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鳳華
摘? ?要:2019年秋季,高一年級思想政治使用統(tǒng)一部編新教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教材的根本遵循是習近平提出的八個“相統(tǒng)一”。具體表現為凸顯觀點、強化辨析,關注過程、淡化定義,圍繞議題、優(yōu)化案例。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尤其應當突出圍繞議題強化辨析,在辨析中辨明真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何圍繞議題進行深度辨析是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關鍵。
關鍵詞:新教材;圍繞議題;強化辨析;八個“相統(tǒng)一”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0)11-0004-0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通過回顧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闡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闡述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是不可抗拒的歷史趨勢,闡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幫助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習近平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與親和力、針對性。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tǒng)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堅持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相統(tǒng)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堅持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落實這八個“相統(tǒng)一”,就是要改變過去的簡單知識傳遞,改變教法,依據學科基本問題和內容主旨,創(chuàng)設情境,設立議題,圍繞議題,強化辨析,進行活動,真正貫徹立德樹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基本的立場變成活的東西教給學生。
一、“圍繞議題,深度辨析”是新教材的教法特點
新教材的基本特點是及時呼應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課程及教材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把嘗試進行活動型課程的構建納入議題式教學的設計理念。根據高中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通過議題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高實踐能力,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有機統(tǒng)一。新教材的每一單元都有一個總議題,如第一課第一框以“社會發(fā)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為議題,探究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幫助學生樹立唯物史觀;第一課第二框以“科學社會主義為什么科學?”為議題,讓學生認識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史,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版”;第二課以“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為議題,論證只有社會主義才能使中國站起來;第三課以“為什么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論述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使中國富起來;第四課以“為什么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議題,論述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使中國強起來。這就要求師生以總議題為中心,將課程內容分化成若干個子議題,以思辨的方式推進教學,營造師生互動、開放民主的教學形式,在議題活動和深化辨析中提升學生思維品質,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新教材也設置了“探究與分享”環(huán)節(jié),一般由材料、案例和問題構成,主要功能為引發(fā)學生合作、探究、思考,導入正文;部分“探究與分享”活動屬于應用型,引導學生運用正文所學理論、觀點、方法,闡明、解決情境問題。探究與分享也是議題的一種形式,把議題情境化,這就要求“議題活動化,”在活動中對議題進行深度的辨析,通過深度辨析,讓學獲得的是正確的價值觀、政治判斷及其社會參與能力。
例如新教材第3頁設置了一個探究分享:“觀點一:私有制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觀點二:私有觀念的存在是私有制產生的根本原因。觀點三:私有觀念是人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會永遠存在。你如何看待上述觀點?闡明你的理由。”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了解原始社會末期私有制的產生,正確認識私有制在原始社會解體中的作用。對于此探究分享,就要求學生充分思考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就有這樣的情景:
同學A認為:“私有觀念是人所固有的,人性是自私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瞬粸榧?,天誅地滅。私有制天然合理,會永遠存在?!蓖瑢WA的觀點一說出,便引起了部分同學共鳴。
同學B說:“是啊,我也同意觀點三,我的東西就不希望別人碰,也不愿意和別人分享?!?/p>
同學C反駁道:“我不同意你們的觀點,私有觀念并不是人所固有的,原始社會初期,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們共同勞動,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平等互助,平均分配勞動產品,并沒有私有觀念。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個體勞動代替共同勞動,生產資料相應地由氏族共有轉變?yōu)榧彝ニ接?,土地成為私有財產標志著私有制的確立。所以私有制不是從來就有的,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既然私有制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存在。當生產力極度發(fā)達,人們到達共產主義社會,人全面而自由地發(fā)展,每個人都可以滿足自身的發(fā)展,就不會有私有制,也不會有私有觀念?!?/p>
但同學A接著似乎深思熟慮地說:“人性是自私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極度發(fā)達,人的欲望依然是無法滿足的,因此人們對資源的掠奪目標可能會轉移到太空?!?/p>
同學B 也質疑道:“共產主義社會,人可以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嗎?”
同學C面對質疑也堅定不移地說:“就像奴隸社會的奴隸想象不到自由是怎樣的一樣,現在有些人也想象不到共產主義社會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因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總是受到所處社會生產方式的制約,但是有先知先覺者可以預測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人類社會始終存在的每個人與一切人的關系及其所包含的諸多矛盾。現代科技和生產力的發(fā)展,展現了實現每個人自由發(fā)展的可能性,人是實踐者,是實踐的主體;但同時也是實踐的對象,實踐的產物。如果人性是自私的,是不變的,那么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注定要失敗了。馬克思追求的是全人類的解放,而有私心的人還是物質的奴隸,沒有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所以私有制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私有觀念也不是人所固有的,不會永遠存在?!?/p>
教室里其他同學為這樣的精彩辯論不禁鼓掌。筆者適時總結:“物質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了私有制才有了人們的私有觀念。而私有制是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促進了原始社會的瓦解,階級社會的產生。到共產主義社會,按照馬克思的描述,那時,生產力極度發(fā)達,一直統(tǒng)治著歷史的客觀的異己的力量,現在處于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起作用的社會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長的程度上達到他們所預期的結果。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在這個王國中,不再以物的生產而以人的發(fā)展為目的,不再以少數人的利益而是以一切人的自由為轉移?!?/p>
對此觀點辯論到此結束,同學們深刻地討論了私有制并涉及人性的話題,這是他們深度思考的結果,也是新教材教育在深化辨析中達到了對私有制、人性、共產主義、人的自由發(fā)展的全面解釋。
二、明確“什么是議題,如何設置議題”是貫徹新教材“圍繞議題、深化辨析”議題式教法的前提
所謂“議題”,既包含課程的具體內容,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又具有整合性、開放性、思辨性、引領性,體現教學重點、針對學習難點。從形式上看,議題可以是問題式,也可以是辯題式;從地位上看,議題不是一般問題,而是核心問題;從功能上看,議題既要承載學科知識,又要承載學科素養(yǎng)。有些結論本身就是一個議題,如“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北旧砭褪亲h題。
如何對這些普遍比較抽象和宏大,具有綜合性的大議題進行分解呢?教師需要對各個議題進行細致梳理,明確各個議題所包含的知識內容和所要達到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確定擬設置的子議題或子議題串。在議題具體化的過程中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設計情景,在真實的情景中,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激發(fā)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熱情,從而能夠較好地開展議題式教學。
如第一課第一框,以“探究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進程和規(guī)律”為議題,核心內容是如何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了解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本質特征,敘述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過程,闡明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取決于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要把總議題分解為以下幾個議題:
子議題1:原始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有何特點?
子議題2:奴隸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有何特點?
子議題3:為什么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
子議題4:封建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有何特點?
子議題5: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有何特點?
子議題6: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子議題7:為什么資本主義終究要被社會主義取代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在每個子議題進行討論完畢,筆者引導學生歸納詳見附表。
在表格生成之后,教師進一步追問提問引發(fā)學生思考:
1.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首先變化的是什么?每一種生產關系在一種社會形態(tài)中是如何開始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而后怎樣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
2.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不變的是什么?
3.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是什么?
4.如何判斷一種社會形態(tài)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tài)是進步還是倒退?
5.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形態(tài)嗎?人類社會還會向前發(fā)展嗎?
學生經過討論學習總結如下:
在每一種社會形態(tài)中首先變化的是生產力,生產力的變化引起了生產關系的變化??v觀人類社會發(fā)展歷程和趨勢,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總是處在不斷進步的變化中,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有什么樣的生產力,要求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生產力發(fā)展了,生產關系就要相應地發(fā)生變化。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的經濟基礎。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學、藝術、宗教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機構、制度等,構成了社會的上層建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社會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這一規(guī)律決定著社會形態(tài)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fā)展。
最后一個問題“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形態(tài)嗎?人類社會到達共產主義社會還會向前發(fā)展嗎?”這是一個學生的提問,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在列表完以后,學生已經看出在各個階段,人類社會始終貫穿著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一矛盾,那么在共產主義社會也依然會存在這一矛盾,人類社會在追求自由和自我解放的路上是永無止境的,社會還會不斷向前發(fā)展。通過這樣對總議題分解的子議題的討論和比較,學生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就有了更加宏觀的認識。
三、貼近社會、貼近現實、貼近學生實際設置教學情境,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運用理論認識、解決問題,是“圍繞議題、深化辨析”教學的目的和關鍵
圍繞議題開展的教學活動,并不是以學生觀點的表達和解釋為結束節(jié)點的。開展議題式教學的目的是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即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能力與意識。要實現有意義的學習,就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通過活動使學生掌握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面對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以真實的情境為載體,開展議題活動,形成“建設性與批判性思維相統(tǒng)一”的過程,體現“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tǒng)一”。
如筆者以“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興衰”為議題設置了以下的教學情境,以香港社會當前出現的亂象為例,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社會?這一個大的情景下又分割為幾個子議題:
香港亂象出現的事件本身的原因是什么?
香港亂象的歷史原因是什么?
香港亂象出現的經濟原因是什么?
香港亂象出現的政治原因是什么?
你預測一下未來香港的發(fā)展?
圍繞這些真實的問題,同學們熱情高漲紛紛發(fā)表言論。許多同學去過香港旅游,甚至班級中一位同學就是香港出生的大陸孩子,同學們對她在香港的出生、見聞以及直觀的感受非常好奇。筆者請這位同學談了談她的看法,她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現在香港亂象的痛心。
同學們總結了歷史的原因、英國的埋雷、外部美國勢力的干預,內部的原因是香港經濟發(fā)展產業(yè)轉型的問題,就業(yè)的問題和香港經濟被少數資本主義把控,這些深入的討論使得同學們對社會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香港是我們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窗口,也給了我們很多經驗教訓——有人說,蘇聯(lián)要是有一個香港,可能就不會滅亡。在此是肯定了香港作為我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規(guī)律、發(fā)展趨勢、以及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價值。在討論過程中,有的同學情緒激動、憤慨昂揚,學生經歷自主辨識、分析的過程,才能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基本觀點,真正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是“圍繞議題、深化辨析”教學活動的終極目的。
四、結語
以議題為載體,“圍繞議題、深化辨析”,精心策劃實施,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在以議題為中心的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本,深入探究,實現了學生系統(tǒng)、靈活地學習,構建了知識體系、滲透了價值理念,真正樹立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