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體育概念的存在論建構

2020-06-15 21:26付杰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20年6期
關鍵詞:存在論整體性

摘 要:體育概念的研究受到研究者思維方式的制約,一直深陷在“主客二分”的窠臼之中,把體育概念看成存在者或者從存在者中找出體育概念。研究者無法通過主觀思維從外部掌握體育概念,而必須要借助于體育中人的視角。與辯證邏輯把人作為體育精神自我實現(xiàn)的中介不同,體育存在論認為體育概念并不需要揚棄自我意識,而是人先驗地處在體育世界之中,從“無我”狀態(tài)把自己理解為“物我”和“本我”兩種狀態(tài)。正是“本我”狀態(tài)的超越性,體育存在者、體育中人的存在和體育存在本身才能作為概念被人從整體把握。

關鍵詞:體育概念;存在論;超越性;整體性

中圖分類號:G80-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76(2020)06-0097-06

Abstract:The study of sports concepts is constrained by the way of thinking of researchers. It has always been deeply trapped in the dichotomy of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It regards sports concepts as beings or finds sports concepts from beings. Researchers cannot grasp sports concepts from the outside through subjective thinking, instead, must rely on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in sports. Unlike dialectical logic that treats people as an intermediary for the self-realization of sports spirit, sports ontology holds that the concept of sports does not need to abandon self-awareness, but that people are a priori in the world of sports and understand themselves as "selfless". There are two states of "object self" and "inner self". It is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state of "self" that the existence of sports, the existence of people in sports and the existence of sports itself can be grasped as a concept from the whole.

Key words:sports concept; ontology; transcendence; integrity

體育的事實若論其古老程度,與人類其他文化不相上下,但體育的科學在我國到現(xiàn)在還委身于教育學之下。即使在當今世界,體育已經(jīng)成為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體育概念卻還沒有找到一個堅實的地基,導致體育科學的內容四分五裂。產(chǎn)生這種情況有兩種原因,其一是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觀點不同,其二是某一思維本身產(chǎn)生。這兩種原因互相交織,爭論不斷[1]。所以,體育概念的研究需要撥云見日,理清思路,然后才能向前邁步。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分析體育概念研究者的思維方式,找到體育概念研究的癥結所在,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思維模式,用事實性釋義學的研究方法,把體育中人的存在作為起點而不是把體育看成客體的主觀意識為起點,揭示出體育概念研究的真正目的:體育如何存在。

1 體育概念研究的思維分析

體育概念在我國的研究始于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在此之前,體育這個詞和現(xiàn)實的體育運動交織在一起,體育是指那些常見的身體活動的統(tǒng)稱[2]。隨著體育事物的發(fā)展,常識的體育觀念已經(jīng)“裝不下”體育的內容了,例如普通人作為強身健體的籃球運動和競技體育的籃球運動,無論是技戰(zhàn)術還是運動目標,都已經(jīng)有了顯著的差異。于是,體育概念和體育事物開始分離,“體育”進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而體育事物成為研究者的客觀對象。體育概念的研究就這樣開始了。

1.1 把概念當作現(xiàn)成事物的思維方式

“真義體育觀”第一個向常識的體育觀念發(fā)起挑戰(zhàn),該理論認為體育事物的發(fā)展已經(jīng)偏離了“正統(tǒng)”體育概念,因為通過相關史料和文字記載,“體育”起源于近代歐洲的“physical education”,所以體育概念唯一符合的對象就是“身體教育”[3]。研究者的思維方式在“體育概念(已知)=體育事物(未知)”這個等式中,把體育概念當作現(xiàn)成的,然后用來規(guī)定什么是體育事物。這種觀點看似很客觀,因為有文字明確記載,但是這種“拿來主義”搞錯了方向,因為“physical education”并不是體育概念,也只是體育概念產(chǎn)生的一個事物,不然我們如何能把與“體育”這個詞的相關文獻作為研究對象?所以真義體育觀的研究者根本就沒有觸及到概念的領域,而是一直都在客觀的對象之中。

1.2 在現(xiàn)成事物中尋找概念的思維方式

體育概念研究的目的,正是因為“體育”存在的意義是未知的,如果體育概念也是一個現(xiàn)成存在的體育事物,就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樣確定,就不需要學者去研究了,用公式表示為:體育概念(未知)=體育事物(已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開始作用于客觀的體育事物,直接把體育運動看成是可經(jīng)驗的自然物質,用屬加種差的方法進行“科學”定義,或者是對體育的外部形態(tài)抽絲剝繭。這種思維模式就好比是把體育進行解剖,最后卻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可靠的“本質”。不像物質有一個內核,而體育概念往外沒有確定的“類”,往內也沒有確定的“質”或者是唯一的“質”。研究者只能從外部將體育概念限定在某個范圍[4]。例如身體行為加上強身健體或者是人類文化等等。這種思維模式把客觀的體育看作和物質是一樣的現(xiàn)成事物,從外部進行研究,而完全不需要體育運動中的人的視角。這就好比一個沒有體育運動經(jīng)歷的人,用所謂理論的方法,就能掌握體育概念了?這種理論其實證實了現(xiàn)實中的體育運動,雖然是由場地器械和人的身體行為組成,屬于存在者的范疇,但是體育概念并不屬于存在者的范疇,而是這些存在者為什么存在的原因,屬于存在的范疇。從存在者只能逆向推理到存在者,例如對器械進行研究,可以確定它的物質構成,對人的動作進行研究,可以確定完成動作的過程。這顯然達不到研究者研究體育事物的期望,而只能加以主觀的限制,才能符合常識。所以體育概念與體育事物并不是對等的,而是屬于不同的范疇。體育概念并不能從外部的“觀察”得出,而只能是體育中的人對所從事的體育事物的理解。

1.3 把人作為“中介”的思維方式

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無法得出存在者存在的意義。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就提出了人們只能認識“客觀事物”而不能認識“物自體”。海德格爾之前的哲學家,沒有區(qū)分出“存在者”與“存在”,所以康德說的“物自體”等同于“物的自為存在”,也就是事物這個存在者自身存在的根據(jù)[5]。但凡我們用來作為研究對象的,只能是存在者,無論是思維的物還是自然的物,而存在是不能作為對象的[6]。如果說存在者是能感知或是有廣延的物,那么存在就基本等同于“不存在”或者稱之為“無”,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順著存在者逆向研究事物的本質卻總是發(fā)現(xiàn)“無”的原因。即使是自然科學中組成物質的最原始的“上帝粒子”都還沒找到,我們又如何能從體育事物中尋找到體育的“本質”呢?所以,體育概念無法從外部“觀察”,而只能是個體的理解,理解體育存在的“無”。

黑格爾的哲學,依然是主客思維的延續(xù)。為了彌補知性思維的缺陷,解決主體無法到達客體的問題,黑格爾用“精神”統(tǒng)一了所有的思維物與自然物,它從低級別的“意識”一直到最高級別的“絕對知識”[7]。其實真正的問題是意識無法到達存在的問題,因為所謂客體意識也和主體意識一樣是存在者。黑格爾把個體性作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中介,“精神”揚棄了自我意識,從而達到概念階段[8]。與康德的“人是目的”的命題不同,黑格爾認為“人是中介”,只有“精神”才是實體。例如人(個體性)通過運動技術(普遍性)的練習,而形成自己的動作(特殊性)。這個過程中,自我意識(學習過程)被揚棄達到運動技術自動化。黑格爾的“揚棄”其實是精神的否定之否定過程。“精神”從主體走進客體,經(jīng)過第一次否定,再從客體回到主體,經(jīng)過第二次否定,“精神”從“自我意識”升級成為概念,作為個體的意識,在完成了精神的使命后被揚棄。用這種理論來解釋運動技術自動化以后的人的行為,就是人揚棄了自己的意識,是“精神”從整體上把握了動作。

如果把這種思維方式顛倒,用“物質”來取代“精神”,人依然是“中介”,最后這個“概念”成為某種“物質規(guī)律”而已。比起前兩種思維方式所得出的體育概念不能令人滿意來說,最后這種思維方式才是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對待體育事物的方式。運動技戰(zhàn)術的教學、運動員的行為規(guī)范、比賽規(guī)則的制定、體育的功能與價值等等內容,都是建立在這種概念之上。這種辯證思維的體育概念不能用一句話來總結,它是最具體也是最抽象的,是精神運動的過程。總之,體育是一種精神,但是個體一旦將其作為概念把握,就要揚棄個體的主觀意識。因為在古典哲學里,人的主體性等于人的意識。例如運動技術自動化這種現(xiàn)象,要么用唯心辯證法解釋為體育精神代替了意識,要么用唯物辯證法解釋為肌肉記憶取代了意識??傊辉偈悄莻€原本的自己了。其實,體育事物更多的需要親身實踐而不是理論思考,它的概念的把握不需要自然科學那樣的論證結果,也就是說不需要借助于“意識”這個東西,它的概念就是人對體育事物的整體把握。只是,人的思維模式深陷在主客二分的窠臼中,看不到“整體把握”背后的“無”,所以才人為設定其他的東西。本文認為體育概念是人對體育事物整體把握,把握的意思是“無意識的理解”。體育事物不僅僅包括器械、場地、規(guī)則等存在者,還有最特殊的存在者——人,也只有通過人才能理解存在者的存在,包括自己存在的意義。

2 體育中人的存在

存在論與認識論不同,后者建立在意識之上,是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通常我們認為的學習活動,是主體的意識“進入”客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弄清楚客體。例如我們學習運動技術,一般認為是首先在腦海中建立一個表象,通過實踐的反饋不斷矯正這個表象,從而建立我們的動作,我們就算是掌握這門技術了。但是意識只能作用于有限的特殊事物,那么從有限的事物中獲得普遍的概念,從有限上升到無限,有什么根據(jù)呢? 存在論并不把事物作為意識主體之外的客觀對象,而是海德格爾認為的“在世界之中存在”。人并不是通過意識認識單獨的事物然后用意識把它們整合成整體,而是人本身就生存在所有事物組成的意義整體之中[6]。在此整體之中人并不需要發(fā)明語言將某個單獨的事物表達出來,因為人已經(jīng)理解了這些事物存在的意義。意識行為是把這種理解指出來,讓別人“看”到,所以認識論是建立在存在論的基礎之上的。既然這樣,我們?yōu)槭裁磿纳钪邪l(fā)展出如此多的形形色色的不同事物呢?例如體育事物組成的世界?那是因為人在這個意義整體中不只是理解了事物存在的意義,而且還理解了自己存在的意義。人在使用自然工具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這是因為人在理解自身存在的基礎上,通過意識的作用把這種理解展現(xiàn)出來,體育運動才能創(chuàng)造出來。所以體育概念是指體育中的人對自己的特殊理解方式。如果沒有這種特殊性,體育就不會從戰(zhàn)爭、游戲、祭祀等等其他事物中創(chuàng)造出來。同理,如果人們在體育運動中不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那么體育就退回到戰(zhàn)爭、游戲、祭祀等等其他的事物,甚至是消失。

有學者認為體育中的人事后的口述可以把研究者帶回到現(xiàn)場[9]。這種陳述是通過主觀意識的回憶形成,已經(jīng)被意識加工過了。從存在論上闡述體育中人的存在,需要經(jīng)過“現(xiàn)象學還原”的方法處理我們觀察到的“經(jīng)驗”,然后用“事實性釋義學”的方法表述出來。簡單說,就是胡塞爾提出的“回到事情本身”。傳統(tǒng)認識論建立在精確的計算之上,將可經(jīng)驗事物通過“質”或者“量”的轉換,從其本來的意義整體中剝奪出來,這樣使事物失去了源始的存在基礎,也就失去了“客觀性”[6]。體育中的人如果是從意識開始,那么為了解釋概念階段的無意識,就需要借助“揚棄”這個概念。而存在論認為,體育中的人是從無意識的我開始,達到概念的階段也就不需要其他概念的解釋,但是我們需要找到一個適合的視角來描述體育中的人如何理解體育世界中的存在者——人和非人的存在者。

2.1 從“無我”到“物我”的存在方式

體育中人最原始的存在方式到底是身體還是意識?傳統(tǒng)認知理論認為是意識,具身認知理論認為是身體[10]。內隱認知理論認為內隱認知比外顯認知具有更強力、無意識、自動性、遷移性等等優(yōu)點[11]?;永碚摰旎呙椎抡J為意識分為“主我”與“客我”兩種意識[12]。這些理論都認為單一的認識理論不足以解釋人復雜的學習現(xiàn)象,但是都沒有擺脫“主客”思維,認為人的學習能力是基于人的主體性。體育存在論認為,體育中的人一開始是沒有主體性,是“無我”的狀態(tài)。當他接觸到體育事物,他就要嘗試去展示他對事物的理解,這并不是從意識開始的,也不是從身體開始的,而是從“情緒”開始[6]。例如,小孩子看見滾動的皮球情不自禁去追逐。通過一種情緒的帶入,表明他處于體育事物組成的意義整體之中。這就是從“無我”到“物我”的過程。即使是成年人開始從事體育運動,他的情緒已經(jīng)被意識掩蓋,但是在運動前依然會出現(xiàn)焦慮、恐慌、興奮等情緒,這種不自主的狀態(tài)表明他在自身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于體育之中。

從情緒開始,人就被投進到體育世界中,然后他就只能去理解這個世界并且將這個世界展示出來,除非他脫離這個世界。但是人生存著,他總是在某個世界中。在此過程中,人對體育的理解,也就是體育概念從“無我”一步步地充實自己,這個充實是內容,是體育事物所組成的意義整體,也就是“物我”?!拔镂摇背晒Φ厮茉炝俗约旱纳眢w,從體型、行為習慣、運動技能等等方面,都已經(jīng)徹底融入了體育這個世界的整體之中。

“物我”其實也是另一種“無我”,因為展示的是公共的觀點或者物質的規(guī)律,他并沒有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為什么會造成這種情況呢?因為人在正常的情況下,無法規(guī)定自己有意識與無意識狀態(tài)。意識就像浮在“我”之上的東西,人會把自己的每次理解都看成是意識的作用,因為意識必然會把自己固定在某個現(xiàn)成的物上,使“我”從結果上來理解自己。例如,我們在投籃命中率不高的情況下會反思自己的動作,經(jīng)過有意識的調整后命中率又上去了,我們會將其歸功于意識的功勞。但是很多研究證實了意識對運動流暢狀態(tài)不僅沒有促進作用,反而會破壞運動流暢狀態(tài)[13]。從“無我”到“物我”,其實是意識對人的異化。

英文單詞“play”,把體育中人的“物化”勾勒了出來。有學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play”可以與空間概念詞語構成隱喻認知,而“玩”這方面是空缺[14]。人在“play”中,已經(jīng)前理論地理解身體將要做出的行為范圍,這種理解是從模糊到清晰的。但是“play”還有“扮演”的意思。很多研究把“play”理解為游戲,就是在一種規(guī)則下扮演某個角色,并且認為這是體育的起源方式。不可否認,體育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肯定有很多的形式是從其他領域“移植”過來,或者干脆就是某個其他的事物演變成如今的體育項目。但是一個游戲里面的內容可以一千多年保持不變,而體育項目則不行。阿倫·古特曼在《從儀式到記錄:現(xiàn)代體育的本質》中對play、gams、contests、sports做出了區(qū)分[15]。所以人在“play”狀態(tài)下,一般會從“玩”發(fā)展成“扮演”,雖然看起來有十分熟練的運動技能,但是他有可能不再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

2.2 從“物我”到“本我”的存在方式

在有關內隱認知的實驗中,大量證據(jù)表明,意識發(fā)生作用需要一定的條件,那就是充足的時間和合適的信息容量。要想觀察到人的內隱學習方式,實驗條件都比較苛刻,需要進入特定的學習環(huán)境,迫使人的意識產(chǎn)生“注意瞬脫”現(xiàn)象,在一定的反應時間內,提供一定的信息負荷,外顯認知失效,內隱認知開始浮現(xiàn)出來[16]。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員更容易進入注意瞬脫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隨著反應時間縮短,信息負荷增大,運動員更容易進入無意識的學習狀態(tài)[17]。這說明,在意識的表層下面,人們依然可以完成任務,甚至是做出高難度的動作。這種行為背后的“主體”并不是一個相對于外在客體的主體,而是一個融入周圍環(huán)境的主體。所以這種主體并不需要從外部去認識客體,因為他已經(jīng)內隱地理解了它們存在的意義。這種理解相對于意識的認識也有缺點,那就是它無法表達出來,一旦表達出來就只是一個體育事物,而不是這些事物存在的意義。所以,人在體育中的“物我”表達出來就是身體行為,身體行為也只是體育事物,這些特定的行為就被記錄下來成為“運動技術”。例如“文字”“數(shù)字”“姿勢”等等都是從其他事物中產(chǎn)生的“符號”。“符號”只能表達意識的內容,而不能表達“本我”的內容,這就是存在與存在者的區(qū)別。

在體育中,潛藏在意識之下一直在發(fā)揮作用的“本我”,在某些特定的時刻會被自己發(fā)現(xiàn),但是轉瞬即逝。他依然是某種情緒帶來的,那就是“畏懼”。例如在激烈的體育比賽中,遇到突發(fā)情況,與平時的練習情況不同,但是卻需要自己做出抉擇,隨著時間的臨近,就會發(fā)現(xiàn)平時發(fā)號施令的主體不見了,自己面對的是未知的境界,自己的身體也不聽使喚,這就會讓人產(chǎn)生“畏懼”的情緒。體育中的人經(jīng)常會在這種情況下放棄,在“本我”面前溜掉,就會失去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意義的機會。例如,足球運動員在教學中依據(jù)年齡進行分組,如果兩個年齡有一定差距的孩子在互相競爭,年齡大的往往意識更加成熟,更不容易帶到“本我”的面前,如果一直以“物我”的狀態(tài)成長,他就根本不會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也不會真正地理解體育概念[18]。

體育運動與其他事物不同,更加注重從幼兒階段開始訓練。如果從認識論來說,年齡越大越占優(yōu)勢。體育運動僅僅從技能評價來說,年齡確實占有優(yōu)勢,但是從實際的應用來說,越是兒童時期練習,基礎更為牢固。這種“基礎”建立在對“本我”的理解之上。“本我”的理解用存在論來闡述,可以描述為“正在存在”,“物我”可以描述為“已經(jīng)存在”。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是“物我”把自己從過去帶到當前,“本我”把自己從未來帶到當前。所以“本我”的存在方式是一種“可能性”。如果體育只是一種現(xiàn)實的重演,則根本沒有那么大的魅力,就好比一場比賽的勝負通過理論的計算就可以得出結果,這種體育就會演變成“戲劇”而失去體育的本質。當體育中的人理解了自己的“可能性”,不再因它不確定而“畏懼”,而是樂于發(fā)現(xiàn)它強大的力量,可以說這個人就真正理解了體育概念。

3 體育存在本身

體育中人的理解就是對自己存在的展示,無論是“物我”還是“本我”,都是他的存在,但是體育存在本身卻需要在“本我”的理解之上才能被揭示。體育存在本身是體育中人的“本我”理解的整體性。從認識論的角度,體育概念是普遍性,體育事物是特殊性,我們可以從特殊事物中抽象出體育概念,把概念定義為:體育是什么。從存在論的角度,體育存在本身是普遍性,體育中人對自己存在方式的理解是特殊性,只是體育存在本身不是存在者,不是實體,它是體育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意義,所以不是從人對自己存在方式的理解中抽象出一個普遍性,而是闡述體育存在本身的結構,即體育存在者、體育中人的存在和體育存在本身如何形成整體關系。體育概念的整體性是研究者對形式邏輯的無力感而發(fā)出的吶喊,如果體育概念依然是從體育事物中抽象出來,這種整體性無法從體育自身得出[19]。體育存在者是組成體育意義整體的必要結構,體育中的人把體育存在者的意義展示出來,并且把自己存在的意義一并展示出來,體育存在本身是體育中的人對體育存在者意義整體的超越,這個超越的過程能夠理解和展示并且被意識進行綜合加工而成為新的體育存在者。我們的主要目的就是把這個超越的結構闡述出來。

3.1 體育存在的超越性

存在不是存在者,它必須也必定超越存在者本身,即它和它的結構總是在一切存在者及其屬性之外[20]。超越性是一般存在的本質,當然也是體育存在的本質,如果失去超越性,體育不會存在。體育不是個別的體育事物的集合,例如足球、足球場地、足球運動員、足球規(guī)則、足球運動技術等等事物組成了足球運動。它們并不像原子組成分子那樣的集合體。體育中每個事物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所有事物組成了一個意義整體。如果一個高爾夫球落在了與世隔絕小山村,那它就沒有任何意義。意義整體不是存在者,它能夠被體育中的人先驗地理解,是人們能夠參與體育的前提,否則我們看見一個足球和一個球門也不知道要把足球踢進球門。當然體育事物也與非體育事物處于意義整體中,例如足球、生產(chǎn)足球、銷售足球等等一系列的人與事物也處于一個意義整體之中。所以,體育事物所組成的意義整體是一個小世界,處于更大的世界之中。體育運動早期的場地器材因地制宜,取材方便。例如田徑運動中的鐵餅、標槍,一開始就是戰(zhàn)斗武器,甚至運動員也只是在比試戰(zhàn)斗技巧而已,是一種偶然的事物。但是隨著體育運動的發(fā)展,場地器材專門化、運動技術專門化,體育事物就與開始的事物大不一樣。這些事物變化的原因,是處于體育意義整體中的人對自己可能存在的展示,也就是“本我”的理解自己的存在而產(chǎn)生的。

在體育中存在,就具有超越性。前文已經(jīng)分析過,“無我”“物我”“本我”都只是體育中的人對自己存在方式的理解,這種理解并不是主觀意志的選擇,而是一種存在狀態(tài),它們都具有超越性,但是只有“本我”狀態(tài)下,才能理解并展示出來。體育中的“本我”狀態(tài)是一種“臨界”狀態(tài),它超越意識和意識產(chǎn)生的所有存在者,走到“現(xiàn)在”的前面,是尚未發(fā)生之事的存在,也就只能是一種能在。無論是集體項目或者是個人項目、同場競技還是隔網(wǎng)對抗,體育項目中如果沒有超越的機制,就如人沒有了生命。前文的分析中表明人如果要從“物我”狀態(tài)進入“本我”狀態(tài),不能受到意識的干擾,要逼迫意識不能發(fā)揮作用。體育中的人無論是使用器械還是與他人的互動,都必須面臨一定時間內處理復雜信息的情況。例如控球之后的選擇、體操的落地之前的身體控制、跳水的落水之前的身體控制、對方肢體打過來的躲閃等等。在意識逃離之際,“本我”才算是恢復“主體”的地位,完全地占有身體。學者們追問體育的邏輯起點,不約而同地都與“身體”有關,例如“身體行為”“體力活動”“身體練習” 等[21]。體育運動必然與身體有關并不是研究者的主觀選擇,而是在“本我”狀態(tài)下,身體行為是處理短時間復雜情況的無意識選擇,屬于存在論問題。

3.2 體育存在的整體性

人并不只是在體育中存在具有超越性,現(xiàn)實世界如此豐富多彩正是因為人只要在這個世界中存在就必然要超越,這是人存在的意義。那么體育事物為什么會與其他事物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呢?答案就在于“本我”理解的表達方式和表達的最終目的,也就說“本我”理解始終是對自己的理解,而這種理解是通過身體行為而展現(xiàn)。體育存在是借助身體符號成為歷史事物,有些事物的存在主要是借助文字、數(shù)字、音律、圖畫等等成為歷史事物。文字與圖畫無疑是最容易保存下來的,但并不是最容易理解的。在“本我”理解基礎上,身體、行為、歷史這三者組成了一個整體,而與其他事物的存在有了明顯區(qū)別。有學者認為相較于形而上學范式,現(xiàn)象學范式下的體育哲學身體研究在理論觀念上秉承了身心一元的論調,將人視為一個包含了身體、心智、社會歷史背景的整體性的人[22]。

從存在論探討體育概念,并不能把體育概念定義為是什么東西,而是體育事物為何像我們今天看到的模樣存在著,只要我們嘗試著揭示這種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其實就達到了目的。梅洛·龐蒂批判行為主義理論把人的行為看成是條件反射,他認為身體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具有綜合與判斷的能力[23]。這種能力從何而來呢?正如前文分析所指,人只要處于某種環(huán)境之中,在他把視線聚焦到某個事物之前,他就已經(jīng)對整個環(huán)境有了某種程度的理解。那么他的身體行為就不是平時理解的那種盲目或者機械的反應,也不僅僅是經(jīng)過意識“計算”之后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對自己在此環(huán)境中存在的理解,這種理解是統(tǒng)觀的和不可描述的。所以,身體在極短時間內做出的復雜行為,就是排除了主觀意識的作用,而完全是這種統(tǒng)觀的理解,也就是對體育的“本我”理解。這種行為并不是一開始就完美的解決問題。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它的進展十分緩慢,但它的每一步都是在超越自我,也就是說以自己的可能性存在。直到這些行為能夠很好地解決問題,它們就從可能性固定下來,并且塑造身體,變成特定的行為,從而產(chǎn)生體育事物。體育事物作為歷史并不是偶然產(chǎn)生的結果,而是基于體育中人對自己存在的理解創(chuàng)造出來。體育史并不是體育事物通過世俗的時間串聯(lián)起來的東西,而是體育存在本身就有歷史性。

身體、行為、歷史構成了體育存在的整體,而人又在這個整體中“本我”地理解自己。例如,生產(chǎn)勞動、戲劇中也有著相當多的專門動作,但是它們存在的意義并不是要去理解自己,而是理解他物或者他人。體育存在者、體育存在本身、體育中人對自己存在的理解,這三個部分組成一個類似于DNA的螺旋結構。而能夠被我們從外部觀察的只有體育存在者,如各種運動項目、各種運動規(guī)則、各種運動形式。只能在特殊的情況下被觀察到的是對自己存在的理解,而完全不可描述的是體育存在本身。所以體育概念不是規(guī)定體育是什么,而只能描述體育如何存在。這個過程中,人并不需要被“揚棄”,而是始終都在事實之中,并且發(fā)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4 小結

體育概念如果是從具體的體育項目中抽象出的某類事物,那么這個事物根本就沒有本質,因為從存在者只能找到存在者。本質是存在的根據(jù),不是存在者的根據(jù)。根據(jù)是人在世界中向著能在的自由存在[24]。所以體育的本質是體育中的人向著自己的可能性存在。體育存在的意義,不在歷史中,也不在場地器械中,也不在身體動作中,而是與人對自己所處環(huán)境的“本我”理解有關,只有從體育中人的存在入手,我們才能窺見隱藏在體育現(xiàn)象背后的存在結構。體育運動有極高的教育價值、觀賞價值、文化價值等等,這些價值的根源就在于體育中的人有著獨特的存在方式。人們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想“本我”地理解自己必須經(jīng)歷重大的人生變故才有可能,這種情況塑造的就不僅僅是身體,而是整個人生。所以只有極少數(shù)人才能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而體育中的人,在“本我”地理解層次上,有著更多時間與空間來展示自己存在的意義。這才是體育真正的價值所在。雖然,人們可以在主觀意識上,選擇自己參與體育的目的,但是如果一項體育運動中的人無法“本我”地理解自己的存在,這項運動就將失去超越性,緊接著這個整體就會分崩離析,它要么成為別的事物,要么漸漸消失,只能在歷史資料中被記錄。

參考文獻:

[1]孫旭靜,付杰.對我國體育概念研究的反思與超越[J/OL].[2020-06-21].體育學刊,https://doi.org/10.16237/j.cnki.cn44-1404/g8.20200604.002.

[2]熊斗寅.“體育”概念的整體性與本土化思考——兼與韓丹等同志商榷[J].體育與科學,2004(2):8-12.

[3]韓丹.論體育概念之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2,33(6):1-11.

[4]陸作生.我國體育概念的界定[J].體育學刊,2010,17(12):1-5.

[5]張世英.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35.

[6]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5.

[7]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M].賀麟,王玖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8]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06.

[9]張震.身體的詮釋——《體育與科學》工作坊學術沙龍“體認的運動心靈塑造與顯現(xiàn)論的運動身體圖式”主題述評[J].體育與科學,2017,38(6):16-21.

[10]葉浩生.認知與身體:理論心理學的視角[J].心理學報,2013,45(4):481-488.

[11]張衛(wèi).內隱學習及其特征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1):56-63.

[12]喬治·H·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M].趙月瑟,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155.

[13]王進.壓力下的“Choking”:運動競賽中努力的反常現(xiàn)象及相關因素[J].體育科學,2005(3):85-94.

[14]杜雪梅. 對英漢語教學中“玩”與“play”的文化語義認知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2.

[15]阿倫·古特曼.從儀式到記錄:現(xiàn)代體育的本質[M].花勇民,等譯.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3-16.

[16]王樹明,季瀏.內隱學習對運動員注意瞬脫影響的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4,29(4):281-285.

[17]王樹明.記憶負荷對運動員注意瞬脫影響的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6,31(2):93-98.

[18]約根·格哈茨,米夏埃爾·穆茨,陳燕.對世上最美小事的實證研究:足球和社會科學[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1):60-69.

[19]劉麗娜.體育系統(tǒng)整體觀解讀與概念研究思考[J].體育學刊,2019,26(6):8-12.

[20]張汝倫.存在與時間釋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955.

[21]方千華,王潤斌,徐建華,等.體育學基本理論與學科體系建構:邏輯進路、研究進展與視域前瞻[J].體育科學,2017,37(6):3-23.

[22]高強,程一帆.從“體育哲學中的身體”到“體育中的身體”——對體育哲學身體研究范式的現(xiàn)象學批判與重建[J].體育科學,2019,39(4):29-38.

[23]莫里斯·梅洛-龐蒂.行為的結構[M]. 楊大春,張堯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4]海德格爾.路標[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43-205.

猜你喜歡
存在論整體性
雅克?朗西埃文學研究中的感性存在論
試論海德格爾元存在論概念的出現(xiàn)及其意義1
資本批判的三重向度與《資本論》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建構
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社區(qū)合唱的整體性研究
淺談如何上好中學語文期末復習課
略論整體性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探究式閱讀教學問題設計的原則
《資本論》:經(jīng)濟學術語中的哲學革命
關于藝術的本質之源
評“實踐存在論美學”叢書
泸州市| 湘乡市| 克拉玛依市| 衡东县| 金堂县| 卫辉市| 新巴尔虎左旗| 克山县| 德惠市| 通辽市| 那坡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丽江市| 镇宁| 太原市| 博兴县| 宁乡县| 沙洋县| 韶山市| 巫山县| 永登县| 天柱县| 迁西县| 堆龙德庆县| 汾阳市| 壶关县| 米脂县| 钟山县| 文成县| 论坛| 浏阳市| 阜新| 高安市| 图们市| 韩城市| 张家口市| 洞口县| 临夏县| 辽宁省| 涟源市| 巩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