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yōu)秀,激發(fā)幼兒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吨改稀分兄赋觯骸斑m當向幼兒介紹我國主要民族和民族文化,幫助幼兒感知文化的多樣性”。本文以傳統文化(和政秧歌—踩高蹺)在幼兒一日活動中的應用為視角,以文獻法、觀察法、互動法為主要探索方法,參照相關文獻深入研究如何將“和政秧歌—踩高蹺”融于幼兒一日活動中。
關鍵詞:傳統文化;和政秧歌—踩高蹺;幼兒一日活動;應用
1 民俗文化“和政秧歌—踩高蹺”融于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綱要》指出:“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用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促進幼兒的發(fā)展”。環(huán)境是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fā)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發(fā)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幼兒的學習更是離不開基于本土文化的教育環(huán)境。
“和政秧歌—踩高蹺”中人物的臉譜有著獨特的藝術氣息,每一個角色的臉譜都不一樣(如:身子中女角是較為為矜持、羞澀的妝容,男生的臉譜則相對魁梧)。
可以充分利用三維空間,在園內、室內外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上注重凸顯“和政秧歌—踩高蹺”的臉譜文化特色。如:在室外走廊、樓梯分別布置臉譜展臺;在班級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上,也注重營造富有藝術文化氛圍的環(huán)境,可以根據主題活動教師與幼兒一起合作完成臉譜的繪制,并裝飾在指定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區(qū)域中,這樣幼兒隨時都可看見,同時也達到了教育目的。)
這些布置使幼兒園的環(huán)境富有趣味性、教育性、藝術性、處處散發(fā)著“和政秧歌—踩高蹺”的臉譜文化氣息,讓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充分感受與體驗民俗文化的氛圍,從而產生民俗文化的熱愛。
2 民俗文化“和政秧歌—踩高蹺”融于幼兒園區(qū)域活動
《指南》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選擇、計劃活動”。幼兒園的區(qū)域活動為孩子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機會?!昂驼砀琛雀哕E”有著得天獨厚的創(chuàng)作資源,為區(qū)域活動奠定了基礎,我們可以抓住這一契機,充分挖掘和利用民俗文化資源,為幼兒創(chuàng)設探索、實踐、創(chuàng)造的自主環(huán)境并開展豐富多彩的、具有民俗特色的區(qū)域活動。
在美工區(qū)中,教師可與幼兒圍坐成一圈,嘗試著制作不同角色的服飾、頭飾、道具等,體驗民俗文化技藝的獨特性和趣味性,感受藝術內涵。
結合民俗文化,開設了表演區(qū)“小小秧歌隊”、“我喜歡的踩高蹺表演”等,同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角色將不同服飾的特點給幼兒滲透(“四大光棍”中扮男角的戴禮帽、墨鏡,上身著白襯衣、黑坎肩、肩上斜搭宣傳政策的綬帶,下身著黑褲子,腰挎眼鏡盒、腰刀,右手持扇、左手叉腰,扭動起來,舞步矯健,動作瀟灑大方;扮女角的踩低蹺(約1.5尺),戴假發(fā),配以釵簪首飾,黑紗制成的獨辮,末端彩綢扎結,垂于膝下,上著大襟綢緞服,下身穿羅裙,一手持扇,一手拿彩巾,亦戴墨鏡,歌舞時,動作小而優(yōu)雅舒展、婀娜多姿等)。并將制作好的服飾投放其中,幼兒在開展活動時可根據自己對“和政秧歌—踩高蹺”的理解進行大膽展示。
通過制作、表演等形式,讓幼兒感受豐富的“和政秧歌—踩高蹺”文化。
3 民俗文化“和政秧歌—踩高蹺”融于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
民俗文化具有生活性、稚拙性、娛樂性等特點。符合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要求,是獨具價值的、鮮活的幼兒園課程資源。我們通過將“和政秧歌—踩高蹺”文化引入主題活動,服務課程內容,豐富課程資源,走進“節(jié)日”,拓展課程內容。努力讓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進入幼兒園,讓幼兒潛移默化地接受“和政秧歌—踩高蹺”文化的熏陶。
3.1 創(chuàng)設相關主題教學活動
(1)在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春節(jié)到了”的主題活動,并給幼兒觀看“和政秧歌—踩高蹺”視頻、圖片、臉譜、道具、裝束等相關資料,來提高幼兒對“和政秧歌—踩高蹺”的了解并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2)開展音樂、舞蹈等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可以播放“和政秧歌—踩高蹺”中的音樂,讓幼兒學唱歌曲,分角色進行自編歌詞并與同伴對唱。引導幼兒跟著音樂進行做“踩高蹺”動作,幼兒跟著節(jié)奏還可以自編動作。
3.2 戶外活動中引入“身子”活動
3.2.1 “身子”簡介
秧歌中身子是由中郎(男角)和臘花姐(女角)搭配組合而成。通常為十對四十人組成,有時也可視秧歌的規(guī)??稍鰷p,但須雙數。身子中臘花姐大多數踩高蹺(蹺高一米以上,木制),衣著打扮與“四大光棍”中女角無異。男角不踩高蹺,裝束與“四大光棍”中的男角相同。行進中的舞步聽鼓點指揮,進入表演場地時最先表演,男引女跟,左右穿插,前后照應,配合十分密切,稱作“舞花場”[傳統的稱謂是“載(音zhai,去聲)花場”],在舞的同時,在樂隊的伴奏下演唱傳統的《十盞燈》、《孟姜女》等曲令,是“和政秧歌—踩高蹺”最具地方特色的精華所在。
3.2.2 幼兒在“身子”中的玩法
在身子中男幼兒可扮演“中郎”,女幼兒扮演“臘花姐”,老師充當“指揮”,在進行初步練習時,男女生的舞蹈步伐都統一為“十字步”。幼兒熟練步伐之后可給女幼兒穿“高蹺”,男幼兒手中拿扇子,男女幼兒兩人搭配為一組進行面對面練習。將幼兒分好的小組在進行分組,可以共分兩列一列男幼兒,另一列為女幼兒。面對面跟著音樂節(jié)奏進行表演。
4 民俗文化“和政秧歌—踩高蹺”融于幼兒一日活動的意義
在《指南》和《綱要》的引領下,充分挖掘、利用、選擇適宜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民俗文化內容,自然地融于幼兒一日活動,既拓展了幼兒園課程內容,彌補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不足,又開闊了孩子們的眼界、豐富了孩子們的經驗,讓孩子們“知家鄉(xiāng)、愛家鄉(xiāng)”,有效的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發(fā)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