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東芳
(大慶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近些年來,世界各國教師教育改革一致要求教師作為準備以解決課堂和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復雜問題,包括管理課堂、評估學生的學習、滿足個別差異的教學、與家長建立合作關系等等[1]。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PBL)模式作為一種探究的方法,可以幫助師范生通過真實、復雜的問題或案例模擬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課堂決策。因此,PBL模式在國外教師教育領域得到較廣泛應用。在PBL中,問題作為核心承載著PBL的整個學習過程,如問題為師范生提供內容知識并作為驅動引發(fā)他們進一步探索所需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自我導向學習及內化知識的過程??梢哉f,師范生的PBL學習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問題的質量,因此設計有效的問題是PBL模式實施的前提與關鍵。大量PBL相關研究表明,有效的PBL問題應考慮學生的先驗知識,使用結構不良和真實的問題,在未來相關專業(yè)實踐的背景下,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并激發(fā)自我導向學習和終身學習。然而再進一步深入探討什么樣的PBL問題是有效性的文獻較少,尤其是教師教育領域中。綜合先前的研究,本文從問題的真實性、復雜性和結構性三方面對教師教育領域中PBL問題有效性進行具體探討。
在PBL中,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必須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他們需要自己確定通過哪些渠道學習哪些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決他們正在研究的問題。教師作為促進者或引導者,但不提供與問題相關的信息,而是引導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并挑戰(zhàn)學生的思維?!耙髮W生解決在他們未來的專業(yè)背景下的現(xiàn)實問題,可以使他們認識到內容知識的相關性,從而激勵學生學習,真實性的問題代表了學生未來實踐中所面臨的挑戰(zhàn),為他們的學習提供了針對性和能動性?!盵2]因此,PBL問題必須具有真實性,真實性一直被認為是PBL問題的基本要素,并且真實性的問題情境是評估PBL學生的原則之一。
首先,在教師教育領域中,真實性的問題能夠與師范生的先前經(jīng)驗建立聯(lián)結、產生共鳴,促進師范生利用先驗知識主動建構新的知識,拓展其知識廣度。其次,師范生在試圖理解并解決這些真實性問題時,能夠意識到真正需要學習的知識并利于他們未來將所學知識用于類似的課堂與教學問題場域中。此時師范生作為未來的教師像真正的實踐者一樣,解決課堂與教學中的各類問題,有利于提升其問題解決技能。另外,真實性的問題情境促進師范生不斷地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進行聯(lián)結,填補理論與實踐的鴻溝,使其將理論知識有效融入未來的教學實踐中。
然而,相關研究表明,僅僅使用真實的問題還不足以確保師范生的主動探究,幫助他們發(fā)展對問題的歸屬感并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承諾水平。還有更多的因素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參與度。比如,美國北達科他州大學的洪暐(Hung Woei)博士在本校暑期教師教育課程“班級管理”的PBL教學中使用了離美國北達科他州大學75英里的學校一個真實案例,該案例描述了一個12歲男孩的行為問題。案例大概如此:“12歲的西班牙男孩比同班學生偏大,其母親早年離異,母親的新男友曾經(jīng)因為吸毒和酗酒進入監(jiān)獄。開學前他家剛搬到學校所在的城鎮(zhèn),該校學生94%為白人,周邊社區(qū)居民大多為中等階層。該男生入學時,學校沒有收到他的檔案,校長與其之前的學校聯(lián)系了5次才收到一份不完整的檔案,他會講英語,但是卻在開學時告訴老師不會說英語而在課堂上拒絕講英語。剛開學不久,他就以不恰當?shù)姆绞浇佑|女生,第二天又因拒絕做功課而被送到辦公室,校長給他布置作業(yè),他卻把作業(yè)本扔進廁所,并且不承認自己這樣做。6天后他又毆打一名男生。另外,他還接連表現(xiàn)出一系列的不當行為,如咒罵、毆打同學,在辦公室扭打校長,并且還有破壞財物、不尊重他人等一系列不良社會行為。學校和其母親已經(jīng)通過各種方式教育該男生,但收效甚微。”[3]師范生的學習的目標是以多種方式至少解決案例中的一個問題。在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該校的校長還會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提供案例文本之外的相關信息。研究表明,被試(問題的參與者或與問題相關的人,如本案例中的校長)的在場會提升影響學生的參與度,能夠與PBL真實問題相關的人進行交流,增加了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心理和情感的投入,學生的參與度更高,并會提出更多、更深入的問題,保持更集中的注意力;另外,位置的接近同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因為物理空間接近可以增強現(xiàn)實主義與學生的心理和情感依附[4]。這些因素被洪暐博士看作PBL問題的情感要素(Affective Components),除了被試在場、位置接近之外,還有時間接近、個人興趣接近、職業(yè)興趣接近及未解決的問題等都是PBL問題的情感要素[5]。
許多研究者認為,PBL問題應該是復雜的,不是簡單線性的。問題的復雜性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1)所需知識的廣度,解決一個給定問題所需的知識量越大,問題空間的規(guī)模就越大,問題的難度隨著問題空間規(guī)模的增大而越復雜。(2)領域知識的達成水平,主要是指理解或應用概念的困難程度,概念本身越難、抽象程度越高,學生越難以掌握,進而難以應用這些概念去解決問題。(3)解決問題的復雜性,是指解決方案路徑中的步驟數(shù)及這些步驟中的任務和過程的復雜性。而這又是問題解決者必須克服的障礙,以縮小問題空間的初始狀態(tài)與目標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4)關系的復雜性,是指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需要并行處理的關系數(shù)量,與認知負荷非常相似。問題中的關系越復雜,解決問題時需要處理的負荷就越多[6]。一般在學習的初級階段,以線性的方式解決涉及一個或兩個概念或原則的問題的能力就足夠了,而在更高級的階段學習和解決問題通常需要關系更復雜的知識體系。并且真實的教育場域中的問題更多是多變量、復雜的問題,從這方面來看,以培養(yǎng)問題解決能力見長的的PBL模式在教師教育領域的優(yōu)勢更加突出。
比如,在上述案例中,12歲的男生的問題非常復雜,雖然是“班級管理”課程的PBL學習案例,但是其知識涉及了多個學科領域,包括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當師范生通過這個復雜問題情境提出解決方案或假設時,會發(fā)現(xiàn)問題所需知識之廣泛并意識到自身的知識缺陷,而正是這些知識缺陷構成了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過程中的研究議題。并且,學生通過自我導向的學習不斷地增強專業(yè)洞察力和判斷力,并進一步提升終身學習的能力。在現(xiàn)代信息高度發(fā)達的社會,知識更迭速度超快,作為未來的教師擁有終身學習能力已是毋庸置疑的。另外,案例中的各種關系錯綜復雜,有家校關系、親師關系、師生關系、親子關系及家庭內其他成員關系等,顯然這不是一個簡單線性的問題,面對如此復雜的問題,通過個人一已之力難以完成,因此為小組成員提供了合作的機會。小組成員之間通過討論可充分調動學生一切已有知識,以更好地促進新知識的理解與建構,成員間的合作利于學生取長被短、相互借鑒,更有效地為復雜的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因此,可以說PBL問題的復雜性促進了師范生的自我導向學習與合作品性的養(yǎng)成。
在已有PBL的相關文獻中,結構不良一直是PBL問題的基本屬性。喬納森(Jonassen D.H.)從結構性維度,在結構良好與結構不良之間連續(xù)性地劃分的11類問題(邏輯問題、算法問題、情節(jié)問題、規(guī)則運用問題、決策問題、故障排除問題、診斷—解決問題、策略運用問題、案例/系統(tǒng)分析問題、設計問題、兩難問題)[7],并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從以下五方面來闡述問題的結構性:(1)非透明性,是指問題空間的未知部分,不透明的程度越高,問題就越結構不良。(2)解釋的異質性,即理解或解決問題的可能的解釋和觀點的數(shù)量。問題越是開放,越是結構不良。(3)跨學科性,當一個問題需要跨學科的知識來解決時,成功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關鍵因素是確保所有相關學科都被考慮在內。(4)動態(tài)性,是指問題在整個解決過程中的變量和狀態(tài)的不穩(wěn)定性。(5)替代方案的合法性,結構良好的問題擁有一個單一的、規(guī)定的解決方案路徑,而結構極其不良的問題擁有無限的解決方案路徑。而替代方案的合法性在選擇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時,增加了可信度的不確定性。另外,它增加了驗證和評估各種備選方案所需的任務和時間,以選擇最可行的解決方案路徑[6]。
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分析上述案例,12歲男孩的檔案不完整,顯然該問題具有一定程度的不透明性,并且案例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并可以從多個學科角度闡釋,如兒童的不良行為或與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有關,或是兒時的心理創(chuàng)傷導致,或是一直以來師生關系不良造成的等等。另外,該男生接連不斷的行為問題不斷累加,增加了問題的動態(tài)性,及其以往有關不良行為矯正的失敗等給教育人員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因此,上述案例是結構不良的問題,通過解決結構不良的問題可以促進師范生進行多學科知識的整合,促進其嘗試探究多種問題解決方案并不斷反思與驗證方案的合理性,培養(yǎng)其探究與反思的能力。
問題的復雜性與結構性被喬納森與洪暐看作問題的難度水平的兩方面外部因素,并且綜合前人的研究,他們認為PBL中的最有可能成功實施的問題是那些中等結構不良和復雜性略高于平均值的問題[6],而哪些類型的問題屬于這個難度范圍呢?從大量PBL相關文獻來看,PBL在醫(yī)學取得的一致性的成功說明,喬納森問題分類中的診斷—解決問題類型適用于PBL,并且符合中等結構不良和復雜性略高于平均值的特征,而教師教育領域的PBL問題類型也是以診斷—解決為主[6],這類問題常常開始于學生的各種問題(如上述案例中男孩的不良行為),這些類型的問題有相當明確的目標狀態(tài)(如幫助學生達到預期目標行為)。但是這些問題具有相對較強的不透明性和解釋異質性,師范生需要通過大量資料搜集、假定多種解決方案并驗證方案等。
總之,教師教育領域中有效的PBL問題促進作為未來教師的師范生增加其知識的廣度,提升其領域知識的達成水平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教師教育領域中PBL問題要與師范生的經(jīng)驗產生共鳴,問題必須是真實的;要培養(yǎng)師范生靈活的思維及支持內在動機,問題必須是復雜的、結構不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