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穎娟
(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初級中學 226100)
課堂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猜想,可以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營造出學習氛圍濃厚的化學課堂.最重要的是能激活學生思維,使其積極學習、思考化學知識,從而獲得新知.在學生參與猜想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學習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思維也會隨著猜想的內容而深入,此時,學生經歷了深度學習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都會隨著學生思維的深入而不斷提升,是當下課堂急需解決的課題之一.文章就此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詳細闡述了如何在化學教學中靈活應用猜想,提升化學課堂教學質量.
初中化學的學習內容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很多化學知識既有抽象性、理論性的一面,也有趣味性、生動性的一面,結合這一特點,教師可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展示出化學知識趣味性的一面,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并引導學生進行猜想,使其主動探索化學理論知識,進而掌握化學知識.但是這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學情,合理選擇教學手段、方法,充分激活學生思維,使其能主動、積極猜想.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重點考慮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合理引導學生猜想,以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
比如在“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教學導入階段,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白糖變黑、燃燒、鋼鐵制品生銹等生活現(xiàn)象,讓學生感受到化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或者課堂演示燒不壞的手帕實驗、小木炭跳舞等實驗,讓學生充分感受化學的神奇,以此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渲染出趣味性的化學課堂.接下來,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繼續(xù)展示實驗現(xiàn)象,并啟發(fā)學生注重結合剛才的實驗現(xiàn)象進行科學合理的猜想.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根據所講授知識展示實驗,讓實驗現(xiàn)象盡可能清晰的呈現(xiàn)給學生.如展示蠟燭在燒杯遮蓋下的燃燒實驗,讓學生觀察其中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并猜想發(fā)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對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兩個方面入手,進行猜想、分析,并概括什么是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可以充分活躍學生思維,保持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由此可見,在化學課堂導入階段,通過引發(fā)學生猜想可以改變傳統(tǒng)化學課堂枯燥、無味的學習氛圍,充分體現(xiàn)出化學知識的趣味性,保證學生積極、主動汲取化學知識.
化學知識具有理論性、抽象性的特點.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無法理解或一知半解的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習慣性地將新知識直接展示給學生,且多是依照課本進行講解,忽略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尤其是忽略了知識的剖析,以致于學生只能表面理解知識,無法充分理解、應用知識.面對這一問題,教師就可以猜想為導引,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探索新知識,并運用已學知識、經驗探索新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才能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酸堿中和反應”是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點和重點,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反應的條件、特點等都存在較大的思維障礙.為此,在常態(tài)教學中,教師可先展示實驗:向盛有氫氧化銅的試管中加入稀鹽酸,振蕩.在學生觀察之后,提出疑問:所有的酸和堿都能發(fā)生反應嗎?向NaOH溶液中滴入稀鹽酸后,它們是否發(fā)生了反應?你有什么方法能證明它們發(fā)生了反應嗎?接下來,讓學生大膽猜想、分析教師提出的問題,并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有的學生可能會說用酸堿指示劑驗證反應.也有的會想到用鋅粒驗證反應.無論是學生提出的哪種猜想,教師都要適當的鼓勵,促使學生積極驗證.接下來,在證明酸堿發(fā)生反應后,教師可進一步提出問題:經過反應后,試管中會生成什么物質呢?這時學生可能猜想其中包含鹽酸,或者是包含氫氧化鈉溶液,或者是兩者的反應物.這時教師就可以多媒體展示出化學方程式,讓學生了解到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后會生成氯化鈉.
從上述教學案例中能夠看出激發(fā)學生猜想,并引導學生驗證猜想,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識,總結新規(guī)律.最重要的是與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相適應,極大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學習影響非常大,其效果也是非常顯著的.但是從實際來看,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現(xiàn)狀并不樂觀,其中存在著教學效率低下、流于表面等問題,嚴重影響到了學生對實驗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所以,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可高效運用猜想,強化實驗教學成效.需要注意的是教室應合理選擇猜想的應用時機、方式,盡可能地引導學生主動實驗,并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從而在驗證的過程中對化學知識有新的認識和理解.
以“氧氣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教學為例.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本的實驗,并提出思考問題,活躍學生思維:試管口放棉花的原因是什么?試管為什么傾斜朝下?結束實驗后,移出導管、停止加熱哪個動作在前?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氧氣制取試驗的注意事項,以免動手操作時忽略了這些問題.接下來,可提出新的問題,引導學生猜想.如提出問題:在實驗前應怎么樣檢查試驗裝置?剛開始反應就有氣泡冒出時要收集氧氣嗎?怎么驗證收集的氣體是氧氣?這樣學生就能依據已經學過的化學知識進行猜想,并提出可行的驗證方案.
從上例能夠看出,針對氧氣制取要點、氧氣性質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猜想、驗證,可以讓學生進行知識重組、思維碰撞,促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將對知識的感性認識轉為理性認知,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增強實驗教學成效的目的.
綜上所述,靈活、合理、高效地運用猜想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激發(fā)學生參與課題活動興趣與求知欲,激活學生在化學課堂活動中的思維度,使學生從思想層面上主動思考、理解、內化知識,并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從而達到提升課堂初中化學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