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選課走班背景下如何幫助學生建立歸屬感?

2020-05-03 14:00王春易
中小學管理 2020年3期
關鍵詞:選課走班教學班歸屬感

王春易

摘要選課走班背景下,學校教學沒有了行政班,學生按照個性化課表到不同教室上課,對學生歸屬感的建立提出了挑戰(zhàn)。北京市十一學校充分發(fā)揮課程多樣性和選擇性的特點,通過教學班建設、學科教室建設,從多個維度幫助學生建立歸屬感。

關鍵詞 選課走班;歸屬感;學科教室;教學班;活動類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0)03-0043-03

歸屬感是個體與所屬群體間的一種內(nèi)在聯(lián)系,是自己被團體認可與接納時的一種感受,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固定的行政班、固定的同學和教室,往往有利于學生建立“我是某某班一員”的意識,歸屬感相對容易形成。北京市十一學校(以下簡稱“十一學?!保嵤┻x課走班后,學生根據(jù)所選課程走班上課,不同的課程在不同的學科教室,與不同的老師、同學接觸。學生由從屬于一個行政班變成了屬于多個教學班,這種流動的狀態(tài)會不會讓學生缺少歸屬感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歸屬感的形成與安全感、參與感、相似性三種因素有關。在一個團隊中,一個人擁有越強的安全感、參與感和越多的志同道合、關系親密的伙伴,越容易找到歸屬感。概括地說,歸屬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與情感的建立有關。一個人與其他人、與團隊,甚至與空間或者地域建立起深厚的情感時,他也就找到了歸屬感。因此,幫助學生建立歸屬感,也要圍繞學生與伙伴、團隊、空間等幾個維度的關系下功夫。經(jīng)過多年探索,十一學校充分發(fā)揮課程多樣性和選擇性的特點,通過教學班建設、學科教室建設,從多個維度幫助學生建立歸屬感。

一、建設選擇性課程,讓學生找到有歸屬感的人群

一個團隊越具有共性,越具有凝聚力,就越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歸屬感。在這方面,十一學校的選擇性課程具有獨特價值,在幫助學生建立有歸屬感的“新團隊”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1. 分層分類課程,幫助學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十一學校的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實施分層課程,這些分層課程是為不同學習基礎、不同發(fā)展方向以及高考選考不同科目的學生準備的。課程分層分類,方便了學生選擇課程,讓具有共同志趣愛好的同學更容易走到一起,形成新團隊。

例如:高中物理有物理Ⅰ、Ⅱ、Ⅲ三個層次的課程。高考不選考物理的學生可以選擇物理Ⅰ;而選考物理的學生,又可以根據(jù)自己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和學習基礎,選擇物理Ⅱ或物理Ⅲ。這樣,在物理Ⅲ的教學班里,就集中了一批特別喜愛物理學并有志于從事物理專業(yè)研究的學生,他們更容易結成學習伙伴,進行更加深入的物理研究。在物理Ⅱ的教學班里,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比較相近,他們之間的合作交流、小組研討更加充分,彼此之間更容易獲得認可。而在物理Ⅰ的教學班里,由于學生高考不選考物理,老師更容易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基礎控制教學難度,讓學生獲得物理學習的成就感。

分類課程同樣有利于學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例如:體育屬于分類課程,學校共開設了包括田徑、游泳、籃球、足球、武術、攀巖等34個模塊的分類體育。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特長進行選擇。分類課程不僅提高了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共同的愛好、相近的水平也將學生緊緊地連在了一起。課堂上他們可能是分組的對手,課下的運動場上他們又可能是一個團隊的隊友。由于每個學期課程都要不斷地選擇,學生在發(fā)現(xiàn)自己潛能和特長的同時,也結識了一個又一個志同道合的新伙伴。

2. 綜合類課程,讓學生在活動中建立親密關系

綜合類課程由于其綜合性與實踐性的課程特點,在幫助學生建構新團隊上跨度更大,范圍更廣,一個課程可能包含從初一到高三六個年級的學生。這類課程的實施也常常需要走出教室,離開校園,到自然博物館、社區(qū)和科研院所來進行。這就為學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更大的舞臺,幫助學生在更大范圍內(nèi)找到新伙伴,結識新朋友。

例如:“戲劇課”就是整合了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門類的綜合課程。在一個劇目中不僅有男女角色,也會有年長和年幼角色,所以在選課時,學校打通了年級的界限,進行跨年級選課。這樣一個劇組中就會有不同年級的學生,為學生提供了更廣的交流范圍。同時,為了促進學生更有效地溝通和交流,學校還要求選擇戲劇課的學生不僅要承擔一個角色,同時還要承擔一項劇務,如負責服裝、道具、燈光、舞美等。這樣的課程設計極大地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協(xié)商,促進了團隊建設,也讓學生找到了多個位置,更容易得到同伴的認可。

學校的綜合類課程除了包含戲劇課在內(nèi)的藝術課程外,還有游學課程、高端項目研究課程,以及多種綜合活動類課程。這些課程在建設和實施中,都會想盡辦法讓學生之間建立連接,幫助學生找到有歸屬感的人群。

在學校層面,有三種活動類課程。第一種是面向全校的大型活動類課程,如“開學典禮”“狂歡節(jié)”“紅窗匯”等。第二種是校園特色文化日活動類課程,如“感恩日”“道歉日”“同伴關系日”等。第三種是學生社團活動類課程,學校有200多個社團,由學生自發(fā)組織,自主建立。雖然每種活動類課程的規(guī)模不同,但是都包含明確的課程目標、活動主題、活動內(nèi)容和評價方式。選擇這些課程的學生,不僅是課程的參與者,更是課程的設計者與建設者,他們在一起交流研討,在歷時數(shù)周的磨合碰撞中結下深厚的友誼。

在年級和學科層面,活動類課程更是百花齊放,有“百家貓”學生講堂、各種沙龍分享,以及“講演比賽”“建模大賽”“實驗創(chuàng)新賽”等。這些活動類課程,為學生搭建了發(fā)現(xiàn)自我、展示自我的平臺,也為學生獲得更多的認同感、結識新伙伴提供了機會。

二、建設教學班,為學生建立有歸屬感的“班集體”

選課走班后,學生沒有了行政班,但是有很多個教學班。對某一個具體的教學班而言,學生、教師、教室還是固定的,所以教學班就像行政班的姊妹,它可以從“班級”的層面為學生提供歸屬感。教學班的任課教師就是班主任,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歸屬感是教師的重要責任。

1. 用文化和價值觀凝聚歸屬感

首先,十一學校的《行動綱要》中關于幫助學生建立歸屬感、關注學生全面成長、建立良好“學生觀”有明確規(guī)定,這是全體教師已經(jīng)形成的文化共識,是十一教師共同的價值追求。例如:“讓每個孩子在教學班中找到存在感,建立歸屬感,取得成就感”“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師生關系的主導方在教師,教師應該主動承擔起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責任”“全人教育,學科教育與學科育人并重,全面關注學生的成長”。

其次,每位教師在學校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彰顯個人特色,建設更具個性的教學班文化。例如:有的教室門上貼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引導學生深耕學問,交往有真學識的人。有的教室倡導“關注結果,更要重視過程”,引導學生腳踏實地,重視過程的積累。有的教室貼著“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引導學生要有責任擔當,認真履行“衛(wèi)生天使”的職責。更多的教師則會從良好習慣和做人準則出發(fā),與學生共同制定“班級公約”。由于公約是學生全員參與、民主協(xié)商形成的,所以每一位學生都會通過班級公約約束自我,從而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

2. 用尊重和平等匯集歸屬感

伴隨課程的多樣性和選擇性,課堂教學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關注學生的個別化需求,在學習方式上也更加尊重學生,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性,讓教學班里的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學習起點和目標,用尊重和平等匯集歸屬感。

當學生的學習過程展開,教師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更多的差異和特質。首先,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教師為其提供的學習資源就不能整齊劃一,而是需要為學生準備有一定梯度的學習資源,如不同難度的試題、不同層級的閱讀文本等,體現(xiàn)出差異性。其次,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路徑不同,教師就需要針對聽覺型、視覺型、動覺型等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生,提供不同種類的資源,如文本資源、實驗資源、音視頻資源等。再次,不同學生在不同方面各有特色,有的學生喜歡閱讀,有的學生愛做筆記,有的學生喜歡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善于傾聽,有的學生思維縝密,有的學生合作意識強,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強,等等。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斷地發(fā)現(xiàn)學生,另一方面需要不斷為不同的學生搭建平臺,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使他們獲得成就感。同時,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分享、展示、交流、合作的機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和學習團隊,建立歸屬感。

三、建設學科教室,為學生營造有歸屬感的學習空間

選課走班后,學生擁有了自己的個性化課表,到學科教室去上課。建設好學科教室,為學生提供更專業(yè)、更豐富、更舒適的學習空間,既能助力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建立歸屬感。

1. 打造學科魅力,讓學生不請自來

教室是學生在校園里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哪間教室能留得住學生,哪間教室也就更能發(fā)揮教育功能。因此,教師要努力打造有學科特色的、實現(xiàn)學科育人功能的教室,讓教室不僅成為學科的領地,還是學生探究的樂園、精神的家園。例如:在十一學校,語文教室營造了“最適合閱讀的地方”,通過布置書畫、書架、詩詞墻,讓古雅書香之風撲面而來。生物教室里的花草、小動物,學生做的果酒、泡菜等,讓學生和這里的花草魚蛙一起呼吸、一起成長。政治學科的“思辨墻”、英語學科的“TED·十一”講演臺為學生搭建了思考和表達的空間。地理學科建設了“數(shù)字星空教室”,以激發(fā)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空間想象力。技術學科的教師更是將服裝設計教室、機器人教室、汽車設計教室打造得更加專業(yè)化,有特色。

總之,教室有了濃厚的學科氛圍和教師的專業(yè)特色,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激發(fā),他們就會愿意“泡”在這樣的教室里愉快地學習和生活,歸屬感也就自然而自然地產(chǎn)生了。

2. 豐富學習資源,讓學生沉浸其中

在十一學校,教師用豐富的學習資源充實自己的學科教室,把資源放在離學生最近的地方,讓各種學習資源“看得見”“摸得著”,以幫助學生隨時隨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例如:學科教室里配備了各個版本的教材、為學生編寫的學習讀本、與學科緊密相關的圖書資料、教師講義、聯(lián)網(wǎng)的電腦、打印機等。學生進入學科教室后,就像進入一個專業(yè)的閱覽室,可以通過閱讀各類與本學科相關的文獻資料、圖書、雜志展開學習。像物理、化學、生物這樣的實驗學科,學科教室內(nèi)不僅有大量圖書、文獻資料,還有大量模型、標本、儀器、掛圖等實驗設備,如生物教室里通常有顯微鏡、恒溫培養(yǎng)箱、加熱水浴鍋、DNA擴增儀等,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進度隨時進行實驗,展開探究。

豐富的學習資源往往讓學生進到教室后流連忘返,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學科教室有了專業(yè)上的認同,更愿意沉浸其中,學習更加投入和深入。

3. 記錄成長足跡,讓學生充滿依戀

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地方,是學生思維發(fā)展、個性張揚的地方。教師要及時捕捉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精心保存下來,將其作為教育資源再次反哺學生,使學科教室內(nèi)始終留有學生學習生活的痕跡,讓學生“看得見自己的成長足跡”。

在十一學校的學科教室,學生的習題集、作文、課堂筆記、讀書反思、書畫、制作的模型和工藝制品等,都被放到教室的墻上、窗臺上,甚至房頂、地面上進行展示。學生的作業(yè)、作品讓學科教室彌漫著成長的味道,讓學生品嘗學習中的收獲、體驗成功的喜悅,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另外,學科教室還開發(fā)出一些用來增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區(qū)域,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比如:有的學科教室開辟有“每日一題”“互助答疑區(qū)”“讀書角”等,這些區(qū)域人人可參與,人人可展示,成為學生思考和交流的領地。此外,學科教室里還擺放著一些學生學習生活的照片、值得回憶的圖片,記錄了學生之間的相互協(xié)作與勉勵,記錄著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精彩過程和難忘瞬間。

當教室里有了學生校園生活的青春記憶,有了可見的學習過程和階段性學習成果時,這間教室就更容易讓學生找到情感上的歸宿,他們就會對這間教室充滿無法割舍的依戀。

總之,歸屬感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都很重要。從選課走班的實踐來看,學生所屬群體、所占空間呈現(xiàn)多樣性的特點,歸屬感的來源也隨之更加豐富。歸屬感的建立也從過去“我要在這個集體中找到我的位置”,擴展為“我可以創(chuàng)建一個團隊來證明我的存在”“我可以選擇一間我喜歡的教室來學習”“我可以和其他同學組成一個小組來完成任務”。這些途徑對學生建立自我意識、認識自我也有很大幫助。

(編輯 崔若峰)

猜你喜歡
選課走班教學班歸屬感
雅韻·智慧·健康
學校教育中歸屬感培養(yǎng)的思考
歸屬感:班級建設的紐帶
澳大利亞教育研究理事會發(fā)布學生歸屬感報告
普通高中教學班與行政班管理的分析
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選課走班教學思考
選課走班形勢下的分層化學課程建設實踐研究
圍坐在圓桌旁開會,氣氛更和諧?
“分層-分類”選課走班復習策略設計
加強教學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