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斷深入和影響,我們越來越發(fā)現(xiàn)公民的道德素質(zhì)對于社會發(fā)展是何其必要,所以對于教育工作而言,在學生小學時期的德育工作,就必須做到一板一眼,才能滿足自身成長及未來融入社會的需求。本文主要針對現(xiàn)時代小學生德育工作進行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思想道德;小學德育;學生心理
一、 目前我國小學德育工作提高實效性的主要阻礙問題
(一)對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
我國的教育工作以應試教育主要成績而區(qū)分和升級,所以廣大教師和學校工作者由于應試教育思想的牽引,導致一些自身和學生忽略了德育工作的必要。他們認為,成績分數(shù)是考量一個學生是否優(yōu)秀的真正標準。德育工作的忽視心理也讓原本設有道德素質(zhì)教育的相關課程變得可有可無。負責德育知識內(nèi)容教授的教師在課堂上也僅僅是照本宣科地進行課本內(nèi)容的流水閱讀,忽略了與學生自身的交流和溝通,更有甚者直接將數(shù)學、英語等課程代替,他們認為必修課程對于學生的成績更加重要,所謂的德育教學就是在浪費時間。由此種種原因,便導致德育教育工作難以落實,質(zhì)量無法保障。
(二)德育教育工作未能與時俱進
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在不斷地引領時代的進步,對于教育工作而言也同樣如此。所以,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也應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由于不能用新時代的價值觀和思想引領德育教育的工作,部分學校的德育教師沉溺于書本知識,沉迷于傳統(tǒng)教育道德的思想。這既是對小學生思想認知的禁錮,也阻擋了他們對書本中外來文化的吸收。學生既沒有了廣闊見識,也無法開放自己的頭腦。這嚴重阻礙了學生未來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無法為其提供思想道德基礎,從而無法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三)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
德育工作及思想道德工作。學校不僅有教育的義務,家長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但許多現(xiàn)實問題的干擾,許多學生家長認為自身只是負責管理孩子的日常起居,只要能夠讓孩子有好的學校接受教育即可。再加之自身工作以及社會的壓力讓他們更加注重自身孩子的成績提高,忽略了他們從一開始就應培養(yǎng)學生的心靈的成長和思想道德素質(zhì)的題。更有甚者認為,孩子進入了學校,便不再與家庭有關。忽視的心理讓他們與孩子的成長脫軌,讓他們無法及時與孩子保持溝通,對孩子在這一階段接受的最大變化和成長沒有足夠的把握和了解,僅僅注重外在,而忽視了內(nèi)在的塑造和培養(yǎng)。由于許多孩子經(jīng)常受到父母的溺愛,他們并不會存在為他人考慮的心理。同時也忽略了人際交往中許多簡單而存在的關系問題。而部分家長同樣對孩子期望超過了現(xiàn)實。巨大的輔導班壓力也給孩子造成了過多的學習壓力。不僅學習沒有動力,同樣也造成了成績和金錢才是重要的思想認識誤區(qū)。讓學生無法形成一個正確而又科學的價值觀,也對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進行了一定的阻礙。
(四)德育工作理念陳舊,忽視學生綜合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
由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根深蒂固,部分教師依舊將灌輸式的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主流形式。所以在德育工作的實踐中,枯燥而又形式化的教育方法不僅影響著德育教育工作的整體質(zhì)量和效率,也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德育知識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無法吸引他們的課堂注意力。同時學生也自認為德育課并非必修知識課,便會在課堂上難以提高自身的聽課效率。由于德育教育課與其他學科不同,不僅需要學生的充分理解,也需要他們有一定的道德情感共鳴,這樣才能達到教學效果。但枯燥單一的課堂形式加上學生自身的不重視程度,以及教師自身也不能全部掌握如何形成一個正確的德育教育課堂氛圍,教學方法的不充分運用也導致了小學德育教師自身的理解程度較低。以上所有心理不僅大大影響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也對學生自身的學習習慣的全面發(fā)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五)對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
由于目前的教育形勢,部分學校更加注重升學率和考試成績。學校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也讓升學質(zhì)量的關注度直線提升。這正符合應試成績引導下的教育重點,于是便導致德育教育的安排和重視程度大大降低。部分小學甚至都不曾開設德育教育的課程,他們不僅沒有認識到德育教育開設的必要性,也不能正確認識人才競爭過程中,職業(yè)道德和個人操守的重要性。這對于學生未來在社會人才競爭中,除了較強的專業(yè)技能之外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小學僅僅認為日常守則便是對學生全部而又正確的要求。但他們忽略了這些優(yōu)秀品質(zhì),對于學生是潛移默化影響而形成的,對于他們未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提高小學生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研究
(一)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覺悟,加強教師的選拔和培養(yǎng)工作
教師作為傳遞知識的園丁,不僅僅要單純地教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在德育教學過程中以身作則,去充分樹立一個高尚的師德,從禮儀思想道德等方面,言傳身教。讓學生在這種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下,嚴格要求自己,培養(yǎng)自己健全的人格。所以學校在選拔德育教師的同時,也要注重教師本身的師德,同時也要對已在崗的其他科目教師進行嚴格的要求和培訓,要加強他們思想覺悟的更新和提高。在全校范圍內(nèi),要積極開展道德教育的宣傳工作。
(二)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方式方法,落實德育教育工作,營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
學校不僅要積極教育和引領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方法,也要讓學生跳出單一和枯燥乏味的學習課堂,讓他們在教師的統(tǒng)一領導下創(chuàng)新多元化的學習環(huán)境,將課堂理論知識結(jié)合自身實際生活。全方位地思考德育學習的實際意義,提高學生自身的道德覺悟。學校還可以積極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比如說可以去養(yǎng)老院、去植樹、去清潔。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接觸、理解和切身體會自己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磨煉自己的心智,提高道德情操和水平。德育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充分分享,讓學生充分感受好人好事的先進事跡視頻,讓他們通過聽覺和視覺的感知,重新樹立自己內(nèi)心的道德規(guī)范,形成正確而又科學的現(xiàn)代化道德價值觀。
(三)學校教育結(jié)合家庭教育,將德育教育滲透生活
對于學生自身任何一種素質(zhì)的養(yǎng)成,尤其是道德素質(zhì),不僅對于學校是一種重要的培育考驗,對于家庭,對于社會,同樣是都應牢牢把握的未來之計。因為學生是學校的未來,孩子是家庭的未來,由此匯聚成社會上需要的種種人才,便是民族的未來。所以,學校應在社會盛行主流風氣的引導下,積極制定合適的規(guī)章制度和培育方案,要知道,學生一天大部分的成長和學習時間都是在學校,所以學校還是要承擔主要的教育責任。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能忽略的,學校要積極與之溝通和融合,不僅可以保障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氛圍全面貫通,也可以促進學校德育工作進行得更加事半功倍。學校只有與家庭充分交流,雙方保持一致,才能讓學生將收到的德育教育無時無刻地運用在自身的生活中,也能在無時無刻的生活中學習到不同的德育知識,接受正確的文化熏陶和影響,從而積極嚴格地要求自身去做正確的符合道德標準的事情,由此提高自身的綜合道德素質(zhì)。
(四)因材施教,由集體說教轉(zhuǎn)變?yōu)閭€別筆談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對于學生而言,他們自身的家庭環(huán)境和成長經(jīng)歷的不同,也會造成內(nèi)心個性和特長的差異性。所以小學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工作的時候,也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我們要真正清楚學生內(nèi)心真正的問題所在,要讓自身成為對學生內(nèi)心世界愛的角色。要盡量花時間傾聽這樣學生的心聲,陪伴他們解決深處的心結(jié)。筆談只是一種有力量的德育方法,讓學生可以在日記和書信的交流中,把不經(jīng)意的言語吐露得更有儀式感。讓學生可以毫無保留和顧忌地袒露吐露心聲。這樣充滿愛意和力量的文字,不僅可以疏導學生內(nèi)心的心結(jié),也可以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自身的重視,讓他們學會表達,學會感恩。久而久之,便會引導他們走出狹隘的心態(tài),變得更加陽光。同樣在這樣的過程中,德育工作的目標會逐步實現(xiàn)。
(五)建立班級特色文化,將德育融入班級文化
管理是約束學生的行為,但是文化可以塑造他們的心靈。我們進行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也是為了更好地形成一個正確積極的班級文化,通過良好的班風,對學生自身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們通過這種文化塑造自己的道德靈魂,既能夠提高班級團結(jié)一致性,也能夠共同樹立他們的價值觀標準。當學生自身心理有了一個共同的集體榮譽感時,集體的約束力量會大于自身的嚴格要求,因為內(nèi)心考慮集體的心理會更加促使他們積極成長,積極提高道德素質(zhì)的衡量標準。
(六)與時俱進,利用現(xiàn)代通信工具
教師在與時俱進更新自己德育教學方法的同時,也要積極運用網(wǎng)絡知識及現(xiàn)代通信工具進行德育工作,更好地管理學生。也可以與家長進行更直接的溝通,更好地彌補督促不及時、管理不徹底的欠缺。教師還可以經(jīng)常轉(zhuǎn)發(fā)一些優(yōu)秀的德育文章增強學生的內(nèi)心感受,也可以積極轉(zhuǎn)載學生自身的優(yōu)秀作品,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三、 結(jié)束語
總而言之,學校和教師只有充分理解學生,觀察學生,才能做到與學生內(nèi)心真正地平等交流,才能在他們自身思想道德價值觀樹立的過程中做好充分而又科學的引導和鼓勵。小學生的德育教學活動是貫穿學生整個受教育學習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小學德育教師必須進行有目的、有規(guī)劃的品德培養(yǎng)活動。同時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才能對小學生個體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進行與德育教育要求同等的轉(zhuǎn)變和提高。這樣的效益和結(jié)果,即是小學德育的必要性。所以,為了人才自身素質(zhì)更好地提高,小學德育教學活動的目標確定以及德育內(nèi)容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都應始終圍繞新時代小學德育的實效性展開,使德育工作變得更加充滿意義。
參考文獻:
[1]陳衛(wèi)紅,王靜華.文化為綱、愛心為線、育人為本——廣州市海珠區(qū)實驗小學德育工作探新[J].教育導刊,2011(9).
[2]魯潔.德育課程的生活論轉(zhuǎn)向——小學德育課程在觀念上的變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3).
[3]劉小蘭,鄔海明,陳行龍.整合知情意行、提高德育實效[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6).
[4]林嘉聲,高山,張予庭.福建沿海開放城市中小學生思想品德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思考[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2(1).
作者簡介:
劉玉喜,甘肅省隴南市,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葆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