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五四運動》一課為例,建議對課文細節(jié)進行生動的敘述,讓學生樹立核心價值觀、激起情感共鳴、感受愛國情懷、叩問五四精神,由此涵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關鍵詞】歷史細節(jié) 家國情懷 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040-03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人們對國家富強、生活幸福的追求,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家國情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之一,也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可以說,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是歷史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個重要途徑。以下,筆者觀摩了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五四運動》一課的教學過程,對授課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以生動的歷史細節(jié)敘述涵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作如下闡述。
一、在閱讀的基礎上凝練核心價值
“五四運動”是20世紀初期爆發(fā)的一場以新一代知識青年學生為先鋒、工人階級為主力,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的愛國運動,起到了廣泛的社會動員作用,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標界性的重大意義。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感悟近現(xiàn)代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英勇斗爭和艱苦探索;繼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認識到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和社會穩(wěn)定是中國強盛的重要保證,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歷史責任感?!?/p>
基于對課程標準和教材內(nèi)容的理解,并廣泛、深入閱讀有關五四運動的資料,授課教師提煉出《五四運動》一課的核心價值觀是“愛國主義”。圍繞這個核心,授課教師試圖通過對歷史細節(jié)的層層鋪陳和生動講述,帶動學生獨立思考和互動交流,讓學生在時空的轉(zhuǎn)換和歷史的現(xiàn)場中真切地感受到五四的時代精神,理解愛國的真諦,進而形成家國情懷。
二、在矛盾的表象中激起情感共鳴
在導入部分,授課教師展示了巴黎和會現(xiàn)場顧維鈞辯論的兩幅略有些模糊的圖片,請學生觀察圖片并想象、推測這兩幅圖片反映的史實可能發(fā)生在哪里,主席臺上發(fā)言的人可能是哪國的代表,他可能會說些什么,并說說理由。
在學生積極發(fā)表意見后,授課教師并沒有馬上指出這些回答是否正確,而是留下懸念:“到底歷史的真相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帶著這個問題,回到20世紀初這段歷史的現(xiàn)場,去探尋未知的歷史細節(jié)?!?/p>
然后接著講述:
讓我們把鏡頭拉回到100多年前的那個深冬,定格在1918年的12月4日。這天,北洋政府駐美公使顧維鈞,代表中國政府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勝國的身份,帶著全國人民的重托和期待,從華盛頓坐上游輪,啟航前往法國巴黎,參加即將召開的處理戰(zhàn)后問題的巴黎和會。面對這次國際會議,顧維鈞和全國許多人一樣,揚眉吐氣、滿懷信心又充滿希望。游輪抵達巴黎后,中國代表團開始正式籌備參加巴黎和會的前期工作。
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共有63人,團長為中國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陸征祥。1919年1月12日下午,陸征祥主持召開了代表團第一次會議,會議上獲悉中國代表被允許參加和會的名額由5名裁減為2名,大家大失所望。在之后的15天時間里,中國代表一直無緣參加甚至列席和會的任何會議。直到1月27日中午,中國代表才被通知參加下午3點的會議,但直到下午2點過后中國代表才收到會議邀請函。經(jīng)過緊張磋商后,確定顧維鈞和另一名代表王正廷去參加會議。會上,日本代表闡述了關于山東問題的立場和觀點,中國代表決定第二天在‘十人會上作出中方的聲明。
1月28日,中國代表出席‘十人會。顧維鈞在會上即席發(fā)言,闡述了中國的嚴正立場和觀點。這一發(fā)言得到了中外代表熱烈的掌聲,甚至還得到了美國總統(tǒng)、英國首相的稱贊。如此的場面,讓中國代表興奮不已,也讓中國代表以為公理必將戰(zhàn)勝強權,中國勝利在望了。然而,歷史總是出人意料,戲劇性的一幕在幾個月之后發(fā)生了。
4月22日,中國代表團得到通知,參加巴黎和會的三大巨頭也就是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法國總統(tǒng)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要約見中國代表團。這讓中國代表團成員既興奮又擔心,中國代表提出的要求能否被滿足呢?事實上,在大國主宰的巴黎和會上,中國的權利早已被大國秘密出賣。法國、英國、意大利都支持日本關于中國山東問題的要求。最后,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假裝好人,代表最高委員會提出了解決山東問題的所謂‘最佳方案,也就是日本獲得膠州租借地和中德條約所規(guī)定的全部權利,然后日本將租借地歸還中國,但仍享有全部經(jīng)濟權利。各大國都希望中國代表同意這一方案。這一決定對中國代表團宛如晴天霹靂,每一位代表都失望至極。沒想到西方大國竟是如此來合謀算計一個戰(zhàn)勝國,公理何在?顧維鈞等代表極力抗議和爭辯,試圖挽回敗局。但4月30日,英、法、美三國會議邀請日本參加,卻拒絕中國出席,在日本的堅決要求下,會議將德國在山東的有所權益讓與日本,并寫入《凡爾賽和約》,至于日本是否把山東權益轉(zhuǎn)交給中國,則由中日雙方另行交涉。至此,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一切外交努力都宣告失敗了。
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一直屢戰(zhàn)屢敗,備受欺凌欺辱,任人宰割的歷史好不容易因為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并在付出巨大犧牲的情況下取得勝利而出現(xiàn)轉(zhuǎn)機。正當大家滿懷信心、充滿期待地著手收回曾經(jīng)被迫失去一切權益的時候,誰也沒有想到作為一個戰(zhàn)勝國,結(jié)局竟然沒比一個戰(zhàn)敗國好到哪里去,甚至還被作為戰(zhàn)敗國來瓜分。這是什公理?如此一來,中國的命運又該何去何從呢?
歸根結(jié)底,這段講述是圍繞“五四運動”爆發(fā)的原因展開。而課文中關于這部分內(nèi)容只作了大概的介紹,對于歷史的呈現(xiàn)不夠細致、具體。由此,課前授課教師在備課時以教材為藍本,從課外搜集、補充了許多相關資料,把中國代表團參加“巴黎和會”這段歷史的前因后果都填充完善,課中再通過教師生動的講述,讓學生捕捉到許多細節(jié)信息。雖然所講述的歷史細節(jié)構(gòu)成的是一種表象,但表象中夾雜著矛盾、沖突,更易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思相的沖突。并且細節(jié)化的敘述,更能將中國人民的興奮與失望、強國的無恥與弱國的無奈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聆聽與沉思中感悟近代中國命運多舛,加深共情,也為“五四運動”的爆發(fā)作了情感上和心理上的鋪陳。
四、在現(xiàn)實的叩問中傳承五四精神
從課本回歸現(xiàn)實,請學生思考:通過這節(jié)課,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這場運動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又是什么?授課教師在點評學生學習收獲的基礎上指出:五四精神的實質(zhì)是愛國主義精神。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愛國主題,有不同的愛國要求。作為生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我們,又該以怎樣的行動去踐行“五四運動”的愛國精神呢?
接著,授課教師播放《今天,我們這樣愛國》公益廣告,讓學生感受和認同和平時代里各行各業(yè)的愛國行為,從而自覺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腳踏實地、認真學好知識和本領,更好地為國爭光、為民造福。
最后,授課教師出示常江于2015年5月4日發(fā)表于《人民日報》的《讓五四精神燭照奮斗青春》一文,并與學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讀:
今天的中國不再是1919年的中國。但我們不會忘記,正是“五四”的覺醒與吶喊,為中國人喚起了沉淪已久的民族精神,帶來了從未有過的現(xiàn)代意識。在今天這個新的時代里,五四精神不應當是停留在觀念或表達層面的口號與儀式,而應當變成一種以理想主義精神引領實際行動的行為模式,一股讓年輕人實實在在地投入創(chuàng)造文明活動的推力。
我們要年復一年地紀念五四青年節(jié),因為五四精神能在“詩和遠方”與實實在在的社會進步實踐之間,建立牢固的紐帶。當愛國需要有人拋棄安逸的生活,當進步需要有人攀登價值觀的頂峰,當民主離不開基層的無私奉獻,當科學離不開冷板凳上的堅守,我們的青春,究竟能不能慷慨付出,為中華青年的奮進歷史再添一把火,讓五四精神縱情燃燒?
通過集體朗讀,在不斷的自我叩問與反省中,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擔當,在學生心中根植深厚的家國情懷,從而使課堂旨意得到深化與升華。
基于歷史學科的人文特性,在歷史課堂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是可以實現(xiàn)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通過敘述生動的歷史細節(jié),帶領學生走進歷史、感悟歷史、理解歷史,進而提煉出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提升自身核心素養(yǎng),涵養(yǎng)自身家國情懷。
(本文部分寫作思路得益于玉林高級中學附屬初中鐘蘭老師的教學設計,在此致謝)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課題“立德樹人視閾下初中歷史教學內(nèi)容體系的重構(gòu)與實踐”(課題編號:2019B16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盧天然(1978— ),廣西南寧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玉林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與評價。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