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現代化教育工作的不斷推進與發(fā)展,在教育過程中更是加大了對美育教育的重視程度。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以其自身獨特的韻律形式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音樂工作者的重視,將古詩詞歌曲與小學音樂課程教學進行有機融合,已經成為當前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課題。本文立足小學音樂教學實踐,簡要分析了古詩詞歌唱教學應用的基本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從教學實踐出發(fā),對古詩詞歌唱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教學應用策略進行了闡述,旨在分享教學經驗,以期對小學音樂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有所幫助。
關鍵詞:古詩詞歌唱;小學音樂;教學應用
一、 引言
中國古詩詞類型繁多,大多有著自身獨特的韻律,與音樂課程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立足現代化課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實現古詩詞歌唱與小學音樂課程教學的融合,是當前眾多音樂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傳承文化課程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從當前小學音樂課程教育現狀分析,如何在小學音樂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古詩詞歌唱內容是所有音樂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問題。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較強的求知欲望,借助有效的教學策略,充分發(fā)揮古詩詞歌唱在音樂教學中的優(yōu)勢,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和音樂素養(yǎng)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 古詩詞歌唱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應用中的基本原則
(一)遴選古詩詞歌曲,拓寬教學層面
在小學音樂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學習需求和課程教學實際需要出發(fā),合理篩選古詩詞歌唱的對象,確保詩詞內容與音樂風格相適應,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在學習《嘀哩嘀哩》這首歌曲時,所反映的應是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如果在教學拓展環(huán)節(jié)過程中選擇的古詩詞內容是寒冷的冬天,或者是詩詞歌曲與《嘀哩嘀哩》歌曲情緒不一致,則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可以選擇與之對應的《詠柳》《春曉》等內容進行學習,提高詩詞內容與音樂風格背景的適應程度。
(二)借助古詩詞歌曲,豐富教學素材
旋律、節(jié)奏是音樂的血肉和骨架,是音樂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古詩詞歌唱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側重地對學生傳授古詩詞韻律和節(jié)奏的相關知識內容,增強學生的樂感,拉近學生與古詩詞歌唱之間的距離。如教學《春曉》這首歌曲時,教師應幫助、引導學生對旋律裝飾音在這首歌曲中運用的理解。“眠、花”二字裝飾音的處理,強化了語言聲調的趨勢,既美化了音調,又強調了語調,同時又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征。
(三)挖掘古詩詞歌曲,培植學生情感
古詩詞和音樂形式一樣,都能夠直觀的表達人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融合詩詞內容與音樂情感之間的關系,加強學生對詩詞內容的情感體會與表達,更好地實現詩詞歌唱與情感的統(tǒng)一,促進二者的相互協調。如在教學《憫農》這首歌曲時,要引導學生體驗到農民伯伯耕種的艱辛,教育學生要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含義,從小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情操。教學《村居》這首歌,通過對孩童們“放紙鳶”的描寫,要引導學生多注意觀察身邊的點點滴滴,多發(fā)現生活中細小的美,從而表達出對春天的熱愛之情。
三、 古詩詞歌唱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教學應用分析
(一)借助吟詩誦讀,讓古詩詞歌唱豪情滿懷
1. 營造吟唱古詩詞的課堂氛圍
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是小學生的顯著特點。音樂教學中,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都要都要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精心設計,以期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歌唱古詩詞之前,通過有效的課前吟詩誦讀,品味詩意,讓學生學習并體會古詩詞的意境與情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意。同時,更容易將古詩詞融入音樂課堂學習中。誦讀學習是小學生熟練掌握古詩詞的重要學習方式。小學音樂教材中,如李紳的《憫農》、李白的《靜夜思》等詩歌,大多以歌謠體為主,詩詞內容簡單易懂,誦讀的韻味也朗朗上口。通過誦讀,讓學生掌握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詩歌中的意境展開聯想。加入恰當的音樂旋律,讓學生感受古詩詞歌唱蘊含的意境之美。在指導學生誦讀吟唱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對個別字詞古音的讀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也可結合低年段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插圖內容,讓小學生更容易、更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含義,從而提升誦讀學習的質量與效率。
在教學中,教師也可采用恰當的音樂旋律為誦讀伴奏,使得音樂與古詩詞相得益彰。以不同的音樂旋律渲染不同情緒的古詩詞意境與情感,幫助學生對相關詩詞作品的理解。中高年級學生的詩詞誦讀,也可適當融入學生便于理解和學習的音樂元素。如在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前,可以為學生播放最近中央電視臺的經典詠流傳節(jié)目《明月幾時有》,借助現代的、嶄新的、全新的音試聽手段,大大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誦讀和歌唱學習的興趣。
2. 體驗古詩詞所表達的意境情懷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每一首詩詞內容都包含了真實的意境與情感。在小學音樂與詩詞歌唱的融合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單一的要求學生進行背誦和默寫,小學生很難準確地掌握詩詞背后所蘊含的情感與意境,從而影響歌唱學習的真實情感流露。透過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可以體驗詩人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古詩詞歌唱學習過程中,要幫助學生發(fā)掘詩詞背后的歷史與情感,以提高學生認識和理解,進而在歌唱學習過程中,能夠正確地表達情感。如:在學習陸游的《示兒》這首詩詞內容時,這首詩是詩人在彌留之際寫給兒子們的,但是這首詩創(chuàng)作背景與學生日常的生活環(huán)境相差甚遠,學生在歌唱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在較短時間內體會到詩人那種可望而不能見證祖國統(tǒng)一的傷感情懷。如何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呢?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示兒》的時代背景。通過播放民族英雄、詩人辛棄疾一生抗金的戰(zhàn)斗視頻,引導學生了解宋朝被金國侵占的歷史背景,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進而對《示兒》中那種渴望看到祖國統(tǒng)一而又無法見證的情感進行揣摩和體會,以加深對詩歌內涵意境的理解。
(二)拓寬教學策略,讓古詩詞歌唱激情綻放
小學音樂課程的主要意義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熱愛,激發(fā)學習音樂興趣,提高音樂素養(yǎng),提升鑒賞美的能力。為了更好地提升音樂課程教學效果,進一步促進小學音樂與詩詞歌唱的融合,強化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借助有效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詩詞歌唱教學的質量。如:可以借助戲曲歌唱的形式,引導學生保證字正腔圓,注意氣息的轉換。再如:學習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這一古詩詞歌曲時,通過播放《送別》《友誼地久天長》等歌曲營造學習氛圍,渲染詩詞歌唱的場景,激起學生情感共鳴。然后再引導學生聯想自己與朋友分別時的場景,最后適時地引入課程內容。也可借助多媒體、班班通等現代教學手段,為學生播放有關別離的視頻,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送別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
發(fā)聲練習可以為古詩詞歌唱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將發(fā)聲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省略,忽略了小學生基本功的訓練,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不利于學生音樂技能的提升,同時影響了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質量。小學生正處于生理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面臨著變聲的問題,因此,古詩詞歌唱之前的發(fā)聲練習至關重要。在進行古詩詞的歌唱教學時,可根據每句古詩詞歌曲最后一個拉長音字的韻母進行訓練。如歌曲《春曉》,四句詩的最后一個字是“曉、鳥、聲、少”,可以看出每句最后一個拉長音字的主要韻母是“ao”,因此,在教學《春曉》歌曲時,我們的發(fā)聲練習就應該結合“ao”來訓練,這樣學生演唱起這首歌,口型、聲音等就容易達到演唱要求,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緊扣教學反思,讓古詩詞歌唱更加美好
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并不是孤立存在于課堂學習上,做好教學后的反思工作能更好地完善音樂教學策略,進一步促進教學質量提高,帶動學生音樂素養(yǎng)全面提升。如教學古詩詞《春曉》歌曲,課后,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反思。
1. 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是否恰當?教材分析是否到位?學情分析是否全面?教學目標是否合理?教學重難點是否精準?教學準備是否充分?教學過程效果如何?課后總結是否富有激勵性?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是否步步深入、環(huán)環(huán)緊扣?
2. 教學過程:導入環(huán)節(jié)是否運用了多媒體、班班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引導學生欣賞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色圖片,是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用其他方式導入嗎?在歌曲教學中,是否介紹了詞作家孟浩然、曲作家谷建芬的生平、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是否了解了詞曲作家取得的成就?這首歌曲的演唱順序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我講清楚了嗎?曲式結構如何標記?裝飾音、一字多音、附點、休止符、后半拍演唱等,都是識譜教學的難點,有沒有更好的教學方法?學生吸收的如何?如何引導結束句的演唱,效果會更好些?學生理解了這首詩的含義嗎?整首歌曲表達的情感,學生體會了嗎?
3. “做個小小作曲家”拓展延伸,我用《春曉》歌曲旋律,演唱《登鸛雀樓》歌詞。同一旋律,演唱不同的詩詞,兩首歌曲的情緒、意境是否吻合?為什么聽課的專家認為這樣的安排不合理?
4. 縱觀整節(jié)課,老師的基本功扎實嗎?鋼琴伴奏、歌曲范唱、教學方法、駕馭課堂能力水平如何?整節(jié)課教學亮點、敗筆在哪里?等等。
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反思,我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提升了古詩詞內容教學質量,讓小學生更加喜歡上古詩詞歌曲。
總而言之,新課程教學的發(fā)展為小學音樂課程教學內容的革新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在古詩詞歌唱教學與小學音樂教學融合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科教學需求和學生學習認知特點出發(fā),合理選擇教學素材,借助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參與古詩詞歌唱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通過不斷地教學實踐與反思,循序漸進提升小學生音樂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孫明鈺.談古詩詞與小學音樂教學的融合[J].黃河之聲,2016(20):74-75.
[2]朱忠華,孫嘉萍.古詩詞歌唱在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7(8):259-260+262.
[3]周惠燕.古詩詞歌唱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應用[J].考試周刊,2019(34).
作者簡介:林光平,一級教師,福建省漳平市,福建省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