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列子》“自生”思想論

2020-03-26 12:49:56楊庭頌
關(guān)鍵詞:天瑞自力列子

楊庭頌

(東南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1189)

列子,名御寇,其人名不見史傳,思想散見于《莊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典籍中?!稘h書·藝文志》載《列子》書分八篇,然原典至漢代時已有所散佚,后經(jīng)魏晉人士續(xù)編而成。現(xiàn)今存世最早的全本《列子》出自清代黃丕烈輯得的北宋初年刊本,其書原續(xù)相參,非一人一時之作,為列御寇及其后學的思想結(jié)晶,對此楊伯峻先生的研究比較詳盡(1)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310-332頁。下引《列子》均自此書,只列篇名。。而在列學研究史上,很多學者對《列子·天瑞》篇所說之“自生”這個核心術(shù)語作出了各自的闡釋(2)最早的是東晉張湛的注釋。張湛注《列子·天瑞》之“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為“皆自爾耳,豈有尸而為之者哉?”(《列子·天瑞》,第4頁)其后,宋代學者林希逸注“自生”主要為“自然”之義。他在注解“此亦自生自死,自厚自薄?!?《列子·力命》,第196頁)時說:“知壽夭之出于自然,出于不得不然,則無反順之疑?!迸c林希逸注解不同的是,江遹注釋“自生自化”時則說:“無待于生生化化是為自生自化也。由一身之自生自化則知物物皆自生自化矣?!边@是將“自生”的視角落于“物”,認為“自生”是“物”無待于外的機能;江遹和林希逸皆肯定了“自生”與自然的關(guān)聯(lián),林希逸所說的“自然”,顯然是自然而然同時又不得不然的意思,而江遹所詮釋的“無待”,也是本于自然的。他在解釋“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時就說:“人生之屬乎造化也,新新不停、念念遷謝,舉其大較則有四焉,其序自然,不為貴賤而加損也?!边@里明顯強調(diào)“自生”屬乎自然之序。應(yīng)當說,林希逸與江遹的注解符合《列子》“自生”思想的應(yīng)有之義。其實在《列子》的諸多注本中,先賢對“自生”思想的理解基本一致,但同時又都止步于對“自生”字句的注解,未及思想深層的闡釋。。近年來,學界逐漸對《列子》“自生”思想加以重視,研究成果不乏啟發(fā)性見解,然而其間仍有一些問題留待深究。例如,將破題點定格于“道”,認為“自生”是指“道”的自己產(chǎn)生(3)姜秉熙:《〈列子〉“道”論辨析》,《河北學刊》2013年第3期。。當然,也有學者從道物關(guān)系的視角切入,提出萬物的生成是“自生自化”,同時“‘生物者’沒有有意識去‘生’”(4)曹峰:《“自生”觀念的發(fā)生與演變:以〈恒先〉為契機》,《中國哲學史》2016年第2期。。目前,此一方面的研究針對的是道家宇宙生成論這一特定主題,對于萬物的聚焦尚未展開具體分析。有鑒于此,本文通過對《列子》“自生”思想的研究,期盼為列子學之發(fā)展有所助益。

一、歷史視域中的“自生”

就《列子》“自生”思想的理論淵源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

1.老子的“不自生”?!白陨彼枷氲脑搭^無疑在老子,老子以“道”作為萬物生成的本根,繼而展開“道生萬物”的觀念。老子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42章)

“‘道生一’猶言道自生”(5)楊國榮:《中國哲學二十講》,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81頁。,“三生萬物”之“三”不是本根性的概念,故其“生”不宜釋為產(chǎn)生,而應(yīng)作生養(yǎng)理解。因為,“從‘一’到萬物的產(chǎn)生,中間有‘二’和‘三’兩個環(huán)節(jié),因為在最終的意義上,‘道法自然’的規(guī)定告知我們,萬物是自生的。”(6)許建良:《道家道德的普世情懷》,《哲學動態(tài)》2008年第5期。進而言之,“道”生養(yǎng)萬物,即是營設(shè)一定的外在條件順任萬物自然生長,此即是“德”的概念: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7)王弼注,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36-137頁。。(《老子》51章》)

“生而不有”指“道”雖然生養(yǎng)萬物,卻不將其據(jù)為己有,而是任其自生自長。生養(yǎng)的方式表現(xiàn)為“不有”“不恃”“不宰”,也就是遵循“自然”的方式對待萬物,其實質(zhì)是“無為”,這是“玄德”的要義所在。換言之,“道生萬物”的方式是“不生之生”,順任萬物自然而生。因此,“玄德”和“無為”使萬物自生獲得了理論的合法性,“道”的不主宰與“德”的育養(yǎng)以及“物”的自發(fā)性成為“自生”得以成立的基本架構(gòu)。“可知《老子》中已經(jīng)潛藏著后世道家‘自生’理念的基本內(nèi)涵”(8)曹峰:《〈老子〉生成論的兩條序列》,《文史哲》2017年第6期,第109頁。,但是還處于未顯題的時態(tài)。易言之,老子“道生萬物”是以“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方式,順任萬物自然生長。因此,我們可以將老子的“自生”思想歸納為“道自然而萬物生”。

2.《莊子》的“物固自生”

老子之后,莊子繼承了老子“道自然而萬物生”的思想實質(zhì),在自然而生這一層面上肯定了“自生”的價值旨趣。

首先,“自己”“自取”?!肚f子》載:“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9)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50頁。(《莊子·齊物論》)在莊子看來,“天籟之音”是風吹孔竅的自然生發(fā),是萬物“自取而然”而已,如此存在的根據(jù)在于物自身,背后沒有主宰者,因此說“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換言之,“咸其自取”是不假外力、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意思。這一隱含“自生”之意的“咸其自取”,雖然在內(nèi)篇中尚未顯題,但是我們已經(jīng)能夠看出莊子“自生”思想的端倪。

其次,“物固自生”?!白陨钡挠美霈F(xiàn)在外篇《在宥》中。在《莊子》看來,道“無處不在”(《莊子·知北游》),也內(nèi)在于物中。如果“道”是萬物是其所是的內(nèi)因,那么反過來,“物”之自生也就有了作為“道”之屬性的“自本自根”。因此,萬物是其所是的內(nèi)因便在于“道在物中”(10)參見芮宏明《試論老子哲學中的“物”》,《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據(jù)此,《莊子》將“自生”的理論重心放在“物”自身,也即是放在“道”,于是便有了“物固自生”的表述:“萬物云云,各復(fù)其根,各復(fù)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固自生?!?11)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390頁。(《莊子·在宥》)

“物固自生”強調(diào)“自生”是“物”的先天本性或內(nèi)在特質(zhì),“固”是本來的意思,以“固”來強調(diào)“自生”,說明“生”不假于外,其因在“自”。這里沒有言及“道”,一方面因為“自生”是物之自性,緣于“道在物中”的內(nèi)因,故物之“自生”不必向外求索存在依據(jù);另一方面,外篇對“物固自生”的強調(diào),事實上伴隨著對“造物者”主宰角色的消解。

據(jù)上所述,《莊子》中的“咸其自取”、“物固自生”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物在生成中的自發(fā)性,同時也就弱化了“道”在生成中的角色,因此我們可以將莊子“自生”思想歸納為“道在物中而物自然生”。這種道物觀念對《列子》中“生物者”與“生者”的關(guān)系起到了一定的理論先導(dǎo)作用。

3.在老莊之后的道家文獻里,“自生”的用例還見于《黃帝四經(jīng)》《老子指歸》《論衡》等典籍。在這些原典中,“自生”的意義演變出“老莊”思想中不顯見的幾種情況。

首先,萬物通過對立或異質(zhì)的因素自然而生?!饵S帝四經(jīng)》曰:“今始判為兩,分為陰陽,離為四[時],[剛?cè)嵯喑桑f物乃生,德虐之行],因以為常。”(12)陳鼓應(yīng):《黃帝四經(jīng)今注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第427頁。所謂“萬物乃生”,就是萬物自生的意思?!独献又笟w》亦有“天高而清明,地厚而順寧,陰陽交通,和氣流行,泊然無為,萬物自生焉”(13)嚴遵著,王德有點校:《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127頁。之語。另需提到的是,《淮南子》中同樣出現(xiàn)了“自生”觀念,用以否定陰陽生物,肯定物乃自生,例如“陰陽化,列星朗,非其道而物自然。故陰陽四時,非生萬物也;雨露時降,非養(yǎng)草木也;神明接,陰陽和,而萬物生矣?!?14)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665-666頁。顯然,“陰陽四時,非生萬物”與《老子指歸》“陰陽交通,和氣流行,泊然無為,萬物自生”的運思是一致的,即外在因素是成就萬物自生的條件,歸根到底,萬物之生是一種自然而生??傊皠?cè)帷薄瓣庩枴弊鳛樽陨耐庠谝剌^之《老子》越發(fā)明晰起來。

其次,“自生”在一些語境中帶有“偶然”的意思?!墩摵狻酚小疤斓夭还噬耍伺甲陨?15)陳志堅:《諸子集成》(第5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63頁。之語,“偶”賦予“自生”以偶然義,可說是王充對“自生”思想的一大貢獻。當然,“偶自生”也是自然而生的一種形式,即所謂“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16)陳志堅:《諸子集成》(第5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139頁。(《論衡·自然》)只是這里更加明確了天的“不欲”和“自生”的“自然”。

考察“自生”思想的發(fā)生與演變可知,老子之“自生”以言“道”為主,莊子則以言“物”為側(cè)重?!独献印返摹白陨庇^念仍然是以“道生德養(yǎng)”為前提,而到了《莊子》中“自生”已經(jīng)成為物之本有質(zhì)性。進而言之,《莊子》“物固自生”強調(diào)物的自然天質(zhì),在語言形式上雖然與《老子》之“不自生”的否定性意向有很大區(qū)別,但在思想本質(zhì)上,在崇尚自然反對人為、順任萬物自然生長這一義項上,兩者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而“自生”在由《黃帝四經(jīng)》到《論衡》的發(fā)展過程中,除以王充的“偶自生”賦予新意之外,其他多是從“物”的自發(fā)性對“自生”觀念做出的拓展性詮釋,理論不出“老莊”之右。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道”在“自生”中的角色有著漸趨弱化的傾向,從而為時代相近或前后出現(xiàn)的《列子》“自生”思想提供了理論空間。

二、“自生”思想的內(nèi)涵

如上所述,今本《列子》約成書于魏晉時期,這在學術(shù)界早已成為主流共識。故在思想層面,在繼承老子及其后學“自生”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列子》更關(guān)注“自生”之后如何“生”的問題,繼而發(fā)展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生成路線來。在《列子》中,不論對“道”有著怎樣一種稱謂,就其生成行為而言明確了“生物者不生”,因而“自生”成為無意志、非他然、如其所是等特征的自然行為,實際上是強化了物的自發(fā)性。具體來看,“自生”出現(xiàn)自《列子·天瑞》篇,原文如下:

有生不生,有化不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撸瑹o時不生,無時不化。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復(fù)。往復(fù),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黃帝書》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惫噬镎卟簧?,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天瑞》,第2-5頁)

為分析的便捷,現(xiàn)排列為四組。在這四組中,“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的主語是“常生常化者”,“自生”居于核心地位,“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是“自生”的自然展開,形成了一條完整自恰的自生路線。具體來看,“自生”包含三層意思:

1.“自化”“自形”“自色”

“自化”“自形”“自色”是就外在形貌而言,“化”“形”“色”在“物”自然生長過程中,依次出現(xiàn),各有所指。我們先來看“化”。從生成的角度看,“物”并非是僵硬固化的,而是處于流動運轉(zhuǎn)、自然演化的狀態(tài),這就是“自化”?!盎庇小吧钡囊馑迹锏摹白曰北闶俏锏淖匀簧?,其行為不帶有目的性。在《列子》中,無論分用還是連用,“化”與“生”本質(zhì)上都是“物”的內(nèi)在本性。區(qū)別在于,“‘生’并不包含在‘化’的范圍之中,而只能作為‘化’的前提?!?17)姜秉熙:《〈列子〉“化”論辨析》,《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读凶印吩唬骸叭俗陨两K,大化有四”(《天瑞》,第20頁),即嬰孩—少壯—老?!劳鏊膫€階段(《天瑞》,第20頁)。這里的“大化”即體貌的自然演化,存在于“自生至終”的時間向度中。因此,可以說“自化”是“自生”的自然展開。

由“自生”而“自化”,由“自化”而“自形”的進一步生成,構(gòu)成了萬物在形態(tài)方面的諸種差異。何謂“形”?這是首先要究明的問題?!墩f文解字》曰:“形,象形也?!北R重玄曰:“有形之始謂之生?!?《天瑞》,第9頁)《說文解字》又曰:“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18)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127頁。此外,“形”還有“狀”之義。因此,“形”是指“物”與生俱來之外在形體、形狀的含義,“自形”本身就內(nèi)蘊“自生”意涵,物之形體是在“自生自化”之后的自然形成。《列子》曰:

研讀文本可知,從段首處“種有幾”到段尾處的“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具體“物”之間的形態(tài)轉(zhuǎn)化,實質(zhì)是一物再生為另一物的過程,新“生”之物的具體形態(tài),不受上一次“生”的限制,卻由“物”的運動和演化而自行發(fā)生改變,即“老羭之為猨也,魚卵之為蟲。亶爰之獸,自孕而生”。因此,從根本上說,新生之物的轉(zhuǎn)化形態(tài)是“自形”的。

如果說“自形”是就“物”之形體而言,那么“自形”進到“自色”則是由“物”之形體具體到了物之貌相。從字義上說,“色”是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像一個人馱另一個人,仰承其臉色,本義是指顏氣,后引申為種類、類別。“自色”之“色”指貌相生色,即具體存在物的外貌或表象。在社會生活中,面對不同的境況,人會產(chǎn)生不同的貌色,例如疑色、憂色、敖色、愧色、難色,即“貌色智態(tài),亡日不異”。(《天瑞》,第29頁)但是,“自色”并非一般的“色”,更不是聲色、美色等易逝之物,而是與生俱來的、未經(jīng)人為教化的自然之色。這就意味著,內(nèi)蘊著價值意向的“自色”有著品類的屬性,實質(zhì)是自然天性的呈現(xiàn)。進而,“自色”還意味著因循天性的自然生長。這一層面的“自色”與我們今天所說的“本色”有意義相近之處。

2.“自智自力”

《列子》的“自生”思想不僅包括“物”之形體,還包括“物”的內(nèi)質(zhì)。如果只是從產(chǎn)生環(huán)節(jié)講“自生”,那么《列子》就沒有將“自生”思想予以深化,使之區(qū)別于早前的“自生”觀念。然而,由“自形自色”進入“自智自力”,理論視角便由外在引入內(nèi)質(zhì),聚焦到人以及人際關(guān)系。在《列子》中,“智”與“力”的主體本質(zhì)上是百姓,“自智自力”主張圣王不因私智,妄加外力?!饵S帝》開篇這樣描繪:“憂天下之不治,竭聰明,進智力,營百姓,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黃帝乃喟然嘆曰:‘朕之過淫矣。養(yǎng)一己其患如此,治萬物其患如此。’”(《黃帝》,第38頁)顯然,圣王“竭聰明,進智力,營百姓”的行為并未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事實上“進智力”走在了“自智自力”相反的軌道上。因為,“進智力”之“智”指的是后天的智巧、小聰明、小伎倆,不是真正的智慧(19)關(guān)于“智”,許建良教授對“智慧”與“慧智”、“天智”與“智力”等問題有著更為詳細的分析,參見許建良《先秦法家的道德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63-495頁。,“力”指的是外力或者他力,這里指智巧的行為。智巧帶來的是人為的東西,個人私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百姓有“自智自力”的自然本性,既不需要統(tǒng)治者的“智巧”,也不需要外在他者的力量。以“自智”去“智巧”,以“自力”代替“他力”,因循百姓的內(nèi)在天智來行為,便是最大的“智力”。從倫理生活的層面來說,“自智自力”是民眾質(zhì)樸的生活狀態(tài):“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恢蝽槪薀o利害?!?《黃帝》,第39頁)由圣王自身的“智巧”“嗜欲”帶來的只能是小智、反智的智謀之術(shù),百姓的自然本性難以煥發(fā)。因此,《列子》一再強調(diào)“恃道化而不恃智巧”(《說符》,第233頁)。

3.“自消自息”

“自消自息”即自然的運作消長,是“物”實現(xiàn)或完成自身的能力,沒有“自消自息”的設(shè)定,“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在形式上是不完整的,在理論上也是不足的。從詞義上說,“消息”表示消減與生長互為更替,泛指生滅、盛衰(20)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第993頁。。從單字上講,“消”是形聲字,從水肖聲,本義是減少、消減。諸如《廣雅》的“消,減也”、“神凝者想夢自消”(《周穆王》,第298頁),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此外,“消”還指消長,表示增減、盛衰的意思(21)上海辭書出版社:《辭?!?,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第993頁。,例如“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yīng)于物類”(《周穆王》,第297頁)之“消”,用的就是此意?!跋ⅰ笔菚饧嫘温曌?,從心從自,本義是喘氣,諸如《說文解字》的“息,喘也”,“屏息良久”(《黃帝》,第46頁),用的就是本義;此外,“息”另有滋生、生長、生息、繁殖的意思(22)上海辭書出版社:《辭?!?,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第2058頁。。由“消”的“從水”和“息”的從“自”不難看出,“消息”是物的自然現(xiàn)象。萬物之消長息作“皆通于天地”(《周穆王》,第297頁),以自然為依歸。所謂“天地”,代表最高存在,即“天地之根”(《天瑞》,第260頁),也就是“生物者”。但是,天地不主宰萬物,即“生物者不生”,也就是段尾“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的所指。因此,“自消自息”的設(shè)定使得《列子》“自生”思想涵括了萬物的自然生長、實現(xiàn)或完成能力?!读凶印芬浴吧镎卟簧倍铩白陨边@一理論架構(gòu)來形成宇宙生成的良好秩序,期間引入了“形”“色”“智”“力”“消”“息”等概念,形成一條完整自恰的“自生”系統(tǒng)的生成鏈,具有一以貫之的運思進路。

由上可見,“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具有一種緊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前者側(cè)重物的產(chǎn)生和外在形貌,后者側(cè)重物的內(nèi)質(zhì)和完成機制,統(tǒng)一為萬物運作消長的自然過程。所以,我們需要揚棄那種僅僅將“自生”視為講萬物如何產(chǎn)生的生成哲學,實際上“自生”還涵括萬物產(chǎn)生、生長、實現(xiàn)或完成自身的整個過程。這是《列子》“自生”思想獨具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其自生論卓然于諸子自生論的精彩所在。顯然,《列子》在開篇就論述這一過程,其作用是“立”不是“破”,“立”是思想展開的根基。那么,“自生”何以要“立”?

三、為何“自生”

“自生”作為一種價值預(yù)設(shè)有其必然理由。否則,“自生”的運思將僅僅停留在文本中,無法與現(xiàn)實生活接軌。實際上,《列子》之所以強調(diào)“自生”在于對萬物的重視,因為“自生”思想的內(nèi)涵為萬物在現(xiàn)實層面的演繹提供了形上依據(jù)。概言之,在實質(zhì)上,自生之所以可能在于“物自足”;在形式上,人應(yīng)該以“無為”的姿態(tài)因循萬物的本性;在實功上,則是“天下大治”。這就是《列子》推重“自生”的現(xiàn)實思考。

1.自生的萬物,之所以是其自身,原因在于自然而生。因此,圣人應(yīng)該因循萬物自性而作為,即“昔者圣人因陰陽以統(tǒng)天地”(《天瑞》,第5頁)?!耙颉笔且蜓囊馑肌Hf物有“自生”的內(nèi)在本性,盡管形下樣態(tài)多種多樣,但都具有自足的天然性分,即“生皆全已,分皆足已”(《湯問》,第151-152頁),之所以“因”,是沒有“為”的理由。對人而言,“足己”是指自足、飽滿、充實的內(nèi)在本性。人各有性分,自足不爭,彼此和諧,即“人性婉而從物,不競不爭”(《湯問》,第274頁)。換言之,自生之物本性自足,物之自足是自生而然。自足己性便可“無待”而生、“無待”而形,即“然則亦有不待神靈而生,不待陰陽而形,……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列子·湯問》,第155頁)因此,因循本性任物自生的原因在于物自足,不需要外在的施惠,即“不施不惠,而物自足?!?《列子·黃帝》,第43頁)對自足之物施以有為,只會有損于本性的發(fā)展。

通過“自生”說,《列子》否定了外因的決定作用,物的自然本性被視為自身存在的最高價值和動力源,進而言之,人與萬物之間是平等關(guān)系,不是主宰者與被主宰者的關(guān)系。每一個具體存在物皆是獨立自足的,尤其產(chǎn)生的依據(jù)與存在的理由,是構(gòu)成萬千世界不可缺少的一員。《列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則寓言故事:“齊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嘆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二,預(yù)于次,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噆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說符》,第258-259頁)這是說,萬物本無貴賤之別,人應(yīng)當正視具體存在物自身的生存價值和意義。如張立文所言,“自生就是沒有主宰和役使者,自己化生自己”(23)張立文:《郭象的獨化自生哲學》,《黑龍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人不能代物而生、代物而化,自然也就不能以自身的狹隘認知來否定他者的存在價值,更不能以“智力”制宰他物,破壞自生的常則。

2.自生思想必然涉及個體與他者的關(guān)系,尤其是現(xiàn)實社會中人際層面的管理運作。面對政治現(xiàn)實問題,必須進一步思考在具體的行為關(guān)系中圣王與民眾如何協(xié)調(diào)融洽,實現(xiàn)天下大治。由此,“自生”思想進入實踐領(lǐng)域,成為圣王無為而治的理論先導(dǎo)。換言之,此一層面上為何“自生”的提出,就是對如何“自生”的回答?!读凶印吩唬?/p>

黃帝即位“又十有五年,憂天下之不治,竭聰明,進智力,營百姓,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黃帝乃喟然嘆曰:‘朕之過淫矣。養(yǎng)一己其患如此,治萬物其患如此?!谑欠湃f機,舍宮寢,去直侍,徹鐘縣。減廚膳,退而閒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三月不親政事。晝寢而夢,游于華胥氏之國?!鋰鵁o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踈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的愛惜,都無所畏忌?!S帝既悟,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閑居三月,齋心服形,思有以養(yǎng)身治物之道,弗獲其術(shù)。疲而睡,所夢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侄邪四辏煜麓笾?,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百姓號之,二百余年不輟?!?《黃帝》,第38頁)

若按圣王以情求道、以為“治萬物”,則民眾自足的天性便遭到破壞,天下自然失治。因應(yīng)之方是,“齋心服形,三月不親政事”,實即任百姓之自然,順其自足本性。若此,百姓“不知親己,不知踈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進而成就“無師長”的社會組織。在此氛圍中,圣王舍棄“有為”的治道理念,“放萬機”怡然自得,天下復(fù)歸諧和??梢?,“自生”實為《列子》論“無為而治”之道的理論基礎(chǔ),體現(xiàn)了對“有為”觀念的反思和否定,目的旨在回歸“民自然”的樸真狀態(tài),使民得以自為主宰,自生自化。因此,“自生”需要放在與無為、因循等概念的聯(lián)系中考察,將形上依據(jù)與現(xiàn)實世界相結(jié)合。萬物的自然常則是怎樣的,人又應(yīng)該秉持怎樣的行為之方,這是《列子》設(shè)定“自生”這一概念,并以此為切入引出自足、無為等概念的原因。

可以說,在道家“自生”思想的演變中,《列子》“自生”論具有上承“老莊”下啟新道家的特殊意義。“自生自化,自形自色”側(cè)重萬物如何生成的問題,“自智自力,自消自息”側(cè)重萬物如何存在的問題,通過展開申明,萬物“自生……自息”有了相對完整的生長鏈和動力源,回答了“自生”之所以可能,乃在于萬物的自足、無待,豐富、發(fā)展和完善了“自生”類型的理論框架。此外,與王充“偶自生”的意義截然相反,《列子》在強調(diào)物之自發(fā)性的同時,一方面設(shè)定了“常生?;?《天瑞》,第2頁)的生化恒常機制,同時又從“生者不能不生”(《天瑞》,第2頁)的角度強調(diào)“生”的必然性,結(jié)果造就了既自然而然又不得不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強調(diào)“生”高于強調(diào)“自”的傾向,這是《列子》在“自生”思想發(fā)展中的又一重要貢獻。

猜你喜歡
天瑞自力列子
列子不受粟
Students’ Feedback on Integrat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Cases into Lecture Task in Course of Built Environment
落實雙碳目標重要節(jié)能技術(shù)的研發(fā)與應(yīng)用
造紙信息(2022年3期)2022-05-13 10:26:06
最美天瑞人
時代報告(2019年6期)2019-08-07 17:34:58
《列子》研究綜述
名作欣賞(2018年23期)2018-07-18 14:48:24
《列子》文體的分類梳議
Different Pronunciation Features of “TH” in China and India’s Official News
NORTHERNMOST COUNTRY
漢語世界(2015年1期)2015-12-28 11:05:23
Coupled Fault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a
Performance of Ni/Nano-ZrO2Catalysts for CO Preferential Methanation*
平和县| 湖口县| 孟村| 东阿县| 修文县| 札达县| 黑水县| 福泉市| 鹤峰县| 北安市| 斗六市| 莫力| 灌阳县| 四平市| 安多县| 余干县| 永新县| 阿拉善左旗| 南和县| 宁化县| 永善县| 同心县| 紫金县| 墨江| 周宁县| 上蔡县| 凤山市| 武邑县| 辽宁省| 连城县| 漳州市| 沾化县| 闵行区| 新乐市| 富蕴县| 周至县| 上饶县| 连山| 玉山县| 岐山县| 嘉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