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摘要】當前,學生交流能力的弱化日漸明顯,教師必須予以重視。小學中學段是學生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培養(yǎng)有效的交流能力至關重要。鑒于此,研究小學中學段有效交流策略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為了促進小學中學段課堂交流的規(guī)范、有序、有效,發(fā)揮語文教育的價值,本文結合小學中學段統(tǒng)編版教材的課后習題,通過樹立交流意識、了解交流方式、明晰交流要領三大必備前提條件,提出激發(fā)興趣、運用比較、說寫結合的三大有效交流策略。
【關鍵詞】中學段語文;課后習題;教學策略
一、課后習題有效交流的意義
進入新時期,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小學生掌握各種必備能力,交流能力是其中之一。特別是小學中學段學生,正處于性格轉型期,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抓住培養(yǎng)學生交流能力的黃金階段。
1.生活能力使然
小學中學段學生正處于交流訓練階段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學生在生活中急需快速建立與他人交流的能力,掌握有效交流的方法。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友好地與家人、同學、朋友相處,提高生活能力。語文課堂就是習得這種能力的最佳陣地。通過語文課堂有效開展交流指導活動,小學中學段的學生的交流能力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從而更好地在生活中與他人面對面地學習討論,溝通信息,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情等。
2.課程要求必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就決定了語文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努力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而交流可以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輔佐實踐這一過程。交流能力的強弱決定了實踐過程能否有序開展,有效的交流能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小學中學段學生語言有了一定的基礎,迫切需要進一步發(fā)展語言能力,以讓自身的語言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3.教材安排誠然
在小學中學段的語文統(tǒng)編版教材中多次提到了“交流”一詞,文章篇數(shù)的百分比分別為:三年級上冊教材53.4%;三年級下冊教材21.4%;四年級上冊教材37.0%;四年級下冊教材26.9%。除了文章課后習題的交流外,教材在“口語交際”“交流平臺”等板塊也頻頻出現(xiàn)“交流”的任務,這樣一來,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占據(jù)了中學段語文課堂能力培養(yǎng)的很大部分,可見,培養(yǎng)學生交流能力是語文教師需著重關注的話題。
4.教師能力迫然
中學段的交流任務繁重,教師又缺乏這一方面的能力,很多小學教師看到“交流”的字眼或是需要交流的任務時,多是在課堂環(huán)節(jié)中說一句“同學間相互交流一下”,至于學生怎么交流,如何指導學生交流,全然不知。長此以往,學生交流的能力只會停滯不前。教師只有自己掌握了交流技巧,才能教給學生有效交流的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能力。
二、課后習題是有效交流的根基
交流是人與人傳達信息的一種方式。學生掌握良好的交流方式,對今后自己的學習和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1.樹立有效交流意識
(1)教師“教”交流的意識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對“交流”一詞有正確的認識,此“交流”非彼“交流”,語文課后習題中的交流任務要求學生把課堂中學到的語文知識運用到交流過程中,利用好課堂時間,利用好每次交流過程,把交流任務真正落到實處。
(2)學生“學”交流的意識
只有教師有了教交流的意識,學生才能意識到交流的重要性。學生要想掌握正確的交流方式,就要積極參與交流過程。每次課堂中都會有不同的交流任務,學生應根據(jù)教師的交流提示和引導,進一步樹立有效交流的意識,體會交流的重要性,慢慢建立主動交流、有效交流的意識。
2.了解有效交流方式
(1)生書交流
學生一部分的交流是與書結伴而行,一些交流語言的習得也是從書本中獲得的。因此,閱讀優(yōu)秀的書籍同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能力,對學生的交流思維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2)師生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相互依存的,教師用自己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交流,明確學生交流的目的和途徑,更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交流的過程,使其更好地完成交流任務。
(3)生生交流
教材中大部分的課后習題把交流的對象指向學生,這意味著課堂中更多的是要讓學生之間多交流、多練習。通過同桌、小組、大組、男女等交流方式,都能迸發(fā)出不一樣的交流思維,使學生有所收獲和啟發(fā)。
3.明晰有效交流要領
(1)學會傾聽
掌握正確的傾聽方法有助于提高課堂交流的效率。要讓學生學會傾聽,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認真傾聽學生的每次發(fā)言與交流,用復述來檢驗傾聽的效果。
(2)學會表達
學生在交流時要用普通話、禮貌用語,說話聲音清楚、響亮,能圍繞交流的中心,自信大方、從容流暢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同時,交流時要配上符合交流情境的語氣、神情、動作等,還能根據(jù)交流的情境,隨時調整自己的交流內容和方式,使發(fā)言更具有說服力。
(3)學會評價
交流結束后,師生、生生之間可以從交流的內容、體態(tài)、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評價,有效的評價能給接下來的交流或下一次的交流指引方向。同時,評價時,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交流時的閃光點。
三、課后習題有效交流的策略
1.激發(fā)興趣,主動交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交流的熱情,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只有擁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有交流的欲望和熱情,才能形成主動交流的意識。不同的激趣點可以激發(fā)不同的交流興趣。
(1)前激促情
一堂課的導入部分非常重要,一般能奠定這堂課的教學基調。教師抓住導入環(huán)節(jié)這個契機進行交流任務的布置,可以激發(fā)學生交流的欲望,明確交流的任務,為有效地開展交流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下冊教材第7課《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的課后習題第一題為:“朗讀課文,把文中的科技術語讀正確。讀了課文,你有什么疑問?提出來和同學交流?!边@樣質疑式的交流任務很適合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對學生進行興趣激發(fā),教學片段如下。
教師板書課題,追問學生:“看到這個題目,有什么特別想問的?”預設學生的回答有可能是“什么是納米技術?”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到課本里找答案,并引導學生讀課文時尋找疑惑的地方。反饋階段,一位學生交流的問題是“什么是微米技術?”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把自己的疑惑和同學交流,最好能說說你疑惑的原因?注意,前面請加上,我讀到課文第幾自然段中的……”學生再次述說:“我讀到課文第1自然段中的‘微米很感興趣,課文講的是“納米”,作者這樣一寫,我對‘微米也產(chǎn)生了興趣。所以,很想知道什么是‘微米?”教師引導其他學生仿照這位學生的話繼續(xù)交流。
這樣的前激交流引導,不僅自然地從課題過渡到全文,學生的情感被調動,有了好奇心的驅使,讀書勢在必行。在反饋環(huán)節(jié),教師告訴學生交流的注意事項,并引導學生把質疑的過程用語言描述出來,這是一個思維質變的過程,把想的變成說的,說出自己的疑問,這樣其他學生也會躍躍欲試。因為有了疑惑才會打問號,如果學生都讀得懂文章,也就不用學習文章了。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被大大地調動,主動交流的情感應運而生。
(2)中激促能
一堂課上到一半,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有時候教學效果會下降,畢竟學生的專注力沒有那么高。如果教師能結合課后習題的交流任務,激發(fā)學生的交流激情,不僅能調節(jié)課堂氛圍,還能適時、準確地切入交流任務。
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第12課《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課后習題交流任務為:“讀課文的過程中,你有沒有猜到后面會發(fā)生什么?和同學交流?!边@樣的交流問題,是從文本的一個角度出發(fā),適合在課堂開展中交流,教學片段如下。
教師導入:“第一天,雖然老屋很久沒人住,在它要放棄自己倒下的時候,接受了小貓的請求,站了起來?!彪S即教師依次出示老母雞、小蜘蛛的圖片,讓學生猜測老屋會怎么對待它們,并要求學生說出理由。在說理由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先說自己的觀點,再用“因為……所以……”的句式闡明理由。例如,“我覺得老屋不會倒下。它會為老母雞一直站著。因為它為小貓站起來了,多站一天也沒有問題?!敝灰碛沙浞趾侠恚處熅涂山o予肯定,鼓勵學生發(fā)表多元的感受。這樣就會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其寫出來的文章內容也會更加豐富多彩。
教師的結束語意在引導學生大膽想象,肯定學生的猜想,鼓勵學生表達、交流。童話故事的教學不在于告訴學生既定的結果,而是要讓學生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只有想象力豐富的學生才能讀懂童話故事,才能寫出精彩的童話故事。課中交流的激發(fā)就像遮住了一半的圖片,引導學生猜出另一半,這樣的交流活動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他們交流的合理性。
(3)后激促鞏
40分鐘的課堂教學進展得順利,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有利的。所以,抓住幸福的尾巴,激發(fā)學生交流的欲望,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會延續(xù),情調動了,交流就成功了一小半。
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23課《帶刺的朋友》,課后交流任務為選做題:“這篇課文節(jié)選自宗介華的散文《帶刺的朋友》,原文除了寫刺猬偷棗,還寫了小刺猬一家的很多故事。找來讀一讀,然后和同學交流你對小刺猬有了哪些新的印象?!彪m然是選做題,但這樣的交流任務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就像看一本電影很想知道結局是什么。教學片段如下。
學完《帶刺的朋友》一課,教師出示故事里的其他內容,讓學生自讀故事,尋找對小刺猬的新印象。隨后集體交流,并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當學生述說一個特點時,教師一定要引導他說清具體是在哪個地方感受到的。例如,學生回答:“刺猬很機靈。”教師引導:“你從哪個地方感受到的?”學生回答:“我覺得刺猬很機靈。它在‘我扔第二塊石子的時候,迅速跑回了家?!弊詈蠼處熃ㄗh學生把這個有趣的故事分享給家人,聽聽爸爸媽媽的體會是什么,還可以請爸爸媽媽將自己的體會錄下來。
課堂結尾處不容忽視,它能為課堂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這樣的交流任務更需要家長參與進來,在親子閱讀過程中,學生的交流不只在課堂,還延伸到了課外。課中的學,是為了課后的用,課后的用是為了鞏固課中的學。家長和學生交流彼此閱讀的發(fā)現(xiàn)和心得,不僅能促進家庭閱讀活動的有效開展,還能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閱讀的樂趣。
2.運用比較,促進交流
交流的過程一定是兩者以上,很適合運用比較法開展交流任務。不同的交流對象決定了不同的交流層次。在比較中,學生更能激發(fā)自己的交流欲望和能力,能認知自己交流的優(yōu)點與不足。
(1)師生比較交流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具有一定的榜樣作用,在交流活動中,能給學生做更好的示范與引領。
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第1篇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的交流任務為:“在文中畫出有新鮮感的語句和同學交流?!彪m然要求和學生交流,但這是第一次交流任務的出現(xiàn),教師做示范能夠使教學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就像接力比賽中第一棒跑得很好,能給后面的成員帶來極大的鼓舞,教學片段如下。
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教師出示句子:那鮮艷的服裝,把學校打扮得絢麗多彩。教師做出交流示范,深情朗讀此句,并告知學生:“你瞧,‘打扮這個詞說得特別好,一下子就把服裝寫活了,好像它會變魔術,學校一下子就變漂亮了。找到新鮮感的詞語,你就能找到新鮮感的句子了?!庇辛朔椒ǖ闹笇?,學生就會先找新鮮感的詞語,然后述說自己的感受。教師從學生的發(fā)言中不斷總結:新鮮感是有節(jié)奏感、語句優(yōu)美等自己有感觸的地方。
教師的示范至關重要,教師注重自己的每次交流,學生一定能耳濡目染,逐漸地也會有效進行交流。就像教師上課要求極力做到少講廢話,這就是對說話的一個要求,教師不斷地要求自己,學生也能從教師身上學到有效交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