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民法典的民本性

2020-01-12 16:44王利明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人格權民法典

王利明

作為我國民事法律的集大成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下文簡稱《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直接以“民”命名的法典。以“法典”命名,表明凡是納入民法典的規(guī)則,都具有基礎性、典范性的特點,這些規(guī)則在組合和搭配上具有邏輯性、體系性。(1)在漢語中,所謂“典”,通常有“經典”“典范”“典籍”等含義。例如,《說文解字》記載:“典,五帝之書也?!薄队衿へ⒉俊吩疲骸暗洌浖??!薄渡袝の遄又琛吩疲骸坝械溆袆t,貽厥子孫?!狈ǖ湟浴懊瘛泵?,說明民法典以民為本,把人民的愿望置于首位,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訴求,最大化地謀求人民的利益,這是我國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和目的所在,也是民法典的特色所在。理解民法典的民本性,對于正確理解和適用民法典不無意義。

一、民法典編纂的出發(fā)點是堅持民本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以民為本的民本主義體現了人民的主體性,它是指導民法典編纂的理念,貫穿于民法典編纂的始終。雖然早在遠古時代,我國就已經出現了民本思想的萌芽,“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就是對此的最經典表達,但真正將民本思想發(fā)揚光大的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民本主義成為儒學的核心理念。例如,《尚書·泰誓上》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薄抖Y記·大學》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薄睹献印けM心下》有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边@些思想實際上都強調以民為本,賦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最根本的正當性,這一點也得到中國后世思想家們的一致認同,民本主義因此成為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

西方的一些法學家也力主民法典應當體現民本理念。比如,《法國民法典》起草人波塔利斯提出“法為人而立,非人為法而生”(les lois sont faites pour les Hommes et non les Hommes pour les lois),這個著名論斷被奉為民法的經典內涵,用來詮釋民法的本質。又如,日本學者田中耕太郎指出:“私法的基本概念是人(Person)?!?2)轉引自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20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這種精神用孟德斯鳩的話來說,就是“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個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下冊),190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但是,傳統(tǒng)的民法典確實存在“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而我國民法典則真正彰顯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為本的理念,尤其是自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十九大提出的“人民中心論”思想集中體現了新時代對民本主義的傳承和發(fā)展,它是我國民事立法的重要指導思想,是民法典編纂的出發(fā)點。

(一)民法典以實現和提高人民福祉為根本目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地位是最高的,其倡導人的解放,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我國民法典將人民群眾的需求作為立法的重心,將實現和提高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福祉作為目的:

第一,民法典是人民人身和財產安全的重要保障?!叭嗣竦陌踩?,乃是至高無上的法律”(4)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293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在新時代,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總體上實現了小康,安全感愈發(fā)成為人民的迫切需求。一方面,民法典不僅廣泛確認了各類主體的財產權,以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還廣泛確認了人身權,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追求;民法典不僅緊扣財產權的突出問題,完善了財產權制度,如明確了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自動續(xù)期規(guī)則、增設居住權等,從而建立了財產權保護的長效機制,為人們確立財產權的穩(wěn)定預期提供了根本保障,還在人格權編強化了對個人的生命、身體、健康等各項人身權益的保護,有力地維護了個人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民法典通過完善征收征用、禁止非法限制個人行為自由等制度,防止公權力對私權的不當侵害,使每個人生活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享受安寧的生活,免于一切非法的強制和恐懼。故而,民法典是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

第二,民法典是個人人格尊嚴的重要保障。進入新時代后,廣大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必然日益增長,尤其是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強烈。(5)張文顯:《法治與國家治理現代化》,載《中國法學》,2014(4)。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提出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即當人們的基本物質需要還尚未滿足時,對隱私等精神性人格權的訴求會相對較少,而當人的生存需要基本滿足之后,對文化和精神的需要將越來越強烈。(6)馬斯洛把這種心理需要稱為自尊需要。(7)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52-61、51-52頁,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正因為如此,“保護人格權、維護人格尊嚴,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8)參見《沈春耀作關于民法典各分編(草案)修改情況和民法典(草案)編纂情況的匯報》,載《人民日報》,2018-08- 28。,這也是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的重要原因。

從民法典人格權編的規(guī)定來看,不論是一般人格權還是具體人格權,均體現了強化人格尊嚴保護的理念。《民法典》第990條規(guī)定了一般人格權,它以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為內容。民法典人格權編的具體人格權規(guī)定也體現了強化人格尊嚴保護的需要。例如,《民法典》第1002條強調生命權的內涵不僅包括生命安全,同時也包括作為人格尊嚴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生命尊嚴。(9)生命尊嚴這一概念可擴展適用至胚胎、胎兒、遺體,對于這些特殊存在物,必須以具有尊嚴的方式去處理,一些國家的法律已經對此作出了規(guī)定。例如,《法國民法典》第16條規(guī)定:“法律確保人的優(yōu)先性,禁止對尊嚴的一切侵害;自人的生命伊始即確保對人的尊重?!薄斗▏穹ǖ洹返?6-1-1條規(guī)定:“對人體的尊重不因死亡而終止。死者的遺骨,包括火化后的骨灰,應以具有尊敬、尊嚴和體面的方式來處理。”再如,行動自由體現了人格尊嚴,《民法典》第1011條禁止非法搜身,主要是為了強化對個人人格尊嚴的保護。此外,《民法典》第1009條對于人體基因、人體胚胎醫(yī)學科學研究的嚴格限制,也是為了維護人格尊嚴。(10)辛巧巧:《體外胚胎的法律地位及民法規(guī)制》,載《財經法學》,2015(5)。

第三,民法典是個人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在進入新時代后,人民的溫飽和小康問題得到解決,個人全面發(fā)展成為現實的迫切需要。民法典通過維護個人平等的主體地位,貫徹私法自治,賦予個人在法定范圍內所享有的意思自由,這有利于激發(fā)個人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充分發(fā)揮個人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為每個人提供了“發(fā)展其人格的可能性”(11)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14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民法典充分尊重私人自治的空間,使人們對自己的行為結果具有可預測性,這就有利于充分調動個人從事民事活動、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潛能,為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和社會空間,也有利于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充分激發(fā)市場活力,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二)民法典以全面調整民事關系為根本使命

民法典作為市民生活的百科全書,將人民生產生活中所形成的法律關系作為調整對象,完整覆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民法典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的生產生活秩序,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實現對人“從搖籃到墳墓”各個階段的保護,每個人都將在民法慈母般愛撫的目光注視下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誠如王澤鑒先生所言,民法典的制定基于法典化的理念,即將涉及民眾生活的私法關系,在一定原則之下作通盤完整的規(guī)范。(12)王澤鑒:《民法總則》,22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具體而言:

第一,自人的生命伊始,民法典即開始進行保護,賦予其獨特的法律地位。根據民法典的規(guī)定,胚胎不是人,因為尚未形成出生后具有獨立生命力的個體,但胚胎也不是物,不得進行買賣交易。在司法經驗的基礎上,民法典侵權責任編還新增了“人格物”的保護規(guī)則,規(guī)定了侵害人格物的精神損害賠償,其中就包括對人體生殖細胞的法律保護規(guī)則。另外,胚胎發(fā)育成為胎兒之后,民法典也為其設置了特別的保護措施,在特定情況下允許在繼承、接受贈與等領域取得利益。同時,《民法典》第1002條關于生命尊嚴的保護可擴張到對人體胚胎的保護。

第二,依據我國民法典的規(guī)定,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這也意味著自然人出生后即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具有民事主體資格。民法典確認個人的民事主體地位,對于充分保護個人的各項民事權利、確保其正常參與各種社會交往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對未成年人、精神障礙者等弱勢群體,民法典通過監(jiān)護等制度充分保護其合法利益。另外,民法典繼承編特別保護生活有困難的繼承人,允許其可以適當多分遺產。民法典也對婦女群體進行特殊保護,禁止家庭暴力,禁止性騷擾。民法典還對老年人群體進行特殊保護,規(guī)定了成年監(jiān)護、居住權、生命尊嚴等制度,其中生命尊嚴能充分體現臨終關懷,據此未來可建立生前預囑等制度,從而確保人在生命的所有階段都能充分享有尊嚴。

第四,對遺體和死者人格利益進行保護。民法典禁止對遺體的交易,并對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隱私等人格利益進行特殊保護,而且民法典特別保護英雄烈士的名譽、隱私等人格利益,防止損害公共利益。

(三)民法典以積極解決人民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為根本關切

民法典積極回應了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為人民群眾最盼望、最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提供了有力方案,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真正實現了“民有所需,法有所應”。具體而言:

第一,民法典物權編延續(xù)了《物權法》中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自動續(xù)期規(guī)則,規(guī)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到期后自動續(xù)期,這就妥當協(xié)調了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有期限性和房屋所有權無期限性之間的矛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的合理信賴和期待。同時,民法典物權編還在自動續(xù)期規(guī)則中就續(xù)期收費問題作出規(guī)定,積極回應了人民群眾的關切。

第二,民法典合同編完善了租賃合同的規(guī)則,注重維持租賃合同的穩(wěn)定性。租賃合同的穩(wěn)定性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居住需求,租賃關系不穩(wěn)定,將對人們的正常生活產生重大影響。民法典合同編為房屋的承租人提供了全面保護,不僅繼續(xù)規(guī)定了“買賣不破租賃”規(guī)則,完善了承租人優(yōu)先購買權制度,還新增規(guī)定租賃期間屆滿后,房屋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條件優(yōu)先承租的權利,這就極大地保障了租賃關系的穩(wěn)定性,有利于推進“租購并舉”的政策,對于規(guī)范租賃市場秩序、保障承租人的居住利益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民法典強化了對網絡侵權行為的規(guī)制。在現代社會,網絡侵權十分嚴重,網絡誹謗、網絡暴力、人肉搜索等問題層出不窮,民法典積極應對這一現實問題,人格權編中的禁令制度和侵權責任編中的網絡侵權規(guī)則對于有效規(guī)范網絡侵害人格權的行為、實現對侵害人格權損害后果的預防等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民法典人格權編強化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泄露已經成為一種公害,如何有效保護個人信息,已經成為各國普遍面臨的重要課題。(13)張繼紅:《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行業(yè)自律的困境與出路》,載《財經法學》,2018(6)。民法典人格權編專門規(guī)定了個人信息保護規(guī)則,擴張了個人信息的保護范圍,并對合法收集、處理個人信息的規(guī)則作出規(guī)定,這對于強化個人信息保護、防范個人信息泄露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民法典注重實現代際正義。羅爾斯把代際正義概括為“不計時間地同意一種在一個社會的全部歷史過程中公正地對待所有世代的方式”(14)約翰·羅爾斯:《正義論》,308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在代際正義的觀點看來,每一代人都是受后代人委托的受托人,代為后代人所能獲得的各項權利。(15)愛蒂絲·布朗·魏伊絲:《公平地對待未來人類:國際法、共同遺產與世代間衡平》,2-3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民法典》第1009條規(guī)定:“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yī)學和科研活動,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國家有關規(guī)定,不得危害人體健康,不得違背倫理道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痹摋l設定了關于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相關科研的底線規(guī)則,它是在充分考慮代際正義的基礎上作出的規(guī)定,也以實現代際正義為重要目標,能有效防止人體基因編輯技術可能帶來的先天畸形嬰兒的產生、人類基因庫的污染等現象,有效保護后代人的正當權益。

(四)民法典以維護家庭和諧有序為根本準則

中國古代強調“家國同構”,儒學倡導“家齊而后國治”,作為社會的細胞,家庭被視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家庭治理被視為國家治理的基礎。與此認識一致,黑格爾也將國、家作為社會治理的兩個基本單元。(16)蔣海松、韓娜:《從家到國的邏輯過度及精神局限——黑格爾中國政制法律觀啟示之一》,載肖海軍主編:《岳麓法學評論》,第7卷,116頁,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梢哉f,家庭是國家和社會的基本單元,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家庭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家庭治理水平的提升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體現?;诖?,維護家庭和諧有序就是民法典的根本準則,中外概不例外。比如,《法國民法典》的起草人波塔利斯就指出:“我們的目標在于將品性與法律相關聯,傳播家庭的精神——無論人們怎么說,它是如此有利于國家的精神……社會的持久和良好秩序極大地取決于家庭的穩(wěn)定,它是一切社會的肇端、國家的胚胎和基礎。”(17)Portalis.Discours préliminaire sur le Projet de Code civil.Caen:Centre de Philosophie politique et juridique,1989,p.25.民法典在維護家庭生活的和諧有序方面的確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規(guī)定夫妻平等及家庭和睦團結,充分照料了婦女、兒童、老人等弱勢家庭成員的利益,這不僅合理設定了家庭內部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既強調家庭生活中的權利,也強調家庭的責任(18)夏吟蘭:《民法分則婚姻家庭編立法研究》,載《中國法學》,2017(3)。,有利于維護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團結、實現家庭生活的和諧穩(wěn)定,構建了社會治理的堅實基礎。

二、民法典的核心功能是保障民權

權利(拉丁語為Jus、法語為Droit、德語為Recht、英語為Right)是指權利人對義務人提出的與自己的利益和意愿有關的、必須作為或不作為的要求。(19)中國古代雖有民本思想,但始終不存在西方法制中的“權利”概念,直到19世紀中葉才產生了權利概念。(20)夏勇:《中國民權哲學》,4、133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也就是說,我國古代雖有民本思想,但缺乏民權思想,隨著時代發(fā)展,我國開始把民本與民權緊密結合起來,不僅注重作為整體的人民利益,還注重作為個體的人的利益。

民權包括兩種:一是依據憲法和法律享有的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權利;二是個人所享有的私權。本文所說的民權指的是私權。法治的基本精神在于“規(guī)范公權,保障私權”,只有私權發(fā)達,人人能夠自由行使權利,并尊重他人的權利,社會才能和諧有序;只有私權發(fā)達,才能為公權設置尺度,為有效規(guī)范公權奠定基礎。必須看到,我國是一個有兩千多年封建歷史、封建主義思想意識和傳統(tǒng)根深蒂固的國家,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tǒng)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tǒng)很少”(21)《鄧小平文選》,第2卷,33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人們的權利意識和平等觀念還不是很普遍,等級觀念、特權觀念、長官意識、官本位思想等還頗為盛行,這些都與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完善嚴重不符。所以,要真正地建立法治國家,必須要反對任何形式的封建特權,提倡人格獨立、人格平等,充分保障民事主體的各項私權。從這一意義上說,弘揚私權是培育中國法治的基礎,也是中國法治文化的重要內容。

民法典是全面保障私權的基本法,其立法宗旨就是“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故其是權利法,是權利保護法,是私權保障的宣言書,其核心功能是確認和保障民權。私權的保障彰顯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確保人民群眾享受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礎,更是促進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正因為如此,民法典通過保障民權,旨在實現人民的福祉,確保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為法治社會奠定基礎。

(一)以私權為中心構建民法典的體系

保障民事權利是民法典體系結構安排中的紅線和中心軸??梢哉f,民法典以民事權利的確認為經,以民事權利的保護為緯,編制了細密的民事權利保護屏障。民事權利的保護既是民法典的出發(fā)點,也是其落腳點。我國民法典的總則編是按照“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將民事權利及其保護的共性規(guī)則確立下來。其中,有關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規(guī)定,構成了民事權利主體的法律規(guī)范;有關民事權利的規(guī)定,構成了民事權利的具體內容、體系以及行使方式的法律規(guī)范;有關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的規(guī)定,確認了民事權利行使所形成的法律關系;有關民事責任的規(guī)定,是因侵害民事權利所應承擔的民法后果;有關訴訟時效和期限的規(guī)定,是民事權利行使的時間限制。民法典的分則各編是由物權、合同債權、人格權、婚姻家庭中的權利(親屬權)、繼承權以及對權利進行保護的侵權責任編所構成。這表明民法典既確認了個人享有的各項具體民事權利,確定了這些權利的具體內容和邊界,使個人能夠積極行使和主張權利,同時,在權利遭受侵害后,民法典又建立了救濟體系,充分保障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尤其是人格權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使其成為與物權編、合同編等并列的民法的有機組成部分,落實了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任務,改變了傳統(tǒng)民法存在的“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這既是民法典回應時代需求的集中體現,也為世界各國有效應對人格權保護問題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二)民法典構建了完整且開放的民事權利體系

我國民法典以民事權利為核心,構建了由人格權、物權、債權、身份權以及其他民事權益所組成的完整的民事權利體系,在各種權利之下,民法典還進一步確立了其內涵和組成。不僅如此,民法典還保護各種新型的利益,《民法典》第3條規(guī)定保護“權益”而非“權利”的表述,目的就在于擴張保護范圍,通過開放性來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生活發(fā)展的需要。為適應互聯網、高科技發(fā)展的需要,民法典人格權編在我國立法上第一次引入了私生活安寧這一權利,并通過反面列舉的方式,對侵害私生活安寧的各種典型方式作出了規(guī)定。民法典禁止行為人實施發(fā)送垃圾短信、垃圾郵件等侵擾他人私人生活安寧的行為,禁止非法進入、窺視、拍攝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行為,有利于保障社會生活的安定有序。隨著大數據的發(fā)展,數據和網絡虛擬財產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財產,民法典對此加以規(guī)定。隨著計算機、人工智能算法的語音識別技術的發(fā)展,個人的聲音已能得到很好地識別,聲音與個人身份的關聯性越來越緊密,個人的聲音利益值得保護,已經有比較法上的先例。(22)例如,《秘魯共和國新民法典》第15條第1款規(guī)定:“未取得本人明確授權的,不得利用其肖像和聲音,或在本人已死亡時,只能按順位經其配偶、卑血親、尊血親或兄弟姐妹同意,方可利用之?!蔽覈睹穹ǖ洹返?023條第2款也規(guī)定“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guī)定”,這就把聲音作為一種新型的人格利益,從而能適應未來人格利益發(fā)展的需要。

(三)民法典提供了較為完整的私權保障機制

“權利的存在和得到保護的程度,只有訴諸民法和刑法的一般規(guī)則才能得到保障?!?23)彼得·斯坦、約翰·香德:《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41頁,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89。21世紀是一個走向權利的世紀,充分保障個人的權利是國際社會普遍的共識。我國民法典全面保障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和財產權,提供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民事權利保障機制。一方面,在體系安排上,民法典各分編先列舉物權、債權、人格權,婚姻家庭中的權利以及繼承權,最后以侵權責任編結束和兜底,其體系構建整體上堅持了從權利到救濟的思路。另一方面,民法典提供了較為完整的救濟措施和損害預防手段,總則編第179條規(guī)定了11種責任承擔方式,用各種責任形式保護民事權利。在侵權責任編中,《民法典》第1167條確認了預防性的責任承擔方式,除此之外,又在侵權責任編第二章“損害賠償”中全面規(guī)定了損害賠償責任,其中包括侵害財產權、侵害人身權的損害賠償責任,損害賠償又具體包括財產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以及懲罰性賠償。除侵權責任外,民法典還在物權、人格權等編規(guī)定了獨特的物權請求權、人格權請求權,這就形成了絕對權請求權與侵權責任編中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有效銜接。此外,鑒于在現代社會,互聯網對損害后果具有一種無限放大效應,相關的侵權信息一旦在網上發(fā)布,即可在瞬間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傳播,損害將如覆水難收,受害人的權利很難恢復原狀,因而,在保護權利、救濟受害人的同時,民法典還在人格權編規(guī)定了更正權、刪除權以及禁令等制度,對人格權提供有效的救濟,并有效預防損害的發(fā)生,這就形成了權利保護與損害預防功能的有效銜接。

三、民法典的重要任務是維護民生

民法典以民為本,必然關注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等民生,注重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生活狀態(tài)。

(一)維護人身安全

人身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個人身安全沒有保障的社會無異于野蠻叢林?,F代社會是風險社會,風險無處不在,意外事故頻發(fā),在這樣的背景下,人身損害的防范和救濟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故而,民法典為此提供了基本規(guī)則,充分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不僅如此,民法典還針對涉及人身安全的重點問題提供了對應規(guī)則。比如,“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關系人民群眾的人身安全,為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第1207條增加規(guī)定了明知產品有缺陷應當采取而沒有及時采取停止銷售、警示、召回等措施的懲罰性賠償,它將有效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又如,現代城市高樓林立、人口眾多,高樓拋物行為時常發(fā)生,不僅嚴重危及行人的人身安全,還危害公共安全,成為人們“頭頂上安全”的重大威脅,是“懸在城市上空的痛”。要預防和遏制此類行為,當然需要包括民法典在內的多個法律部門共同調整,充分發(fā)揮民事、行政、刑事等多種法律責任的作用。但在民事責任中,需要重點強化侵權責任的作用。我國《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第1254條針對高樓拋物致人損害的行為,強化了公安等機關在查找行為人方面的職責;在確定高樓拋物責任時,區(qū)分高樓拋物和高樓墜物的責任;由于高樓拋物致人損害的發(fā)生有可能是因物業(yè)服務企業(yè)等建筑物管理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而造成的,因此又強化了物業(yè)服務企業(yè)等建筑物管理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這些規(guī)定進一步完善了現行《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guī)定,明晰了各類主體的責任,必將有效地保障人民群眾頭頂上的安全。

(二)維護財產安全

現代社會,保障民生的核心是保障財產權,財產權就是最大的民生,財產安全的問題解決不好,保障民生也不可能實現。民法典通過多種措施來保護財產權,它規(guī)定了財產權的平等保護原則,賦予公有財產權和私有財產權平等受保護的地位;它全面擴張了財產權的保護范圍,不僅包括傳統(tǒng)的物權和債權,還包括數據等新型財產權,也包括權利之外的財產利益;它對財產權利的保護方式具有獨特性,除了物權請求權等方式外,還采取了獨立成編的侵權保護方式,形成了全面的財產權利保護體系;為了防止公權力對私人財產的侵害,它在《物權法》征收不動產制度的基礎上,規(guī)定應當依法及時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等費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行公有住房改革,逐步實現了住宅的商品化。商品化的房屋大多采用建筑物區(qū)分所有的形式,與此相應,我國民法典直接規(guī)定了建筑物區(qū)分所有權,這在比較法上較為罕見,因為在其他法域,考慮到建筑物區(qū)分所有權的特殊性,其規(guī)則一般被置于特別法中。民法典規(guī)定建筑物區(qū)分所有權,賦予其穩(wěn)定的法律地位,更有利于保護業(yè)主的合法權益,更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yè)。諸如此類的措施還有很多,它們對于維護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已經發(fā)揮重要作用,也必將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三)保障安居樂業(yè)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秉h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睂崿F“住有所居”,這里所說的“有”不能完全理解成“所有”,因為我國的國情和社會現狀決定了實現每個人都享有房屋所有權并不現實,“住有所居”是指能有房屋用于居住并且能長期所用。民法典充分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居住權益,實際上是為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撐,它有助于緩解住房緊張的局面,維護社會穩(wěn)定。“住有所居”是重要的民生事項,安居才能樂業(yè),因此,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居住權益,有利于充分保障民生,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

民法典物權編專門設立居住權制度,為物權性的居住提供法律保障。所謂居住權,是指以居住為目的,對他人的住房及其附屬設施所享有的占有、使用的權利。居住權主要是為了贍養(yǎng)、撫養(yǎng)、扶養(yǎng)等生活需要而設立,解決特定的家庭成員和家庭服務人員之間的居住困難問題。在夫妻離婚后,如果一方無房可住,且經濟困難,另一方則有幫扶的義務,為其提供居住權。家庭成員和親屬間因為分家析產、共同生活等原因,甚至在長期為家庭提供服務或在一起生活的非家庭成員之間,也可以依法設定居住權。在老齡社會,居住權也為“以房養(yǎng)老”提供了制度支撐。依據這一制度,老年人可以與相關金融機構達成設定居住權并以房養(yǎng)老的協(xié)議,由老年人將其房屋所有權在協(xié)議生效后移轉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在該房屋上為老年人設定永久居住權,由金融機構根據房屋的價值向老年人進行定期的金錢給付,從而確保其生活質量不下降。由于老年人向金融機構轉讓房屋所有權的目的在于養(yǎng)老,故在老年人有生之年,金融機構雖可取得房屋所有權,但還不能實際占有該房屋,而只有在老人身故后,金融機構才能享有完整的所有權。而老年人則在獲得一筆充足的養(yǎng)老金的同時,又能夠通過登記享有具有物權效力的、長期穩(wěn)定的居住權,并可排斥他人的干涉。

民法典合同編進一步完善了租賃合同制度,充分保護房屋承租人的權益,為債權性的居住提供了法律保障。民法典合同編分則完善了包括房屋租賃合同在內的租賃合同規(guī)則,這對于規(guī)范房屋租賃市場秩序、保障承租人的居住利益有著重要意義。民法典合同編第二十四章積極回應現實需要,總結既有的立法、司法實踐經驗,將物業(yè)服務合同作為獨立的有名合同加以規(guī)定,詳細規(guī)定了物業(yè)服務合同的內容,專門規(guī)定了前期物業(yè)服務合同,強化了物業(yè)服務人的義務,明確規(guī)定了業(yè)主所享有的解聘權、續(xù)聘權等,這對于預防和妥善解決實踐中大量出現的各類物業(yè)服務合同糾紛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指引,將有力地保障廣大業(yè)主的安居樂業(yè)。

(四)維護生活安寧

私人生活安寧是個人最重要的“福利性利益”,是“美好人生的基本條件”(24),是個人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的民生事項。維護私人生活安寧,就是維護個人自由和精神生活的自治,為個人個性的充分發(fā)展提供空間,使個人能支配私生活領域的各項事務,孟德斯鳩認為這是個人自由的重要內容。為了獲得這種自由,政府有義務確保個人享有此種安寧。(25)See James Spigelman.“The forgotten freedom:freedom from fear”.International&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2010,59(3):543-570.轉引自方樂坤:《安寧利益的類型和權利化》,載《法學評論》,2018(6)??档乱舱J為,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但人具有“非社會性”的“動物本能”,這種本能必定驅使人們?yōu)E用自由,不斷地干擾別人的安寧與幸福,因此,需要通過法律構建秩序,保護社會的和平與安寧。(26)陳樂民:《敬畏思想家》,96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睹穹ㄍ▌t》和《民法總則》等法律雖然規(guī)定了人格權,但不足以全面應對現實中的偷拍、偷錄、垃圾短信、垃圾郵件、人肉搜索、非法泄露和倒賣個人信息等侵擾個人生活安寧的不法行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民法典專門規(guī)定了人格權編,加強對人格權的保護,以一般人格權的方式明確人格尊嚴受到法律保護,對個人信息、私人生活安寧提供強有力的保護手段,并明文禁止非法進入、窺視、拍攝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非法拍攝、錄制、公開、窺視、竊聽他人的私密活動,非法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明文規(guī)定預防和禁止性騷擾,等等。這些都有力地維護了人們的精神利益,有力地保障了社會生活的安定有序,有力地維護了個人的生活安寧。

(五)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但我們現在面臨嚴重的生態(tài)危機,工業(yè)發(fā)展導致環(huán)境被嚴重破壞,全球變暖、酸雨、水資源危機、海洋污染等已經對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構成直接威脅,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為了發(fā)展經濟,我們必須利用各種資源,但同時又面臨資源嚴重緊缺、生態(tài)嚴重惡化的危機(27)2006年6月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表了《中國的環(huán)境保護(1996—2005)》白皮書。《白皮書》指出,由于中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地區(qū)差異較大,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大氣污染、黑臭水體、垃圾圍城等成為民生之患(28)鐘寰平:《調查研究,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載《中國環(huán)境報》,2019-07-31。,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更加重視資源的有效利用,防止生態(tài)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民法典直面這一問題,在全世界范圍內首次把綠色原則規(guī)定為民法基本原則,并在侵權責任編專章規(guī)定了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責任,明確了生態(tài)修復的法律責任,對故意違反國家規(guī)定污染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造成嚴重后果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這些規(guī)則將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良好生產生活環(huán)境提供制度保障。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我們黨執(zhí)政的初心,也是我們進入新時代的奮斗目標。只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才能更好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真正實現人民群眾對良法善治的期盼。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法才是良法。由于民法典以民為本、為民立法,它通篇閃耀著大寫的“人”的光芒,它尊重人民的意愿,反映人民的需求,謀求人民的福祉,符合人民的利益。民法典堅持民本,保障民權,維護民生,為實現人民美好幸福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因此堪稱一部良法。但“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民法典的出臺使我們更進一步形成了法律制度的優(yōu)勢。此種制度優(yōu)勢如何轉化為治理效能,還需要正確理解民法典,嚴格適用民法典,從而在民事法律領域邁向善治、實現善治,真正實現人民群眾對良法善治的期盼。

猜你喜歡
人格權民法典
關于《民法典》中不動產登記實務要求的新變化新思考
論一般人格權條款與具體人格權條款的規(guī)范適用關系
民法典誕生
民法典來了
淺論人格權獨立成編的必要性
平常心看待民法典時代的到來
中國民法典,誕生!
民法典人格權編的重要社會價值
我國人格權立法研究透視*
——基于多方法的可視化分析
民法典如何影響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