釋自己的思想內涵。

在《道德經》中,與“道”相似的概念還有“無”“始”“無極”“大”“虛”“根”等[2],這些概念也都可以看作是對“道”的描述。從這些對“道”的描述中,可以得出“道”的主要特征,即在邏輯上,“道”先于萬物,是渾然一體,包容萬物的;在時間上,“道”也先于萬物,從宇宙萬物產生之前就存在;在空間上,“道”的幅度和廣度無限延伸。

“法”即取法、效法的意思,是人達到理想境界的渠道之一。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169的論述中,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1]174。在老子的論述中,老子將人、地、天、道整合為一個有層次性整體,其中“人”指人類或人類社會,居于“域中四大”其一,但屬于較低的層次;“天地”指自然界,天地不自私自生,于是奉養(yǎng)萬物得以生長,也因其不自生,從而得以長生;“道”是宇宙的本原,處于最高層次,成就萬物卻不自以為有功勞,是人類以及萬物都可以并應該努力去達到的理想境界。故人類需要層層效法,直到得“道”,最終達到圣人的境界。這同時也指明,人與道之間存在著可行的通道,人類可以通過效法的途徑得到自身的升華,以探求理想境界。

“自然”意為自然而然,自己如此。劉笑敢先生特別強調老子的自然觀念:“自然的觀念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具有根本性的價值,這明顯地體現(xiàn)在人、天地、道與自然的關系上。”[3]“自然”是老子哲學的基本精神,是世間萬物可以并行而不悖的規(guī)律,它并非是人、地、天、道層次之上的另一層次,而是道所遵循的法則,也是天、地、人應不斷效仿的法則。“自然”是天地萬物放任生長的最完美狀態(tài),是萬物和諧發(fā)展的最理想境界。白言笑認為:“老子的‘天人觀’即人與自然的思想有一個最基本的內容,這就是對‘天’、對‘自然’的信賴與尊重,也就是以‘自然’為中心而非以‘人’為中心的思想?!盵4]

在老子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體系中,“自然”是“無為”,是“不仁”,可與“人為”相對理解。人處于“人、地、天、道”的底端,而道則處于頂端?!叭藶椤钡韧凇叭省?,而理想境界“道”的表現(xiàn)形式則是“自然”,即“不仁”。以“仁”為行為準則時,其行動是有私心、有差別的,只有以“不仁”為準則時,人類才能達到無差別、無偏愛、無私無為的圣人境界。“人為”的層次落后于“自然”,以“人為”干涉“自然”是舍本逐末的;而以“人為”干涉“自然”的人,都是自以為知,實則為不知的人。在老子的思想中,達到圣人境界的人應遵循自然行事,順應自然規(guī)律,放任萬物遵循各自的生長法則而發(fā)展,而不應盲目加以干涉,妄圖以“人為”取代“自然”,破壞萬物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與西方將人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分離為主客體的思維方式不同,老子的《道德經》將人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并將人類的生長發(fā)展依賴于“不自生故能長生”的天地,將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定為“道”,而“人、地、天、道”這一整體都需遵循“自然”的法則。

(二)道生德養(yǎng)的道德觀

“道”為萬物之始,萬物由其所生,由其而出;“德”為萬物之母,萬物由其畜養(yǎng),并從中獲取自己的本性。在《道德經》第五十一章中,“‘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1]260,是指萬物的形成和發(fā)展需要四個方面。在這四個方面中,“道”與“德”是最基本的,人類與其他世間萬物都由其生養(yǎng),也就是把“道”與“德”提升到了天地父母的地位。并且,“道”與“德”生養(yǎng)萬物,卻不占有萬物,而是任其自由生長活動,這也就是萬物都要尊道貴德的原因。同時,也由于萬事萬物與“道”“德”之間并不是割裂開的,而是由道生之、德畜之,萬物與“道”“德”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萬事萬物中都蘊含著“道”與“德”的本性,也就論證了恪守“道”“德”的可能性。

郭沂認為:“在老聃思想中,‘德’即人對道的稟受(動詞),或者說是人所稟受自道者(名詞)?!盵5]無論將“德”解釋為動詞還是名詞,是對道的稟受這一行為,還是從道中稟受之物,其核心都是將“德”看成了人類與最終理念“道”之間的聯(lián)系或路徑。在《道德經》德篇的第一章,亦即通行本的第三十八章中,老子將“德”劃分成兩個層次,即“上德”與“下德”,其中“上德”才是老子所宣揚的真正的“德”,而“下德”可以逐步趨好轉化為“上德”,也可以逐步趨惡,而越來越背離真正的“德”?!吧系隆辈蛔允延械?,是“德”的本真狀態(tài);“下德”僅僅恪守著形式上的德,而忽視了德的內涵,共分為“仁”“義”“禮”三種表現(xiàn)形式。在這三種“下德”之中,老子最不認可的是“禮”,他認為社會從“仁”到“義”,再到“禮”是逐步傾向形式主義的過程。當社會達到“禮”的表現(xiàn)形式時,社會中的“德”已經消散到一定程度,忠、信都已不再,這時就會采用強制暴虐的手段,要求社會中的人遵守形式上的德,這也標志著禍亂的開始。

《道德經》一方面論證了人類與其他世間萬物尊道而貴德是應當?shù)?,也是可能的,同時,也在呼吁我們要“處其厚”“處其實”,尋求本真的德,依據(jù)“上德”順應自然行事,放棄徒有其表的形式主義。

二、《道德經》生態(tài)思想對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啟示

《道德經》中推演萬事萬物的發(fā)展法則,是為了探索人類應有的生活方式和處事原則。老子認為天地萬物由道生德育,遵守道法自然,而從中對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啟示則通過《道德經》中“圣人”“大丈夫”等人物形象表現(xiàn)出來:其一是闡釋塑造達到“道”境界的“圣人”們的所作所為,來教育普通民眾如何對待生態(tài)環(huán)境;其二是《道德經》中闡釋了通過何種教育方式來實現(xiàn)“道法自然”的合一觀。

(一)對生態(tài)文明教育內容的啟示

1.知足知止?!兜赖陆洝匪岢摹爸阒埂笔且环N辯證的得失觀,“得”中隱含著失去的傾向,而“失”中也隱含著得到的傾向。引申到生態(tài)文明教育中來,占用資源,追逐名利,看起來是“得”,其中卻隱藏著禍患,帶有失去更多的危險;節(jié)制對資源的索取,看起來是“失”,卻使資源得以再生,環(huán)境得以自凈,生態(tài)得以永續(xù)發(fā)展,人類也得以依靠自然界進而不斷生長繁衍。正如《道德經》第九章所說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盵1]105,名利當頭之時,多數(shù)人會趨之若鶩,好似飛蠅撲火,難免利欲熏心,忽視了所要付出的代價。經濟騰飛所帶來的好處有目共睹,人人都追逐資本,妄圖在其中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但是卻忽略了人類將付出更為巨大的環(huán)境代價。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6]158

在新的時代,部分人的思想或行為體現(xiàn)出一種不正確的生態(tài)觀念,他們將人類從自然中分裂出來,使人類與自然界站在了對立的立場上,認為人類應該去征服自然,并可以通過征服自然來獲得更多的發(fā)展資源,以此造福整個人類社會,也就造成了人類社會不斷擴張、逐步逼退自然界的現(xiàn)狀。但事實上,部分人的基本物質需求仍未得到滿足的原因,不在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不足,而在于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貧富差距較大。在貧富差距明顯的社會中,部分人占用了比平均較多的資源,那么必然有部分人所能得到的會比平均資源更少。前者不知足地占用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搶占他人所應獲得的合理資源,這才是導致當今社會仍有部分人未能達到基本物質需求的主要原因。所以,以提高底層人的生活水平為借口,無止境地開發(fā)自然資源是不合理的。老子已然預示到對自然不合理索求會帶來的嚴重后果,所以在《道德經》中詳細闡釋了“知足知止”的意義。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1]241,從正面論述知足知止的重要性,認為只有知足知止才能使人類得以長久發(fā)展;第四十六章“咎莫大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1]245,從反面論述不知足、不知止會帶來的嚴重危害。在老子的告誡之下,人類應該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正確認識自然界對人類的重要意義,遵循知足知止的原則,對環(huán)境進行合理的開發(fā)和利用,使環(huán)境資源得以再生,如此才能得以供養(yǎng)人類長久生存。

2.少私寡欲。《道德經》提倡“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皹恪笔侵肝唇浀褡恋哪緣K,以此來表示人的本原狀態(tài),在老子思想中與“樸”同意義的詞還有他所提倡的“復歸于嬰兒”中的“嬰兒”。老子認為人類應該回歸并堅守其質樸的自然本性,減少私欲,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抵制外物聲色的誘惑。

新時代環(huán)境問題產生的主要根源仍是人們難填的物欲、私欲、貪欲,人類無節(jié)制地消耗自然資源換取經濟利益來滿足自己的物欲,這是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觀念。余謀昌認為,“人以及地球上的所有物種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蛘哒f,人和所有生物都有利己性。這是生物生存下去的條件,也是其生命力的表現(xiàn)”[7]。不可否認,人類中心主義有其存在的合理價值。但是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人性中包含有動物性之外的道德。人性中的道德不僅運用于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也同樣適用于人與自然界之間,或者說,人類不應將自然界看作是人類行為的客體,而是應該將自然界看作是人類之外的“他者”。齊東蓮認為:“生態(tài)文明觀的核心觀念就是要求人們拋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盵8]人類所做的從以人類為中心出發(fā)的種種行為給自然界帶來了不良的后果。過度的奢侈享受以及攀比不僅造成了不良的社會風氣,也直接導致了對資源的過度開發(fā)和浪費,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人類發(fā)展的承載力不斷下降。在人類無限制地開發(fā)自然資源時,已造成了對環(huán)境的第一次傷害,在向生態(tài)環(huán)境排放超出生態(tài)自身凈化能力的廢棄物時,就造成了對環(huán)境的再次傷害。如果說自然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那么在部分人眼中,自然資源所能創(chuàng)造的經濟利益卻是可以被他們私人占有的。在這種不斷追求個人利益和滿足個人享受的私欲之下,人類以經濟利益為導向,向自然宣戰(zhàn),破壞性地開發(fā)自然資源就不足為奇。我們可以斷言,如今造成環(huán)境污染與生態(tài)危機的罪魁禍首就是人類及人類的私欲,其直接原因就是由于人類不正確的生態(tài)觀念所表現(xiàn)出來的無節(jié)制的奢侈浪費。《道德經》中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要求人類對造成新時代環(huán)境問題的思想根源進行反思,并主動調整人類思想與行為中不正確的部分。

《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1]118,主張拋棄五色、五音、五味等聲色娛樂;第二十九章說“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1]188,主張去除極端的、奢侈的、過度的措施,都是對“少私寡欲”的具體解釋。老子認為,世人普遍追求的奢侈的物質享受其實是對人有害的,過分的物質享受會對人造成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傷害。并不是人類在滿足當前個人的物質貪欲,而是物質私欲控制了人類。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的行為不僅導致了環(huán)境對人類生長、生活的支持能力有所減損,也喪失了人類本可獲得的更為重要的精神享受。為此,人類需要改變涸澤而漁式的發(fā)展觀念,轉而求得全人類所必要的生存和發(fā)展條件,疏遠會對人類造成異化的物欲和貪念,堅持少私寡欲,堅持致虛守靜,達到人類自身物欲與精神的協(xié)調,才能據(jù)此達成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和諧。

3.復歸于樸?!兜赖陆洝返诙苏逻B用三個“復歸”——“復歸于嬰兒”“復歸于無極”和“復歸于樸”——闡釋了人類得以自我升華的途徑。在老子思想中,“道”是世間萬物的理想狀態(tài),“德”是萬物趨向于“道”的途徑,而“嬰兒”“無極”和“樸”就是老子思想中為人的理想狀態(tài),趨向“嬰兒”“無極”和“樸”的“復歸”就是老子通過自省所領悟到的自我完善的途徑。在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教育中,“復歸于樸”告誡人類要回歸心靈的純潔狀態(tài),回歸到與世間萬物共同生長發(fā)展的和諧狀態(tài)。

老子對人的本初狀態(tài)十分推崇,這正是老子對當時社會的諷刺,也是對當今社會的諷刺。人類經過社會化,經過社會所提供的教育,逐步遠離自然界,遠離自己的本初狀態(tài),遠離了自己的赤子之心和良好本性,轉而越發(fā)自私、貪婪、暴躁。工業(yè)化社會中的教育將獲取經濟利益的方法傳授給下一代,期待人類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經濟價值,同時還大肆宣揚享樂主義和經濟利益至上,以此作為鼓勵人們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的精神動力。在這樣內容的渲染之下,人類也趨向于將自己的價值與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經濟價值混為一談,逐步淪為創(chuàng)造經濟利益的工具。作為創(chuàng)造經濟利益工具的人類,只能看到短期的利益,看不到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所帶來的長期危害,也看不到片面追逐經濟利益對人類本性的摧殘。在這樣的社會狀態(tài)之下,“復歸于樸”就成為生態(tài)文明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說:“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混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盵1]253老子認為,世人都投機取巧、貪圖享樂,只有圣人收斂自己的成見,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并使世人的心思逐漸化歸淳樸,回到孩童般的純真狀態(tài)?!皬蜌w于樸”就是人類通過自我反省逐步從經濟上的人回歸到本真的人;從人的經濟性,回歸到人的本性。通過“復歸于樸”,人類將從被資本的壓迫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獲取單純的經濟利益不再成為人類的主要目的;人類將回歸自然界,成為自然界中的一份子,與自然界相互哺喂,在自然界中得以全方面的發(fā)展,同時也獲得對人類自身更為深刻的認識。

(二)對生態(tài)文明教育方法的啟示

1.自然無為?!兜赖陆洝窂娬{要自然無為,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達到“為無為則無不治”的境界。老子認為,統(tǒng)治者“無為”,可使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樸。王慶節(jié)先生認為“無為”的根本意義就在于“使得他者能有一盡可能大的空間來生成自身、發(fā)展自身和實現(xiàn)自身的‘自己而然’”[9]。引申到生態(tài)文明教育中來,老子“自然無為”的思想給予教育者應采用何種教育方式的啟示。

“自然無為”式的教育方式可以理解為教育者順應受教育者自身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給予受教育者盡可能大的空間進行自我教育,積極創(chuàng)造其進行自我教育的機會,并為此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教育者將從課堂上顯性的主導者,轉向隱性的引導者;從對受教育者的支配地位,轉向輔助受教育者獨立思考的地位。這一教學方式將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重視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但在目前的具體教學實踐中難以完美實現(xiàn)。

類似“自然無為”式的教育方式在現(xiàn)實社會的教育活動中很少見。一方面,教育者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教育結果又常常帶有延遲性和不確定性,所以通常對教育者工作成果采用形式化的判定方式。這也就導致了部分教育者在對受教育者進行生態(tài)文明教育時,也片面注重形式主義的“有為”,只把形式做好,而將長期的教育結果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自然無為”式的教育方法對教育者的能力和知識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者提升教學應變能力,擴充廣泛而深刻的知識儲備,才能在自然的教育狀態(tài)下,準確抓住最好時機對受教育者進行高效率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這也就增加了進行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難度,使教育者不敢也不愿使用“自然無為”式的教育方法。

要使“自然無為”式的教育方法落實到現(xiàn)實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中來,需要為教育者留下自主選擇教育方式的余地,也需要教育者主動提升教學能力,豐富知識儲備。在生態(tài)文明教育活動中,落實“自然無為”式的教育方式,去除刻板的教育形式,受教育者將認為自身生態(tài)文明素質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自身的合理選擇,也就降低了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的排斥,有利于受教育者主體地位的展現(xiàn),有利于激發(fā)受教育者參與生態(tài)文明活動的積極性,有利于加速受教育者關于生態(tài)文明教育內容的內化與外化,有利于促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自身的生態(tài)文明素質,并在生態(tài)行為中得以落實。

2.圖難于易?!皥D難于易”是老子的處事態(tài)度。《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有言“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1]298,認為做難事要從簡單之處著手,做大事要從細微小事著手;又言“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認為要把事情看得艱難,也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再去做事情的時候就會踏實謹慎地從小處著手。老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圣人”始終是謙卑恭謹、柔弱處下的,所以圣人在處理問題時,必將自己的姿態(tài)放低放小,以細微謹慎的態(tài)度從小處做起,逐步完成,以成就大事業(yè)。

在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問題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難免會出現(xiàn)急躁的心理。教育者希望受教育者能迅速提升生態(tài)文明素養(yǎng),投身于環(huán)境保護的具體實踐中去;受教育者妄圖使環(huán)境問題能通過自身的些許環(huán)保行動就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這兩者都違背了老子“圖難于易”的思想要求。當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大問題,需要全人類攜手共同改變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使自然界得以自我修復,進入生態(tài)的良性循環(huán)。教育作用于人類內在的價值觀,包括生態(tài)文明教育在內的所有教育,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通過教育塑造受教育者的生態(tài)文明素質也是一個大工程,需要循序漸進才能達成,需要制定易于觸發(fā)受教育者情感需求的教育內容,輔助受教育者將教育內容所表達的思想內化,并引導受教育者將已經內化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通過外化表現(xiàn)出來,作用于周圍環(huán)境。無論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還是生態(tài)文明教育成果的展現(xiàn),妄想一蹴而就都是不現(xiàn)實的,只能通過細水長流的教育方式,圖難于易,從細微之處著眼,從簡易小事之上著手。完美解決生態(tài)危機,就要先摒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做好充足的準備和長久的時間計劃,逐步形成人類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良好互動關系。

老子思想中“圖難于易,為大于細”的行為方式是細致謹慎的。面對生態(tài)文明教育問題,既在生態(tài)教育中從細微之處著手,也在環(huán)境治理中從細微之處著手。老子啟示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采用“圖難于易”的教育方式,促使受教育者逐步更正其不正確的生態(tài)思想,將其引入正軌,并把“圖難于易”的行為方式傳承下去,促使受教育者堅持參與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活動,不斷為全人類的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作出點滴貢獻。

猜你喜歡
道德經受教育者老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道德經》的“中和”思想探究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初中數(shù)學學習弱勢學生的成因分析及轉化對策的研究
讀與寫(2020年19期)2020-11-25 10:16:24
淺談初中語文“三段六步”教學法的策略
讀與寫(2020年14期)2020-11-25 08:16:00
如何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讀與寫(2019年28期)2019-11-27 08:39:14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小學時代(2019年12期)2019-01-11 16:51:07
智者老子
《道德經》“雞犬之聲相聞”與《桃花源記》“雞犬相聞”
語文知識(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4
鄂托克旗| 瑞安市| 莫力| 桦川县| 兴山县| 白城市| 根河市| 西林县| 琼中| 开鲁县| 饶平县| 耿马| 永安市| 石门县| 罗甸县| 平泉县| 遂昌县| 江油市| 九寨沟县| 铜川市| 云梦县| 响水县| 泗洪县| 阿图什市| 搜索| 富蕴县| 伊宁市| 夏津县| 栾城县| 锦屏县| 新泰市| 广平县| 綦江县| 兰州市| 和顺县| 突泉县| 浏阳市| 丰顺县| 菏泽市| 怀宁县| 靖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