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琳 李丹
摘 要: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馬克思主義生活世界理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從現實境遇來看,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標、教育方法、教育過程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chuàng)新應進一步完善協(xié)同育人機制,增強育人合力;整合教育資源,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打造師生融合體系,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關鍵詞: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協(xié)同育人;實踐育人
一、價值之維: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是高校整體育人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重視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馬克思主義生活世界理論的必然要求、新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一)馬克思主義生活世界理論的必然要求
首先,馬克思認為日常生活是人類存在的基礎。馬克思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fā),闡釋了日常生活在人的生存發(fā)展中的基礎性作用,他指出:“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3]只有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人們才能從事更高形態(tài)的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的人本論認為,日常生活是我們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基礎,人的一切生產實踐活動都離不開日常生活?;谶@一理論,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從學生基本的學習、生活、實踐等方面入手。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堅持“三貼近”原則,以學生日常生活為出發(fā)點、著眼點、立足點,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體驗。
其次,實踐是生活世界的本質。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盵4]實踐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現在黨團活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這些活動的開展都要通過學生的實踐來完成,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同時也是在實踐中實現思想改變的過程。因此,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學生日常生活,直面學生實踐活動,回應學生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發(fā)現學生日常行為、思想道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從實際出發(fā)對學生進行思想上、道德上的教育,達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育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另一方面,學生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感悟、有所思考,把學到的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不斷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實現更高層次的個人追求。
最后,馬克思主義的主體間性理論。主體間性是主體間關系的規(guī)定性,是指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關性、統(tǒng)一性、調節(jié)性。主體間性是兩個或多個主體的內在相關性,它以個人主體性為基礎。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5]任何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交往活動。高校要重視學生日常交往的重要作用,積極鼓勵社團組織、班級、黨團組織等舉辦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動員學生積極參與,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此不斷增強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新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首先,新時代世情、黨情、國情的巨大變化要求高校要重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緊密聯(lián)系我國社會發(fā)展的現實情況,不斷加強大學生對世情、黨情、國情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愛黨愛國、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其次,新時代要求大學生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當前我國進入新時代,新時代呼喚新青年,新時代大學生要與時俱進,密切關注時事政治,勇敢迎接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緊跟時代步伐。新時代給學生發(fā)展帶來新的挑戰(zhàn),高校要密切關注大學生的思想變化與行為傾向,立足學生的日常生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最后,新時代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要求大學生必須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隨著全球化、網絡化、信息化的日益發(fā)展,世界各國緊密聯(lián)系,各種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大學生要客觀認識國內外局勢,堅定民族自豪感、責任感、歸屬感。網絡技術發(fā)展在給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對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產生了重大影響。近年來各種思潮不斷涌現,歷史虛無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泛濫,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不良影響。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這一主陣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同時,要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視網絡空間的規(guī)范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環(huán)境。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一環(huán)
首先,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為了生活,教育必須同社會生活實踐相結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實踐等,高??赏ㄟ^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滲透,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出發(fā)點,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在實際體驗的過程中感知世界、認識自我,不斷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相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和滲透性較強,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意義重大。
其次,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思想政治理論課重在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是一個內化于心的過程,理論是否能轉化為行動還需要回到實踐中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則是內化于行的過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回應現實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確證理論的正確與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思想道德認知。高校依托傳統(tǒng)節(jié)日、主題教育日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將思想政治理論具體化、生活化,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認識社會、認識自己,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最后,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相對于社會生活而言,課堂教學是單一的理論世界,而現實的生活世界是一個善惡相混、充滿悖論的世界,只有引導學生帶著在課堂上和學校中所獲得的道德認知深入生活,直接面對生活中的矛盾與問題,與現實生活對話,才能使其自身的價值認知轉化為生活取向和行為習慣。如果我們的價值觀教育僅僅停留在課堂上和理論層面而沒有深入到生活中去,當學生面對生活時,就會被生活中的各種負面現象所遮蔽,從而動搖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認知,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則側重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對學生進行教育,能夠把課堂理論知識轉化為行為習慣,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實現情感認同、行為認同。
二、現實之維: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2006年,全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會議深刻論述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全國高校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新的特點,面臨新的挑戰(zhàn),要求我們必須對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勢下面臨的困境有清醒的認識。
(一)協(xié)同育人合力較差
“日常生活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存在領域,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的重要場域?!盵6]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有著共同的教育目標,均致力于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意義重大。然而,在實踐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協(xié)同育人合力不足,難以形成協(xié)同效應。一方面,兩者“各自為政”現象較為明顯。有學者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存在著‘重言傳,輕身教‘重理論,輕實踐‘重課上,輕課下的老問題?!盵7]思想政治理論課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側重學生的實踐養(yǎng)成,目前高校沒有充分發(fā)揮兩者優(yōu)勢互補的功能,課上和課下的交流有限,協(xié)同育人合力不足。另一方面,現實生活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無法銜接,未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溝通較少,教育教學成效不足,育人合力效果較差。理論教育和實踐活動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意義,兩者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需協(xié)同發(fā)展、相互促進,不僅要重視理論課的建設,還要重視實踐育人的重要作用。習近平指出,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1],只有重視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才能使學生知行合一,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教育方式較為單一
當前社會處在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社會發(fā)展突飛猛進,學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都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他們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單一的教育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首先,目前高校在開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學生難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和方法,無法擺脫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束縛;使用的教育方法較為單一,且缺乏創(chuàng)新性,缺乏對多種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綜合運用,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其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沒有真正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讓學生廣泛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而只是被動地接受理念的灌輸。習近平指出,應當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學生只有自覺自愿地參與到活動中,才能真正接受其中所蘊含的教育內容,取得實際教育效果。最后,當前高校對網絡平臺的重視程度較低,多數學校網站的整體設計理論性過強,內容枯燥無味,并且更新速度過慢,難以吸引學生的關注。這就浪費了一個重要且便捷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使其失去了存在的真正價值??傊斍案咝H粘K枷胝谓逃姆绞较鄬?、創(chuàng)新力與吸引力不強、學生參與度不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fā)揮有限。
(三)理論與實踐相對脫節(jié)
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能夠實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存在著較為明顯的脫節(jié)現象,這種脫節(jié)現象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即橫向層面和縱向層面。從橫向層面來看,整個教育過程在銜接方面存在問題。高校重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但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存在著諸多問題,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應對現實問題,學生思想處在矛盾之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的學習教育方面擔任著重要角色,應當予以重視。但是在實際進行過程中,各種教育方法缺乏配合,教育銜接不到位。教育方法各自發(fā)揮作用,缺乏協(xié)同性,整體育人效果較低。同時,教育與現實情況脫節(jié),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能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這就造成人力物力的不必要浪費。從縱向方面來看,部分高校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脫節(jié)現象。學生從大一新生入學到大四畢業(yè)離校,這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過程,應當構建一條完善的教育鏈條。但是縱觀目前高校教育現狀,缺乏對整個大學學習生活的整體規(guī)劃。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單一性,很多教育活動的開展只是針對于某項具體的教育目標。學生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發(fā)展狀況,應當對其加以分析,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動態(tài)。
三、實踐之維: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化路徑
習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盵8]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必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以及學生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從學生現實需要出發(fā),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針對性。
(一)完善協(xié)同育人機制,增強育人合力
習近平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盵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要正確處理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實現兩者的協(xié)同育人。首先,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運行制度。制度是行動的基礎,完善的制度體系是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學校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都建立在完善的制度基礎之上。高校要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對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劃與引導,對黨日活動、團日活動等各類實踐活動進行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建立各個部門之間聯(lián)動機制,在黨委的領導下各個部門齊心協(xié)力,共同促進教育工作向前推進。其次,要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協(xié)同育人的運行制度。明確各自的分工和職責,設置合理的教學管理制度,使教師對理論課程有遵循的標準,也要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確教育目標,作出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最后,要建立專業(yè)課教師與輔導員溝通機制。輔導員、班主任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專業(yè)課教師則是中堅力量,高校要建立健全兩者協(xié)同育人機制,實現兩者的協(xié)同配合,共同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整合教育資源,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
在當前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科學技術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樣、內容豐富。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的要求,要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新時代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首先,重視實踐育人的功能。高校師生可以定期前往博物院及文化館等開展實踐教學,這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奉獻意識,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立鴻鵠志,培養(yǎng)其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品格。其次,擴大學生參與的范圍。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對象主要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大學生,因此,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發(fā)揮實踐教學的積極作用,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廣泛而深入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要擴大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群體,避免只是少數學生參與,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社會實踐的教育功能。最后,充分運用網絡優(yōu)勢。網絡的發(fā)展給學生的學習、交往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教育與引導,實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精準化,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打造師生良性互動體系,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
習近平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盵1]專業(yè)課教師擔負著教授理論知識的職責,輔導員等日常管理工作者則負責管理學生的日常生活。學校應打造一種適宜輔導員和理論課教師之間溝通交流的融合體系,積極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專業(yè)課教師不僅要教授知識,還要主動觀察學生的行為特點,積極與輔導員溝通;輔導員等學生工作管理者也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積極與專業(yè)課教師交流,建立兩者的良性互動。學校要完善相關制度,確保輔導員不只是忙于處理日常工作事務,更要多與理論課教師進行交流,要讓他們之間的協(xié)同落到實處,使理論真正付諸于實踐,讓實踐真正地有科學理論可以遵循。其次,加強學生骨干隊伍建設。學生骨干隊伍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輔助力量。學生骨干是學生群體中較為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與學生群體的共同話題、思想訴求等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他們從學生群體中來,便于與學生打成一片,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訴求。學生骨干隊伍的職責主要是了解學生群體的日常,及時發(fā)現問題,積極與輔導員交流溝通。學生骨干隊伍能夠發(fā)揮紐帶作用,架起學生與輔導員之間溝通的橋梁,建立“學生—學生骨干—輔導員”一體化的學生工作體系。最后,充分利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資源,建立專業(yè)課教師隊伍、輔導員隊伍、后勤服務隊伍、學生社團隊伍等相互溝通的平臺。學校生活主要由課堂生活、日常生活、社區(qū)生活與社會生活三個方面構成,課堂生活是重要形式;日常生活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共同營建的生活環(huán)境與氛圍,是課堂生活的有益補充;社區(qū)生活與社會生活是學校生活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從學生的學、吃、住、娛等各個方面建立完善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綜上所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意義重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為出發(fā)點,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益補充。十九大的召開標志著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chuàng)新要緊跟時代潮流,把握時代脈搏,關注高校思政工作新變化,建立社會、學校、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一體化育人體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2]劉川生.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 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776.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56.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501.
[6]邢云文,張瑾怡.構建面向“日常生活”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2) ∶ 121-124.
[7]李輝,陳三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 ∶ 46-51.
[8]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 2016-12-09(01).
【責任編輯:張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