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 夏青
摘 要:科學作為一種文化活動有自身特定的批判對象。從批判指向的目標看,科學的批判性表現(xiàn)在四個維度:對生活世界中經(jīng)驗常識的批判,對非科學領域思想觀念的批判,對科學自身的批判,對科學技術及其影響的批判。即通過對生活世界中經(jīng)驗常識的批判而獲得科學的認識;越出科學領域,對非科學領域的宗教、迷信以及偽科學等方面進行批判而解放人的精神世界;對業(yè)已存在的科學概念進行批判從而促進科學的進步或革命;對科學導引下的技術所產(chǎn)生的多重影響進行批判,為科學的發(fā)展護航,并為科學的合理性存在進行辯護。
關鍵詞:科學文化;科學批判;科學精神
中圖分類號:G4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20)02-0100-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2.016
Abstract:Science as a cultural activity has its own specific critical obj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mensions of criticism, the critique of science is manifested in four dimensions: the criticism of ideas in non-scientific fields, the criticism of science itself, and the criticis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That is, to gain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 criticism of experiences and common sense in the living world; to go beyond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criticize non-scientific fields of religion, superstition, and pseudoscience in order to liberate the spiritual world; and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r revolution of science by criticizing existing scientific concepts; and to escor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defend the rationality of science through criticizing the multiple impacts of technology guided by science.
Key words:scientific culture; scientific criticism; scientific spirit
科學的批判性是科學研究活動的內(nèi)在特性。對于科學的批判性,雅斯貝爾斯有過深刻的評述:“科學的最大特性是懷疑和質(zhì)問一切的精神,對事物進行謹慎而有保留的判斷,并對這一判斷的界限和適用范圍進行系統(tǒng)檢驗?!?[1]112杜威也曾指出:“由平常的思想態(tài)度轉(zhuǎn)變?yōu)榭茖W的思想態(tài)度,伴隨著停止想當然地接受某些東西,而采取一種批判的、探究的、測試的態(tài)度。”[2]美國社會學家薩姆納認為,如果批判性的思維習慣在一個社會中普遍化,那么它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為它是對付生活中問題的方法,是反對錯覺、欺騙、迷信以及誤解我們自己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唯一保證,正所謂“批判性能力教育是唯一真正稱得上培養(yǎng)好公民的教育”[3]。
“批判”一詞的英文criticize從詞源上看,是“基于標準的有辨識能力的判斷”[4]。20世紀90年代,美國哲學學會達成的一致意見是:批判性思維是有目的的、自我校準的判斷。這種判斷導致解釋、分析、評估、推論以及對判斷賴以存在的證據(jù)、概念、方法、標準或者語境的說明。批判需要發(fā)現(xiàn)缺陷或問題而具有否定性,但是,它也為信念和行為進行理性奠基,為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打破偶像和教條,掃清思想上的路障,因為具有建設性。
批判必須有批判的對象。從批判指向的目標看,科學的批判性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對生活世界中經(jīng)驗常識的批判,對非科學領域思想觀念的批判,對科學自身的批判,對科學技術及其影響的批判。即通過對生活世界中經(jīng)驗常識的批判而獲得科學的認識;越出科學領域,對非科學領域的宗教、迷信以及偽科學等方面進行批判而解放人的精神世界;對業(yè)已存在的科學概念進行批判從而促進科學的進步或革命;對科學導引下的技術所產(chǎn)生的多重影響進行批判,為科學的發(fā)展護航,并為科學的合理性存在進行辯護。
一、對生活世界中經(jīng)驗常識的批判:超越前科學的局限
科學源自生活,科學的批判性首先表現(xiàn)在對日常世界中經(jīng)驗常識的批判上。生活世界中的常識作為廣泛的、長期的、經(jīng)驗的產(chǎn)物,是在最實際的水平上進化而來的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人類生存的一種重要手段。
瓦托夫斯基在關于科學思想的起源和概念基礎的歷史考察中,以科學的來源——常識性知識——為基本參照系,突出地強調(diào)了科學的批判性特征。他說:“常識的特點就其真正的本質(zhì)而言,是非批判性的……批判的出現(xiàn)成為由常識向科學轉(zhuǎn)變中的關節(jié)點?!盵5]87就科學發(fā)展的歷史而言,對常識的批判是科學發(fā)生的最初形式,在科學本身的基礎上,銘刻著它同普通經(jīng)驗、普通的理解方式以及普通的交談和思維方式的歷史連續(xù)性的印記。科學原初的批判性表現(xiàn)在將經(jīng)驗常識作為反思的對象?!翱茖W和常識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就在于科學命題的明確性和可反駁性,在于科學的目標理所當然具有自覺的和審慎的批判性。”[5]11
對科學知識增長作過哲學探究的波普爾(Karl R. Popper,1902—1994)把科學態(tài)度概括為批判的態(tài)度。他認為,有沒有批判的態(tài)度是前科學和科學的分界嶺。前科學充斥教條信念和教條思維。瓦托夫斯基和波普爾的思考都揭示了科學與常識的關系,提出了科學對經(jīng)驗常識的批判性,反映出科學源自生活世界又超越生活世界的哲學觀念。這意味著現(xiàn)代教育中的個體作為生活的主體,都可以通過對生活世界中經(jīng)驗常識的反思而養(yǎng)成批判性的科學精神。
二、對非科學領域中思想觀念的批判:解放人的思想
科學的批判性其次表現(xiàn)在對非科學領域中思想觀念的批判,如對宗教神學、迷信觀念和偽科學思維等的批判。西方近代科學的發(fā)展是革命性的,成了“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普特南就稱科學“是人類文化最高、最獨特的成就”。愛因斯坦曾明確指出:“科學對于人類事物的影響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學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間接地生產(chǎn)出完全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工具。第二種方式是教育性質(zhì)的——它作用于心靈。盡管草率看來,這種方式好像不大明顯,但至少同第一種方式一樣銳利?!盵6]這里的第二種方式意味著科學在解放人的思想方面的作用。
歷史地看,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聯(lián)手向無知與迷信、封建專制、宗教神學進行了廣泛的批判。哥白尼的日心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先后把人從高貴的神性地位拉回自然的懷抱,使人從神壇上走下來,動搖了宗教神學的思想基礎。愛因斯坦曾指出,哥白尼對于西方擺脫教權(quán)統(tǒng)治和學術統(tǒng)治枷鎖的精神解放所做的貢獻幾乎比誰都要大。比利時解剖學家維薩里的《人體的構(gòu)造》糾正了被收入《神學大全》的蓋倫解剖學錯誤兩百多處。維薩里用解剖學事實揭示出了不同于世俗與宗教教義的生理學知識。教會宣揚的可使人死亡后得以復活的依據(jù)——復活骨純屬子虛烏有。
在法國啟蒙運動中,科學對非科學領域的批判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xiàn)。培爾指出,宗教神學、形而上學都是理性不能理解與接受的東西,“荒謬性正是宗教神秘主義的本質(zhì)”[7]。豐特列爾進一步考察了被基督教奉為教義基礎的所謂“神跡”的歷史起源,以客觀的事實和理性的論述為基礎,指出上帝與人世無關,否定了人格化的上帝。伏爾泰的社會政治觀、孟德斯鳩的“法的精神”代表著政治學和法學領域受科學的影響而發(fā)生的革命性轉(zhuǎn)變。伏爾泰在《哲學通信》和《牛頓哲學原理》兩部著作中將牛頓的理論、方法、原則加以哲學化、通俗化,以凝聚著十六七世紀科學革命的思想精華為武器,把科學的批判引入到社會政治等非科學領域,有力地闡釋了啟蒙運動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口號。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百科全書學派認為,科學不僅能合理地闡明自然現(xiàn)象,而且也能以科學的精神、原則、方法分析批判各種社會問題和心理現(xiàn)象。孔德的《實證哲學教程》就連書的標題與結(jié)構(gòu),如社會靜力學、社會動力學也都完全“牛頓化”了。
以17世紀英國的霍布斯、荷蘭的斯賓諾莎,18世紀法國的拉美特利、狄德羅、愛爾維修、霍爾巴哈等為代表的機械唯物主義的出現(xiàn),以及從康德開始,中經(jīng)費希特、謝林,到黑格爾的德國辯證法理論的發(fā)展,也是在牛頓力學體系的直接影響下發(fā)生的。馬克思等人的思想也都深深地打上了近代科學的烙印。哈貝馬斯“對文化采取的批判方法深深扎根于科學傳統(tǒng)”??茖W文化內(nèi)蘊的批判精神總是不斷地越過科學的邊界進入非科學領域,從而把科學批判的鋒芒,引向人類精神生活的更廣闊領域,影響并推動著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文學等領域的創(chuàng)新。在近代的中國,也正是因為科學具有如此巨大的解放思想的力量,科學才成為“五四”運動的一面旗幟,并泛化為一種價值信仰體系,具有無上尊嚴的地位。胡適在1923年的“科玄之爭”中指出:“自從中國講變化維新以來,沒有一個自命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毀謗‘科學的?!盵8]
三、對科學自身的批判:促進科學的進步與革命
科學的批判性也表現(xiàn)在對已有科學概念或科學體系提出質(zhì)疑,“今天被認為是合乎真理的認識都有它隱蔽著的、以后會顯露出來的錯誤的方面?!盵9]任何科學理論如不進步, 就會蛻變?yōu)槟撤N教條。科學自身的進步與革命需要科學內(nèi)部的不斷批判。
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從科學發(fā)展的內(nèi)在機制分析了科學活動內(nèi)部的批判性。他針對傳統(tǒng)的歸納主義,認為科學理論不能被證實而只能被證偽??茖W的進步在于不斷批判舊理論,不斷清除原有理論中的錯誤。波普爾提出了科學進步的“問題、猜想、反駁、問題”的模式,他認為:“應該把科學的發(fā)展看成是從問題到問題而不斷進步的。隨著這種進步,問題的深度也不斷地增加?!盵10]恩格斯也曾肯定地說過:“科學史就是把這種謬論逐漸消除或者更換為新的,但終歸是比較不荒誕的謬論的歷史?!盵11]科學史上,哥白尼、伽利略、拉瓦錫、韋勒、達爾文、愛因斯坦正是由于分別對當時占絕對統(tǒng)治地位的托勒密體系、亞里士多德力學、燃素說、唯生命力論、上帝創(chuàng)世說以及牛頓力學體系等種種學說提出了質(zhì)疑的目光并進行了理性的批判,才建立起“比較不荒誕”的新理論。
庫恩在1962年出版的《科學革命的結(jié)構(gòu)》一書中對傳統(tǒng)的科學觀提出了挑戰(zhàn)。在他看來,科學的發(fā)展既不是單純的知識積累,也不是簡單地拋棄或者否定前人的知識,科學的發(fā)展是從前科學時期開始,經(jīng)過常態(tài)科學、反常、危機、革命達到新的常態(tài)科學。科恩1985年出版的《科學中的革命》闡述了科學革命的四個階段和判斷科學革命的四個標準科學革命的四個階段是指科學家個體自身的批判和創(chuàng)新活動、寫出研究綱領、朋友之間私下里的交流和公開出版的傳播??茖W革命的四個標準是概念的根本性變化,標準的或已經(jīng)被接受的解釋規(guī)范的徹底更迭,出現(xiàn)新的假設、公理,可接受性知識的新的形式。參見:庫恩著、魯旭東等譯:《科學中的革命》,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33~63頁。,并以此作為分析框架,結(jié)合從17世紀到20世紀這400年間科學與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考察了歷史上的科學革命以及人們對這類事件的認識,認為并非所有的科學革命都像庫恩所說的那樣源自危機。他認為,誘發(fā)科學革命的因素既可能是新的理論或新的發(fā)現(xiàn),也可能是現(xiàn)有信息的新的綜合或應用范圍的擴展,或是新的研究方法或儀器設備的發(fā)明??茖W革命是科學進步的一種形式,是科學理論體系的根本性變革,是觀念形態(tài)的轉(zhuǎn)變,其結(jié)果將導致科學圖景的徹底改變。
拉卡托斯既不滿意波普爾的否證主義,也不滿意庫恩范式的模糊性和選擇范式的非理性標準。他認為,波普爾和邏輯經(jīng)驗主義者把注意力只集中到證據(jù)的支持和反駁上,不能揭示科學的合理性,而庫恩等人的科學革命觀沒有為范式的選擇提供客觀的標淮,陷入了相對主義。為了強調(diào)科學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科學進步的合理性,拉卡托斯提出了研究綱領模式,強調(diào)科學理論發(fā)展的不斷自我完善。拉卡托斯認為,一個科學研究綱領都有一個“硬核”,“硬核”是一個科學理論的核心,“硬核”是不可反駁的。在“硬核”的周圍有—圈“保護帶”,“保護帶”由一些輔助性假說構(gòu)成,新發(fā)現(xiàn)的“反?!敝粚Α氨Wo帶”里的輔助性假設產(chǎn)生影響。這樣,反常性的反駁就不會傳導到“硬核”。當然.如果綱領不能再預見到新穎的事實,可能就必須放棄其“硬核”。換言之,“硬核”在某種條件下是可以崩潰的。
上述三種關于科學進步的理論,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對原有理論的質(zhì)疑與批判,通過批判促進科學的進步,只不過表述的方式有所不同。在波普爾那里是對原有理論的證偽,在庫恩和科恩那里是范式的變革,而在拉卡托斯那里則是“保護帶”的變化。這種質(zhì)的變化都可以稱為“科學革命”。
四、對科學技術及其影響的批判:為科學的合理性而辯護
科學的合理性受到三方面的夾擊:一是因科學技術的濫用和誤用而懷疑科學的價值與科學存在的合理性;二是科學在近代以來的發(fā)展衍變成科學主義擠壓了人文文化,從而遭到人文學者的誤解甚至詆毀;三是現(xiàn)代迷信打著科學的旗號從外部敗壞科學的名聲。因此,需要對科學技術的應用及其影響、科學主義思潮和反科學思想以及偽科學等加以批判,為科學的存在和發(fā)展提供合理性的辯護。在中國文化的語境里,更需要科學界內(nèi)部對技術及其影響加以批判和價值澄清,為科學的合理性存在加以辯護,提升人們把握科學發(fā)展方向的能力和動力。
科學是知識系統(tǒng),不同于技術,它既不同于經(jīng)驗層面的技術,也不同于科學層面的技術。技術是行為系統(tǒng),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明是運用科學理論的過程,是改造世界的手段。嚴復在《原富》一書的按語中寫道:“蓋學與術異。學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術者據(jù)已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學主知,術主行?!绷簡⒊凇秾W與術》一文中曾說:“學也者,觀察事物發(fā)明其真理者也;術也者,取所發(fā)明之真理而致諸用者也?!爆F(xiàn)代話語體系把科學與技術縮寫成“科技”,模糊了科學與技術的差異。這一模糊混淆了科學與技術影響的差異。丁文江曾辨析科技影響與科學的差異,認為工業(yè)發(fā)達是科學的結(jié)果之一,但實驗室和工廠具有質(zhì)的不同:“實驗室是求真理的所在,工廠是發(fā)財?shù)臋C關?!盵12]
盧梭、韋伯、胡塞爾、海德格爾、馬爾庫塞、霍克海默和哈貝馬斯等人都曾揭示和批判過科技所造成的問題與危機,對科技背景下人類的命運表示極大的憂慮。馬爾庫塞說:“單面思想是由政策制定者及他們的大眾信息籌辦員們系統(tǒng)地促成的。他們的論域為自明的假說充斥著,這些假說經(jīng)過不停而獨占性的重復,變成了催眠的規(guī)定或命令。”[13]馬爾庫塞正確地指出,以現(xiàn)代技術武裝起來的大眾媒體壓抑人的批判性,造成單向度的人。在他看來,科學技術的高度發(fā)展和工業(yè)化并沒有帶來人的解放,相反卻使科學技術自身成了全面統(tǒng)治人的工具,帶來了對人性的更深的壓抑。技術實現(xiàn)了對人最全面、最徹底的控制,人創(chuàng)造的技術反過來控制人、奴役人,技術的異化使人在生產(chǎn)和政治領域變成了可以像物品那樣進行計算和控制的客體?!皢蜗蚨鹊娜恕币褑适Я恕芭械摹被蛘哒f“否定的”向度。科學技術成了“一種阻礙人們?nèi)グl(fā)現(xiàn)社會危機之真正原因的形式”。科學技術被推向了人文的對立面,科學存在的合理性受到廣泛的質(zhì)疑??茖W與技術盡管有關聯(lián)性,但畢竟不是同一事物,對技術的濫用和誤用需要加以批判,但是科學文化和科學精神仍需要提倡與培植。
在哲學層面,科學主義將科學視為唯一或最有價值的知識,普特南已注意到了這一點:“科學的成功把哲學家們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致認為,在我們愿意稱之為科學的東西之外,根本無法設想知識和理性的可能性?!盵14]科學接受著人類盲目的贊頌與膜拜,享受著過分的尊榮,其日益顯現(xiàn)的霸權(quán)地位受到攻擊。雅斯貝爾斯認為,現(xiàn)代人不知道科學的本真意義,他說:“目前整個世界彌漫著對科學的錯誤看法??茖W享受著過分的尊重,由于現(xiàn)實生活秩序只有通過技術才得以治理,而技術則通過科學才成為可能,所以,在這個時代里人們產(chǎn)生了對科學技術的信仰。但是,科學的本真意義被遮蔽,人們僅僅欽佩科學的成就,卻并不明白科學的奧義。因此這種盲目的信仰只能變成迷信?!盵1]142雅斯貝爾斯從另一維度道出了科學合理性存在的危機,即在物質(zhì)層面,人們信仰的只是科學技術的成就而不是科學文化,現(xiàn)代科學教育傳播了科學知識,甚至包括科學思維與科學方法,但現(xiàn)代人仍然缺乏科學精神??茖W主義思潮和反科學思潮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都應該成為科學批判的對象。
偽科學(Pseudoscience)借用科學的名義有意識地把違反科學的內(nèi)容說成是科學,把沒有科學根據(jù)的非科學理論或方法宣稱為科學,如西方的星占學、前蘇聯(lián)李森科的“無產(chǎn)階級遺傳學”等。偽科學不同于一時的科學錯誤,它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冒充科學,把已經(jīng)被科學界證明不屬科學的東西當作科學對待,并且長期不能或者拒絕提供嚴格的證據(jù)。偽科學不同于非科學,非科學的理論如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宗教、文化、藝術等人文社會學科以及魔術等表演活動各有其存在的價值。偽科學常與科學研究中的作偽或者故意違背科學研究的慣用程序等活動相伴隨。偽科學活動在世界各地都有市場:一方面是因為科學相對發(fā)達,科學的社會聲譽良好,“科學的”意味著就是“正確的”,科學有被利用的價值;另一方面是因為科學固有的局限性,它不能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于是偽科學就有了活動的“舞臺”。因此,對現(xiàn)實中的偽科學持續(xù)地加以揭露和批判,防止現(xiàn)代迷信等偽科學的活動從外部敗壞科學的名聲,這也成為科學批判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 鄒進,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
[2] 新舊個人主義——杜威文選[M].孫有中,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157.
[3] 吳宏志,劉春杰.批判性思維——以論證邏輯為工具[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1.
[4] PETER A ?F.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executive summary) [M]//The Delphi Report, Millbrae, CA.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90.
[5] 瓦托夫斯基 M W.科學思想的概念基礎——科學哲學論[M].范岱年,譯.北京:求實出版社,1989.
[6] 許良英.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35.
[7] R.沃斯爾諾,J.D.享特,A.伯格森,等.文化分析[M].李衛(wèi)民,聞則思,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16.
[8] 張君勱.科學與人生觀[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9.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恩室,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24.
[10]波普爾.猜想與反駁[M].傅季重,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222.
[11]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馬恩室,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89-490.
[12]丁文江.玄學與科學——評張君勱的《人生觀》[M]//張君勱.科學與人生觀.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50.
[13]赫伯特·馬爾庫賽.單面人[M].左曉斯,等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2.
[14] H.普特南.理性、真理與歷史[M].童世駿,李光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196 .
(責任編輯:鐘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