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人:易 彬
主持人語 新文獻的發(fā)掘往往能引發(fā)新的話題,而新的文獻專書如多卷本全集的出版,更是能展現作家的整體形象,產生比較廣泛的效應。就現代文學文獻工作的整體發(fā)展態(tài)勢而言,詩人文獻的搜集與整理受關注度似較低,相關研究以及一些文集或全集的編選有時亦會受到“非歷史化”的追詰。
本專題為關于中國現代詩人文獻的討論,旨在以新文獻來研討新的問題。專題諸文所論及的馮至、穆旦、彭燕郊和吳興華四位,都是風格卓然的詩人?!秴桥d華全集》是較近的出版物,《馮至全集》的出版已超過二十年,另兩者雖以“詩文集”名之,出版年份相近,但十余年間,《穆旦詩文集》已出三版,《彭燕郊詩文集》未再版。文獻整理狀況不一,正是研究程度深淺的表征。相較而言,彭、吳二位,無論是其作品集的出版,還是與之相關的研究工作,都還有更大的空間。
相關文獻的發(fā)掘自然得益于功能愈發(fā)強大的各類數據庫,但也有賴于細致翻閱各類紙質書刊所得,甚至于從油印詩集中獲得靈感。長期累積、不斷磨礪,往往會有獨特的文獻工作經驗,如解志熙教授的研究所示,即便是面對數據庫,也有根據“檢索”結果“按圖索驥”和“逐日細檢報紙各版”的差異,數據庫并非自動生成結果,其間也會有無法檢索或結果無法在檢索系統(tǒng)中完全顯示的情形,所發(fā)現的穆旦集外文《“蝗災”》即是一例,相關報紙的其他穆旦文章已被檢出,但此文非翻閱全報而不可得。
具體而言,解志熙從《“蝗災”》看到穆旦在“還鄉(xiāng)”途中對于社會文化的批判,進而從兩首早已披露的穆旦詩作中讀出“指陳是非、明心見性”的含義。陳越認為三篇馮至不同時期的集外文“沉潛內斂的文風”“是其嚴肅的人生觀的反映”,從中可見出馮至“始終保持著完整的人格并完成了自我”。陳璐從一部油印詩集入手,談及彭燕郊“歸來”時的獨特姿態(tài),又從更長的歷史維度來論及主流評價與個人偏好的差異、寫作者觀念的演變對其寫作的影響等命題。凡此,既能豐富作家形象的內涵,也可觸及不同的文學史問題,顯示了新文獻的多方效應。易彬、謝龍的討論基于更為龐大的、包含了大量新文獻的《吳興華全集》,縷析了其間的新信息與新線索,又詳細列舉文獻搜集與全集編校過程中的諸種欠完備、欠規(guī)范之處。相關問題在其他作家作品集中也多有存在,深淺程度不一而已。只是吳興華被視為“傳奇”,而其全集為新近出版,所以有了特別的話題意義。
無疑地,作家研究的持續(xù)、深入推進,須建立在穩(wěn)定、扎實的文獻基礎之上。希冀這一組詩人文獻的專題研究,對詩人形象、相關歷史問題的研究以及對相關文獻的整理能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