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華
【摘要】在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盛行的當下,同伴互助學習模式顯然有其優(yōu)越性,本文介紹了同伴互助小組的形成、學習內容及考核評價機制,以期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實現(xiàn)“因材施教”的理想。
【關鍵詞】初中英語;同伴互助;考核;激勵
在新課程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比較流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的諸多弊端,比如每次只有小組長或小組中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積極發(fā)言,而更需要練習的學生卻在小組合作這件“美麗的外衣”的遮掩下,失去了訓練的機會;再比如,多人小組合作中,尤其在討論的情境下,厭學的學生或者閉口不言,或者用漢語小聲拉家常,如果教師不細心觀察傾聽,根本發(fā)現(xiàn)不了,還以為討論夠熱烈呢。為了杜絕此類情況的發(fā)生,影響學生合作學習的效率,筆者采用“同伴互助”的學習模式,即兩名學生為一合作學習小組,規(guī)定其合作學習的內容,進行互幫互學,效果比較好。
一、同伴互助小組的形成
同伴互助小組可以采用同桌互助小組。這樣分組比較方便,但是有可能兩位學生學習成績都很好或很差,兩人之間無“信息差”,無法形成一個教另一個的完美形態(tài),不建議采用此種方式。
同伴互助小組也可以采用學生自主結對方式形成。學生們之間往往會出現(xiàn)相對要好的狀態(tài),當他們關系融洽,又愿意互幫互學時,自主結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同時尊重他們的自主選擇,他們更為“你情我愿”,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最為常見的并且最為有效的結對方式是:根據(jù)每次單元或期中考試的成績排名(這樣的排名不在公眾場合公布),采用第一名與最后一名結對、第二名與倒數(shù)第二名結對,依此類推,這樣一個教另一個就有得教,而且學習者心甘情愿地學,效果比較好。兩頭的學生是這種情況,往中間的學生會存在對等或差不多的水平,他們之間便是真正意義上的互幫互學,可能這一點是“我”教“你”,而另一點上卻是“你”教“我”。
二、同伴互助學習的內容
同伴互助學習的內容不僅是新授課內容,或是討論題,更重要的是有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哪里來?筆者認為這些問題來自于學生平時的練習或小測驗。筆者將此種方法總結為“因惑施教”。何為因惑施教,就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或練習中,遇到不懂的,即“惑”,由同伴有針對性地給其講解,幫助其弄懂其中的原委,以致下次遇到同類型問題能自主解決。
就一次練習或測驗的題目來說,可以根據(jù)該次練習或測驗結果進行配對,也可采用上次配對方式,開展同伴互助學習。教師應對所有的練習或測驗進行全批全改,這樣互助小組只要針對錯題學習就可以了,如此節(jié)省課堂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三、同伴互助模式的考核
在同伴互助學習模式下,要建立完整的考核激勵體系。該模式建立之初,就要讓學生知曉考核內容。規(guī)則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考慮。
(一)成績提升記分激勵
每小組在下一次重新組合前都要進行一次總結,雙方成績都有所提升,就要給予雙方記分獎勵。所謂的記分,是每項任務的完成,都能得到1-5分的獎勵,這樣,每位學生一學期下來,英語上就有一個積累分,這個分數(shù)結合期中、期末考試的得分,最終算出該生的綜合得分,所以,平時的這個分,學生們還是特別看重的,能起到規(guī)范學生平時學習活動的作用。如果受教方成績提高明顯,也應給雙方記分獎勵。中間的學生是真正意義上的互相幫助,只要有所提高,就應給予記分獎勵。兩頭的學生,主要是優(yōu)生貢獻量大,這要充分考慮優(yōu)生的積極性。
(二)興趣提升記分激勵
因為這樣的同伴互助,如果能讓英語學習困難生在成績提高的同時,產(chǎn)生了英語學習的自信,從而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開始變得濃厚,那么,給雙方記分獎勵成為當然的事情,即使成績無明顯提高,只要有興趣了,就該獎勵。
(三)進步最大記分激勵
在整個班上,每次都可以選出進步最大生前五名或前十名,來給予所處的合作小組成員記分獎勵,只有在充分獎勵的基礎上,初中生才會更有積極性,更愿意去參加同伴互助學習活動,客觀上激發(fā)了學生們英語學習的興趣,從而全面提高初中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
學生在進行同伴互助學習的同時,教師應該做什么呢?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分組、規(guī)定學習內容,然后過程中,不斷巡視,觀察學生們的活動表現(xiàn),及時監(jiān)督,對不認真學習的小組實時警告。同時,在此過程中,幫助遇到不能自行解決問題的小組,給他們講解,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并且要把共性的問題記下來,合作學習結束后,將這些問題提出來,共同討論,或教師進行再次面對全班學生的講解,必要時就此問題進行拓展。
四、結束語
同伴互助合作學習模式顯然采用了陶行知先生“兵教兵”的學習模式,并應用于現(xiàn)代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資源,盡量實現(xiàn)“因材施教”,提高教與學的效率。由于我國依然是大班教學,光靠教師一個人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試圖做到“因材施教”是不可能的,所以,合理使用此種模式,可以比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讀者也不妨一試,并根據(jù)實施過程中的個性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特色,也不失為本文的“拋磚引玉”的初宗。
(江蘇省南通市天生港學校,江蘇南通226000)